论司马迁人生价值观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中共宁陕县委党校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1461001414234

学生姓名张远林

2014年7月

【摘要】

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人格名扬千古,司马迁的文章为旷代雄文,司马迁的一生发愤著史,经历磨难仍不放弃,为中华文明有史可查,源远流长做出了重大奉献,为三秦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史记》贡献人生价值观人生态度

论司马迁人生价值观

一、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谈司马迁的人生态度

司马迁的一生是磨难的一生,是发愤的一生,是贡献的一生,虽经磨难毅然不倒继父志著通史。“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可见司马迁对后世影响至深,贡献之大。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其对司马迁的评价之高,赞赏之最。

(一)继父志,任史官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

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司马谈病危时交代儿子一定不要忘记自己一生的希望写出一部通史,"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二)直言受宫刑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 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处以宫刑,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司马迁坚定的毅力顽强的精神为《史记》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为后世价值贡献无可限量。

态度决定一切,行动成就未来,司马迁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场坚定,为人刚正不阿,在苦难面前毅然不倒,坚持初衷,最终留给后世的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司马迁

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他的成就,苦难与辉煌并存,能否有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考验着当时正经历苦难的司马迁,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是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支撑着司马迁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二、从司马迁的著作谈司马迁的人生理想

(一)著史理念

司马迁的不幸遭遇,没有使他倒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否认主宰人之天,提出了以人为本探索天人关系的杰出思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说明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新观点。其著史力求真实准确,其思想具有当时的先进性,为后世研究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著史的辩证思维

司马迁在<史记>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对立面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伴随的关系,相互转化的趋向及其内在的原因,并以相对而非绝对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俗、政治形势、学术思想等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体现出对<老子>、《易传》以来辩证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司马迁摒弃了<老子>贵柔守雌、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的偏颇之处,弘扬了<易传>阳刚、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其辨证思维具有当时的先进性和进步性。是当时古人先进思想的代表者,鲁迅先生评价其《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了其著作。

(三)著史的结构

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司马迁开创了史记五位结构的先河,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为后世所效仿,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的写作风格开创了著史的先河。《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