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90 KB
- 文档页数:5
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李海鹰1[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广东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长期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产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受制于外,无产品定价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无自主品牌。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广东企业面临破产、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借鉴新加坡、日本、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大环境及广东产业结构现状,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取得的成绩是激动人心的,2007年,广东的GDP达人民币30673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地区,这是广东省继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之后,又一次超过”亚洲四小龙”,预计2010年到2012年超过韩国。
这种变化是惊人的。
然而,广东的成功也带来了广东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这种结构模式支持了过去30后广东省经济的快速成长,现在则遇到严峻挑战,在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中,过去30年主要是模仿国外早期的某种经济发展模式,“两头在外,中间加工”,比如广东省的东莞,一段时间生产了全世界70%的电脑电源,怎样生产的呢?无非就是大量购买原材料,经过一道至数道加工制成零部件,组装成半成品,最后总装成成品卖到海外市场。
在严格意义上讲,东莞只是一个制造车间,而不是工厂。
因为工厂对定价有决定决和设计部门全在国外,结果,同一件衬衣在美国卖至过百美元,而我们的出口价仅七、八美元。
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以及2008年1月1日生效的《新劳动法》等影响,合计增加成本超过20%。
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劳动密集型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了剥削,广东企业亟待另谋出路,转型升级。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波及的全球经济危机在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漫延,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产业结构调整,这无疑给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一道催化剂。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作者:王建林齐芯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1期摘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三次产业间的演变规律,分析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广东省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演变,三次产业的演变历程:“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结构,随着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未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9.31.002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会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宏观政策制度等因素不断调整和变化,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
从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两方面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
1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分析從量的方面,以广东省各时期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总值的数量比例关系,研究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
选取1978年—2018年41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统计数据,观察各年度第一、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结合其他因素,分析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如图1。
1978年以来,广东省GDP构成如图所示。
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9.76%、46.61%、23.63%,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201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演变为3.94%、41.83%、54.23%,第三产业优势明显。
三次产业结构在量上的演变规律表现为:从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向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演变。
41年来,广东省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85.85万元扩大为2018年的97277.77万元,连续30年居全国之首。
以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26%,第二、第三次产业增长快速,第一次产业平稳增长。
198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比,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经济增长轨迹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
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
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对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趋势。
一、广东省城市经济现状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城市经济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像东莞、佛山、中山等二线城市也在不断崛起,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产业多样化。
传统的制造业一直是广东省的支柱产业,而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1.地理优势。
广东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航运渠道使得广东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
2.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1978年开始,广东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并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良好的投资环境。
广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和营商环境改善,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在广东省的各个城市中,政策稳定,市场规模庞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1.高端制造业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广东省的制造业将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深圳市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珠海市也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业集聚区。
2.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引进人才、设立科研基地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广东省的服务业将继续蓬勃发展。
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与经济增长关系学院:商学院年级:专业:第小组成员:张三(组长)080803021004李四 0808030210142011-01-17目录1.调研背景 (2)2.调研目的 (2)3.调查方法 (2)4.调查过程 (2)4.1 1978-2009年生产总值的变动趋势及原因 (2)4.1.1 1978-2009年生产总值的变动趋势 (2)4.1.2 产业单位数的增长与产量增长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 (3)4.2 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作用 (4)4.2.1 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4.2.2分时期三次产业占生产值比重 (5)4.2.3 不同时期三大产业值差异性是否显著 (6)4.2.4 三大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 (6)4.3三大产业与GDP增长的关系 (7)4.3.1 分时期三次产业对GDP增长平均贡献率 (7)4.3.2 重要年份三次产业对GDP增长平均拉动率 (8)4.4三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 (9)4.5抽样年份样本与总体年份样本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 (10)5.结论及建议 (10)5.1调查结论: (10)5.2对策建议: (11)附录 (12)附录1:参考文献 (12)附录2:数据来源 (12)附录3: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12)1.调研背景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二、三产业在调整中快速增长, 通过探索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以及大力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广东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但在其升级中必定会出现不少的问题,如何保持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如何保持产业结构均衡发展,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广东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调研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产业结构的统计,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广东产业经济持续化发展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广东第一产业趋势广东第一产业趋势分析引言广东省位于中国南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经济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处于较低的比重。
然而,在当前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第一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农业、林业、渔业等多个维度分析广东省第一产业的趋势,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一、农业趋势分析农业是广东省第一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农村经济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广东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
然而,农业也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面对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广东应该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向高效、高质量和可持续方向转变。
通过引进农业技术和研发创新,提升广东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生活水平需求。
2. 加强农民收入保障广东农民收入水平不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民保险制度、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等手段,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广东农业发展的瓶颈。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检测机制和追溯体系,确保广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林业趋势分析广东林业是广东省第一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还可提供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
1. 科技创新推动林业发展林业科技创新是广东林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引进先进的林业技术和培训人才,提升广东林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此外,广东还可以加大对林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林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和提升。
2.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广东林业发展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广东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修复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广东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广州的变化由於中國採取改革開放的政策,引進外資外才,進行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開闢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廣州作為中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開放城市,得風氣之先,也得國家政策的優惠使廣州城市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走在全國城市之先,使廣州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
廣州由原來我國外貿名城改變為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綜合性大都市,而且城市的面貌,市民的生活素質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現在的廣州不僅是城區擴大了,而且處處顯得勃勃生機,市民在城市的變化中不斷得到實惠,而且廣州人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自信與自豪。
广州变化可以说表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最为基础的变化是广州的社会地位,由备荒备战前线到投资引商前沿转变。
改革开放后,正是具有离港台地区近的地理优势,广东在全国率先享受了经济政策的各种优惠条件,成为投资引商的重点和先驱城市,因此广州地区摇身变为改革开改的前沿阵地,各种优厚的条件使广州地区成为经商的乐土,不少偷渡到港台的人在改革开改后甚至带着资金又重新回来。
其次,由于广东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变化,人员流动方的向由北上到南下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接收的信息快而新,收入分配制度的灵活,用人观点的新颖,具有活力的广州地区吸引力也与日俱增,成为吸引和凝聚人才的地方,因此内地不少人才纷纷南下,寻找发展空间。
同时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民工南下打工也成为风潮,甚至有说法称“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再次,廣州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
廣州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實驗區的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堅持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作指導,充分發揮地緣、人緣和政策優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敢為人先,戰勝各種困難和風浪,贏得了生產力的大解放和大發展,實現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的大跨越。
一個經濟初步繁榮、社會文明、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廣州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
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顺德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来源:顺德区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来,顺德全区上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开放,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壮丽篇章,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整个顺德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实现腾飞,综合实力令人瞩目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迅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978~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远远高于1949~1978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与1978年相比,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8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524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618倍。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综合实力空前增强。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经济总量的扩张。
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7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8年的156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倍、475倍和594倍。
从1978年开始,生产总值上升到1984年的超10亿元用了6年时间,上升到1988年的近30亿元用了3年时间,此后至1999年的11年间增长了近10倍,平均每年上升23.4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大关,1996年突破200亿元大关。
进入新世纪,顺德经济发展迈入高速增长期,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2008年突破1500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成百倍增加,由1978年的612元上升到2007年的107991元,增长了176倍。
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了财力的增加。
广东省和全国三大产业经济结构比较
第二章:这个是全国三大产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演进。
第一产业从80年代从百分之30大幅度下降到百分之10,,第二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增幅很大,其中第三产业增幅最大。
足以说明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工业制造大国。
第三章:吧全国分成三大部分,从中对比,东部发展最快,中西部稍微落后,说明国家要加强对中西部的开发,强化产业结构的比重。
第四章:现在我们看典型代表广东省的三大产业经济结构,其中第一产业为百分之5,远远低于全国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都快于全国,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已经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五章:刚刚是广东省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现在来看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结构演进表,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和全国的比较,第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广东省的支柱产业,而第一产业逐渐退出广东省的舞台。
第六章:现在我们再看看饼状图,可以更为清楚的看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速度。
第七章:最后,我们通过折线图来比较一下广东省和全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对比。
无论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十二五时期,它都是领先于全国。
第八章: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广东省作为我国的龙头大大省,在产业经济结构上处于领先位置,始终走在前端,作为临近的广西区可以以其作为范例而吸取经验,更快的发展本省经济,调整合理的产业结构。
谢谢、。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一、1978年,广东率先进行价格“闯关”.1978年,广州市芳村区最先放开河鲜、蔬菜、塘鱼价格.1981年至1983年,全市蔬菜、塘鱼、水果等价格陆续放开,价格改革几经曲折,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反响很大,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1990年,全省市场调节比重达到86.5%.二、1978年,“三来一补”外贸形式首度出现.1978年,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虎门镇太平手袋厂正式成立.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同时,“三来一补”成为广东利用外资的典范,后来该模式被全国其他地方广为采用.三、1979年,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1979年1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同意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交通部《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省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2月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召集会议研究落实在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中国经济重入世界经济大门.四、1979年,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特区成立.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五、1979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广州“东湖新村”动工兴建.1979年,东湖新村的开工建设,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这个敢于尝鲜的创举撕开了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一个小口,此后无数的中国人通过购买商品房的方式来得到住房,打破了靠单位分配福利解决住房这条单一的路子.接着,深圳等地以多种方式开发建设商品房.六、1979年,广东率先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从1979年之后,广东试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办法.省对地(市)县在中央对广东实行财政大包干情况下,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省以下相应建立“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和“调整部分财政收入上交市的上交办法”等形式.与此前高度集中的财政制度相比,包干制使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更好地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七、1979年,穗港直通车恢复通车.1949年10月14日,穗港直通车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而中止.197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粤港两地签署协议,并于同年4月在广州火车站举行首列穗港直通车的开行仪式.直通车在中断了30年后恢复通车,南面总站迁至红磡站.穗港直通车的恢复,大大方便了香港商人入粤投资和经营,以及两地人员的交往、交流.八、1980年,广东国营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80年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确定100户国营工交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年末,扩权试点增加到179户,部分商业企业也加入试点行列.这是广东省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一个新的重大变革.九、1980年,广东推进流通体制改革.1980年9月30日,省政府印发《关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的十项措施》,推进流通体制的重大改革,对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扭曲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十、1981年,经济特区立法先行.1981年11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广东、福建两省人大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12月24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广东省经济特区四项单列法规,即《广东省经济特区入境、出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经济特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等.十一、80年代初,广东第一代个体户出现.80年代初,容志仁开了一间“容光”饮食店,以一毛钱“学生餐”闯开局面,成为广州市第一代个体户.他以100元起家,靠卖早餐成了广州首批万元户之一.广东因此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早在1980年,广东省工商局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1982年5月,佛山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个体劳动者协会.20多年过去了,广东的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广东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二、1982年,中国第一代农民工首现广东.1982年,中国第一代打工仔、打工妹首先出现在广东.由于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进一步,经济非常活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开始成为中国打工者首选的地区和中国外来工最密集的地区.社会上盛传“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之语.广东也由此引领了中国第一波外来工浪潮.如今,这股浪潮已经席卷全国.十三、1983年,中国第一个涉外宾馆“白天鹅”在广州落成.坐落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是个标志性符号,它开创了多项“第一”而名震全国——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落成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大型中外合作酒店;同时,它还是中国第一家敞开大门允许老百姓参观游览的高级酒店.以“白天鹅”为开端,香港资本开始源源不断进入内地,形成了境内外经济合作的崭新格局.十四、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在深圳公开发行.1983年7月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这张股票催生了内地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宝安.十五、1983年,广东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服务机构.广东最早的人才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星期六工程师”的初级形式出现的,它对当时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随着人才的流动,对传统的人才部门(单位)所有制和统包统配的人事制度带来很大冲击.1983年,省人事部门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随后各市县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也相继成立.1987年4月20日,广东省第一个劳务市场——广州市越秀区劳务市场开业.十六、1984年,邓小平视察广东.1984年1月24日~2月5日,邓小平视察广州、深圳、珠海、顺德,对广东改革开放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十七、1984年,广州、湛江被列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11月和12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在湛江、广州两个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2年,广东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任省长朱森林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将韶关、河源、梅州三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同时将大亚湾、南沙两地区开辟为经济开发区.至此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粤北、粤东北山区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十八、1984年,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开始征费.1984年1月1日,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东莞中堂大桥开始征费.依靠“以桥养桥”和由此而来的“以路养路”模式,广东基本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交通不便这一重大瓶颈.十九、1985年,广东推行劳动合同制.1985年3月2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劳动局《关于改革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的意见》,新招收职工推行劳动合同制.从而在政策上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终身雇员制这一“铁饭碗”.二十、1985年,广东率先全国综合改革试点.1985年5月7日,广州、佛山、江门、湛江市进入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列.1987年11月21日,国务院决定广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7个县市的“小三角”扩大为28个县市的“大三角”.二十一、1986年,我国第一份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政府规范性文件颁发.1986年,深圳市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并在一部分企业中试行,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第二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稳妥进行企业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企业劳动制度和企业领导制度;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等.国营企业从此成为国有企业.二十二、1987年,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点省.198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体改委明确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体制改革试点省.4月18日,省政府批转《广东省金融体制改革试行要点》.主要内容有:改革信贷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分层次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专业银行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专业银行企业化;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金融企业等.二十三、1987年,全国首次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在中国内地首次公开拍卖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拉开广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土地市场的序幕.二十四、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4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7月3日正式挂牌营业.二十五、1992年,邓小平视察广东并发表“南方讲话”.1992年1月19日至29日,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两市和顺德县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特别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等发表重要讲话.“南方讲话”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迅速在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二十六、1992年,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2年4月1日,广东省进一步改革粮食购销管理体制,从是日起,全省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价格,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3年8月27日,广东省政府发出《关于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问题的通知》,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制度.到1995年,广东粮食产量上升,达到350亿斤,解决了“米袋子”问题.二十七、1992年,广东社保改革在全国最早全面推开.1992年6月10日,广东省政府批转《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这使广东社保改革制度化.从1983年开始,广东着手对“企业办保险”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在部分地方试行国营和城镇集体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由社会统筹;1986年,建立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89年开始,部分市试行临时工个人养老保险办法;1990年开始,部分市试行固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92年,建立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制度.广东社保所有改革探索,都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推开.二十八、1992年,全国率先直选村官.1992年6月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麻奢乡通过村民一人一票直接选举的形式,选出了该乡(村)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开全国直选乡(村)官先河.1999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直选村官的试点,轰动全国.村委会直选对于实行村民自治,促进民主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九、广东掀起“开发区热”.1992年,广东涌起“开发区热”,随后发展迅速,各地纷纷借鉴,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大举措和重要途径.如今,开发区在出口创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济发展中傲然崛起的广州开发区已被人们视为全国开发区建设的典范之一.三十、1993年,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成立.1993年2月8日,深圳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三十一、1994年,广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5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省经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由主要靠放权让利调整为致力于明晰产权的制度创新.8月4日,广东省政府确定广州味精食品厂、深圳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等5家企业列为全国100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这是继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后进行的第三步改革.三十二、1995年,广东加快小企业改革步伐.1995年12月1日,省政府转发《关于加快我省小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合并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出售转让、嫁接改造、易地改造、抵押承包、破产拍卖等8种改革形式,加快了小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十三、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揭开了报业经营集团化新的一页.到1998年,广东新增两家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形成报业集团“三足鼎立”局面.随后,报业集团这种媒体经营模式走向全国,引领新的传媒格局.三十四、上世纪90年代末,新媒体在广东横空出世,走向全国.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着中国人联通彼此和世界的方式.互联网首先在广东寻找到市场的突破口,1997年丁磊于广东创建了网易公司,隔年马化腾创办了“腾讯”.在丁磊的主导下,网易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几乎在同一时段,马化腾开始推出OICQ、QQ,打造出华人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网络.三十五、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召开,至今已成中国科技第一展.自1999年首次举办至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历经十年的发展,以“国家级、国际性、高水平、大规模、讲实效、专业化、不落幕”的特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科技盛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借由高交会搭建而起的高端平台,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阵地.三十六、2000年,江泽民考察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十七、2003年,CEPA正式签署.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访问香港,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这一历史性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货物贸易方面,由2004年1月1日起,273个内地税目涵盖的香港产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都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随着CEPA的签署和大珠三角战略的提出,广东与港澳经济联系更紧密,粤港合作也进入全新的阶段.三十八、2004年,胡锦涛考察广东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2004年12月22日,胡锦涛在出席澳门回归祖国5周年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后到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十九、2004年,广东启动户籍改革,“农转非”将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起,广东户籍改革再掀新篇章.从这年起,广东将陆续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条件成熟的地区取消农业户口.也是在这一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这个打破城乡二元化对立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公安部的消息显示,目前已有1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四十、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广东先行一步.广东的义务教育“免费大餐”从2001年开始起步,步步都领先全国.到2007年秋季,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课本费由政府“埋单”,比全国提早一年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春季开始,广东全面免除全省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至此,全省实现了城乡全免费义务教育.而到2008年秋季学期,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覆盖全国.四十一、2008年,暂住证取消,深圳全面迎来“居住时代”.1984年,暂住证在深圳落地生根,至2008年8月,暂住证在深圳全面“告退”,前后24年.取代暂住证的居住证将“一证多用”,逐步增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教育、金融等多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持证人员将能享受到一系列的便利服务,包括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等.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深圳再次为全国的户籍制度变革和人口管理提供了一个样本.四十二、2008年,广东产生我国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初,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在广东度过10年打工生涯的四川籍打工妹胡小燕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成为我国首个从农民工队伍中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将人大代表和农民工两种身份合二为一的第一人,广大农民工的生存际遇和身份认定、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寄望通过这个代表找到“发声口”.四十三、2008年,深圳政治体制改革成全国试验田.2008年5月23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深圳即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特区深圳也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试验田”.深圳拟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包括:在党内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差额选举区长、副区长,条件成熟后进行市长差额选举;部分区人大代表直接竞选;逐步实现各区党政一把手、市政府各部门一把手由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无记名投票推荐人选,票数较高者和自荐、联名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公开演讲和答辩,最终由常委会进行差额票决等.这些措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之举.四十四、珠海成为全国首个“全民医保”试点城市.珠海的“全民医保”试点自2007年起筹措,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其思路是:“小病”治疗免费、“中病”依靠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则通过医疗统筹救助.四十五、宝洁入驻中国,引领跨国企业进驻潮流.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下,198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是宝洁公司在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所建立的第一间公司,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闯开一条新路.改革开放至今,国际投资者在广州累积设立了18000多个项目,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广州作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场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50家在广州落户.四十六、广州地铁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广州地铁二号线对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它是1997年国家恢复批建地铁项目后中国首条国产化率超过70%的地铁线路.地铁三号线是目前全国最快的地铁,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大学城专线则开创了国内轨道交通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先河,并且是广州市轨道交通的第一条高架线路.广州地铁的兴建标志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地方财政实力.四十七、亚洲最大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首期占地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一、二层展厅13个,展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于200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会展中心.自2004年4月第95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同时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两馆分两期举办.琶洲展馆的投入使用,对于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对外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四十八、广东成中国玩具出口最大基地.1988年,世界玩具生产中心经历了从西欧向日本,从日本转向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又从香港转向内地和泰国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玩具出口基地.至今,广东玩具出口占中国玩具出口的6成以上.四十九、广东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努力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2007年底,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号角”,汪洋提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全省上下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兴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破除阻碍科学发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体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五十、广州新白云机场建成,成为中国客运量第二大的机场和国内重要的航空枢纽.2004年7月,广州新白云机场正式完成转场,它也是我国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航空港.广州新白云机场拥有定期国内航线120多条、国际航线52条,连通国内外140多个城市和地区,成为中国国内顶尖的航空中枢机构.2007年12月,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发送旅客超过3000万名.这使白云机场超过上海浦东机场,成为中国内地客运量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的第二大机场.新白云机场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张新名片.。
广州产业分析报告1. 引言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广东省的省会。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南方经济中心城市,广州的产业结构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广州的产业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 经济概况广州市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内地城市前列,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根据最新数据,2019年广州市GDP超过1.6万亿元,增速达到6.2%。
广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其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3. 主要产业广州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
以下是对各个产业的详细分析:3.1 制造业广州市的制造业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和纺织服装制造是广州市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领域。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广州市制造业在不断转型升级,注重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3.2 服务业广州市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金融业、物流业和旅游业是广州市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设立。
同时,广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旅游业方面,广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享誉海内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3.3 建筑业广州市的建筑业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建筑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广州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大量的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4. 产业发展趋势根据对广州产业的观察和分析,可以预见以下产业发展趋势:4.1 制造业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广州市的制造业将继续追求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广州市将加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4.2 服务业增值广州市的服务业将继续朝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金融业将进一步深化金融创新,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物流业将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作者陈永红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宝贵经验。
广东改革开放30年,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快速发展、人民奔向富裕安康、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
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初步探索(1978年12月─1983年)广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干部、华侨等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构想,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广东地缘人缘优势,创办经济特区,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在城市逐步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
(一)、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广东领导人大胆向中央建议,提出对广东下放对外开放自主权;在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和创办经济特区初期,广东省委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更加开放”这个主题,要求各地用足用活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1年4月,省委提出“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
1982年,广东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严峻的考验,全省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打击走私贩私的斗争。
省委提出“三严”(执法更严、纪律更严、管理更严),保证“三放”(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
省委还提出“打击经济犯罪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坚定不移”和“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的方针。
为了用足用活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4年,广东省委明确提出三条方针:为了办成于国于民有利的事,要积极寻找政策根据;政策规定允许灵活的,要灵活执行;如果找不到政策根据的,可以试点,在试点中突破现有规定。
2008年第3期(总第206期)学术论坛AC ADEM I C F ORU M NO.3,2008(Cum ulative ly NO .206)社会时空的定位与转换———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与战略前景探讨汪天文 [摘 要]文章运用社会时空理论视角,较好描绘出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并以此提出三个时空定位和七个时空转换的建议,为在全球化浪潮下广东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社会时空;经济发展;定位;转换;战略[作者简介]汪天文,深圳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广东 深圳 518060[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8)03-0135-05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在自然时空框架内考虑社会问题,其实社会问题更应该在社会时空体系内思考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社会时空是相对于自然时空而言的,社会时空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对社会内部结构变迁的一种衡量形式。
具体地说,社会时空是对社会事件、社会主体生存状况的反映,并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获得现实性。
社会时空具有自然时空所没有的特性,表现为重叠性、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等特征[1]。
社会时空是社会存在的形式。
社会时空不仅仅具有尺度大小的特征,社会时空还具有自身内在的结构,一般来说社会时空结构的合理性与多样性能够反映社会生产力高低和社会生活质量的好坏。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社会空间是社会时间的凝结,社会时间则是社会发展的空间。
社会空间的发展以社会时间的消耗为代价,社会时间在消耗中转化为社会空间的拓展。
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的相互转化,正是社会得以发展的条件。
在社会活动中,时间是人类争取空间的过程,而空间则是人类时间过程的目的,时间反映人类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由度,空间反映人类生活环境和水平,时间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内在尺度,而空间则是衡量生活水平的外在尺度,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生活坐标。
广东产业增长趋势广东产业增长趋势一、引言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广东的产业结构现状入手,分析广东产业增长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广东产业结构现状广东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占比超过50%,其中制造业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同时,广东也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外贸出口大省。
然而,由于制造业的低附加值和世界经济的环境变化,广东的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广东产业增长趋势1.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广东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服务业作为提升经济质量和提供就业的重要支柱,正在迅速发展。
特别是金融、文化创意、旅游等服务业正成为广东产业增长的亮点,为广东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2.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近年来,广东加大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
同时,广东积极推动“双创”发展,鼓励创客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数字经济的崛起数字经济是广东产业增长的新动力,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广东是中国互联网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产业链。
加之政府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数字经济有望成为广东产业增长的强大引擎。
4. 绿色产业的兴起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使得绿色产业成为广东产业增长的新方向。
广东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绿色科技研发实力,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
5. 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广东一直以来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未来,广东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四、发展对策1.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政府的科技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创业基金和税收优惠,鼓励创业者和高科技企业落户广东。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出自百度文库《领导决策信息》推荐理由:该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
从省内四个区域分别说明自1979年到20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举例说明在此期间的各大城市着重发展方向,并比较了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翼的经济发展快慢,给出了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广东省各大城市的地域差异。
总的来讲,广东省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但是基本每个地区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未来城市产业升级该如何走。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
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
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
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
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
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
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
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
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如广州本田公司的小轿车,华为、中兴公司的通信设备,美的、格力公司的家用电器,安利公司的日用品,广州宝洁公司的日用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珠三角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5%上升为2007年的46.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54.3%提高到2007年的83.8%。
一批新型服务业如会展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
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4152.54亿元和3389.87亿元。
分别占全省份额的30.9%和25.2%。
3、市场销售畅旺,社会商品丰富。
2007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0.0%。
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1.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49.9%提高到2007年的73.7%。
市场化建设加快,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的企业。
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大多落户珠三角,2007年珠三角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55个,占全省亿元市场个数的81.7%。
其中,广州118个,佛山42个,深圳35个,分别占全省的37.8%、12.8%和12.1%。
全省总成交额列前10名的亿元市场有9个在珠三角地区。
4、出口规模名列前茅,外资利用成效显著。
2007年,珠三角外贸出口总额达3540.85亿美元,是1978年的892倍,年均增长26.4%;比全省平均增幅高5.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从1978年的28.6%提高到2007年的95.9%,比1978年增加67.3个百分点。
深圳市继2005年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后,2007年出口再创1685.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6%。
其次东莞、广州和佛山的出口,2007年也分别达到602.01亿美元、379.02亿美元和261.90亿美元。
珠三角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
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如手机、数据处理设备、显示器、电视机、摩托车等;传统产品有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和鞋类等。
1979-1999年,珠三角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6.1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63.8%。
2000年至2007年,珠三角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958.65亿美元,占全省份额的88.8%。
投资方向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国际金融、保险、物流、广告等行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领域。
2007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0家在广州投资。
大量外资注入房地产、金融、会展、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极大地增强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2007年广州批准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达246个。
5、财富积聚大幅上升,居民生活富裕。
珠三角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税收来源,增加了居民的财富与收入。
2007年,珠三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87.6倍,年均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53.8%上升到2007年的67.6%。
2007年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和珠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592.78元、28209.41元、22469.22元、21112.15元和20515.53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89.8%、59.4%、26.9%、19.3%和15.9%。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东翼经济多头并进,异军突起1、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交易活跃。
2007年东翼GDP为2107.48亿元,从1992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5.47亿元,从1978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10.98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16.1%。
其中,汕头市2007年地方生产总值达850.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3.21亿元,均居粤东地区四市之首。
分别占该地区总额的40.3%、49.7%和46.8%。
东翼地区一改过去贫穷落后面貌,而代之以处处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2、投资力度加大,交通通讯便捷。
2007年,东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5.79亿元,比1978年增长489倍,年均增长23.8%。
其中基本建设285.18亿元、更新改造95.12亿元、房地产开发为70.84亿元。
作为东翼地区发展的领头羊,汕头市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69亿元,占东翼的29.3%。
改革开放后陆续建设了海湾大桥、汕头港、广澳深水港、汕头机场、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324、206国道等一批主要基础设施,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构成。
并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化工塑料、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和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优势产业突出,出口业绩斐然。
东翼自改革开放后,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各种特色企业先后在粤东落户,外贸出口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国家科技部批准潮州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
潮州市彩塘镇获得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的"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
2007年东翼外贸出口总额为85.16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
且比同期西翼和山区五市的外贸出口总额之和还多28.3%。
仅汕头市外贸出口额就达39.12亿美元,超过山区五市的总和。
三、西翼经济大步跨越,努力赶超1、农业发展又好又快。
30年来,西翼第一产业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24.4%,到2007年此比重已高达近30%。
粤西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和菠萝等大宗岭南佳果,誉满全国,并飘洋过海走向世界。
茂名和湛江是广东农业的第一和第二大市,其中两市的水果产量, 2007年分别达到216.66万吨和166.19万吨,共占全省水果产量的40.3%。
湛江、阳江和茂名分别是广东渔业的第一、二、三大市,水产品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90.9万吨、89.99万吨和73.72万吨,西翼地区水产品产量共占全省比重的38.3%。
2、工业发展特色明显。
改革开放后,茂名、湛江和阳江三市均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发展逐步加快。
茂名市的重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达364亿元,占GDP比重为35.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是一家以炼油为龙头,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拥有70多套主要生产装置、完善的港口码头、海上原油接卸和铁路运输系统以及原油、成品油管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