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9.24 KB
- 文档页数:6
《藤野先生》一课一优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游戏导入;猜猜我是谁? “”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这个人是小品演员,喜欢戴一顶破帽子,经常在春节晚会上亮相。
再猜,这是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喜欢读书时坳过去,拗过去的。
同学们回答,在提问:为什么老师说出某一特点,你就猜到这个人物呢?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鲁迅的另一篇经典散文《藤野先生》,再一起欣赏他高超的刻画技巧,认识一位异国的高尚的老师。
(二)明确目标,任务引领(4分钟)
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朗读,感悟作者对藤野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学习刻画人物的主要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究富有个性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法:朗读,师生互助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展示、再交流
课时:第二课时
(三)跟随问题凝神读。
时间(8分钟)
(1)跳读课文,标出文中表明地点转移的语句,想一想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PPT 展示)
(2)齐读6-------10段让声音唤醒曾经的记忆。
思考:鲁迅写了一个什么特点的藤野先生呢?他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的人物?
阅读提示:先仔细找描写藤野的描写方法,再想一想写出了他什么特点。
(PPT展示)
(3)亮出小组智慧(小组自由展示自己的理解,可以表演、可以由其他组合作、可以考考其他组的理解,形式不限)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符合学者的身份特征
(2)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3)说话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四)细细揣摩、抢答比赛(18分钟)
小组自由组织阅读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11-----23段。
说一说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表现在哪里?
阅读提示:仔细阅读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标出最能表现藤野先生伟大品质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请按照下列格式,从这句话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藤野先生。
准备抢答。
(五)、当堂训练,当众讲解(两题任选一个)(8分钟)
(1)仔细看下面的句子,说说下面句子和原文的区别,讲一讲原文在表现人物品质方面的好处:a、你能抄下我的讲义吗?
b、我听说中国人很是迷信鬼的。
C、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修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2)对照鲁迅先生的照片,仔细观察,抓住人物外貌特点,至少写五句话。
并说说一个鲁迅先生的一个典型事例。
课堂小结:各小组的组长总结小组收获。
(2分钟)这节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会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抓个性抓住身份特点、运用典型事例抓细节、运用侧面描写让次要人物脱出人物特点。
从而表现人物品质。
(六)、课下作业:课下仔细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找出寿镜吾老师描写的段落,和藤野先生比一比,说一说各有什么特点,要求些200字。
板书设计:藤野先生
外貌描写: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侧面描写: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典型事例:细节描写添改讲义(语言的细节)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藤野先生》一课的学情分析
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困惑点,是这堂课学习好坏的关键点。
本文篇幅长,涉及的人事较多。
既包含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回忆,又记录鲁迅本人的思想转变,明线暗线两条纵横交往,直入鲁迅思想深处。
加之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较之一般的记叙文显得深邃而富意味,且课文涉及当时较为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顾此失彼。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确立教学目标要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读、思、品、说、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感受鲁迅先生拳拳的爱国心和对藤野先生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感激。
《藤野先生》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对鲁迅先生思想性和艺术性较为深刻的作品学习的尝试,意在将庞杂的知识点中选取初二学生的兴趣点和必要的知识点做深入研究。
在教学方面的效果分析
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运用激趣导学,猜猜我是谁?由学生喜欢的小品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达到以兴趣导入的效果。
第二,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带着问题阅读,学生阅读有方向,讨论有基础,再通过“兵教兵”使程度好的学生启发交流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气氛,还有表演,朗读、比赛等形式。
学生易于接受,通俗易懂,效果明显。
第三,小组长组织学生学习交流,也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劲头,在展示阶段,学生渴望在同学面前强烈的表现欲促使自己用心学习准备,最后在展示中形成自己的能力,并提升自己的素质。
第四、运用娱乐节目中的一个个小环节串联,增加了新鲜感,同学们在期
盼中愉快学习。
第五、当堂检测,学习后随即展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收获,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是,在讨论交流阶段还没有充分得到预想的效果。
《藤野先生》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之后的又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是《朝花夕拾》里颇受鲁迅先生本人青睐的一篇散文。
该文回忆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期间,藤野先生不受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真诚而严谨地教育和指导鲁迅先生学医的几件事。
怀着感激的心情,鲁迅先生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同时也如实记录了自己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两个伟大的人和一篇深沉而不乏人情味的文字,是本文的魅力所在。
本文承记叙文之形式又兼具鲁迅先生的沉郁隽永的文字风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还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学会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和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方法。
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了解藤野先生,感受两个来自不同国籍,有着不同身份与别样追求却同样让人仰视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藤野先生》测评练习
一、仔细看下面的句子,说说下面句子和原文的区别,讲一讲原文的对表现人物品质的好处:a、你能抄下我的讲义吗?
b、我听说中国人很是迷信鬼的。
C、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修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二、对照鲁迅先生的照片,仔细观察,抓住人物外貌特点,至少写五句话。
并说说鲁迅的一个典型事例。
教授《藤野先生》课后反思
教授《藤野先生》一课,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我将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在完成第一课时的文章线索,和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我将课文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这一目标,细化为熟读课文了解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学会写人要抓住人物个性的三个方法,即外貌描写、侧面描写、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会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技巧。
其次,让学生动起来,在自学、小组互助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小组间互相学习提问交流使小组间动起来,运用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是在课堂上有益的尝试。
第三,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例如,表演、主持交流,上台讲解等,老师设计的主旨就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第四,当堂训练的题目紧扣作者和作者的作品,使学生能在作者同样刻画老师的方法上有比较有鉴别,更好的整合知识点,加深印象扩展知识面。
总之,这堂课整体来说,做到了老师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不足之处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有待进一步训练。
《藤野先生》的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阅读现代文,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关键是要建立现代阅读理念。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在这种阅读观念的指导之下,《藤野先生》的教学我注意了一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教材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
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因而课前预习就显得相当重要,通过预习,初步理解文本,把握文意,为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
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