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1
什么是翻译?
1.《牛津英语词典》和《韦伯斯特第三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为。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语言。
2.《英汉词海》的定义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过程或实例,把一种语言或表现系统译成另一
种语言或表现系统。道出了最基本的属性。3.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Fedorov )
提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地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
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他强调了内容和形式同译。4. 斯坦纳(Steiner)提出“理解
就是翻译”。5.从宋代高僧范云的“夫翻译者,唯翻梵天之言转成汉地之语”,6.王宗炎的“翻
译是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7.吕俊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
流与交换的活动。8.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
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忠实
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Horace)曾提到“忠实的译者”。两千多年以后,发生在中国初译《法句经》时文、质两派的争论就已提出了关于“信达雅的问题”。此后,忠实就成为“翻译
界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被无数翻译者们崇拜的图腾”。然而,古今中外译界都围绕着译
者应忠实于“形”还是忠实于“意”的问题展开“直译”和“意译”之争。
•忠实于谁?
•1、作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
•2、文本忠实论受到的质疑
•3、读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
•4、译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
中国近代译论关注焦点(一、忠实的标准)
•一、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译事三难:信、达、雅。二、傅雷的“神似”,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三、钱钟书的“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宇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中国近代译论关注焦点(二、翻译目的论)
•徐光启(1562-1633)译书目的在“裨益民用” ,抓“急需”。使翻译从宗教、哲学转向自然科学。
•林则徐(1785-1850)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名扬京师,“钦取翻译第一名”。他的翻译目的在于借鉴西方而“制敌”。
•冯桂芬(1809-1874)认为翻译应为“天下第一要政服务”。
•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1837-1909)提出“多译西国有用之书,以教不习西文之人。”
•维新派康有为(1858-1927)译书重点从自然科学转向政治法律和学术书籍。
•梁启超(1873-1929)疾呼:翻译有“救焚拯溺之用,”“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昭昭然也!”
•严复(1854-1921)精通工程技术科学,但却将翻译重点转向西方社会科学和学术思想上,他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尽一个爱国者的天责。
•林纾(1852-1924)中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第一人,认为只有翻译才能“开民智”,抵御列强。广译书籍明确出于救国之情,就像为了疏导将枯之泉眼,复燃垂灭之火星一样紧急!
•五四运动前三次翻译高潮
•一、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三、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
五失本三不易
东晋高僧道安(314-385)论“五失本三不易”,意思是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五失本” :一、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的,汉译时被改从汉语语法;二、经文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广大读者,译文有一定的修饰;三、经内论述,往往不厌其烦,尤其颂文更是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简;四、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称为“义说”,类似汉文韵文最后总结的“乱辞”,内容重复,或千字,或五百字,译时被删去;五、经文中讲完一事,告一段落,要转说他事时,又将前话重提,然后再往下说,这些话也被删除。所谓“三不易”是:一、“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二、、“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及,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给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三、释迦牟尼死去之后,其大弟子阿难等人出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却要由平凡人来传译,更谈何容易。
英汉互译的词序问
汉语比较注重事物发展的客观顺序,先发生什么,后发生什么,结果怎样,最后才加上作者的评论和观点,不管有多少动词都可以并列、排比使用,不会出现词法、句法等的冲突。主题显著,突出主题,而非单单的一个主语,注重句子的“意和”,这就要求我们透过句子的表层结构,深入到句子的内涵,先抓“整体”印象,充分理解过以后再把原文的意思形象翻译出来。而英语则不然,英语突出主语,往往是评论、观点在前,叙述、原因在后;表面形式上追求句子的“形和” ,对句子的结构要求非常严谨,特别强调句子结构的平衡,往往借助于句法、词法(如主从句、分词、不定式等手段)来维持句子表面上的平衡、完整性,极力避免句子的“头重脚轻”(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it is said that…”等等无主句)。所以,英文则是把作者的观点、主张放在前面,以后再跟着原因、结果和目的等等从句。这些现象在新闻英语里尤其明显。
英汉互译时的时间顺序对比
The old-fashioned general store is fast disappearing.This is, perhaps, a pity,because shopping today seems to lack that personal element which existed when shop keeper knew all his regular customers personally.旧时的百货店很快就消失了。过去,店主私下里都认识他的老主顾们,而在今天这种事情再也不复存在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托马斯.杰弗逊为美国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al toTomas Jefferson.
倒装句型:典型的英汉翻译顺序差异
Under the dust was a color map of Paris.(彩色的巴黎地图上布满了灰尘。)Written on the card was a message under the printed Happy Birthday. (卡片上“生日快乐”字样的下面写着一条消息。)
英汉互译时逻辑思维顺序上的差异
如果一个句子里既有叙事的部分,又有表态的部分,在汉语里往往是叙事在前,表态在后,叙事部分可以很长,表态部分一般都很短。而在英语里则往往相反,表态在前,叙事在后。
英汉互译时逻辑思维顺序上的差异:表原因
I am very happy and grateful to receive your message of greetings.接到你们的贺函,我十分愉快和感谢
My friend asked the question when I told him that I didn’t want to be considered for an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He was puzzled that I did not want what was obviously a "step up" toward what all Americans are taught to want when they grow up: money and power.所有美国人受的教育就是:长大成人后应该追求金钱和权力,而我却偏偏不要明明是朝这个目标“迈进”的工作, 他对此大惑不解。
英汉互译时逻辑思维顺序上的差异:表目的、表条件和结果
表目的The two sides agreed that it is desirable to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peoples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
表条件和结果时的顺序:One can never succeedwithout making great efforts.1(结果)2(条件)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