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历史学科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科目,其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一: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指导是必然要求。
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加强对史学的研究、了解史学的最新动态,其中包括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其社会对现代历史教师的要求。
本文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了解其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优点及不足。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史学研究全球史观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观点,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归到一个整体,同时认为人类社会是由初步的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在这其中,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并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族文明是值得尊重和相互借鉴的。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将这样的整体历史观加以运用,则能够很好地促进历史教学形式的改革,使其与世界历史接轨,同时有利于学习人类的整体文明。
一、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1.注重史实教学,忽略历史观教学。
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方式的改变,却没有在教授内容上有所更新,忽略了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存在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的缺点,教师不能很好地扩展教科书中的内容,这导致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有限。
部分教师通常运用唯物史观去教授历史课程,却没有对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历史观的整体认知存在缺失。
因此,教师应对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将正确的历史观传授给学生。
2.注重课程教学,忽略史学观念的更新。
学生的史学观点反映的是教师的史学观点,因此,应该时刻关注史学观念的更新及变化,在教学中,运用新的史学观念,影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去分析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
然而目前,历史教师还存在老旧的思想观念,对学术界的历史观念的更新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姿态,甚至对教科书中出现的新历史观念都不能深入认识及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新议摘要: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努力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教学互动,共同参与,创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一下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考一、引言新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和实践。
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一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标,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双基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三维为中心,全面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这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
笔者结合短短的一年多的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一)转变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价值观念。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教师,教师实施新课程重点在观念上转变。
教师要研读新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专业杂志和上网浏览学习新知识,及时转变观念。
新课程基本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秉承着两个教育理念:使所有学生和学校实现双赢,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贯彻两个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行四个举措: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知易行难,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广大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地、不断地尝试尤为重要。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怎么写推荐文章高中生历史论文参考热度:有关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热度:高中生历史论文热度:高中必修历史论文热度:高中历史发表论文热度:高中的历史学习是一个难点,但是我们要怎么写高中历史的小论文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重要作用》摘要: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包括人物、建筑物、战争线路图、漫画等,这些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图片;直观;兴趣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
图片历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有人物、建筑物、战争线路图、漫画等,将这些图片穿插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培养高中生识别和解析历史图片的能力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成为评价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的标准之一。
本文旨在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
1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相较于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在理解力、辨识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理解繁琐的知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故而,教师应当采取多样的教学措施来提升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时,如果单纯用语言来给学生讲述战争的过程,学生难免会觉得难以理解。
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利用战争形势图来讲解历史战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关门打狗”、“猛虎掏心”等。
学生理解了战争的形势图之后才能准确的记忆历史事件,也才能在考察该图片时准确地进行辨识和分析,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简化繁琐的历史信息某些历史事件是很繁琐复杂的,文字记载是历史事件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重要渠道,因此,无论在历史课本中还是教师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之中,历史事件的描述多以文字呈现。
然而繁琐的文字描述更加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学好历史的前提就是要掌握牢固的历史知识,但是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对于繁琐的历史知识难以理解吸收,这就需要简化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迅速记忆。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摘要:关键词:历史论文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
在新课标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
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
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
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
2016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高中历史的有效性学习摘要:高中作为学习阶段的进阶,是个跨度,也是个桥梁。
在这个阶段,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传统文化的传袭,让中国文化不间断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有效学习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气息非常的浓厚,而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久远,但是根本的东西不能遗忘,中国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了解,让学生体会当中的含义与精神,学习当中的精髓文化,让中国这个文化大国不断发展下去。
高中是让学生充分吸取知识的时段,学生已经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鉴别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下,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理解。
这个阶段,无非是学习历史的大好阶段,不会像初中阶段那般感到枯燥乏味,开始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愿意去汲取知识,只要找对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了解,那么学生就会硕果累累。
高中历史教授的不再只是些粗浅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像历史这一类的学科需要死记硬背,这是一个误区,历史是用来了解的,并不是要用脑子强硬地记下来的,这样过个两三年不拿书本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
历史学科丰厚的文化底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出自己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见解,能合理地分析历史长河中的事件,被里面人物的精神感染。
各种元素的文化,各式各样的人物,不可忽视的技术,有了兴趣一切也变得色彩缤纷。
要进行有效性学习,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这门课,知道它所蕴含的意义和需要了解的目的。
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把目光放在字里行间,历史不像其他的学科,课本上的文字并不是一味枯燥的,仔细品读能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而这些文化很容易让学生沉迷,产生兴趣,教师讲的东西大多是从书面而来,有时会穿插扩展的知识,如果对某一点很感兴趣,学生课后可积极询问教师或自己查阅书籍,这样学习的结果会更加成功。
现在很多学生遇到难题或者知识点太多就这样由它过去,很随便的心理,这是要不得的,要大胆提出疑问,大胆猜测分析,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对学到的东西理解得更透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1. 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探讨本文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的问题。
通过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同时,本文也会分析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 历史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探讨历史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通过研究具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案例,分析如何将这些遗产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3. 科技时代的数字历史教学本文将探讨科技时代下数字历史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虚拟实境等数字技术,如何创新历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4. 跨学科教学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探讨跨学科教学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如语文、地理、美术等,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使历史教育更加有意义和有效。
5. 创学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创学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通过引入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效果。
6. 历史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本文将研究历史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方式。
通过参观实地、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场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7.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研究思维导图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8.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历史教学本文将探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历史教学。
通过引入不同文化的历史案例,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和跨文化意识。
9. 互联网时代下的历史教育变革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历史教育变革。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本文以中学历史教学为背景,探讨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策略及实施方法,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实践教学;意义;策略;实施方法一、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
然而,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弱。
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从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策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历史,通过参观、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历史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历史实践教学的策略1. 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丰富教学内容。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加强师生互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实践教学。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界于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育两个层次之间,肩负着普及又提高的双重任务。
从传授历史的角度说,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是运用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开拓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教育一、历史学科遭遇窘况的原因l.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足。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不少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把历史学科视为“副科”,设置课程时。
历史学科的课时数很有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很难全部完成。
这就带来连锁反应: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法上仓促简单,敷衍对待,扼杀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校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改精神,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报考文科的学生相对较少,成绩也相对较低,在历史学科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数量有限。
2.对历史教材使用不恰当,学生缺乏质疑意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的状况。
教材中的结论只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所以必须有质疑的精神一些教师不仅自己设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而且扼杀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允许学生质疑,既导致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又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
3.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个单一的工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评价不够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1.创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历史教学因其包含的人文情怀,可以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衰,重视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的人。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究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也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一、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教学也是如此,每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就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导入,并且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效率高低。
例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我采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美国国旗来导入。
首先问他们现在美国国旗是什么样子的?美国的国旗(星条旗)许多学生非常熟悉在影视作品中都见到过。
就连平时对历史课一点兴趣都提不起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想说出答案。
如此一来,就可以激发他们心中对于历史知识的渴望。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创造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把新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取得令人可喜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范文(32篇)初中的时候,我不喜欢学历史,就像听天书一样,每节课都昏昏欲睡。
我一直不明我们学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那些我们还没出生就发生的事情呢?时间,地点,时间,过程,领导人,结果和影响,评价,这就是历史。
我不知道历史在发生的时候是偶然的还是被人安排好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学习它的时候,是被安排好的。
就连评价都是安静的躺在那里,等你去背它。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是开卷考试。
我基本每次都做不完,时间过去一大半的时候我在奋力翻书找选择题的答案。
可恨的是,我干干净净的书上居然总是找不到答案。
和老爸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电视上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我总是问老爸,这是谁呀。
老爸每次都说一句话:“你历史怎么学的?”是啊,我也很郁闷呢!我历史怎么学的?前两天班里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辩题是“李鸿章到底是著名的外交家还是晚清的_贼”。
这个题目是我们班自己选的,当时还有关于慈禧太后和曾国藩的.,可是慈禧太后被否决了,曾国藩又不感兴趣。
其实我当时已经很喜欢学历史了,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历史老师。
虽然高中也是先学鸦*战争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历史在那位历史老师的讲述中,就活起来了,虽然我还是记不住那些基本的东西,可是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
我想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把当时的社会描画的生灵活现,这不仅仅现象的反映,也是在发展着中国的文化。
可是我没有参加辩论,因为,在我心中,李鸿章不是作为个人被载入史册的,而是但是整个的社会。
并且无论在你眼中李鸿章不论是_贼还是外交家,那些都已是百年前的事。
我们不应该再追究谁对谁错,历史不会因为大多数人怎么想就被改写,就能重来。
李鸿章不论做过什么,放在那个时代里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感知和通过对他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历史不仅仅是李鸿章。
我想说的是,历史在演变的过程中,是按照人类、社会、自然的发展规律成形的。
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在每个人的心中,对每一段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不要把自己的当作唯一正确的,然后和意见不同的人争的面红耳赤,也不要拘泥于课本对历史的评价,要知道课本的人也夹杂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2000字(热门29篇)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就是团结,而爱国主义则是民族团结的核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精神,也是一个民族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历史知识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些优秀的历史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教师要把握好历史这个丰富、生动的教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抓住一切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笔者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选择将两部分进行对比,首先让学生了解中英战争之后,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开展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并以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经济非常落后,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人格尊严。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实施了土地,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彻底翻了身,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
这种对比讲解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明确了自己肩膀上背负的重担,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2.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笔者首先采用的是对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对四大发明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明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每个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的根本,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顺利滋生,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在近代史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抗争,先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v^主义,最后打败了蒋,建立新中国,以那些以弱胜强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了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将对祖国的热爱转变为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以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为学习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让学生受到教育,具有极好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学的进展是课程实施的动身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同学全面素养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必需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同学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同学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同学的历史思维力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同学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进展。
类似例子有很多,历史老师必需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同学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育同学思索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力量,以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转变以往同学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看法、观点不任凭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同学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为同学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进展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展的互动过程。
第1篇摘要:本文从历史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历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旨在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二、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1. 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对策: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问题:学生兴趣不足对策: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3. 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对策: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问题:历史知识过于枯燥对策: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历史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5. 问题: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对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历史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历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1. 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4. 教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不佳四、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习兴趣。
2.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案例教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6. 历史故事教学: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与规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来考察。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
在一定的课时内学生获得的收益越大教学效率也就越高。
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
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三是有效教学更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
无论是作为策略还是作为标准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或者一套直接用以考核教师行为的指标。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一是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向。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师要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
⾼中历史论⽂⾼中,是⾼级中学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级中学,两者同属中等教育的范畴。
历史,简称“史”,指对⼈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论⽂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的⽅式存在,不可改变。
⾼中历史论⽂1 1新课程背景下⾼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的现状 1.1学⽣们很少⾃主学习⾼中历史 ⾼中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们的学习⼗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中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中历史是⼀门很⽣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对于⾃⼰以后的⽣活和⼯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但是⽬前学⽣们对待⾼中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些课余时间,⾃主的学习⾼中历史,这是⼀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作者的重视。
1.2教师的教学⽅式不能够建⽴个性化的教学⽓氛 ⽬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段被⼴泛的应⽤,新媒体技术在很⼤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但是很⼤⼀部分教师的教学⽅式虽然应⽤了新媒体技术,也起到了⼀定的效果,但是没有建⽴⼀个良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对于学⽣们的课堂学习⼗分重要,是能够引起学⽣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们应该致⼒于利⽤教学设备的更新,建⽴⼀个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氛围。
2新课程背景下⾼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2.1根据学⽣的学习需要,建⽴具有特⾊化的教学课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历史作为⼀门应⽤型的学科,教学设计应通过综合教学模式来培养全⾯发展、综合素质较⾼的⼈才,学习的⽬的是为了致⽤,只有学到真实⽣活中能够得以应⽤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课堂中也就应该传授这种知识。
学⽣们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们要加以灵魂王的变通,把最能让学⽣们获得应⽤机会的知识挑出来认真传授,真正做到把精华的部分让每⼀个学⽣都能理解透彻,为了达到这么⽬的,就要求教师们开展有特⾊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的⼈才培养不但能够体现特⾊的教学体制也能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式改⾰的优越性体现出来。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历史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旨在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实践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一、引言历史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历史实践教学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二、历史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环境中的其他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历史知识。
2. 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通过行动、反思和改进,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
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观察、模仿和内化,逐渐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历史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互动,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历史实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2. 走进历史,体验历史(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开展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3. 合作探究,培养能力(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高中历史课堂论文【摘要】人生如戏,既然短暂的人生皆可作为一台戏剧,那么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更是一条长远大河。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媒介,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扩展高中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主动性,从而加强历史教与学中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其教学总目标是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核心,不断地累计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评价,从而优化其学习过程以及教学质量。
然而,纵观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基于社会现代化、素质化以及学生个人思想行为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一些主客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困境。
1.1学习缺乏主动性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其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愈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
因此,不难发现,其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主导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其核心是架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在针对一次关于“高中历史自主阅读”的调查,其中55%的学生会进行自主阅读(其中30%有兴趣化的自主阅读;25%的是基于高考的因素),其余45%的学生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其中8%的学生放弃历史学科的学习)。
笔者认为,从一个简单的“高中历史自主阅读”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依旧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临界状态,面对历史的语言与内容学习缺乏自主性,从而影响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
1.2“教学”引导缺失化此处,笔者把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统称为“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无论是情境教学、探究教学、自主教学等,其联系的关键环节便是“教学”引导。
只有把“教学“引导贯穿整个教学课堂中,才能让历史教学文本中的知识点、难点、重点、疑点等悉数传授,让学生们更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教学”引导缺失化,主要有以下2点原因:1.初中学校在整个三年教育体系中对于历史教学的并未纳入中考范畴,导致高中生学习思想上并未重视;2.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略有不足,如:教学语言技能、现代历史评价,其实践性有待加强。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贯彻落实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
(一)研究教材,整合资源,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众所周知,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备课,假如没有提前备好课,那么就无法上好每一堂历史课。
在备课时,许多教师只是关注教材本身,他们把目光局限在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却没有注意到其在教学中的“面”。
事实上,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教材设计时,是从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来看的,所以说,教师在备课时,不能仅仅把备课的内容局限在本堂课上,而是应当从宏观的角度来备课。
譬如,我曾经参加过一节研讨课——辛亥革命,在教学中要做到把握课程目标,做好全局规划,统筹安排到位。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评价,从这堂课中,教师学到了怎样摆脱以往就事论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辛亥革命的作用、意义。
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探究具体问题时,没有提前定性下结论,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历史问题。
还有专家认为,整堂课的教学节奏紧凑得当,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课堂上的互动性极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顺利达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最后,评委们都给出了较高的分数,认为本堂课开展得十分顺利,合理整合了历史资源,是一堂高效的历史课。
因此,从种种实践结果来看,教师应当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研读新课标的要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便为学生打造高效的历史课。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化课堂教学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大量观看网络上的优质课程,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在教学期间使用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认真记录下每堂课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期间,我发现当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探究、学习、思考、训练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改进、总结、提高。
在历史课堂上,往往会有许多突发情况,这些都有可能会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的固有程序,可能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偏题怪题,教师提前并没有准备,这就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论文(3篇)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策略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对高中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自然包括文综教学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怎样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进一步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每一位在职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课堂当前的现状实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最终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对应的实行调整。
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使历史知识教学和水平培养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
追求高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看清教学中存有的问题,探索出准确的高效课堂途径。
一、当前历史课堂效率偏低的原因首先,从教学理念来说,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仅仅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并没有把历史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有效地结合起来,也不能保证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占主体地位,进而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观点相对落后。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因为我国特有的教育模式,使得高考备受瞩目,受其影响,历史课程的学习变成以分数来评判,学习方法变成为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教师也仅仅一味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进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最后,从师资队伍的配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说,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师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当然,很多历史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也不是很高,在课堂教学中方法过于单一,不能生动形象地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都很落后,等等。
二、构建历史课堂高效性的途径1.为了提升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先认真备课,选择准确的教学方法,进而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授课形式。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新课标下整合教材的尝试---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东莞中学刘华07.8.19修改新课标下整合教材的尝试---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教师传递着一个信息:不能再过分地依赖教材来讲授!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是一个课标下有四种版本,不同的版本在编写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各有所重,甚至观点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这就意味着教师变成了新课标实施的关键一环,教师只能以课标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大胆地整合教材,以迎接挑战。
【关键词】课标教材整合尝试在上必修(Ⅱ)《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这一课时, 我发现该课课标要求的内容多,且所涉及领域对于学生比较陌生,难度大,但相比之下教材却显得单薄,甚至存在较大的空缺没有讲述!而且类似的情况在新教材中是屡屡碰到!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课标为中心自主处理、整合教材的能力。
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中提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而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文中也提到:“课标与教材关系中,教材是服从于课程标准的”。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就很重要了---要能自主地研究、整合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掌握课标要求,而非以往可以完全依赖教材。
以该课教学实践为例,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先仔细研究课标要求,并对比察看教材,找出不足之处。
为了清楚展示课标与所用教材的差异,下面用表格来作对比:①.了解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②.探讨出推动及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③.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及积极、消极作用。
再拿教材来作对比,其缺陷很明显:﹙1﹚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严重缺漏,其叙述显得支离破碎,违背客观精神,也不利于学生对当时真实历史的了解; ﹙2﹚对于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教材小标题既提到三座大山,但在内容里面却只提到两座大山的阻碍,考虑到许多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空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空缺令学生容易迷惑; ﹙3﹚教材最大的问题是, 对于第二个课标问题教材里就一点没有涉及,留下一个大空白! 这个对于学生、甚至于老师都难度很大问题课文里竟不置一词,这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难道是有意留给老师及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自由发挥? ﹙4﹚该略的地方却长篇大论:在“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一目中,本来只强调战争对中国民族工业扼杀即可很好地呼应了课标的要求,但教材却详细地介绍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侵略目的、经济政策、掠夺手段、破坏情况, 其中还夹杂许多学生很陌生术语名词(适地适产主义、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物质管制制度)。
难道编者认为沦陷区里的工业还是民族工业的主体?这样繁杂的讲述也许出发点在于爱国主义教育,但放在这里却模糊了学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用好新教材的四个版本,充分研读后大胆取舍,根据课标要求重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
目前新课标的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的编写上存在相当的差异,各有侧重。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课标要求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客观评价。
所以,对教材的二次处理和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
在仔细对比其他三个版本的阐述后,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几点补充。
(1)尊重历史事实,补充完整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过程。
(2)简要补上本国封建势力这座大山的压制这个内容,使学生获得一个较完整的概念认识即可。
(3)重点尝试解决“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
之所以说重点尝试,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要全面考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殖民扩张的方式来到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我想这是个很大的课题,特别对于才上高一学生。
他们对近代史的史实掌握本来就模糊,对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发展就更加陌生,而且他们用的教材里对此问题的讲述竟然是空白的----真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除了岳麓版,人教版对这个问题也几乎没有涉及!而人民版与大象版的说法又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范畴上的定义有很大差别。
人民版将其只定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有大象版则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包括了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三种形式。
我们教师怎么处理?如何按照课标要求整合好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本着客观精神来选择教学内容。
既然课标要求讲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应该全面讲述各种形态的资本主义,避而不谈或只讲其中一种的作法不可取。
所以在备课时我大量采用大象版的教材内容,全面考虑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及民族资本在旧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我认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对学生全面、客观、整体地理解在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是大有裨益的,这要求同学做到既准确区别三者的地位与作用,又要客观地从这三种形式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角度来进行考察。
而且其更大的价值是启发学生尝试摆脱旧思维定势,从其积极意义这个角度来思考外国资本及官僚资本在旧中国的影响,这本身对于老师、学生都是很有意义的挑战!这很值得我们老师下大功夫去斟酌思考,并积极寻找出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兴奋点,以便上课时深入浅出向学生介绍客观事实,师生一起去畅游思索的海洋。
三、具体的教学过程。
弄清楚了该讲的内容后,该到考虑如何实施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努力探求学生感兴趣的教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在师生合作中共同分享思索的乐趣。
1.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能牢牢抓住学生整一节课的注意力。
首先设法让学生对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民国工业发展感兴趣,进而才有了解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
想到以前小学课本描述的旧中国,连铁钉和火柴都不能生产,要从国外进口,称作“洋钉”、“洋火。
”那么旧中国的工业到底能生产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到网上查询,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所生产的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家车床制造厂、第一台万能铣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等等,都是在旧中国!!而且还能找到珍贵的历史图片!感谢互联网!感谢照相机!感谢这么多的有心人!一上课就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学生,应该会对他们的传统认识来一次颠覆,并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探索历史真相的渴望。
2.简介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这个阶段时间跨度大,从1912-1949年有38年的曲折发展过程,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概况?工业发展的数据无疑最有说服力的,先设法找到展示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数据。
但现有教材仅提供了一战前后(1912-1919年)的数据,到哪里去找较客观全面的材料?我想到以前拜读过的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似乎经济史的论述很详尽。
找来一查,里面果然有约翰•K.张编制的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高兴过后,我又考虑下一个问题,如何简明地把这么多的数据展示给学生?总不能把这些繁杂的数据直接搬到课堂,学生不好掌握,时间上更不允许。
我带着这些数据去找到政治老师,向这些“经济学家”讨教办法。
在他们建议下,我把这些数据转换成每一年增长率,按主要的历史时期分期计算出当时几个重要阶段的年平均增长率,然后用简明的柱状图展示即可达到预期目标。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一目了然,并从而起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去思考当时工业发展时快时慢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正所谓水到渠成。
如下图所示3. 学生利用现有教材,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个内容教材上有较完整的叙述,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即可。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①探讨影响因素要考虑全面,从推动及阻碍这两方面因素进行归纳。
学生可以以课本上‘一战前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为例归纳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再从三座大山的压迫去总结阻碍发展的因素。
②对于‘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一目的内容要简要概括,了解日本帝国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即可,对一些陌生词语在这里不要深究(例如适地适产主义、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物质管制制度)。
③启发学生归纳阻碍因素时要考虑到民族工业自身因素,不能把全部阻力都归源于外在压迫。
另外,教师可利用一个很好的资源---课后的知识链接内容‘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西迁’,让学生了解当时艰苦卓绝、史诗般悲壮的民族工业西迁工程,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将学生讨论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以便更有效地整理出要掌握的内容,方便学生快速掌握。
4.师生共同尝试探讨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教师的引导无疑十分地重要,并要注意避免陷入冗长繁琐论述当中。
有两个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要抓住:第一,辨析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几种存在形态。
第二,思考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意义。
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讨论“西方殖民者只是给中国带来危机吗?”。
教师可从“危机”这个词进行发挥,提醒学生它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遇”两层含义。
列强的入侵带来了灾难和祸害,中华民族的生存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殖民主义扩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漫延,它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瓦解着旧经济基础,工业文明在迅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关键是我们看到机遇了吗?抓住机遇了吗?!从而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认识的桎梏,换个角度来思量外国资本及官僚资本的另外一面━━起码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的一面,而非一贯认为的只是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山。
教师还可再举一个我们邻居日本的例子,原来一个和我们一样是落后闭塞的封建国家在面对同样严峻的生存危机时,是怎样由明治维新而崛起,甚至于和世界强国平起平坐的?!这样思考对比会让学生对近代史有一个新的视角,而非一贯的以“受害者”的心态去控告与申诉,会让我们国人有更好的内省意识。
这样历史学科的借鉴与反思的功能就能体现出来了。
至于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提醒学生除了要考虑到当时战争背景外,再大胆进一步:这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来说,未必不是的一种以国家力量来推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有效尝试!世界上并不乏采用这种道路来发展的,例如德国、日本等后发现代化国家。
最起码可让学生注意到这一点:官僚资本的膨胀在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打下了阶级基础及物质基础。
相信这样的开拓性的思路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获益良多。
具体内容可设计表格进行整理,方便学生归纳总结,如下:。
四.总结。
鉴于本课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于新课标的教学有几点感受。
(1).教材的修订要紧扣课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