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案例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7.75 KB
- 文档页数:6
一例抑郁症案例报告
上海--- 华伟岑
摘要:17 岁的初 3 男生由于长期莫名其妙的压抑痛苦,对一切了无兴趣,情绪极度低落,有自杀倾向, 1 年。
通过咨询师的观察以及客观测量的异常分数,可以诊断本例是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
根据本症和求助者的特点,采用认知疗法和兼用行为疗法进行解释、分析、治疗。
经过多次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后,综合评
估心理障碍基本恢复正常,效果明显。
一、一般资料
林峰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未婚现年17 岁初三学生
二、主诉
有莫名其妙的压抑痛苦,对一切无兴趣,情绪极度低落,有自杀
念头,有 1 年多了。
三、个人陈述
“我都说不清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种心理,应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具体算起来应该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当时就觉得自己慢慢变得内向、不合群,不喜欢与人说话。
渐渐地,我开始闲我个子
矮小,不会踢球,也不会打篮球;经常不满别人的一些做法,比如同
学的书堆放得乱七八糟;男同学下课打闹;老师懒散、不负责任的行
为等细小事情;有什么不满的话又憋在心里,想说出来又思前顾后,
最终还是不敢当着同学的面说出来。
”
四、个人成长史
小学的时候,求助者是开朗、快乐的,天天高高兴兴,同学们都叫我‘ 开心果’,家里好孩子,学校好学生。
但现在却变得十分抑郁,情绪总是很差,整天都提不起精神。
感觉生活也很无聊,常常有莫名的压抑和痛苦。
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感到浑身不舒服,头昏昏沉
沉的,虽然求助者极力去控制,但还是觉得浑身没劲,对什么都提不
起兴趣。
有时候特别能吃,有时候又吃的很少,晚上睡不着,即使睡
着了也睡的不实。
常常责备自己,一点点小事情就情绪低落,活得很累。
在家里也总是和父母唱反调,容不得父母责备自己,常常默不作
声地表示愤慨和抗议,虽然有时也理解爸妈的苦心,但却控制不了自己,经常伤害他们。
初2 一次考试求助者考全班倒数,还有一次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结果什么也没答,老师挖苦,同学嘲笑.... 求助者都不想活了!
昨天下午做完试卷就觉得很累,或许是求助者寄希望太多,平时做试卷都比考试做得好,其实上周他就开始意识到这个礼拜会很难
过。
我感觉前途渺茫,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难过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办,站在大桥上,望着河水,我是多么想一死了之,远
离这个世界,安静地生活在另一个天地里。
五、他人反映
求助者的家境还算不错,母亲经营着一间服装批发店,父亲则在外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配件厂,典型的小康之家。
和求助者自己描述的一样,他小时候活泼可爱,大家都很喜欢他,念书的成绩也很不错,上学以来一直都是“三好学生”,在班里是干部。
然而从初 1 下学期开始,家人就发现他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常常闷闷不乐,情绪开
始变得越来越低落,成天唉声叹气,甚至出现精神恍忽。
行动迟缓,
话也很少。
问他原因又答不出来。
初3 上学期的时候离家出走过一次,六天后,又自己回了家。
后来他父亲带他到精神病院和一些大医院的心理科去看,吃了许多药,病情却一直没有好转,初 3 寒假时曾尝试过割腕自杀,但由于自己看到流出来的血感到很恐惧而向家人呼救,
自杀未获成功。
六、为了客观确诊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咨询师对他进行心理测验
1、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测查求助者人格
E 分32、N 分69,属内向、情绪不稳定的抑郁质倾向。
2、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他进行心理测试。
各因子分:躯体化 2.8 、强迫0.8 、人际关系 1.4 、抑郁 3.2、焦虑2.3、敌对0.6、恐怖0.4、偏执0.3 、精神病性0.4、其它 1.0 总分:180 分
阳性项目数:54 项
对照scl-90 国内常模,总分大于160 ,因子分可以显著地看出求
助者的抑郁分明显偏高,躯体化、焦虑分次之(因子分一般应低于 2 分,3 分以上表明有相当严重的程度),阳性项目数大于43。
可以筛选阳性。
3、用抑郁自评量表测得总粗分72 分,标准分90 分。
均超过正常值。
咨询师对求助者简单地解释了量表得分。
七、咨询员的观察
求助者仪表整洁,语言清晰,面带痛苦表情,间有叹息,意识清楚,自知力完好,想求治,但无信心。
核心症状是心境和情绪低落,
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有绝望、无助、无用感、自责自罪、自杀观
念和行为等。
八、初步诊断
首先根据“三原则”,对照求助者的言行排除精神分裂症。
然后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初步断定求助者所患的是一种典型的
“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1 。
理由是:求助者内向不稳定的人格倾向,在一连串的负性事件引发后,这种抑郁症所具有的临床症状都能
在求助者身上找到具体的表现,具体如下:
1、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对日常活动和娱乐的兴趣明显减退。
2、对前途悲观失望。
3、感到精神疲惫。
精力明显不足,打不起精神,想振作也振作
不起来。
对生活缺乏动力和热情,似乎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动。
4、无助感。
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感到无力自拨,即使别人帮助自
己,也感到无济于事,只能听之任之。
5、自我评价下降。
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常常自卑、自责、内疚。
6、感到生命缺乏意义与价值。
认为活着没有多大意义。
遇事老
往坏处想,甚至企图自杀,但在具体实施上,则又显得顾虑重重等。
7、以上症状持续 1 年多。
过程中没有虚幻的感觉,也没有出现躁狂的症状,所以诊断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
九、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和问题选择了认知和行为的疗法
1、明确咨询关系
在认知疗法中,咨询师的中心任务是教给求助者一些自我了解与改变的方法,咨询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位教师与指导者的角色;而求助者则处于学生或学习者的地位。
作为指导者,咨询师主要是指导求助者找出自己认知上的错误,帮助求助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从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
同时,咨询师还要鼓励求助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应用新的应对技巧,以有利于强化新认知。
当求助者开始了解自己的扭曲认知时,他们就能够积极地改变自我挫败的情绪于行为,并代之以理性的认知。
2、明确咨询原则,双方责任、权利、义务
保密:我会为你保密,如果违犯你可以诉助法律
时间:每周两次,每次90 分钟
费用:每次100 元人民币
责任与义务:关系确定后咨询师必须给求助者提供帮助,并达到
注释:[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年4 月上册191 页
咨询目标。
求助者不能无故早退、迟到或违约。
特殊情况及时通知。
3、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方案
由于这种心理疾病以抑郁心境为主,并伴有焦虑、空虚感、疲惫、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等神经症症状。
但人格仍较完整,日常生活不受显著影响,感到痛苦,且有求治愿望。
发病前大多数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所以咨询师认为应以心理治疗为主,据其父亲反映,实行药物治疗后,由于长期服药,求助者不但没有摆脱这种抑郁症,
而且产生较大的负作用,包括心理上的对药物的恐惧。
所以咨询师决定综合运用支持疗法、认知治法和行为疗法等对求助者进行系统治
疗。
4、近期目标
找出诱因,逐步使求助者的认知、行为有所改变。
首先找出导致他产生这种神经症的诱因(即心理或社会因素,如现实对他造成的心理创伤)。
其次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通过体贴、鼓励安慰、提供处理问题
的方向与原则等,来协助求助者度过困境,应对心理上的挫折和创伤。
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调整其对挫折的看法,巩固我们的良好咨询关系,稳定他的情绪,从而为进一步的治疗作准备,使其最终度过心理
危机。
再次实施认知矫正,改变其扭曲的认知。
最后科学安排自我活动,学会自我放松,提高活动水平。
5、远期目标
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人格、改善社会功能,帮助求助者找
出头脑中不现实的、不合理的错误、扭曲的观念,并帮助建立较为现
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减少扭曲的认知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不仅要帮助求助者消除已有的症状,同时也帮助他尽可能地减少产生情绪及问题的倾向性,改变其人生哲学,促使其人格产生深刻的变化。
以上基本完成了咨询的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下面就进入咨询的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和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十、帮助阶段和巩固阶段的方案实施
认知疗法认为,人们的心理问题是由求助者不合理或扭曲的认知造
成的,咨询的重点就是要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
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认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从而最大限
度减少不合理认知给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或消除已有的心理问题。
(一)帮助的基本过程
1、监察消极的自动化思想,并使求助者明确认识到,其思维方
式、认知是不合理的,帮助求助者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弄清不
合理认知与其情绪困扰、非适应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告诉求助者每一个人都有缺点,不是一次不好就没有改过
的机会了,他所引起的适应不良的主要问题,在于把快乐与痛苦绝对化,非此即彼,达到目标则快乐,达不到则痛苦。
持有这些态度,是
因为他以前被别人或自己认为是很有才干的人,自尊心强、害怕失败、不满足自己,无休止地驱使自己去“奋斗”,所以神经一直处于紧张
状态,当然不会有“幸福”可言。
如果因某一事件的影响,或某次失败,求治者就把此当作灾难,“我没有达到目标,我是笨蛋、无能”。
就会使自尊顷刻瓦解,而自卑、沮丧、焦虑、抑郁情绪像滚雪
球一样越来越强烈。
让求助者明白人人都想活得愉快,用不着非要做出什么业绩来证
明自己的价值不可;要幸福,不是必须每件事都成功,而是要努力去
做;不在最前面,也不是失败;人的价值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等。
使求助者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事事成功;要正确认识失败,失败并不意味着以后永远不会成功;要
自己留下“ 后路”,不能事事都“ 背水一战” ;同时要降低自己的目
标,降低自己的期望,增加对失败的耐受性。
2、向求助者指出,他的心理问题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
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现在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
让求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