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39
2015年11月出版
1、银行IT 行业特点:高景气、大行业、小公司 (4)
1.1 银行IT 千亿级市场,软件占比逐步提升 (4)
1.2、市场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偏低 (5)
1.3、中国银行IT 行业相比成熟市场依然较大差距,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8)
1.3.1、从行业角度看,美国IT 供应商较为集中而中国仍然分散 (8)
1.3.2、从企业角度看,美国IT 厂商体量远远大于中国IT 厂商 (10)
2、内外竞争剧烈冲击,加速银行业态的互联网化变革 (11)
2.1、中小银行机构的崛起与利率市场化加剧银行业内部竞争 (11)
2.1.1、中小型银行机构在数量及资产规模方面均呈上升趋势,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 (11)
2.1.2、利率市场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成本压力催生IT 及互联网应用 (12)
2.2、互联网公司以支付为基础切入银行业务,传统银行业整体面临外部冲击 (14)
2.2.1、由于银行机构主导的美国互联网银行机构业务创新并不明显 (14)
2.2.2、阿里小贷在中国完成大数据金融启蒙 (15)
2.2.2、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形成互联网银行业态范本 (16)
3、互联网技术驱动银行业务重构,银行加大IT 投入 (18)
3.1、互联网在负债端以低成本、跨地域优势变革银行渠道 (18)
3.2、大数据在资产端通过风险精准定价变革银行产品业务流程 (20)
3.3、支付是汇集流量与数据的首要途径,征信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形态 (22)
3.3.1、支付汇集流量数据已经成功在银行风控领域取得应用 (22)
3.3.2、征信是互联网银行应用大数据的重要形态 (24)
4、银行IT 厂商商业模式升级:从云服务到资产交易平台 (25)
4.1、传统银行机构改革创新布局互联网,需通过IT 重构带来业务重构 (25)
4.2、银行IT 厂商通过云服务拓展商业边界,探索撮合金融交易变现客户资源.. 27
5、银行IT 企业成长之路:外延扩张与商业模式创新并举 (29)
5.1、依托客户或数据资源变现走向商业模式突破创新的转型成长之路 (29)
5.1.1、安硕信息:打造信贷资产服务平台 (29)
5.1.2、银之杰:征信与互联网保险实现数据资源的变现 (30)
5.1.3、中科金财:广泛布局互联网金融服务 (30)
5.2、通过外延并购,成长为纵深专业或综合IT 服务商 (31)
5.2.1、神州信息:大型综合IT 解决方案技术提供商 (31)
5.2.2、润和软件:连续收购全面进军金融IT (32)
5.2.3、长亮科技:全面的综合银行IT 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系统优势明显 (32)
5.2.4、高伟达:下游行业覆盖最全的金融IT 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优质客户基础 (33)
5.2.5、常山股份 (33)
6、主要企业分析 (34)
6.1、润和软件 (34)
6.2、神州信息 (35)
6.3、长亮科技 (35)
6.4、高伟达 (36)
附录:关于中美互联网银行发展及监管路径的对比分析 (37)
图表 1:2009-2014年软件与服务在中国银行IT 投入规模中占比不断上升 (4)
图表 2:中国银行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及预测(2009~2019 年) (4)
图表 3:银行机构IT 解决方案三大类子系统 (5)
图表 4:中国银行机构软件解决方案投入占比(2011 年) (6)
图表 5:中国银行机构软件解决方案市场竞争格局(2014 年) (6)
图表 6:中国银行机构软件解决方案市场细分领域Top5 厂商市占率合计(2013 年) (6)
图表 7:中国银行解决方案各细分领域市场竞争格局 (7)
图表 8:中国主流的银行IT 软件与服务供应商收入规模与毛利率水平对比(2014 年) (8)
图表 9:美国本土银行IT 软件市场竞争格局(2014 年) (9)
图表 10:2009-2014年中国银行IT 市场TOP4 企业合计市场份额 (9)
图表 11:中国地区仅有恒生电子入围2014 年FinTech100 排名 (10)
图表 12: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数量显著上升(2009~2014 年) (11)
图表 13:中国各类银行总资产规模占比(2003~2013 年) (11)
图表 14:美国互联网银行存款总额及增长率(2002~2012 年) (13)
图表 15: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13)
图表 16:BofI 贷款业务组成结构(2009~2013 年) (14)
图表 17:阿里小贷与银行的合作发展过程 (16)
图表 18:阿里小贷业务发展规模(2013 年4 月~2015 年3 月) (16)
图表 19:微众银行发展历程及“微粒贷”产品界面 (17)
图表 20:中国市场的互联网银行创新程度高于美国 (17)
图表 21: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对比 (17)
图表 22:ING Direct USA 财务结构与美国银行业比较 (18)
图表 23:BofI 财务结构与业务平均水平的比较 (19)
图表 24:美国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部分存在产品年化收益率对比 (19)
图表 25:互联网与大数据分别从负债与资产两端改变银行业态 (20)
图表 26:中国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图表 27:大数据技术在银行各业务线风险管理中应用 (21)
图表 28:与第三方支付业务有关上市公司 (23)
图表 29:中国银行机构发起的直销银行 (25)
图表 30:中小银行或村镇银行IT 建设三种模式的优劣比较 (26)
图表 31:国内部分银行IT 企业涉足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的可能路径 (27)
图表 32:兴业数金股权结构图 (28)
图表 33:FIS 的重要并购历程 (31)
图表 34:美国P2P 行业面临的监管政策要求 (38)
图表 35:中国政府部门2015年以来出台的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政策 (39)
1、银行IT 行业特点:高景气、大行业、小公司
1.1 银行IT 千亿级市场,软件占比逐步提升
银行业是最早应用大规模应用IT 技术的行业之一,2014 年市场规模达到743 亿元。
我国银行信息化系统先后经历了单机处理、区域联网、大型机集中处理多个阶段。
由于银行业务体系复杂,需要处理庞大的账户系统及交易数据,并且对系统稳定性要求极高,因此银行业对IT 系统的需求一直保持较高规模。
根据IDC 数据,中国银行IT 市场整体投资规模在2014 年达到743 亿元,较2013 年增长9.1%,预计到2019 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231 亿元。
银行IT 软件与服务占比逐渐提高,IT 解决方案市场增速达到24.37%。
国内银行机构IT 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硬件投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由于业务种类的增长,IT 软件投入占比不断上升,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根据IDC 的统计,软件与服务在中国银行业IT 投入中所占比例从2009 年的33%已经上升至2014 年47.5%。
2014 年,中国银行业IT软件与服务市场规模约332 亿元,其中IT 整体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182 亿元。
IDC 预计2015~2019 年我国银行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达24.37%,比银行整体IT市场增速高出14 个百分点,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至2019 年将达539 亿元。
图表 1:2009-2014年软件与服务在中国银行IT 投入规模中占比不断上升图表 2:中国银行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及预测(2009~2019 年)
1.2、市场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偏低
业务类解决方案是银行软件系统投入重点。
从系统功能分类看,银行IT 解决方案可分为三大类:业务类解决方案、渠道类解决方案与管理类解决方案。
此三大类解决方案占银行业软件与服务投入比例的95%以上,其中业务解决方案投入最大,约为70 亿元,占投入比例的38.3%;渠道类与管理类解决方案投入规模分别为45 亿元、62 亿元。
图表 3:银行机构IT 解决方案三大类子系统
图表 4:中国银行机构软件解决方案投入占比(2011 年)
各细分领域集中度普遍较低,市场高度分散。
银行客户相对于银行IT 企业来说规模体量都比较大,银行IT 企业议价能力偏弱。
大型银行IT 系统定制化开发需求占比较高,产品标准化程度较差,相当一部分IT 供应商实际上承担的是软件外包服务商角色,例如文思海辉、柯莱特、中软国际等。
因此,中国银行业软件解决方案领域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
根据IDC 2014 年的数据,市占率最高的宇信易诚也仅有7.2%的份额;曾经的行业龙头、有希望对行业进行整合的东南融通因财务丑闻于2011 年从纳斯达克退市,进一步引发行业格局变动。
目前银行IT 前五大厂商合计市场份额仅27%,即使在各类细分领域,市场前五大厂商占有率也普遍在个位数以内。
图表 5:中国银行机构软件解决方案市场竞争格局(2014 年)图表 6:中国银行机构软件解决方案市场细分领域Top5 厂商市占率合计
(2013 年)
图表 7:中国银行解决方案各细分领域市场竞争格局
1.3、中国银行IT 行业相比成熟市场依然较大差距,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高度分散的市场使得银行IT 企业成熟度远低于国外。
国内银行IT 业务收入最大的宇信易诚2014 年营业收入达13 亿元,预计2014 年市场占有率仅在7.2%左右,其他企业收入规模目前阶段仅在 5 亿元左右甚至更低。
上市公司当中以银行IT 软件服务为主的企业约有10 家左右,未上市企业中目前有科蓝软件、文思海辉等公司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图表 8:中国主流的银行IT 软件与服务供应商收入规模与毛利率水平对比(2014 年)
对比分析美国银行IT 市场,发现国内市场结构与国外市场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3.1、从行业角度看,美国IT 供应商较为集中而中国仍然分散
国内领先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普遍仅在5%左右(见图表6),而美国最大的银行IT 软件供应商FIS 在美国的市占率达16%,前四大厂商便合计占据50%的市场份额。
成熟的美国市场中领先企业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明显高于国内水平。
根据国外的行业发展经验来看,国内银行IT 解决方案市场集中度将逐渐提高,最
近几年的行业数据也反映出市场集中度提高的事实。
TOP4 企业市场份额已经由2011 年18.8%上升24.4%。
利率市场化将推动银行机构的整合,下游客户集中度的提高将会显著推升银行IT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图表 9:美国本土银行IT 软件市场竞争格局(2014 年)图表 10:2009-2014年中国银行IT 市场TOP4 企业合计市场份额
1.3.2、从企业角度看,美国IT 厂商体量远远大于中国IT 厂商
国内企业较国外企业差距十分明显,例如全球最大的金融IT 提供商FIS 公司2014年收入高达55 亿美元;即使将面向证券/基金行业客户的IT 业务收入考虑在内,国内最大的金融IT 供应商恒生电子2014 年收入仅14 亿元人民币。
在Amercian Banker发布的2014 年全球金融科技企业排名FinTech100 中,中国地区仅有恒生电子进入排名(第55 名),而来自美国的企业数量超过50 家之多。
图表 11:中国地区仅有恒生电子入围2014 年FinTech100 排名
差距意味着成长空间,领先企业两个方向走向更好的市场地位。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庞大并处于高速发展路径之中,预计对IT 系统建设的需求将保持25%以上的增长。
而且出于数据安全等因素考虑,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将逐渐减弱,这将意味着国内企业将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下游行业的巨大变革则是银行IT 打开成长空间的最大驱动力,中小银行机构崛起、利率市场化、互联网企业涉足银行业均是推动银行业竞争及业态变革主要因素。
2、内外竞争剧烈冲击,加速银行业态的互联网化变革
2.1、中小银行机构的崛起与利率市场化加剧银行业内部竞争2.1.1、中小型银行机构在数量及资产规模方面均呈上升趋势,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
中小型银行机构在数量及资产规模方面均呈上升趋势,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
中国的银行业竞争结构基本稳定,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一直占有稳定的市场地位。
但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开始加速崛起。
中小型银行机构不仅在数量方面呈显著上升趋势,也开始在总资产规模方面侵蚀传统大型的市场地位。
2003 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全部银行机构资产总额的61.3%,而到2013 年,这一数据已经下降至47.4%。
大量的中小银行机构(包括近200 家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数千家村镇银行与农信社)的发展速度超过国有大型银行,行业格局存在显著竞争加剧的趋势。
图表 12: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数量显著上升(2009~2014 年)图表 13:中国各类银行总资产规模占比(2003~2013 年)
2.1.2、利率市场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成本压力催生IT 及互联网应用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剧行业内部竞争,加速行业互联网化变革,是互联网银行产生的根本原因。
非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下,银行机构可以获得稳定的息差收入,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则将导致息差收窄,加大银行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加剧的威胁对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缺乏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中小银行尤其明显。
根据美国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大量中小银行退出市场:美国银行机构数量最高峰时期达18,000 家之多,但现在不足7,000 家,其中大部分银行便在美国上世纪70~80 年代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消失。
在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下息差收入缺乏足够保障,重资产的线下营业网点渠道则有会给银行带来高企的成本压力,低运营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则成为银行最能直接吸引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随后在90 年代初期便出现了第一家直销银行——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在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过程中,中国的大量中小银行亟需转变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
通过升级IT 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将是银行机构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美国经验:成熟的网络环境是互联网银行产生的重要条件。
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环境及社会公众使用习惯在2000 年之后才逐渐成熟,美国直销银行业也在2000 年之后才迎来快速发展期。
SFNB 尽管成立最早,但最终于1998 年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而ING DirectUSA 和BofI 等成立于2000 年
之后的互联网银行却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2002~2012 年,美国直销银行存款总额从620 亿美元增长至4,43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远高于同期传统银行6%的增长率;存款总额占全社会零售存款总额的比例也由3%上升到10%1。
图表 14:美国互联网银行存款总额及增长率(2002~2012 年)
中国现实:互联网技术应用环境发展成熟,中国互联网银行将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而迅速发展。
当前中国的互联网应用环境已经比较成熟,互联网创新甚至已经领先于美国,例如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应用。
本届政府大正大力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之后,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在2012 年开始放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自2014年11月22日以来,中国央行已经进行了六次降息。
10月24日起再次降息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不少银行已连夜调整最新的存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不会导致利率飙升。
下一步,央行需要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互联网银行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图表 15: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2.2、互联网公司以支付为基础切入银行业务,传统银行业整体面临外部冲击
美国市场的互联网银行鲜有由互联网公司主导发展的案例,中国的互联网银行理念却由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完成启蒙。
由于这种“成长基因”上的天然区别,中国的互联网银行在银行“存、贷、汇”三大业务领域的创新均领先于美国市场,互联网企业的扩张开始使得传统银行业整体面临外部竞争的冲击,将直接倒逼银行进行变革,中国正成为“互联网+银行”最大的创新发源地。
2.2.1、由于银行机构主导的美国互联网银行机构业务创新并不明显
美国的互联网银行主要由传统银行主导,且贷款业务创新并不明显。
从发起机构看,INGDirect USA 隶属于ING 集团下,BofI 也起家于地产按揭,鲜有互联网公司发起的银行机构。
从资产端看,美国市场的互联网银行贷款依然以传统抵押贷款居多,尤其是房屋抵押和汽车抵押贷款。
例如起家于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Ally Bank依然以汽车金融贷款为主;BofI 同样以房屋和汽车抵押贷款为主,其中房屋抵押贷款占比一直在90%左右。
此类抵押贷款并未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优势对传统银行贷款业务即资产端进行突破性的创新。
图表 16:BofI 贷款业务组成结构(2009~2013 年)
2.2.2、阿里小贷在中国完成大数据金融启蒙
通过电商应用场景成功抢占支付入口,阿里小贷完成金融大数据启蒙。
一般观点认为阿里余额宝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之先河,但阿里小贷对行业的意义更为深刻。
余额宝仅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渠道优势开展金融产品销售业务,阿里小贷则开创“大数据金融”先例。
从积累数据的丰富程度及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合作来看,阿里小贷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支付数据未能到银行机构充分认可,从合作放贷以自有资金放贷阿里小贷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 年3 月,阿里巴巴开通“诚信通”业务,提供“诚信通”指数衡量会员状况。
随着淘宝电商及支付宝的成熟,阿里平台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
2007 年,阿里开始与银行机构合作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例如工商银行“易融通”、建设银行“e 贷通”业务。
但银行机构并未充分信任阿里巴巴平台数据,小微电商企业依然难以从银行机构获得融资,三年时间累积贷款金额仅为123 亿元。
因此阿里巴巴于2010 年开始自建小贷公司独立从事贷款业务,并于2011 年中断与银行的合作。
第二阶段:完成大数据金融启蒙,银行机构重新开启合作
阿里巴巴所注册的两家小贷公司——重庆阿里小贷、浙江阿里小贷注册资本分别仅为10亿元、6 亿元。
经过三年的发展,阿里小贷截止2014 年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接近2,000亿,坏账率仅1%。
正是因为对金融大数据的重新认识,银行
机构重新开始与阿里合作。
2014 年7 月,阿里巴巴与中行、招行、建行等7 家银行宣布合作,启动基于网商信用的无抵押贷款计划即网商贷高级版,最高授信可达1 千万元。
图表 17:阿里小贷与银行的合作发展过程
图表 18:阿里小贷业务发展规模(2013 年4 月~2015 年3 月)
2.2.2、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形成互联网银行业态范本
中国互联网银行以支付业务为切入点,利用大数据开展风控及贷款业务。
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业务基础均以支付业务开端,从“汇”的角度切入银行业务。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分别为二者积累了用户基础及使用习惯,阿里电商平台和腾讯社交网络则分别为二者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
由于历史发展路径的区别,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与美国市场中互联网银行的业务模式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
性在资产端与负债端均有体现:
贷款业务/资产端:面向中小客户的信用贷款为主。
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将充分利用数据资源进行风险控制开展信用贷款业务,双方的生态体系均已经完成了对专业的征信公司的布局(芝麻信用、腾讯信用)。
依靠数据资源发放信用贷款决定了双方的主要贷款对象以数量庞大但额度要求较低的中小客户为主。
目前微众银行已经率先开展试营业业务,在手机QQ 终端推出了“微粒贷”产品,定位于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大约在2 万~20 万人民币之间。
图表 19:微众银行发展历程及“微粒贷”产品界面
存款业务/负债端:与传统银行机构进行同业授信合作的平台化发展之路。
由于没有线下营业网点,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均难以在短时间内吸收用户存款,同时还受注册资本限制,双方均采取了同业授信的合作模式。
微众银行已经与华夏银行、东亚银行和平安银行等传统银行机构合作,由微众银行进行金融产品设计和推广创新,并提供客户与数据分析支持,合作银行则提供资金支持。
蚂蚁金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网商银行将采取同业合作模式2。
在这种同业合作模式之下,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更是一种互联网银行平台,是传统银行面向互联网的一种中介渠道。
图表 20:中国市场的互联网银行创新程度高于美国
图表 21: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对比
3、互联网技术驱动银行业务重构,银行加大IT 投入
如前文所述,由于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企业等各种内外因素导致不断加剧的竞争格局,银行业态变革将成为必然趋势。
技术则成为驱动银行业务重构的重要因素,技术对传统银行的改造与变革将分别在银行的负债端与资产端得到深刻体现:在负债端通过低成本与跨区域优势的网络资源变革银行渠道,在资产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风险精准定价从而变革银行产品与业务流程。
3.1、互联网在负债端以低成本、跨地域优势变革银行渠道
互联网银行无营业网点脱离地域限制实现快速扩张。
由于没有线下实体营业网点,互联网银行可以实现以更低的成本完成业务运营。
在美国市场,互联网银行ING Direct USA3和BofI 的非利息支出占总资产比例均远低于其他传统银行机构,核心业务毛利率明显高于其他同行。
除运营成本因素之外,互联网银行脱离了网点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实现快速扩张。
例如ING Direct USA 在2000 年开业时仅有5.3 万个账户,但2009 年其账户总数已经达到846 万个;资产总规模也从9 亿美元上升至902 亿美元。
如果按存款额排名,ING DirectUSA 仅用了10 年时间便成为全美第15 大银行。
4 图表 22:ING Direct USA 财务结构与美国银行业比较
图表 23:BofI 财务结构与业务平均水平的比较
低运营成本造就产品价格优势。
因为渠道成本被大大压缩,互联网银行可以向储户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从而吸收更多的存款。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统计,银行的实体营业部每笔交易成本为3.97 美元,而ATM、互联网、电话等利用现代通讯完成的每笔交易成本约为0.1 美元~0.6 美元之间。
由于巨大的交易成本优势,互联网银行能够提供远高于传统银行的存款利率:在较早的2002~2003 年间,美国Ally Bank 等互联网银行能够提供的活期存款利率为2%,而同期传统银行存款利率仅1%;在最近的2013~2014年间,互联网银行1%的存款利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远高于传统银行0.3%的利率。
图表 24:美国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部分存在产品年化收益率对比
瞄准年轻群体体现长尾效应,“轻运营”免除各类杂费用产生极致用户体验。
传统银行的营业网点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且具备传统的信任因素,因
此互联网银行需要更为独特的用户体验方式以吸引客户。
从目标群体来看,对互联网接受程度较高的年轻一代是互联网银行的重要目标客户群。
为保持互联网“轻运营”特色,ING Direct USA甚至会主动关闭对服务要求过高的高净值客户。
为吸引数量更为庞大的中低端客户,互联网银行均推出7*24 小时服务,免收ATM 费用甚至补贴其他银行的收费、提供远程扫描支票存款功能、免除账户年费等。
3.2、大数据在资产端通过风险精准定价变革银行产品业务流程
互联网银行不仅在渠道层面进行直销,更需要在业务与产品层面进行改革。
银行渠道的最大功能在于吸收存款,存款对应于银行的负债端。
银行将储户存款放贷至资金需求方,贷款业务对应于银行机构的资产端。
从财务角度看,降低坏账风险提高收益质量是获得稳定现金流的保证。
银行利用互联网对渠道进行变革不仅改变了负债端结构,大数据的应用还将促使资产端结构发生变化。
数据成为互联网银行最有价值的资产,互联网对传统银行真正的颠覆是在资产端应用大数据进入风险精准定价。
图表 25:互联网与大数据分别从负债与资产两端改变银行业态大数据传统银行的“抵押文化”导致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