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 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试 行)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12月

前 言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和《“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是根据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建文〔2013〕140号)的要求,组织省内有关设计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共同编制完成。

编制过程中,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湖北荆楚建筑的起源、变化、发展,并在对其文化传承、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地方建筑和近现代建筑探索分析的基础上,吸收省内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各地建筑风格规划设计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我省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并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审定,形成本《导则》。

本《导则》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正文部分包括总则、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附录部分包括荆楚建筑风格图示、荆楚文化典型符号图示、附图。主编单位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主要编写人员有肖伟、周婕、王祥、杨丽,参与编写人员有王炎松、李小兵、童乔慧、张丽、熊小飞、梁倩、吕文文、何欣然、张雨蝉、姚颖祺、梁爽、方舟。

《“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正文部分包括总则、村镇风貌规划、村镇民居建筑风格设计,附录部分包括传统民居名词解释、湖北村镇风貌参考资料、湖北民居建筑符号参考资料。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金木石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编写人员有郭和平、李晓峰、林莉、杜希华、祝笋,参与编写人员有毕奕、李功标、江佩、王俊、张华伟、邓鑫、邱维、金铭淳、陈晨、李鹏、王光景、刘亚丹。

本《导则》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导则》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城乡规划建设及工程实践,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寄送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以供修订时参考。

目 录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1 总 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原则 (1)

1.3 适用范围 (1)

2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 (2)

2.1 荆楚建筑风格概述 (2)

2.2 设计原则 (2)

2.2.1 以人为本 (2)

2.2.2 地域文化 (2)

2.2.3 自然生态 (3)

2.2.4 和谐宜居 (3)

2.2.5 可持续发展 (3)

2.3 建筑风格设计 (4)

2.3.1 平面构成 (4)

2.3.2 空间组合 (4)

2.3.3 建筑形态 (4)

2.3.4 细部装饰 (5)

2.3.5 建筑色彩 (5)

2.3.6 建筑技术 (5)

附录一:荆楚建筑风格图示 (6)

1.人文精神建筑图示 (6)

2.美学意境建筑图示 (7)

3.风格特征建筑图示 (8)

附录二:荆楚文化典型符号图示 (10)

附 图 (13)

《“荆楚派”村镇风貌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1 总 则 (35)

1.2 编制原则 (35)

1.3 适用范围 (35)

2 村镇风貌规划 (36)

2.1 概 述 (36)

2.2 规划原则 (36)

2.2.1 地域性 (36)

2.2.2 适用性 (36)

2.2.3 生态性 (37)

2.2.4 经济性 (37)

2.2.5 整体性 (37)

2.3 村镇风貌总体规划 (37)

2.3.1 风貌调查 (37)

2.3.2 风貌研究 (38)

2.3.3 风貌保护 (38)

2.3.4 空间布局 (38)

2.3.5 风格选择 (38)

2.3.6 绿化景观 (38)

2.3.7 特色定位 (39)

2.4 村镇风貌详细规划 (39)

2.4.1 总体风貌 (39)

2.4.2 景观保护与利用 (39)

2.4.3 风貌与布局 (40)

2.4.4 建筑风格 (41)

2.4.5 绿化景观 (41)

2.4.6 公共设施及标识 (41)

2.4.7 重点部位景观设计 (42)

3 村镇民居建筑风格设计 (43)

3.1 概 述 (43)

3.2 设计原则 (43)

3.2.1 合理性 (43)

3.2.2 地域性 (44)

3.2.3 协调性 (44)

3.2.4 创造性 (44)

3.2.5 生态性 (44)

3.3 建筑风格设计 (45)

3.3.2 符号创新 (45)

3.3.4 风格表现 (46)

3.4 建筑技术创新 (46)

3.4.1 功能 (46)

3.4.2 构造 (46)

3.4.3 生态设计 (47)

附录一:传统民居名词解释 (48)

附录二:湖北村镇风貌参考资料 (54)

附录三:湖北民居建筑符号参考资料 (65)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试 行)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1.1.1 为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建设应体现湖北特色和荆楚文化的要求,促使城乡建设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本《导则》以确立“荆楚派”建筑风格为目标,通过对湖北荆楚文化、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及近现代建筑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将继承与弘扬、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发掘和展现荆楚建筑的文化底蕴、地域特点和建筑风格,启发和开拓设计思路,繁荣建筑设计创作,提升全省城乡建设水平。

1.1.2 制定本《导则》是为了促进建筑设计与湖北地方文脉相融合,形成及维护荆楚文化的共有价值观,体现高度的人性化,达到最佳状态的人居生活、工作环境和高度的生态化,创新湖北荆楚风格建筑的设计。

1.2 编制原则

1.2.1 宏观层面要求保护好湖北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城乡规划要从大格局、城市设计应从中观上把握各种要素,突出“荆楚派”建筑风格特征,传承“荆楚派”建筑的文化内涵。

1.2.2 微观层面要求传统荆楚建筑风格与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乡土材料应用要与绿色建筑的新要求相符合,突出“荆楚派”未来发展新方向,体现荆楚人文精神,展现荆楚建筑的美学意境。

1.3 适用范围

1.3.1 本《导则》适用于湖北省城乡建设中具有荆楚文化及地域建筑风格的各类建筑设计,并侧重应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城镇旅游建筑、城镇特色人文景观(步行街、城市广场等)、特色园林建筑等。

1.3.2 本《导则》可供湖北省各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及有关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在项目创作与审查时参考。

1.3.3 湖北省县(市、区)以下乡村和集镇规划与民用建筑及配套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规划与建筑设计,可参考《“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2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

2.1 荆楚建筑风格概述

2.1.1 湖北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多彩,且与周边省份的建筑形式存在明显的趋同现象:鄂西北接近豫南建筑、鄂东南接近徽派建筑、鄂西接近川东建筑,但在风格的纯正性、空间的丰富性、格局的完整性、细节的精美度等方面又与相邻省份的建筑有一定的差异。仅就地域概念而言,可以将湖北地区的建筑统称为荆楚建筑,但不能因此界定湖北地区的建筑就是荆楚风格的建筑。

2.2 设计原则

2.2.1 以人为本

“荆楚派”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基础,体现高度的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行为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要让人产生认同感,引起共鸣,并积极参与。注重保护和发掘各地的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融入到设计中。

2.2.2 地域文化

“荆楚派”建筑设计要尊重社会环境,传承荆楚文化的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点。要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地貌、人文历史、乡风民俗,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突出地域差异性,体现各区域风格的独特性。要融合本地区建筑符号的特点,并借鉴外地文化特色,以现代的设计语言来创作荆楚建筑。

在“荆楚派”建筑设计中,应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条款,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具有荆楚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等进行保护,并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要求,制定具有荆楚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存荆楚文化的历史记忆。

2.2.3 自然生态

“荆楚派”建筑设计要顺应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城乡规划设计要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不应仅仅局限于道路、建筑物等硬件设施,还应当包括人、植物、动物、气候等这类软性环境。按照山地、平原、滨水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城市、乡村及建筑布局,并在建筑设计中烘托和再现恢宏浪漫的山水格局。

场地设计宜在顺应自然山体轴线及湖泊水域格局基础上,提出区内主要轴线、节点、标志、特色区域等空间景观要素,实现“显山露水”、“道法自然”的风貌与景观格局。建筑外部空间宜结合不同尺度的自然景观,合理引入荆楚文化元素,构建不同层次的开敞空间,形成良好的活动场所与视觉通廊,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2.2.4 和谐宜居

“荆楚派”建筑设计应和谐宜居,既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又要顺应自然气候条件。建筑场地设计应尊重既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并将建筑布局与之相结合,体现“荆楚派”建筑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特色。应考虑夏热冬冷、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以及阳光、风向等气候条件,尽量采用南北通透的建筑布局,实现室内自然通风、采光。顺应夏季主导风向,有意识地组织风道、风廊,满足夏季遮阳通风、冬季日照防风、雨季除湿防潮的要求。吸取荆楚历史建筑中的有益经验,借鉴传统园林建筑手法创作和谐宜居建筑环境。

2.2.5 可持续发展

“荆楚派”建筑设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自然与社会环境共同考虑,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节能措施,树立低能耗、用途广、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设计理念,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应通过树立修缮和再利用的设计理念来保持具有价值的城市建筑结构的活力,体现出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2.3 建筑风格设计

2.3.1 平面构成

“荆楚派”建筑的平面构成应适应现代功能需求,并兼具地域风格特点。可借鉴荆楚历史建筑语汇中的“合院式”、“天井院”和“天斗院”等形式,通过院落组织建筑平面,也可参考荆楚文化符号元素,如龙凤图腾、翔云、鸟纹、火纹等,选取灵动隽秀的平面型制。

对于庄重的礼仪空间和规整的功能空间,可沿袭“方正”的院落形式,体现建筑意境的庄重大方;群体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和室内布局中重要的礼仪空间,可以采用轴线布局、主体居中的形式;对于要求比较灵活的功能空间,可采用自由布局形式灵活变通,以兼顾自然环境及山体、河流的走向。

2.3.2 空间组合

“荆楚派”建筑的空间组合可借鉴“高台基”、“深出檐”等荆楚历史建筑语汇,营造“层台累榭”、“经堂入奥” 等具有荆楚特色的内部空间效果。

建筑空间设计可利用台地或底层空间形成的高大台基、顶部和上层空间悬挑形成的深远屋檐以及荆楚民居中的槽门、檐廊等建筑元素,组织好建筑空间序列,并对空间的高低、大小、虚实、明暗等特质进行叠加烘托或对比变化。

2.3.3 建筑形态

“荆楚派”建筑形态应结合平面功能布局与空间组合形式,体现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荆楚风格特征。可根据建筑造型,利用地域性建筑材料如清水灰砖、石材、涂料等在现代施工中的创新运用,亦可通过混凝土、玻璃、钢材等现代建筑材料融合历史建筑语汇,展现现代荆楚建筑风格形态。

建筑立面可借鉴“美山墙”等荆楚历史建筑语汇,营造庄重与浪漫、恢宏与灵秀的建筑形象。根据室内空间形态,塑造阶梯型、山形(三角形)、拱形、组合型等灵活多样的山墙样式。通过立面材质、山墙线条的变化和檐下重点部位的刻画,延续荆楚建筑风格特征。

2.3.4 细部装饰

“荆楚派”建筑的细部装饰是荆楚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既具有表象的装饰性,又具有结构的功能性。可运用雕刻和彩绘作为装饰细部,展现湖北特有的民族风俗、历史文化,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建筑细部装饰中,石雕、砖雕可用于室内外墙面装饰;玉雕主要运用于室内礼仪性空间或其他重要空间的墙面挂饰;木雕则主要用于门窗、栏杆等处;彩绘可用于室内顶棚、墙面、梁、柱等重点部位的装饰,亦可用于外立面主入口、门窗、外露梁柱及线脚的装饰。

2.3.5 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是体现荆楚建筑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荆楚派”建筑的色彩运用,可划分为三种类别,即基调色、辅助色和点缀色。建筑的基调色应根据所在城市及地段的色彩指导和规划控制性原则确定。辅助色用于建筑屋顶和底层部分,如建筑裙房、基座、底层商铺、骑楼等处,可选用红、黄、黑三色中的一到两种颜色,凸显荆楚建筑风格特征。点缀色基本用于建筑窗台、阳台、栏杆、门窗框、装饰线脚等部位,可选用红、黄、黑三色进行细致的对比和搭配,通过画龙点睛式的细节,重点刻画并充分展示“荆楚派”建筑的色彩特征。

2.3.6 建筑技术

“荆楚派”建筑风格在技术运用上鼓励传承与创新。技术传承一方面要挖掘地方性传统建筑材料如石材、砌块、木材、竹材等及其砌筑、装配方式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另一方面应探索地方传统构造技术,如天斗、穿斗、挑檐、撑拱等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优化应用。积极采用传统建筑技术和地方材料,沿用地方适应性生态节能技术,如天井院、挑檐、架空防潮层、上下层窗等,在改善气候条件的同时体现荆楚建筑风格。

技术创新方面应积极探索新型建筑材料在表达荆楚地域特色方面的多种可能性,通过材料、结构、构造等不同技术的创新,实现建筑空间及装饰的风格特征。同时,运用现代高科技生态节能技术,将太阳能光伏电板、风能发电、地源热泵等新能源设备的形态设计与荆楚建筑语汇相结合,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体现荆楚建筑风格。

附录一:荆楚建筑风格图示

研究荆楚建筑风格,不是为了简单地仿古复制,而是要充分挖掘荆楚历史建筑中被保存下来的建筑符号,寻找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习俗的关系,追寻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脉,并将建筑功能提升与造型设计相结合,落实“造型、空间、装饰、色彩”等各个具体的建筑语汇,体现荆楚建筑“大气、兼容、张扬、机敏”的人文精神,展现荆楚建筑“庄重与浪漫、恢宏与灵秀、绚丽与沉静、自然与精美”的美学意境,突出荆楚建筑“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精装饰、红黄黑”的风格特征。

1.人文精神建筑图示

1.1 大气

先古楚国立足于中华正中,与俯瞰天下的大气一脉相承,形成了荆楚人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楚人常用的九头鸟、虎座凤架鼓等标志性图腾以及丝绸图案常用的凤鸟、龙、变形龙凤等纹样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楚人的“天”性和大气,充分展示了立地问天、俯瞰荆楚、雄视古今的大气之势。荆楚建筑风格既要继承“古朴厚重,熔旧铸新”的精神品质,又要推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与时俱进精神。(参见图1-2)

1.2 兼容

湖北居中华之中,水陆交通发达,可谓得中独厚、“九省通衢”。特殊的区位特点使荆楚文化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亦即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这种开放兼容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上,使荆楚建筑在与周边建筑文化的交流中形成了多样化和融合性的总体特征,地理位置得中独厚的优势,呈现出吞吐万象的包容性,亦即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这种开放兼容的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会上。(参见图3-4)

1.3 张扬

楚人“不服周”、问鼎中原以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湖北人特有的个性。张扬是一种精神,一个信念,一口“气”;张扬代表着活力,也代表着积极进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深藏不露是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而在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含蓄,内敛往往沦为保守的根源,成为创新和变革的阻力。楚人自古就有就有一种能持续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这就是张扬的力量。在荆楚建筑风格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大胆创新,形态富有张力。(参见图5-6)

1.4 机敏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是外省人对湖北人的评价,说明湖北人遇事表现出的机智敏捷。自古楚人就有独立图强的精神,且脑子灵活,有创新意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丰富,手法明快。当代湖北人借助祖先创造出来的楚文化这种无形又无限的精神资产,努力加以发扬光大。建筑中采用的“天斗”体现了湖北人的灵活、机敏及创新意识,“天斗”的采用很好地解决了大进深建筑的采光、通风等问题。(参见图7)

2.美学意境建筑图示

2.1 庄重与浪漫

礼仪空间的庄重性是古人的普遍追求,而楚人却在重视其庄重性的同时,赋予礼仪空间以浪漫的气氛。“地室金奏”的楚宫布局形式,即在宫殿的地下室布置乐队,楚人的宫殿不仅是“音乐厅”,而且是“美术馆”,荆楚建筑艺术化的空间设计使严肃的宫廷同时呈现出浪漫的生命气息。(参见图8-10)

2.2 恢宏与灵秀

楚国的城邑和建筑规模宏大,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首屈一指。但荆楚建筑的特色不仅仅是由于它的宏大,更是由于它的灵活与变通,筑城依自然地形适当变化 依山就势,宫殿在方形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表现出灵动秀美的特质,既恢宏大气,又自由灵动。(参见图11-12)

2.3 绚丽与沉静

红与黑是荆楚建筑色彩的主调。红色具有激情、浪漫、艳丽的效果,黑色给人稳定、静谧的感受,通过两种色彩的强烈对比,形成艳丽而沉静的色彩基调,再加以其他色彩调和,形成缤纷、斑澜、丰富的意境;使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比中隐藏着微妙的平衡,体现出楚人高超的色彩调和艺术。(参见图13-14)

2.4 自然与精美

楚人在长期深入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过程中,创立了“天人合一”的道学理念。在这种理念引导下,楚人总是将建筑主动地与地形、植物、阳光、水体、风向等自然元素相结合,使荆楚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具有显著的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特点,再加上江汉地区的建筑原本就具有精细考究的传统,形成了荆楚建筑自然与精美的美学意境。(参见图15-17)

3.风格特征建筑图示

3.1 高台基

高台基顺应了湖北“千湖之省”、多雨潮湿的自然气候条件。高台基在各个时期和建筑类型中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建筑的高台根据其修筑形式可分为筑土成台和木柱搭台。官式建筑多是夯土建台,民居建筑多采用木柱搭台,使得建筑高高耸立。楚国时期,楚城建筑用土或砖建造城防台墙,如楚国建筑章华台和世界遗产武当山紫霄宫。湖北近现代时期的建筑,高台基屋面、台基店面及台基作为台体穿插等多种形式的出现,丰富了高台基在荆楚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参见图18-22)

3.2 深出檐

深出檐是应对荆楚之地多雨、高温的挡雨、遮阳的建筑形式。湖北传统建筑中天井、天斗、悬山、硬山及歇山等都是深出檐的具体体现;湖北现代建筑设计中深出檐典型表现在盝顶、尖顶、曲面、片板挑出、体量挑出及斜面挑出等。(参见图23-25)

3.3 美山墙

湖北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地理位置,外部各种建筑形式都对湖北建筑有一定影响,在山墙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湖北民居的山墙形式非常独特,有步步高升的阶梯式,圆润优美的弧线式以及各种组合形式。山墙不仅能起到防火的作用,还控制着整个建筑群落的特色。荆楚建筑山墙类型形式有人字型山墙、单拱及连拱山墙、三花及五花阶梯山墙、组合式山墙等。(参见图26-31)

3.4 巧构造

古代楚人在解决复杂的构造问题时,不拘于规范,灵活应变,构造之巧令人惊叹。技艺高

超的工匠艺人造就了湖北传统民居构造中很多巧妙的结构,如挑梁、斗拱、悬山穿斗、槽门式、穿台式、板凳挑、伞把柱、干栏式木柱、落柱式、架空式、阳台式和悬垂式等。(参见图32-34)

3.5 精装饰

精美的建筑内外部装修是楚人喜好华丽的审美观、享受生活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装饰艺术在荆楚民居建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湖北地区木雕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的木雕不胜枚举。湖北檐画是传统建筑的一种重要装饰,湖北民居檐下施彩绘较多,而且独具特色。居民墙身彩绘色泽较单一,整体格调较为淡雅、朴素。(参见图35-42)

3.6 红黄黑

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祖先崇拜意识以及尚赤、尚黑之风和崇鸣凤的习俗,反映在色彩上即为红、黄、黑三色。(参见图43-47)

附录二:荆楚文化典型符号图示

楚国历史遗物如凤、九头鸟、编钟、阙、虎座凤架鼓等形态,是楚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典型符号,风格独具,特色鲜明,可以直接(或稍作艺术加工)应用于荆楚建筑的外部形式,如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楚文化中丰富多样的纹饰,也是荆楚建筑可以借鉴的文化符号,楚国青铜器、漆器、丝绸、绘画中都有大量运用。

1.凤纹

我国古代传说中将凤视为神鸟,是鸟中之王。雄的叫“凤”,雌的称“凰”。楚国的先民以凤为图腾,认为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他们对凤的钟爱和尊崇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雕像和图像数不胜数。楚人的凤,虽有多种多样的体形和姿态,但都显得雍容华贵、伟岸英武。 凤是楚人的图腾,又是楚人“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出土的楚文物中,凤的出土尤多,楚国丝织品图案及帛画和楚器物中,凤都占主导地位。(参见图48)

2.九头鸟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九头鸟”应该是荆楚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象征标志。九头鸟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它既是南北文化融合与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结晶,又体现了作为中华文化一分子的楚文化的独特风格。它由神变妖,由妖变仙女的戏剧性变化,体现了楚文化在民间传承中顽强的心理定势。(参见图49)

3.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举世瞩目,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是同埃及金字塔、秦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科学的代表作。编钟是荆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之一。(参见图50)

4.虎座凤架鼓

虎座凤架鼓是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一般通体以髹黑漆为底,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折射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参见图51)

5.鹿角立鹤

青铜鹿角立鹤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古人寓鹿为祥,鹤则象征长寿。鹿角立鹤采用了楚国艺术中常用的夸张变形的手法,生长于凤头的一对对称的鹿角呈圆弧形从两侧向中间合拢,完全改变了鹿角的自然形态,立凤伸出的长颈让人感到似乎有些比例失调。弧线与直线的穿插运动,使整个鹿角立鹤具有了一种音乐的韵律美。(参见图52)

6. 古琴

古琴历史悠久,据传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也有三千年,基本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相传炎帝神农削桐为琴,《吕氏春秋·本味篇》里,也记述了春秋时楚国著名琴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钟子期听后感慨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二人由此成为知音。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琴类乐器,对古琴的源流和发展研究具重大意义。(参见图53-54)

7. 楚国器物图案

楚地出士漆器最多。楚人所以喜爱漆器,主要是漆器适宜于表现丰富而绚丽的色彩,并且经久不变。这是当时其他质地的器物难以比拟的。在楚漆器中,运用最多的是黑、红两色,常以这两种颜色为基调。因为黑、红两色对比鲜明、强烈,典雅不俗,如果再加上描金,就更显得华贵富丽了。 楚艺术十分强调曲线、弧线,具有一种运动的态势,例如青铜器中的升鼎,楚人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将中原的鼎加以改创,化静为动,化严肃为轻盈,以柔美的线条,改变了原来给人以压抑之感的礼器氛围。动态美在漆画、刺绣艺术上表现得更为洒脱。那些云纹、气象纹和动物造型,既奔放又多样。如漆画常见的云纹就有十几种形态,有的如云海滚滚,有的像秋天的流云、阵云,有的像朵朵的飘云。这些回旋卷曲的纹饰,难以捉摸,给人一种飘逸之感。(参见图55)

8. 楚国丝绸纹样

丝织物和刺绣也适宜于表现艳丽的色彩。楚墓出土的丝织品颜色有红、黄、绿、蓝、紫、棕、褐、黑及藕色等。丝绸是服饰的材料,而服饰最能体现人的爱美心理,五颜六色的丝织品,更能满足楚人对色彩的欲求。楚人热衷用大量的纹饰,来源于他们早期的原始图腾崇拜意识。楚文化纹饰的主要形式有凤鸟纹、龙纹、云纹、几何纹、花瓣纹、菱形纹、变形龙凤纹、兽面纹、蟠螭纹以及以此为基础抽象而来的各种纹样。(参见图56-57)

浅谈建筑风格设计与特殊创意(16页)

浅谈建筑风格设计与特殊创意 摘要:设计风格“最贫乏而无益的,莫过于被现代性蛊惑纠缠,并且刻意忘记历史。古代文明留传给我们的浩瀚遗产乃是建筑与设计最堪彪炳的地方之一。这是古今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对话。但我们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应是描摹设计发展的历史,而是一种远为深切的领悟:只要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建造不出来的”。 现代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现代化格调的设计工程,仿佛已是城市的商标;综观过去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工程,在种类和风格上均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古典、传统或是现代化的呈现、凭着设计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意,经过他们的一番塑造之后,房舍的每一处,都散发出独特的神韵。 在发展设计事业的初期,设计者虽然把目标放在城市的住宅设计上,但对商业设计的市场从未忽视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办公室、酒店、餐厅、商场,还是住宅等各类工程在设计上是向往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创意空间。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设计者对每一个新的工程就是一项新的挑战,他们将会全力以赴去创造自己的新作品。设计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出发,具体来说,一位主观性强的人走进现场环境里,一眼便能够洞悉出它的利弊所在,知道其适当的处理手法,这就要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周边事物有主观性的认识。再者,对周围事物不断观察可以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随着观点与角度的转变,视野的拓宽,又可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和创意,而且,经

常赏析别人的设计做到知已知彼也是十分重要的。 众多的设计者认为现在的设计主流就是80年代的简约主义的复苏,设计师多随大流,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风格都十分接近,显得毫无个性,我主张不断注入新元素,推陈出新,不容许因循或抄袭,惟有这样才能创出佳作。但如果太拘泥于此,整个设计会不够饱满。所以,它必须借鉴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装饰模式。建筑设计非常注意彰显不同区域的个性,同时,为了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连续,不至于由于风格的过于强烈而形成跳跃感,设计时也十分小心地遵循协调一致的原则,其间的尺度就显得相当微妙。对设计者们的最大感悟是,“最贫乏而无益的,莫过于被现代性蛊惑纠缠,并且刻意忘记历史。古代文明留传给我们的浩瀚遗产乃是建筑与设计最堪彪炳的地方之一。这是古今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对话。但我们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应是描摹设计发展的历史,而是一种远为深切的领悟:只要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建造不出来的。” 众多的设计者挟建筑师之名而投身于室内设计的范畴里,确实是一有利的条件。一个专业、优质的设计师,并不局限于对家具配搭上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把整项装修工程联系起来,例如规划电器的位置、冷气机和风喉的装置等等,在懂得这些土木电工的知识之后,才能拟定出一个能得以实践的设计构思,否则,最后出来的效果便会跟原先的大相径庭,又或变得不切实际了。因此,具有建筑学知识背景对于室内设计工作确实有莫大的助益。 谈及设计风格,明净简洁最为设计者所喜爱,并多以富有现代感

河北省农村民居设计导则

附件: 河北省农村民居设计导则 (试行) 发布机关:河北省建设厅 发布日期:2008年9月 —1—

前言 搞好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战略部署和在全省开展农村新民居建设的重大决策,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河北省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河北省农村民居设计导则》(试行)。 本技术导则包括:总则,基本原则,村庄规划,民居建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安全、节能、环保、经济,保障措施。 本设计导则由河北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2—

目次 1 总则 2 基本原则 3 村庄规划 4 民居建筑 5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6 安全、节能、环保、经济 7 保障措施 -3-

河北省农村民居设计导则 1 总则 1.0.1 为改善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引导农民建设科学、实用、舒适、高质量的农村民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中的农村民居设计包括村庄规划、农村居民住宅设计和既有住宅整修、配套公共设施以及基础设施。 1.0.3 本导则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农村地区民居的建新修旧、保护及其环境治理。 1.0.4 城乡结合部、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农村民居除执行本导则外,可参照城市标准建设,民居宜以二层以上建筑为主。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民居,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基本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民居建设。 1.0.5 农村民居设计、保护及其环境治理,除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地方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1.0.6 各市可根据本导则,编制适合本地实际的实施细则。 2 基本原则 2.0.1 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农村民居的建新修旧,应以人为本,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做到经济、适用、美观,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 2.0.2 节约用地、整治空心村 -4-

中西建筑风格概述

中西建筑风格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耸立起来。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有新颖、豪华的现代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风格以及西式建筑风格等。 一、中式建筑特点: 1、组群分布,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在中轴线上采取横向构图,把重要的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则对称地列于中轴线两侧。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2、讲究色彩的搭配。中国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不管是什么地方,都很讲究色彩的搭配,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而北方的建筑物多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如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红色的院墙,金光闪闪的屋顶,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装饰具有多样性:中式建筑物的窗是装饰的重点。窗的形状有方、圆、椭圆、花形、扇形、多角形等,窗中的格纹及种类更是多得无法统计。如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的安徽黟县西递村中,举目皆是用青灰色石料雕制而成的漏窗或花窗,多姿多彩,将一栋动楼舍装点得古朴典雅。 4、建筑物具有明显的等级规定:一般可从建筑物的屋顶式样和檐来区别。 庑殿式建筑: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它是四面斜坡、一正脊、四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屋角、屋檐向上翘起。 歇山式建筑:采用四面坡和二面坡的结合,即东西两侧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下部仍为斜坡。 攒尖式建筑:平面是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多见于坛、阁、亭、塔之顶。 悬山式建筑:屋面双坡,两侧伸出于山墙之外。有正脊一条和垂脊4条。 硬山式建筑:规格最低,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脊同悬山式。 一、西式建筑风格特点: 1、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是欧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确,造型重厚、敦实,其中有一部分最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如天津老西开教堂,它的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的塔楼3座。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色彩对比鲜明。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 2、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也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之一。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造型稳重、线条圆浑的风格恰恰相反,它以动式取胜,统贯全身、直刺苍穹的垂直线条,锋利的尖顶是其主要特征,是超凡入胜的宗教情绪的集中表现。如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南岗尼古拉教堂,为哥特式全木结构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两根交叉曲线复杂结合,线条轻快的尖拱形拱门,内部具有庞大的空间,顶上是巨大的苍隆,光线通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变作血红、紫石英和黄玉的华彩,造成一种向上的、天国的神秘幻觉,从而突出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3、复兴时期的建筑:此类建筑是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流行欧洲的建筑风格。其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人体美的对称、和谐为其意表。如矗立在上海外滩的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大理石外墙,古典式圆柱、半圆形拱穹,以拱穹为中心的对称的建筑形式,显示出庄重、华贵、典雅的审美趣味。建筑物的内顶及回音壁上有展示宗教故事的作品,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 1、借助常见的形容建筑的词语、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用语立体鲜活起来。 2、借助关键词句,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结尾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四大发明……。除了这些,中国建筑也也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想一想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建筑的成语。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二、作家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文字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产品设计与建筑风格之建筑风格主要类别介绍

建筑风格主要类别介绍 [日期 2006-11-04] 1.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分 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 2.按建筑物的类型分 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 3.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渊源 (3)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城堡式的封闭 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5)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这一风格在当今世界各国颇为流行。 (6)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

(7)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 4.按建筑方式来分 (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众世纪1050-1550,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 (2)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他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筑风格。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 (4)木条式建筑风格。 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主要特点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 (5)园林风格。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这种风格在深圳场当作概念炒作,其特点是通过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栽植花草树木,提高绿化,并围绕建筑营造园林景观。 (6)概念式风格。 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余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限制和约束,而创再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流派修订稿

建筑风格流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分析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李先逵 内容提要 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

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

十种建筑风格分类及介绍

十种建筑风格分类及介绍 1、地中海建筑风格 2、意大利建筑风格 3、法式建筑风格 4、英式建筑风格 5、德式建筑风格 6、北美建筑风格 7、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8、新中式建筑风格 9、现代主义建筑风格10、综合类建筑风格 1、地中海建筑风格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拖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和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2、意大利建筑风格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式风格,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也称牛腿)。檐口处精雕细凿,气势宏大,既美观有避免雨水淋湿檐口及外墙而变色,使外观看上去始终保持鲜艳亮丽没有污浊。普通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是二楼的半圆形露台。 意大利建筑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又贴近自然的脉动,使其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其中铁艺是意大利建筑的一个亮点,阳台、窗间都有铁铸花饰,既保持了罗马建筑特色,又升华了建筑作为住宅的韵味感。尖顶、石柱、浮雕……彰显着意大利建筑风格古老、雄伟的历史感。 3、法式建筑风格 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法式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建筑的整体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握,善于在细节雕琢上下工夫。法式建筑是经典的,而不是时尚的,是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筛选和时

中国南北方建筑特色对比研究

中国南北方建筑特色对比研究

[摘要] 在中国,一个地大物博的土地上,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 不同的气候,所造成的生活条件也不同,也就造成了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各有差异。在南方以江南的徽派建筑,南方的徽派建筑讲究的是细腻、谨慎、温和;而北方是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例,北方的建筑主要讲究的是敦实、大方、给人感觉很宏伟的样子。 [关键词] 南方建筑特色北方建筑特色北京四合院徽派建筑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China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bstract:I n China, a large land, different customs, different culture, different life habit, different climate,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living conditions, also cause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have differences. In jiangnan has been gloriously enrolled in the south building, the south has been gloriously enrolled building cultured is exquisite, cautious, gentle; While the north is the siheyuan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e north of the building is the main pay attention to the stocky, generous, give a person the feeling is very magnificent. Key words:South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The north building features Beijing siheyuan Has been gloriously enrolled building

设计风格与理念

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 1、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现代主义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几何秩序感的克雷(DanKiley)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图3)。最能象征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理念和环境关怀的景观建筑师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进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的社会作用、对适应自然系统的强调,以及功能和过程对形式产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为戏剧化景观场所规划灵感来源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仅是优美的城市风景而且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从而成为城市中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图4)。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民主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景观建筑设计也同样如此,而哈普林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拥护者和倡导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设计程序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通过讨论会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实现的公众参与设计使社会意愿得以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生态伦理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景观规划成为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是环境伦理的观念。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探索中,其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己,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

常见几种主要建筑风格

常见几种主要建筑风格 古希腊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最典型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二是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代表性建筑群体:雅典卫城。 古罗马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代表建筑:潘泰翁神庙。 拜占廷: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哥特: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代表建筑:歇特勃雷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 Baroque: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原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第二,不拘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承续了文艺复兴的传统;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它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法则和一般形式,抛弃了绝对对称与均衡,以及圆形、方形等静态平面形式,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几种常见的建筑风格

几种常见的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 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建筑风格,正是它们在房地产领域或多或少的运用,使一个城市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表情。 1.地中海风格建筑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后来这种建筑风格 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建筑风格所蕴含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N0.2 意大利建筑风格(Italian Style)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式样、它在建筑艺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著名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建造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这座建筑对边12.2米,高达107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有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这个时期建

造。各种拱顶、碹廓,特别是柱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独创精神。 “巴洛克“建筑史17世纪意大利建筑衰退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突破了欧洲古典、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常规,采取了双柱或三柱为一组的节奏不规则跳动的形式,开间变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划。墙面作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出奇反常的新形式,并且喜欢大量使用壁画和雕刻,常常将人体雕刻渗透到建筑中去,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式风格,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Bracket,也称牛腿)。檐口处精雕细凿,气势宏大,既美观又避免雨水淋湿檐口及外墙而变色,使外观看上去始终保持鲜艳亮丽没有污浊。普通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是二楼的半圆形露台。 意大利建筑的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又贴近自然的脉动,使其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其中铁艺是意大利建筑的一个亮点,阳台、窗间都有铸铁花饰,既保持了罗马建筑特色,又升华了建筑作为住宅的韵味感。尖顶、石柱、浮雕等,彰显着意大利建筑风格古老、雄伟的历史感。 N0.8 新中式建筑风格(New Chinese Style) 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和建筑的含蓄。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建筑的含蓄。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

城市设计导则

第九章城市设计导则 第一条系统设计导则是根据城市设计各个体系完整和有效运作的要求,提出城市土地使用、公共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城市形态塑造、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必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规定,对城市重点地段和近期建筑项目进行设计引导,对一些近期难以开发或不可预见的项目仅原则上控制其建筑风格。设计引导的形态方案是引导性的,开发活动在贯彻控制意图的前提下,具有多种形态方案的可能。涉及每个地块的具体设计原则应参照分地块设计导则。 第二条空间使用体系(含土地使用体系) 合理规划地块,确保本区域各地块进行建设实施时,整体的城市设计目标与构思依然可以被维持与执行。控制本区域各地块上的使用功能和开发强度,并在各项指标上加以落实,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城市活力的提升,构建亲水宜人的滨湖城市空间。 1、地块划分原则上以道路中心线或河道湖泊蓝线为边界,区域内各地块的划分界线和编号如地块编号图所示。 2、区内各地块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是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不宜随意更改。地块的功能在各地块的导则中阐明。每一地块体现的是城市整体设计原则,地块内形态控制是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协调的反映,应严格遵守。 3、为保证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各地块的详细实施计划应整体设计、送审。基于操作的现实性和市场因素,可允许进行分期建设,分期分区办法应专门研究实施。 4、各地块控制图中确立的技术指标,反映城市空间容量的整体平衡,应予遵守,建设时如因具体情况变化,需经专门审议许可,但其变化不得超过10%。 5、各地块开发应体现公共空间优先原则,在具体使用功能与公共空间矛盾时,以确保公共空间的实现为先。应鼓励地块开发使用者为公众提供公共空间,建议规划部门根据提供公共空间的数量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应鼓励几个相关联系的地块组合进行整体实施建设,以促进城市功能的有机性和城市形态的完整性。 第三条交通空间设计导则 综合考虑机动车道路及公共停车、步行交通、轨道交通、防洪抢险交通等,在原有规划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和组织动态、静态及堤坝抢险交通,通过对道路系统、道路断面及标高、公交站点、社会停车场设置、地块车行出入口等的控制,确保滨湖广场区域以及核心商务区的交通可达性,确保区域内机动车交通顺畅通达、车辆停泊方便有序、步行系统安全便利,建立服务于滨湖新城核心区的、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体系。 1、交通性道路:参照车行尺度、速度进行空间组织,充分利用自然水体或人工标志提供方向指认,绿化种植应强调其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标志。 2、生活性道路:塑造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基础上,拓宽人行面积,增加行人穿越道,增加行人活动的范围。在市民活动量密集并有特色的路段,设置休息区,增加行人滞留机会。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