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46.50 KB
- 文档页数:16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因素B.农业发展状况C.体质进化程度D.生产力水平
2.周王朝崇尚礼治,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等,而春秋时,楚庄王问周王的使者“鼎之小大轻重”;战国时,秦国直接“兴师临,而求九鼎”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世袭制的加强B.分封制的瓦解
C.统一趋势的加强D.铁农具的出现
3.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素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5.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
胡适从另一个侧面评论此事:陈派军人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动,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
说明胡适()
A.被陈炯明收买
B.反对旧道德
C.否定三民主义
D.提倡白话文
6.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7.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8.《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这段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
C.良好的社会风气变成了混乱的D.富裕的生活变的贫穷了
9.夏桀不分昼夜饮酒作乐,自比太阳,百姓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情愿与你同归于尽”。
夏桀失去民心,最终在和汤的斗争中大败,夏朝灭亡。
商纣在殷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建造鹿台堆集从全国抢夺来的粮食和财宝,导致商朝政治混乱,人民不满。
周文王起兵伐纣,纣王大败,商朝灭亡。
周幽王为讨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从这三个故事中推测,夏朝、商朝、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国君暴政,不得民心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国君采取利民措施
D.周文王伐纣
10.“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的发现,除了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这则新闻中说的“这块土地”是( )
A.陕西西安B.浙江河姆渡C.山东大汶口D.云南元谋11.“穿越跑”是许多马拉松比赛上的亮丽风景线。
若你是其中一员.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一的利弊各抒己见
③皇帝与蒙古王公在木兰围场围猎④太学儒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
A.①⑦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人的措施,何者叙述正确?
A.两人都实施分封制度B.两人都采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两人都使用年号纪元D.两人都以焚书坑儒的方式控制思想13.《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说明北京人()
①会制造石器②会种植粟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14.战国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
15.“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兴衰纷乱D.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16.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B.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
C.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D.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17.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B.扁鹊——创造医疗体操“五禽戏”C.华佗——制成“麻沸散”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18.《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
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表明
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19.“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0.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2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样,诸侯王的疆土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减弱,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
B.设立锦衣卫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行省制
22.易中天说:“秦,虽死犹存,他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B.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
C.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D.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度
23.据《论语》描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
这表明春秋时期
①周王室日益衰落
②周天子名义上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诸侯操控政治局面
④分封制逐步瓦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4.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虢、卫四国军队讨伐郑国,反而被郑国打得大败,周桓王的手臂也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
以上事件可以说明( )
A.春秋时期分封制度开始渐趋瓦解B.有些强大的卿大夫自立为诸侯
C.战国时期大国之间频繁兼并混战D.礼仪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25.2017年7月27日晚,“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之“甲骨文记忆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下列叙述中,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是()
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③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④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二、材料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统一天下後,曾出现过是否置郡的争论。
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道,周制订的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所以结论是“置诸侯不便”。
他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了采纳。
在郡县制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代至此成为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
——选自《百度百科》(1)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的皇帝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材料论述
材料一春秋战国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型期。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商鞅虽然不能从理论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在直观上他是懂得这种趋势的。
所以,他坚决主张“反古”“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改革上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姿态。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地推进了政治上的封建化进程。
(1)商鞅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
“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是什么意思?
(2)秦始皇的哪项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了巩固统大力推行一系列措施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的问题,实行了什么措施?
(4)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职能作用。
29.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打动和影响世界。
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道德经》(1)材料一是谁的言论?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它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2)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也是教育家,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有哪些?
材料三新学期开始,初一某班的同学就班级管理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同学A:我们应该互相关爱,选出贤能的人管理班级。
同学B:班干部要顺其自然,不过多地干预。
同学C:我们要心怀仁爱,以德管理班级。
同学D:我们要制定严密的班规条约,以此来管理班上学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这四位同学的言论分别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学派的观点接近,并说明理由。
30.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与管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二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历史创新能力培养》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个朝代的行政疆域图?请你简要说出判断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三中的封建王朝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了什么政策?请举一例史实说明。
图四中辽宋之间保持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这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图三与图四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所以房屋是以长江流域的干栏式房屋为主,用来通风防潮;河姆渡人种植长江流域适宜种植的水稻。
半坡人居住在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由于气候干旱少雨,所以居住在半地穴房屋,用来避风避寒,半坡人种植北方常见的粟。
因此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因素。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可知,地位高的人用的鼎多,地位低的人用的鼎少,天子、诸侯、大夫用鼎的数量跟身份成正比的信息,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而春秋时楚庄王曾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表明他想要称霸,说明分封制遭到冲击,但尚未废除,所以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分封制的瓦解,B 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政治制度的探索,表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因此B正确。
A、D属于第一次反思,学习西方器物,包括先进技术与军事技术,表现为洋务运动。
A、D错误。
C属于第三次反思,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表现为新文化运动。
C错误。
综上故选B。
4.C
解析: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建立后,诸子百家的思想还很活跃,思想上不统一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他各派学说都受到排斥。
这样,在思想领域,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正是董仲舒要求“独尊儒术”的言论,C符合题意;AB项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体现了黄宗羲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不合题意。
故选C。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题文的“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可以看出胡适反对用旧道德来评判陈炯明。
ACD和题文材料无关,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正确。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
可以知道是中央集权制度。
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以后历朝各代都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维持统一局面。
D项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分封的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导致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的纷争。
A项不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行政制度——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B项不合题意;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行省制。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题干“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是关键信息,结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维护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年代尺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有关秦国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步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年代尺上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大意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等,这叫做理想社会,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等,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因此题干反映的史实是夏朝建立后,奴隶制国家取代了原始社会,“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正确;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具体表现之一,B排除;CD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
故选A。
9.A
解析:A
【解析】题干材料中“夏桀不分昼夜饮酒作乐,自比太阳,百姓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情愿与你同归于尽’。
夏桀失去民心,最终在和汤的斗争中大败,夏朝灭亡”说明夏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实行暴政,失去民心;题干材料中“商纣在殷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建造鹿台堆集从全国抢夺来的粮食和财宝,导致商朝政治混乱,人民不满”说明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商纣的残暴,不得民心;题干材料中“周幽王为讨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说明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周幽王昏庸,不得民心。
因此夏朝、商朝、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君暴政,不得民心,故选A。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他们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因此D项符合题意。
陕西省西安的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比元谋人遗址时间晚,都不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遗址,因此排除ABC,综上故选D。
11.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的有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位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故①正确;西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故②错误;蒙古族出现是在两宋时期,故③错误;西汉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故在太学中儒学成绩优秀的可以直接为官。
故④正确。
排除ACD,故选B.【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人都采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B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不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还没有开始使用年号纪元,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没有焚书坑儒,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可以判断,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半坡原始居民会种植粟;题干没有涉及北京人的面貌特征。
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意味着铁器时代的到来,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选项A符合题意;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因此C不合题意。
排除C。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农业产量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所产生的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排除BD;故选A。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
“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6.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当时三朝最后君主荒淫无道,政策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连连哀怨,导致国民反动,最终导致灭亡,而其它三项虽然也有关联,但不足以造成人民哀怨,人民反动,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夏、商、西周时期的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夏商周时期是属于我国先秦时期。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
创造医疗体操“五禽戏”的是华佗,B搭配错误,符合题意。
ACD项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而撰写的。
虽然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故B项符合题意。
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B。
1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根据题干“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信息提示,关键词是“共同原因”。
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0.B
解析: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题干三幅图片和甲骨文无关,故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的高超技术。
“汉并天下”瓦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能印证西汉的建立和统一。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
故题干三幅图片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故B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出现在商朝,那时还未创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故C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上的字是金文,不是隶书。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信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首先因汉字演变顺序的不完整排除A,然后根据司母戊鼎的所处朝代排除C,根据司母戊鼎的文字排除D。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推恩令的建议,下令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推恩令的颁布,解决了诸侯王问题,有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
所以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故C正确,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
明朝时期设置了锦衣卫,故排除B项。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故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题目要尊重原材料。
本题的关键语句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