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碧叶凝露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唐代的张籍创作的《节妇吟》,同学们先来齐读一遍,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齐读: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生: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适当讨论后)
生: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回到应试层面上来看,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2009年则有了多达10套以上试卷涉及。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的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师: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使用的答题技巧。
三、技巧方法探究:
(一)基本方法
1、读题目。
师: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带领学生一起抓诗题中的关键字)
《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忆念之意;
《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独坐敬亭山》《春夜喜雨》《征人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田园乐》
2、看。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
师: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1)意象:自然意象、人事意象
月——思乡念亲(带领学生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竹梅——高洁坚贞杜鹃——悲惨凄恻
雁——相思离愁(带领学生背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带领学生背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吹笛、吹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内心孤寂
折柳——惜别怀远
(2)特别: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二)能力提升,三首情感类诗词鉴赏评析
课堂活动: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三首诗歌的赏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课堂实录:
师: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
生:归。
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师: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
生:去——离开,归——归来
师: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请同学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生: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师:很好,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二呢?
生:乡情日浓。
师: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
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课堂实录:
师: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
生: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师:谁来说说岳飞?
生: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师: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怎样的感慨呢?
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生:对比。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师: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
生1: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
生2: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生3:对百姓的同情。
师: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生1:想象。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
生2: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