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转型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1
浅谈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转型发展
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
(一)为满足客户需求,混业经营重新登上舞台,乱象众生
投资银行诞生于商业银行,基础的零售和批发业务仍然依托于商业银行,但无论是产品、服务客户群体、营销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商业银行。以投资为例,商业银行的服务产品主要是琳琅满目的各类贷款,对所投企业的研究往往基于静态管理;而投行对于被投企业往往提供的是一揽子产品组合,基于被投企业的估值分析开展持续的动态管理。在预见风险方面,静态管理往往以信用风险的发生作为判断的起点,而动态管理聚焦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的发生以经营下滑为起点。这就是静态管理下的债权投资风险要远高于动态管理的原因。在处置风险资产方面,商业银行只能以诉讼等方式执行抵质押资产获得风险补偿,而投行可以通过资产债权重组等形式化解风险资产。
伴随着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投行业务在众多商业银行中成为了辅助公司业务的一个部门。分业经营逐步走向混业经营,而此时的投行业务仅仅是类信贷业务,是通过各种资管通道规避监管以实现对表内无法放款的企业进行表外资金的投放,或是资金在系统内空转、套利等等,不仅增加了融资人成本,增加了该笔投资的风险,同时还造成了
市场混乱,腐败滋生等问题。正常情况下,投资银行债权类业务的风险应远小于商业银行的表内贷款风险,但以类信贷的方式去静态判断一个需要通过估值分析动态管理风险的企业,本就无法实现全敞口的风险覆盖。在各商业银行投行部标准化和非标债权类业务集中爆发风险后,市场对业务爆发风险的原因达到了高度一致,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外,主要是被投主体没有选好,应该优中选优,于是便出现了资金扎堆的现象,资产荒和资金荒同时出现,数万亿理财资金扎堆优质资产,激烈竞争,放宽风控,加速放款,优质资产的资金成本不断下降,而对于部分成长型企业融资成本不但没降,反倒是连融资都拿不到,静态的类信贷方式做投行业务必然会造成如此结果。此种情况会导致货币政策失灵,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利率定价机制两轨并一轨,报价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为MLF)加点形成,但货币政策很难使资产和资本实现再平衡。更严重的后果便是: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以较之以往更低的成本诱惑优质企业急速扩张或投资于非主业等,再好的企业最终也会因为债台高筑而失血,国内经济不仅产能会进一步过剩,而且还可能会爆发系统性风险。
(二)内忧外患,资本与资产脱节
在全球各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趋势下,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试图在近乎零和博弈的过程中以求本国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以促进本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我国国内经济仍处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时期,为防止资本惰性逐利1,宏观层面的政策一方面控制源头,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保持流动性在合理充裕水平;另一方面控制流通环节,严控资本流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领域。
在此背景下,资产与资本出现了多层次的不平衡:技术新型产业受外部贸易保护政策限制,国内虽有较多政策倾斜,但绝大多数资本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仍是谨小慎微;基础产业仍在行业整合阶段,资本密集积聚于行业龙头;虚拟产业的快速崛起,扰动经济结构,促使资本脱实向虚,掏空实体经济。
资产荒便是这种不平衡的表象,而实质就是在政策面的限制加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下,资本积聚于极少数优质资产,导致绝大多数资产仍处于资金荒的局面。反应在资金价格层面便是优质资产的融资成本逐渐走低,而部分资产因风险的不确定性,资本难以确定定价区间,已无法获得资本支持。
(三)诟病不断,监管出招,治理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
1若无引导和限制,资本本能的会流向更容易获得丰厚回报的领域
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本身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无明确的业务范畴限制,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生存法则是法无禁止即可为。
但对于类信贷的投行业务,监管部门不仅进行了多次窗口指导,还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限制和治理市场乱象,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终于在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募资方式和投资性质作出明确限定,严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期限错配、公募产品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指导意见”与银保监会2018年9月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从资金端遏制了类信贷投行业务的发展。
随着监管治理市场乱象的深入,分业经营已呈趋势,分离资管业务成立子公司,迫使依托于资金优势的类信贷投行业务必须实现转型。
(四)目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产品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主要还是以开展符合监管要求的非牌照类业务为主,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投资类、顾问服务类和信息服务类。其中:投资类包括并购贷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15.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等;顾问服务类包括债券承销承揽承做、撮合交易、直接或间接融资方案的设计、推荐行内理财投资、财务顾问等;信息服务类包括基于商业银行信息、人才、风控等优势研发或撰写的各类信息服务产品。
根据产品可以分为7大类:非标债权投资顾问类、非标股权投资顾问类、标准化债权投资顾问类、标准化股权投资顾问类、并购重组顾问类、并购贷款、信息服务类。
业务开展模式包括向各类资金推荐项目、为各类客户筹措资金以及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服务,但主要还是以推荐行内资金进行投资为主。
(五)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
在业务实践中,由于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最初依托于推荐行内资管进行理财投资抢占市场份额,所以自各商业银行成立投资银行部以来,其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仍处于企业金融服务全流程的后端,以提供融资服务为主,融智服务尚有很大差距。由于基层专业能力有限,在与客户日常维护营销过程中,主动发掘投行业务服务机会的能力不足,对投行新产品政策掌握不及时、拓展机遇不敏感,存在坐等客户上门的情况。不仅忽视了投行在服务客户中的抓手作用,同时也致使客户对我行投行业务体验度、满意度不高。有时客户对投行新产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