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思考

一、前言

教学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教育的全部。

——赫而巴特(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由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思想品格的形成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康的思想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全部。借助学科优势进行道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题,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包含着众多的德育因素。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基于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使学生关注国情,热爱家乡,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雄心壮志。

三、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实施重点

1、胸怀祖国——爱国主义教育

无论是初中地理,还是高中新教材,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素材。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如:我们祖国位于亚洲东方,处于地球北半部的温带,气候温和。地形类型多样,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不胜枚举。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品种齐全的,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等,我们也总是用“地大物博”来说明我国的自然地理的优越性。

高中地理教材中如: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及作用;我国气候的优越性;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我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等。

在生活中,爱国主义的地理素材也很多,如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是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具体体现。也意味着中华民族从此以自己十足的自信和完整的国格融入世界,平等并列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东方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标志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世界对中国的肯定,无可替代地赢得了世界的信赖和尊重。

这些内容都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祖国的美丽富饶﹑可亲可爱,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幸福而自豪,也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认识到我国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日的成就。这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又产生建设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只有对祖国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培养爱国情操,激发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2、一分为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海陆的变迁,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地球上的地形千姿百态,它们发生变化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作用同时时刻不停地进行,才形成现在地形特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通过讲解这部分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矛盾的斗争性、统一

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特点。

3、放眼全球——树立“地球村”意识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这方面的知识也很多: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及生态的影响;臭氧层破坏可能造成的危害;酸雨的危害;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海洋环境保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合作;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环境人口容量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地球的环境是—个有机的整体,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的行为都有可能会对他国和全球造成影响。借鉴他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初步树立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自觉保护“地球村”环境的意识。

4、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

目前,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人口数量过多;第二,人口素质有待提高。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数量,重视提高劳动者科技和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如工农业生产、城市化过程等,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现象。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中耕地、草地、林地等都在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土地和次生盐碱化的面积等不断增加;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甚至枯竭。同时,也造成环境恶化,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反过来影响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的更新和再生能力,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就会更进一步的减少。面对环境问题,我国政府不是消极等待、放任。而是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环境,把环境保护当作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意义重大。通过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人口的发展要同

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同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

5、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卓著成效有目共睹。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严酷的现实,促使人类冷静地审视、思考曾经走过的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该书阐明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它的实现不仅要求决策者有可持续发展意识,更要依靠全民广泛参与,而中学生则是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向他们普及相关知识则是基础。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涉及的正面知识有:“中国生态第一村”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布局;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的山区开发、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等。涉及的反面知识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人类的急功近利、日光短浅、滥捕滥伐,导致水、鱼类、森林等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海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过度垦殖、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火、土地沙化;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环境破坏、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不胜枚举。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因此,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不仅是新一轮中学地理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而且也将有助于提高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四、结语

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