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4
八极拳内功: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增进技击之力八极拳乃“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之功夫也。
盖技击一道也。
内外坚实心神镇静,招术精熟,才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泰如,所谓游刃有余也;若内脏脆弱,气血不充,外力为无源之水,而只修内不修外亦难临敌,难以致用,神志不清,杂念重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难操进退之机,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时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定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为克敌要道,三者具备方臻神化之境。
八极拳本内外兼修之拳术,对身心锻炼克敌招术,已具备于各套拳路中,拳中各式,无一式不具备形神及克敌招术之锻练。
此外尚有锻练形神之专门功夫练后天,先天此功夫不仅为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所必须,亦为增进技功也。
(一)调养功:此为固内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神。
理气血。
1、数息功:直身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挺腰开胸,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
舌抵上腭随呼吸意守丹田,抛去一切杂念,一呼一吸为一数,缓吸深呼纳清吐浊,运动内脏,蠕摩内腑以资健康。
除直立法外更有坐法,卧法、睡法等多种练法。
2、内功:亦用调息,以意导气检查身体各部机能,并以意导气血于患处祛治病症,此法不数息,数息功,内功均要自然呼吸,排除万虑意守丹田,均于练拳后,或子午时于空气新鲜与宁静之环境中行之,意四大皆空,全身通明,能体察自身脉络,循环与脉博跳动声。
3、养目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每日清晨于无风雨时在野外空旷外行之,背向太阳,合眼后,眼珠左转七次右七次,而后尽力睁开视远处景物,每日行数次能增强视力。
(2)视微物法:视久则微物大,久练能视较远外微物。
(3)搓眉及耳根:可作以上两种辅助功,动作随上述两项行之。
(4)夜眼功:此功于黑夜中蹲伏或站立,熟视景物,久之能在夜间辨识敌方与对手动作,一如白昼。
4、聪耳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于夜静时闭灯冥生静察屋内外细微响声,久之能令耳聪。
八极拳的十大技法要求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
它以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而著称。
它的主要内容有“六大开”、“八大招”“六十四种手法”,在技法上有十大要素。
1、姿势舒展。
每个动作都要求做到含胸拨背,顶项拨腰,沉肩垂肘。
上颌下沉,左撑右拉。
利用“十字整劲”保持重心。
达到舒展稳坚的目的。
2、手脚相随。
要求眼随手转,拳(包括肘肩髖背)脚(包括腿膝)齐发,上打下封,紧逼硬攻,长短兼施,其次还要求手到步落,上下相随。
做到动作的运行和静止时手脚同起同落。
3、下盘稳固。
要求踢腿高不过裆。
脚不离地(指没有蹿蹦跳跃的步法)。
在步法上多用“拥搓震碾”。
震脚间步如穿石入洞,落地生根。
以“沉坠劲”为根基。
4、劲力短快。
要求发力短脆快速,也就是要体现出“崩”劲。
靠身发招时,以躯干和四肢的劲把对方弹出。
在发力的瞬间要运用内气,身体重心下沉,使自己牢如磐石。
5、变化突然。
发招时要求做到突然快速变化,上下肢合一。
在练习时常常几个动作紧连,要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做到猛起硬落,动迅静定,变化莫测。
实用时使对方在防守上措手不及。
6、拥搓代缓。
运动的变化必然是有一个由高潮到低潮,由急剧到缓慢到静止的过程。
静止前必得缓慢。
否则由于惯性,难以达到静定的目的。
八极拳运动中的缓着重于“缠丝劲”和“拥搓”步法的运用。
因此要求拥搓代缓。
此时缓而不松,缓而不懈。
7、以气催力。
演习时要求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势动员浑身肌力集聚一处,以气催力。
8、刚柔相兼。
八极拳用劲有明劲有暗劲。
明劲则刚,具有威猛沉稳,发如炸雷的风格。
暗劲刚柔,它以“四六步”为主,用“拥搓”步法尽量做到缓慢均匀,动作之间不断的劲。
最忌“僵劲”“硬劲”。
9、阴阳顿挫。
八极拳中的运动、变化、功用是建立在动静、开合、刚柔、虚实、起落、进退、急缓、攻防等对立统一因素的基础上的。
只有有阴阳,才能运动;有变化,有顿挫,才能产生功用。
二者假若只备其一,一切都将匀动或滞息。
10、神形兼备。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拳术,起源于明朝晚期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
八极拳以其独特的拳法和精彩的表演,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的山东地区。
当时,削发为僧的张三丰进入武当山,开始修炼武功。
张三丰修炼功夫的时候,很多人都站在旁边观看。
有一天,一个农夫看到张三丰练习八卦掌,觉得很有趣,便模仿他的动作。
这位农夫的名字叫杨志,是八极拳的创始人。
他根据观察和练习,将八卦掌的拳法与传统拳术相结合,最终创造出了八极拳。
说到八极拳的特点,首先必须提及的是八极拳的动作和技术。
八极拳的动作包括拳法、腿法、步法和体法等,每一种动作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拳法主要包括直拳、勾拳、肘拳、掌拳等,每一种拳法都具有不同的进攻和防御功能。
腿法则包括前踢、侧踢、后踢等,用于攻击对手的下半身。
步法和体法则是指拳手在实施巧妙的身体移动和用力时采取的特殊方法。
八极拳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其动作和技术上,还体现在其理念和精神上。
八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即在实施技术时,要运用柔和的力量来对抗敌人的强大力量。
这种力量的运用要求拳师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严密的意识。
八极拳还注重内外兼修,即不仅要锻炼拳手的身体,还要培养拳手的内在品质,如耐力、意志和毅力等。
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是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八极拳也注重练习和实战的结合。
在八极拳的训练中,不仅要进行技术的练习,还要进行实际的实战演练。
通过这种练习,拳手能够更好地掌握拳法的精髓和灵活性,并提高自己在实战中的应变能力。
实际演练还能够使拳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敌人的进攻。
还必须提及八极拳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武术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武术的精神和价值观。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摘要】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源于明朝。
其技术特点包括八方向进攻和防守、螺旋功、动静结合等,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功、套路练习和对练。
八极拳在实战中具有较强的应用范围,能有效应对多种攻击。
八极拳还衍生出多种变体拳种,如六合八极拳等。
在中国武术中,八极拳地位显赫,对其他武术流派有深远影响。
未来发展上,应注重对八极拳的认识与传承,保持其传统特色并与时俱进。
八极拳承载着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将继续在武术界发扬光大。
【关键词】八极拳、起源、流派、技术特点、训练方法、应用范围、衍生拳种、影响、中国武术、地位、未来发展、认识、传承。
1. 引言1.1 八极拳的定义八极拳,又称“八卦掌”,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
其名称来源于易经中的八卦,以及六合拳和易经八卦的理念相结合而成。
八极拳融合了八个基本方向的拳法技巧,包括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这些方向代表了天地万物的八个方位,体现了八卦哲学中的阴阳思想。
八极拳的特点是以圆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特点。
其技术包括拳、指、掌、肘、膝、脚等各种击打手段,以及踢、拉、摔等各种招架技巧。
在实战中,八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化解对手攻击,并迅速反击对手的弱点。
八极拳是一种充满哲学内涵的武术,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格斗技术。
其独特的理念和技术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武术中的珍贵遗产,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1.2 八极拳的起源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明代王宗岳创立。
王宗岳是一位武术大师,他对武术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理解,通过吸收各家武术的精华,创立了八极拳这一独特的武术体系。
八极拳的起源地在河北省,后来传播到全国各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拳术。
八极拳的起源受到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气功理论的影响,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德压力的原则,强调心意相通、内外合一的修炼方式。
八极拳的起源源远流长,经过世世代代武术爱好者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1. 引言1.1 八极拳的概述八极拳,又称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民间武术之一。
据传始于清乾隆年间,由东北吉林省抚顺县的高得乐创立。
八极拳以八卦掌为基础,融合了太极拳、形意拳等多种武术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拳法体系。
八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身法动静结合,以螺旋起承转合为主要特点。
其拳法变化灵活,具有明显的攻防技巧,既能迅速出手制敌,又能灵活应对对手的变化。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受到易经、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阴阳八卦的哲学理念。
八极拳的历史悠久,经过多代传承,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拳法体系。
八极拳的套路丰富多样,包括单练拳、对练等多种形式,既有劲道短小的快打,也有力度大而变化多端的慢练。
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战技巧。
其独特的拳法特点和精妙的套路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2. 正文2.1 八极拳的起源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著名的拳法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山东省蓬莱县。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有一位姓杨的武术大师在蓬莱县教授武术,他将拳法传授给了当地一位姓张的武术爱好者。
张氏学得这套拳法后,进行了创新改进,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八极拳。
八极拳的起源与发展与这两位武术大师密不可分。
八极拳的起源地蓬莱县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这里的武术传统源远流长。
八极拳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八极拳的起源地蓬莱县也因此成为了八极拳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之一。
八极拳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融合了太极拳、八卦掌等多种武术元素,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应动的原则。
八极拳的基本招式简洁明了,既有刚硬有力的攻防动作,又有柔软流畅的身法转换和融合,是一种具有很高实战价值的武术拳法。
八极拳的起源虽然有一定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珍贵遗产。
八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在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极拳拳法教学大纲八极拳拳法教学大纲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以其独特的拳理和精妙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八极拳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武术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拳法体系。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八极拳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武术爱好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拳法。
一、八极拳的基本原理八极拳的拳理主要包括八个方面:意念、节奏、力道、形态、呼吸、眼神、心理和意境。
这八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八极拳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首先是意念,即拳手在进行拳法动作时所思考的意图和目标。
八极拳注重以意导气,以气导力,通过意念的集中和调动,使拳法动作更加准确和有力。
其次是节奏,即拳手在进行拳法动作时所掌握的节奏感。
八极拳要求拳手在动作中保持稳定的节奏,使拳法动作更加流畅和有力。
力道是八极拳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其与其他拳法的显著区别。
八极拳注重力的发挥和运用,通过合理的力道调配,使拳法动作更加有力和有劲。
形态是指拳手在进行拳法动作时所呈现的身体姿势和形态。
八极拳要求拳手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使拳法动作更加美观和协调。
呼吸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独特之处。
八极拳注重呼吸的调控和运用,通过深吸浅吐的呼吸方式,使拳法动作更加有力和稳定。
眼神是八极拳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与其他拳法的显著区别。
八极拳要求拳手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眼神,使拳法动作更加准确和有力。
心理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拳法的显著区别。
八极拳要求拳手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使拳法动作更加准确和有力。
意境是八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其与其他拳法的显著区别。
八极拳要求拳手在进行拳法动作时能够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使拳法动作更加准确和有力。
二、八极拳教学大纲八极拳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基本功、套路和实战三个方面。
通过系统的教学大纲,可以帮助学员逐步掌握八极拳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提高自身的武术水平。
基本功是学习八极拳的基础,包括站桩、走步、身法、手法、腿法、身法和呼吸等方面。
解说八极拳解说八极拳提及沧州,便会想起武术,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沧州武术历史长、练者众、名家多,还有一个特点,叫作“人有我会,人无我有”。
其中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便是沧州人的典型之作。
一、渊源及流派八极拳,名之为拳,却非单一拳种,而是一个门派。
述及渊源,还要从沧州回族吴氏祖先说起。
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一带惨遭兵,赤地千里,百人幸难逃一。
朱棣即位,降旨迁民,“以实空地”。
明永乐元年(1403)回族吴氏祖讳祚永公奉诏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司运判,由安徽省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
自此,吴姓回族在沧繁衍生息,丁兴户旺,先后购置今孟村县孟村镇、何吕店,海兴县小路村,南皮县鲍官屯,黄骅市吴庄子,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时属沧州)等地大量田产,分庄立户。
其中,四世(以祚永为一世,下同)讳才公生四子,名安、泰、评、琏。
泰之子(六世)三统、三槐、三善迁孟村,琏之孙(七世)师孟迁后庄科。
即孟村和后庄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
后庄科师孟后人中有一曾孙(十世)名吴钟,字弘声,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幼丧父,衣食无靠,襁褓中由其母怀抱投奔孟村族人。
在其年长族侄(十一世)允明及本族众亲共帮之下,在孟村安家落户,长大成人。
吴钟自幼聪慧,淳良忠厚,勤奋好学,痴迷武术。
8岁入清真寺学经习文,15岁弃学习武。
业经多师,以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创成独绝之术。
此术在套路编排上,皆以“两仪顶”即“吴”字篆书象形为根式(起式)。
诀称:“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一切招势皆由“吴”字变化而出。
这是八极拳命名冠以“吴氏”的重要标志。
雍正十三年(1735),吴钟23岁,只身南游。
于福建晋江少林寺(拳谱原著为“浙江少林寺”,实“浙”与“晋”在当地发音相似,故此笔误),以一杆大枪三进三出,无一暗器着身,折服长老,长老赠其锦镖一囊。
从此“神枪吴钟”成名。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明朝中期(约公元1560年)。
传说其创始人为明朝抗倭名将于谦,经过长期实践改进,形成了一种富有攻防性、极具变化的拳术。
八极拳的特点是八个方向、八个技击手段及其变化。
它的八个方向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
其八个技击手段包括掌、指、拳、肘、肩、膝、足和踢,具有攻守兼备和变化多样的特点。
八极拳使用时更强调变化,
不拘泥于刻板的动作,追求实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在八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注重内外兼修。
练习器械时,要求呼吸、身法、动作要统一;拳术上不仅强调拳之灵活性,还要注意攻防接合,如防守时要利用对手的力量,技击时要
迅速变化。
八极拳常常被称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因为它追求瞬间爆发的力量,讲究内功的修练。
在八极拳中,内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要求练习者从呼吸、意念、动作、姿势等多个方
面共同发力,达到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目的。
此外,八极拳强调学习者的身心修养,注重品德修养和稳定的情绪状态。
练习时,要
以平和、虚实相济、耐力、毅力为修炼目标。
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八极拳还需要练习者具
备柔性腰肢和全身的柔软度,这也是八极拳所注重的一部分。
总之,八极拳是一门综合实用性强的拳术,它在技击手段、心身修养等方面都有着独
特的特点。
其内外兼修、灵活变化的特点,为练习者提供了多种技艺和技能的练习,对身
体和心理的锻炼也是有益的。
口语交际描写八极拳,特色,50字
八极拳是以意领气、手脚相随、气沉丹田、劲力贯通达到刚柔并举的内家拳。
八极拳徒手套路主要有:“八极小架”、“八极拳”(也称八极对截)、“八极双归”等套路。
还有“六大开”、“八大招”。
不过它们都是“单招”、“单操手”不是套路,包括在前面三个套路之内。
八极拳的特点:套路短小,动作简单精炼,但包括的内容却十分丰富。
有各种招法、掌法、肘法、靠法、缠法及拿法,有很强的技击作用。
八极拳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要手脚相随,内外配合,每招每式必须做到对立统一,劲力饱满。
总的来讲,八极拳易学不易练,尤其对初学者来说此拳的确不易掌握。
要练到八极拳的功夫,一定要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着实下一番苦功不可。
八极拳的套路招式和基本要领有哪些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八极拳的套路招式和基本要领。
八极拳的基本招式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
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拳(亦称“八极对接”)、六肘头、刚功八极、八极新架、八极双软等。
器械以陆合大枪、对扎大陆合为主:其劲道讲求崩、撼、突、击、挨、戳、挤、靠、以及撞靠劲、缠捆劲等。
特点为动作简洁、长短相兼、发劲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叠用、下盘稳固。
八极对接单练称“八极拳”。
全套四趟四十二势。
主要拳势有理打顶肘、左右提打、端档、托窗、转环掌、大缠、小缠、挎塌、跪膝、扑面掌、落步砸等。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
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
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习练时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
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
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中华武术的八极拳实战技巧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其原名为八极拳法,是北方拳法中的代表性流派之一。
八极拳源于明清时代,其拳理主要强调以易经八卦为基础,注重以圆转为主要手法。
在实战技巧上,八极拳注重拳、剑、槍、矛、戟、刀、钩、棍八大兵器的操练,力求达到“八极通衢”、“无所不突”、“不逞强任和”的战斗目的。
在八极拳实战技巧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身法、腿法、手法、气法等多种技巧进行战斗。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身法,身法的转化是八极拳实战技巧的核心之一。
在实战中,要灵活运用身法的旋转、闪避和转移,使对手难以捉摸自己的动作走向,进而取得制胜的机会。
同时,腿法也是八极拳实战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腿法主要包括腿部的起落、前后移动和进退换位等动作,要灵活运用腿法进行攻击和防守,掌握合理的站位和踢腿技巧,使得对手无法轻易接近。
除了身法和腿法外,手法在八极拳实战技巧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手法主要指手臂的灵活运用和变化,包括拳法、掌法、擒拿、拿抓等多种技术。
在实战中,要善于运用手法与对手进行身体接触和控制,从而制造出攻防的机会。
此外,气法也是需要重视的一点,掌握呼吸节奏的调控和运用在实战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和持久力,使自己有更多的维持战斗的机会。
在八极拳实战技巧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练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战的技巧,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更需要在实战中多多练习,逐渐熟练掌握各种技术。
此外,比赛和对抗训练也是提高实战技巧的有效方式,通过与不同对手的对抗,可以更好地检验和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八极拳实战技巧需要综合运用身法、腿法、手法和气法等多种技术,注重实战训练和不断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战中取得胜利。
通过对八极拳实战技巧的不断学习和提升,可以帮助武者更好地应对各种战斗场景,展现中华武术的精髓和魅力。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发布时间:2010-05-27 13:08八拳发力刚猛,有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方法。
八极拳法讲十六大步。
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还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
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蹁踹等。
其手型体现云、罗、提、按、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
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
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春秋刀、飘摇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等。
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宋氏形意拳简介日期:2001-6-8 15:42:00 作者:蔡卫东宋氏形意拳是宋世荣先生所创,后又由其第一代弟子宋虎臣、宋铁麟、任尔琪、贾蕴高等人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整套完整、系统、科学的武学体系。
宋氏形意拳的练法是以《内功四经》为指导的,它先从内功经入手练习,再次为纳卦经,然后再练内功十二大力法,又次为神运经,最后以地龙经收全功。
宋氏形意拳发劲(力),要求做到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内外相合,全身整体协调,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的六合浑圆整劲。
其劲路讲究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劲法则讲究惊、弹、抖、炸、寸、绝、滚、颤。
伏如横弩,动若发机,能瞬间骤然爆发出鼓荡抖颤的弹性炸力,周身激荡回旋,振荡不已,即所谓\"遇敌好似火烧身,炸力发出无继续\"的连续爆炸力。
宋氏形意拳包括如下内容:一、三体式桩功:有阴阳两式,任督二脉,上中下三盘,单双重等多种桩功间架练法,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的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
二、内功盘根:为宋氏形意拳基本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的秘传功法。
为宋世荣先生所独创,又名盘根冲空,是指练至功夫精深时,身体可以腾空。
八极拳讲解一、八极拳是啥八极拳啊,那可是超厉害的一种传统武术呢。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动作刚猛又干脆,就像一个超级有力量的勇士在战斗。
这拳法可不是花架子,每一招每一式都有着深厚的内涵。
二、八极拳的动作特点1. 动作刚劲有力八极拳的动作那可都是充满力量的,出拳就像炮弹一样,呼呼生风。
腿法也很厉害,踢出去感觉能把空气都踢破。
2. 姿势紧凑它的姿势不会松松垮垮的,而是非常紧凑,这样能保证力量的集中,不会分散。
就像一个紧紧的拳头,随时准备出击。
3. 步型稳固八极拳的步型相当稳固,下盘就像扎根在地上的大树一样。
不管是向前冲还是左右移动,都稳稳当当的,不会轻易被人推倒。
三、八极拳的历史渊源八极拳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啦。
它在民间流传了很久,是很多武术爱好者的心头好。
它经过一代又一代武术家的传承和发展,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四、练习八极拳的好处1. 强身健体练八极拳可以让身体变得更强壮。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就像是给全身做了一次超级锻炼。
肌肉会变得更结实,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也会变好。
2. 培养毅力练习八极拳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那些动作。
这就很考验人的毅力啦,要是能坚持下来,那毅力肯定会变得超强。
3. 自卫防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八极拳的招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那些刚猛的动作可以有效地抵御坏人的攻击,保护自己的安全。
五、学习八极拳的小窍门1. 打好基础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基础动作练扎实了。
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不牢,房子可就容易倒啦。
基础动作包括站姿、步型、基本的拳法和腿法等。
2. 多观摩找一些八极拳的高手或者视频来观摩。
看看人家是怎么打的,动作是怎么连贯起来的。
这样可以学到很多自己练习的时候发现不了的小细节。
3. 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想练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要一步一步来,从简单的动作开始,慢慢增加难度。
这样既不容易受伤,也能更好地掌握八极拳的精髓。
八极拳略述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
八极拳,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
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根据古书记载“八极”有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
一说,起源于明代,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
二说,源于武当,是武当道士根据前人经验所创。
三说,是清代河南省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
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僧人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尚有待武术史学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考查。
目前已见的记载是《沧县志》。
据《沧县志》卷八《人物·武术》所载:“吴钟,八方八门(即八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1721一1802),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学,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于庭中,来一道士,吴钟问其姓字,其人不答,坐谈武术,皆闻所未闻,道士留十年…罢辞去。
”据说过了二年,道士的弟子号“癖”的又来,赠吴钟《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了大枪术之奥妙有三年之久。
吴得秘传后,苦心操练,功夫达炉火纯青地步。
雍正年间,吴只身三闯福建泉州少林寺,寺内虽有诸多暗器,却无一伤身。
因其枪法娴熟,被钦差官奖为吴神枪,当时有句“从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的说法。
吴钟于乾隆年间,在河北老家沧县城南孟村镇设场,使八极拳广为流传。
故有“孟村八极”和“吴氏八极”之说。
八极拳法传至吴会清、李书文等人,由吴会清汇成拳谱。
在《八极拳谱》中记有:“我祖讳钟者,北方八极门拳之卓著者也。
其术受于癞,精于癖,技之高妙,为一时王公大人所许与,授徒一百五余人,一时武技号为极盛厥,后恐异术之终湮也,创八极门”。
谱中以道士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荣为三世,李大中和张克明为四世,张景星和黄四海等为五世,李书文和吴会清等为六世,霍殿阁为七世,至今已传八、九世了。
八极拳拳谱,惊现武林,学会着横扫千军!以一敌十!十大要求1)姿势舒展(十字劲)2)手脚相随(眼随手转,拳脚齐发)3)下盘稳固(腿不过裆,脚不离地,无蹿蹦、跳跃步法)4)劲力短快5)变化突然6)拥搓代缓(缠丝劲和“拥搓”步法)7)以气吹力(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气催力)8)刚柔相兼(以“四六”为主,用“拥搓”步法)9)阴阳顿挫10)神形兼备要领劲力:讲求崩、憾、突击。
崩,如山崩之势;憾,如震撼山岳;突击,为用法突然,动作干脆。
须贯通於肩、肘、拳、胯、膝、脚六个部位。
发力瞬间要劲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
以刚劲为主。
行气:要求始于闾尾,发于项梗,源泉于腰,行步若淌泥,气要下沉,忌浮。
身法九要:(1)意正身直,(2)松肩气下,(3)外方内圆,(4)含胸拔顶,(5)抖胯合腰,(6)手脚相合,(7)气力贯通,(8)三盘连环,(9)意守丹田。
步法:不丁、不八、不弓、不马,即用拥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
步法歌诀: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伫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飘摇。
还有 '八极,八极,两脚不离地'的说法。
技击手法:讲求寸截、寸拿、硬开硬打、挨。
戳。
挤、靠、崩、撼、突击。
口诀曰:一寸、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搂、七硬、八摔。
八极拳技击讲究彼不动,我不动,彼若不动,我以引手诱敌发招,随即用崩开裹迸之法强开对方之门,贴身暴发,三盘连击,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举成功。
拳歌头要顶,颈要挺,身要直,胯要坐动作干脆,发力刚猛挨、帮、挤、靠无处不到拳诀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练功歌诀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练自由架式懒龙卧,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诀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技击歌诀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关于八极拳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八极拳的起源和特点。
八极拳起源于极养,是道家内丹术的一种产物。
极养是一种道家修炼方法,通过呼吸和调意识来达到修炼身心的目的。
而八极拳则是在极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拳术,通过特殊的呼吸方式和内外功法的运用,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
八极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以养身为主:八极拳强调通过修炼身体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拳法中注重呼吸和调意识的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意识的运行,来调整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以内功为基础:八极拳的拳法注重内功的修炼。
内功是指通过调整呼吸和意识,运用气功和神功的技巧,来提高身体的能力和抵抗力。
八极拳强调内外合一,内功和外力相结合,才能达到拳法的最高境界。
3. 融合八卦和太极:八极拳融合了八卦和太极的技法和理论。
八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意味着身心属于一个整体,运动和静止、刚和柔、阴和阳相互转化。
太极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强调了平衡、和谐和自然。
八极拳通过运用八卦和太极的技法和理论,来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4. 强调实用性:八极拳注重实用性,强调应用与防御的技巧。
拳法中包含了打、踢、摔、掐、拿等多种技巧和手法,以及各种肢体动作和姿势。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磨炼,使得技法更加熟练,能够在实战中灵活运用。
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实用的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身心修炼的方式。
通过学习和练习八极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培养身心健康,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中华名拳——八极拳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巴子拳等,是中华武术名拳之一,属贴身短打拳术。
八极拳是取其行拳走架力达八方极远之意,与练习者习技求理应精至极达而得名。
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足见八极拳在武术拳种中的显赫地位。
八极拳素以动作刚猛朴实,劲道雄厚合整,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硬开狠打,以短制长,以气摧力,以声助威,气贯丹田,内外合一,快慢相变,长短兼施,攻守合度而著称,且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洲”之气概。
八极拳劲力十分突出明显,常以“十字劲”、“缠丝劲”、“沉坠劲”、“撞靠劲”、“合整劲”等见长;身型讲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腰滚臂,扣趾抓地;步法也非常有风格特点,其中有震步、闯步、碾步等组成。
八极拳系内容丰富,有八极小架、金刚八式、六肘头、纯阳剑、提柳刀、行者棒、梅花枪、六合大枪、八极对接、对劈刀、对扎大枪等等。
其中核心内容是:六大开,八大招。
六大开是指顶、抱、单、提、拧、缠等六种基本技法;而八大招则是: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风朝阳拳、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环、立地通天炮等八种组合动作。
演练八极拳要求:意专身正,松肩坠肘,外方内圆,手脚合一,气力融通,三盘连击。
此外,还有,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之讲究。
在此,笔者向广大武术爱好者,推出的是屡获国内武术比赛金牌的八极拳名套,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演练要求,需八极拳习练者静心体悟。
预备势双腿并站,上体自然,左、右手臂下垂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图l-图2)。
注:图1为武术抱拳礼。
1.并步按掌头先向右转视,同时左、右手臂侧展上托,随经头上方,直臂下按至腹前,日再转左方(图3-图5)。
要点:托、按掌连贯一致,转头变视快脆.2.蹲步握拳身体稍左转,左、右手由下向体左侧上挑,高与肩平,左臂伸直,右臂屈肘,接着双腿屈蹲,左、右手握拳,左拳平肩,右拳落腹,目视左侧方(图6,图7)。
要点:蹲身握拳协调,上体微含,左、右拳应有争力。
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作者:吴连枝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2 文章录入:子牙河]八极拳的内容特点及法则一个完美的武术门派不但要有完整的理论,还要拳械相兼并有固定独特的特点法则和套路,是八极武术独立门户的根本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生命源和潜在力。
“开门”是八极门的总特点故称“开门八极拳”。
何为“开门”其意有四:一、“开门”即始立门户,独树一帜;二、技法变化讲究“六大开”,巧也、猛也、开门无阻也;三、开门八窍,慧人心脑,晓理、悟性、明德,以一理生万变为自然;四、开门不闭门,独立不独存,“天下武林是一家”,提倡外传内引,开门交流,取长补短,永无止境。
“十大形意”是八极拳的身法特点。
清同治年间,孟村“八极新传”记有:“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要寸接寸拿寸出入;四要自由架式懒龙卧;五要五藏气攻到;六要五行周身合”。
吾之祖训拳谚:“手似太极,身似形意,怀揣八极”。
所谓手似太极,是指八极之招法(即“手”)须阴阳变化至极;“身似形意”是指八极拳身法之圆活,腾挪须象“十大形意”;“怀揣八极”是指习八极拳法者须达到“八极”(“八”为阴阳变化,“极”为巧妙变化至极,趋于“无形”之境界。
)这里所指的“太极”、“形意”、“八极”并非指的是武术门派。
所谓“十大形意”,就是八极拳之身法要求运用“龙、虎、熊、猿、蛇、鸡、鹿、鹏、鹤、鸵”十种动物在运动搏击中所善用的“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的“十大劲别”,体现在八极拳法中,以提高练者稳健、快捷、多变、勇猛、含蓄、虚实之效。
八极拳吴钟公初创时期,“吴家拳”主要“三拳”八极小架,八极单对打,四朗宽;“三刀”:“四门刀,提柳刀,春秋大刀”;三棍(棍棒一样):“袖棍,乞丐棍(亦称八棍头),行者棒”;以及行劈拳(十二趟)、六大开拳等。
吴钟公之女吴荣出嫁后,将夫家(戴氏)长拳、华拳、六角式、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对练)等长拳套路引入孟村吴门,并与师弟吴溁(永)、吴钟毓共贯以八极拳理。
至祖父会清公进一步改革套路,将八极小架由一路增为三路,又增编黑虎拳,引进劈挂掌(亦称抹面拳)青龙拳,双刀、对练器械引进刀进枪、三节棍进枪等。
至先父吴秀峰再创开拳,连手拳,十二形抱拳;由桃花散与八极对打创编了一至四路扶手对练;引进罗汉功拳、八仙剑、青龙剑等。
从八极拳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是八极门新的里程碑。
八极门“三位一体”的拳法套路结构:“八极小架”为八极拳最基础的套路,吴钟公时仅一趟,由会清公编为三趟,秀峰公编为十二趟。
八极小架是“易学易练,老死难精”的入门基础。
八极小架由十六个动作组成,是以吴氏“两仪”为框架“搭建”的。
其动作朴实无华、简单大方,而内涵深奥的“架子”之桩功基础,演练时一招一式、一动一静,一动则发如炸雷,一静则似如处子,速度越慢越能提高“站桩”之功力。
八极小架的科学性、全面性,八极拳法浓缩性,均达到不可挑剔的最高境界,实为八极门人必修和永修套路。
君不知,八极小架初学者和八极拳法精通者,对“架子”的内涵理解是有天壤之别的。
八极小架称谓“小架”,并非还有“大架”相对应。
凡持“大八极、小八极、死八极、活八极”之说者皆为讹误。
八极小架是以“两仪”为“架子”,以《易经》八卦图为理论基础思路形成的套路。
两仪定乾坤,乾坤动而又左顾右盼生“四象”之态。
乾为父、坤为母,生六子,得乾爻生艮、坎、震,得坤爻生兑、离、巽。
两仪变化生六大开:顶、抱、单、提、胯、缠。
由于最古“八极小架”由十六个动作组成故又称“十六式”。
《河北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载:“混沌无极,无极动则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内批四朗宽拳一套。
冲天炮、闭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批六大开拳一套,六合枪、六合刀也。
跪膝者,南北二极也。
摞手者天转也。
腰步盼前顾后也。
八极者无极归原也”。
八极小架(老架子共分五段,各代表五重涵意)。
第一段动作名称:1、两仪顶肘;2、狮子张口;3、霸王开工;4、丹凤朝阳。
此段动作与“易”理相互对应。
作“两仪顶肘”的开始动作是:“半步双撞”,此动作是“报门户”亦称“开门式”(报八极门户,让旁观者,不言而喻:这是“练八极”的),也反映了八极拳源于满清时代,因为它有满族的“掸尘”之礼。
“吴”字篆书投影是“两仪顶肘”的“造型”。
“狮子张口”、“霸王开弓”、“丹凤朝阳”乃是“两仪顶肘”的形象变化,内在定型还是“两仪”。
第二段动作名称:5、冲天炮;6、闭地肘;7、合子手(然后恢复两仪顶肘)。
“冲天炮”是“两仪顶肘”利用“击步”移位,形成进攻型的“两仪”展开变化;“闭地肘”是“两仪顶肘”盘提拖拉步(也称后滑步)移位而形成防守型动作的“两仪”展开变化;“合子手”是乾(天)坤(地)相生相克、攻防兼用的“两仪顶肘”变化为“天、地、人”相合共存。
这三种类型的“两仪顶肘”变化必须计究六合。
何为六合?有“内六合”“外六合”“内外六合”之分。
“内六合”:意与血、血与气、气与力;“外六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内外六合”:意觉(心)、听觉、视觉、嗅觉、尝觉、触觉相合。
又批六大开拳一套,以体会“六大开”六力合一“理论”,而且刀枪等器械也是如此原理。
拳械一理、拳枪一理,是八极门的创举。
第三段动作名称:8、揣裆;9、托枪式;10、挖眉;11、跳山;12、跪膝;13、拥肘。
此段复作“两仪顶肘”,又有新的“两仪”造型变化,“揣裆、托枪、挖眉、跳山”而落地,“跪膝”起而转身“拥肘”。
“两仪”变型原地的“揣裆”、翻身的“托枪式”提膝的“挖眉”(亦称大盘提)腾挪的“跳山”、下蹲的“跪膝”。
带缓的“拥肘”,“两仪”无论怎样“型”的变化,还要讲究“南北二极”,即另一种形式的阴阳变化——“虚实”变化。
所谓虚实变化,就是“指上打下,指东打西”“故而变化莫测”,以达适应“天时、地利、人合”的自然变化规律,这早在春秋时代武圣孙武子兵书十三册中有明论。
君不知《三国志》中“关公斩颜良”的故事吗?此不再叙。
第四段动作名称:14、左右摞手。
摞手亦称“小缠”或“打撞锤”,是“两仪”又一种变化形式。
这种形式称谓“天转也”。
何谓天转也?这是人体结构力学变化。
八极门初期,人们对当今的物理称谓,杠杆力、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向心力与离心力等虽然还缺乏普遍的认识。
但“天转也”给了现代继承者一个启迪:“天转也”之力就是现代力学中的“杠杆力、向心力、离心力”之合。
由此可见,八极拳先贤对武术研究并非浅浮。
第五段动作名称:15、三回头;16、单翼顶。
“腰步盼前顾后也,八极者无极归原也”。
《易》学之说,有“左顾右盼”之说。
八极技击之术有“三回头”之传授。
“三回头”就是《八卦图》中左顾右盼形态之体现。
“三回头”,武术格斗中称摔的过程中须“变脸”,“变脸”即是“回头”。
八极拳技击之术,最重要的就是“靠近”、“进身”,一回头再变脸,一崩一靠一转一带同发,即将对手“打摔”倒地。
摔角中的“背口袋”(即大背胯)就是采用“盼前顾后”之“回头变脸”之术。
但摔角中“变脸”摔,“摔中无打”这是与八极技击之术的区别。
其主要是切近对方的重心轴线,猛“回头”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倒地而取胜。
“八极者无极归原也”反映了伊斯兰教的“无形”论在八极技击之术中的应用。
以“无形论”的思想推理,技击招法来自有型,而用之无形,有招有式都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
“万法归一”——“无形”。
“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显奥妙”。
“无形”是八极武术技击的最高境界。
如果不理解“无形”理论的思想体系,会导政两种倾向:一是“套路无用论”,二是“套路机械使用论”。
前者称,既然“无形”是“宝”,还何练一些“花拳秀腿”的套路,不如直接到实战中去摸索。
君不知,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是从最基本的“音阶”、“音附”练习开始的;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从练习写一点、一横、一竖开始的;同样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也是从练习基本功,踢腿下腰练习并体会前人留下的武术套路中攻防含义开始的。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道理便在其中。
后者不明白“无形”是“顺其自然”,“条件反射”的反应,将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运用到实战中,其结果必然导致失败,而自己却认为:老师教的功夫,自己还没练到家。
昔日,有位习八极拳者,欲与一位不会武术的壮汉过招,自己先运了运气,然后作了一个“闭地肘”的姿式道:“这一招,俺老师说了,上管天,下管地,你随便进招吧!”那壮汉猛击一拳,将那习八极拳者打了一个仰而朝天,全身着地,围观者捧腹大笑……八极拳单打、对打“亦称”八极单摘、对接,此套路亦可简称“八极拳”。
称谓“大八极”是误传。
此套路是八极拳门的代表套路。
此套路是“两仪顶”之“纵向变化”,是体现“六大开”、“八大招”变化的一种方式,分上、下架。
上架与下架可单人分别练习,也可两个人对练(称谓一副架)。
初练者,先学单打再习对打。
对打时,先者先攻后守,后者先守后攻,二十四个动作重复无休。
始练你一招我一式,慢慢入门,谓之“喂手”;熟练后体会“六大开”发“合力”之方,初掌拆招应变之术谓之“拆手”;拆手由慢而快,由粗而精,“六开八打”运用自如,谓之“抢手”;由“抢手”之必然变化进入“条件反射”之自然变化,谓之“无招无式”,逐渐进入“无形”之境界。
这个从“喂手”到“无形”的练功过程中,须加其它基本功的配合练习。
如“站桩”、“打桩”、“靠桩”、“七星桩”、“九宫桩”等静、动桩功;根据个人爱好,增加一些其它拳械套路的练习,如:行劈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八棍头、刀、枪、剑、棍等;还可以练习其他门派的拳械,如太极、八卦、潭腿、查拳、劈挂、通背等以提高多方面的素质。
八极拳歌(摘自拳谱)上步顶肘在中堂崩肘窝里炮最强就步扬炮往上打斜步撩阴闭着裆叠手接拿在左右推闯换势双手忙屈步撩阴一旁站打下跪膝去扫裆缠肘左右掌面盖落手拿下挂塌防上步跪膝跟在后就步一势归中堂“四朗宽拳”,为“两仪顶肘”之横向变化。
套路两趟,其一趟称“四朗宽”,二趟称“四朗提”。
此套路系吴钟公创传,原本限孟村吴氏一脉相传,至今八极门仍然少得传承。
笔者为弘扬中华武术也没有必要对此保守,决意奉献。
八极拳单打(对打)是“两仪顶肘”之“纵向变化”。
“四朗宽拳”则为“两仪顶肘”“横向变化”,两者变化轨迹则形成一个“太极球体”,“至大无外,至小而无内”,可谓“以横破纵,以纵破横”,阴阳相生相克、四正四偶,互补共存。
八极拳门只有系统的掌握了“八极拳小架”、“八极单、对打”、“四郎宽”、三位一体的套路内涵及其技击变化巧妙,才能全面掌握八极拳的内容。
四郎宽拳孟村拳谱记有六言:拳起叠手左右翻拳落定梁锁下盘点裆腰步三点手亮翅盼前亦顾后狮子张口挂塌进单连童子拜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