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医学细胞生物学_常用简答题_详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11
细胞生物学复习-简答题
第三章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极其生理意义
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主要由膜脂双层的动态变化引起,质膜的流动性由膜脂和蛋白质的分子运动两个方面组成。
膜质分子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
膜蛋白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
生理意义:
1、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如物质跨膜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以及激素的作用等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2、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
不对称性:质膜的内外两层的组分和功能有明显的差异,称为膜的不对称性。
膜脂、膜蛋白和糖在膜上均呈不对称分布,导致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即膜内外两层的流动性不同,使物质传递有一定方向,信号的接受和传递也有一定方向
生理意义:
1、保证了生命活动有序进行
2、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胆固醇:相变温度以上,会降低膜的流动性;相变温度以下,则阻碍晶态形成。
2、脂肪酸链的饱和度:不饱和脂肪酸链越多,膜流动性越强。
3、脂肪酸链的长度:长链脂肪酸使膜流动性降低。
4、卵磷脂/鞘磷脂:比例越高则膜流动性越增加(鞘磷脂粘度高于卵磷脂)。
5、膜蛋白:镶嵌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小
6、其他因素: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
细胞外被作用
1、保护、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的上皮细胞的糖萼
2、决定抗原
3、许多膜受体是糖蛋白或糖脂蛋白,参与细胞识别、应答、信号传递
RER和SER的区别
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和形态、分布特点
功能:1、形成和包装分泌物
2、蛋白质和脂类的糖基化
3、蛋白质的加工改造
4、细胞内膜泡运输的形成
形态:分为小泡(顺面)、扁平囊(最富特征性)、大泡(分泌面)
分布特点:1、在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中,GC很发达,可围成环状或半环状
2、GC的发达程度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红细胞和粒细胞除外)
3、GC在细胞中的位置基本固定在某个区域
溶酶体膜的结构特征与溶酶体主要功能
结构特征:膜有质子泵,将H+泵入溶酶体,使其PH值降低。
膜上含多种载体蛋白。
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能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降解
主要功能:1、分解外来异物和老损细胞器
2、细胞营养
3、免疫防御
顶体释放水解酶
4、腺体分泌
5、个体发生、发育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形态特征:粒状、杆状、线状,与种类、生理状况有关,受酸碱度、渗透压的影响
结构特征:由内外两层膜封闭的膜囊结构,包括外膜、内膜、内部空间和基质(matrix)四个功能区外膜由脂类、蛋白质构成,通透性强
内膜蛋白质含量高,高度选择性通透
内膜内表面附有球形基粒即ATP合酶复合体,有大量向内腔突起的折叠形成嵴。
内外膜相接触的地方为转位接触点,是蛋白质进出的通道。
基质中有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
线粒体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
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1、运进线粒体的核编码蛋白质都在N端有一段基质导入序列(matrix targeting sequence, MTS),可与线粒体内外膜上相应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
2、线粒体前体蛋白在输送时还依赖分子伴侣的协助,从而防止紧密折叠构象的形成,也能防止已疏松蛋白的再聚集。
3、转运时大多数和分子伴侣hsc70结合的前体蛋白复合物与外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后者与内膜接触点共同形成跨膜通道使前体蛋白得以通过。
4、当前体蛋白到达目的地后,被蛋白酶水解,然后在分子伴侣的作用下重新折叠,形成成熟蛋白发挥功能。
线粒体遗传信息特点
1、与核DNA不同,mtDNA裸露在外,不与组蛋白结合,主要编码供线粒体自身使用的tRNA、rRNA和一部分蛋白质,所使用的遗传密码也有着与核基因密码不同的含义。
2、线粒体所需要的大部分蛋白质仍需要由核基因编码,且是在细胞质中合成后再运进线粒体,所以线粒体的生长和增殖受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共同控制,也称线粒体是具有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3、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一个线粒体内可含有一至数个DNA分子。
4、mtDNA全长16569 bp,共编码37个基因,根据转录物离心后的不同密度可分为重链和轻链。
5、与核基因组相比,线粒体基因组非常紧凑,只含少量非编码序列。
核糖体的重要活性部位
1、mRNA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基上
2、A部位、P部位A部位位于大亚基上,结合氨酰基-tRNA;P部位位于小亚基上,tRNA释放的部位
3、肽基转移酶部位位于大亚基上,结合T因子(肽基转移酶,催化肽链形成)
4、GTP酶部位GTP酶分解GTP,并把肽酰基-tRNA由A位移到P位
5、E部位大亚基上容纳生长中的肽链,新生多肽链的出口位。
微管结构、特点、作用
微管:呈中空的圆柱状结构,管壁由13条原纤维纵向排列而成,主要成分微管蛋白、微管结合蛋白
1、微管蛋白:酸性,呈球形,一般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主要有α和β两种亚单位。
每一个异二聚体都有GTP/GDP、Mg2+、Ca2+、秋水仙素和长春碱的结合位点
两个亚单位相间排列成一条长链即原纤维(异二聚体首尾相接)
2、微管结合蛋白微管结构和功能的必要成分
1)微管相关蛋白MAP:稳定微管结构、促进微管聚合
2)微管聚合蛋白:增加微管装配的起始点和提高起始装配速度
微管的功能:
1、参与鞭毛、纤毛、中心粒的构造
2、构成网状支架,提供机械支持并维持细胞形状
3、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4、维持内膜系统的定位
微管的组装过程和影响因素
1、体外组装:先由异二聚体聚合成片状或环状核心,再经过侧面增加异二聚体使之扩展为13条原纤维。微管蛋白以首尾相接的方式形成原纤维,有极性。
2、体内组装:遵循体外组装的规律,从中心外周围物质(PCM)发射出来,其起点和核心在微管组织中心M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