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372.73 KB
- 文档页数:22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
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
2 / 22
2 / 22
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
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
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
子治理论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
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
义的兼并战争
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
战国时期的显学
误区警示 1.老子的身份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老子和孔子都代表了没
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
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有本质区别。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
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三、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⑥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
多颗恒星的位置。
2.汉字
(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特别提示甲骨文使我国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的历史被称为“信史”。
3.绘画: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
2 / 22
(1)《诗经》
a.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
b.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风的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c.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a.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⑧浪漫主义风格。
b.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c.影响:楚辞又称“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
四、孔子(△选修4)
1.生平: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立志学习礼乐,献身文教,从政生涯昙花一现。
2.基本思想
(1)“礼”
a.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⑨尊君。
b.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其中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c.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⑩贵贱有序。
d.“正名”:就是用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
(2)“仁”
a.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其他人。
b.行“忠恕”之道,即人要尽己为人。
(3)礼与仁结合:孔子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历史贡献
(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出现“学在民间”的局面。
(2)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