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脑卒中

中医治疗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应用中医药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方面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梗塞;脑出血;中医药;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一种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本病在中医属中风病之中经络范畴范畴。本病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2-72小时,平均1. 5天;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表现;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52例,合并糖尿病者21例,高脂血症23例,冠心病者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本次病情、病程、病灶数及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入选和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西医和中医诊断为脑卒中,有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6-30分之间属中型者;本组研究对象不包括完全恢复性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卒中及重度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本组患者应用中医药进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基本方为黄芪45 g,桃仁6 g,红花6 g,当归9 g,赤芍9 g,川芎6 g,牛膝12g,鸡血藤15g,川芎10g,桂枝10g,三七3g,地龙10g,白僵蚕10g,功能祛瘀通络,补气活血;对于气虚明显者加人参30g;血压偏高持续难降者加用龙骨30g、牡蛎30g;肝肾阴虚、痰火挟瘀型加用益母草10g、杜仲12g、菖蒲10g、天麻10g和钩藤10g;纳差者加炒谷、麦芽各15g、山楂15g、川厚朴10g。水煎服,日一剂连续服用30 d。 针灸治疗:急性期采用头针,待病情稳定后,加用推拿按摩,主穴;内关、人中、极泉、三阴交,按其辩证论治进行配穴,每日1次。 对照组:血塞通注射液200 ml,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2-0137-04 ·综 述·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 胡轩宙1,李国安2,王波2,任真文1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摘要】 该文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针灸推拿治疗该病的不同方法及其疗效,最终得出结论,即针灸推拿治疗本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提出今后当加强针灸推拿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及科学化。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肌张力过强;针灸疗法;推拿;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2.137 Advances in Studie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Massotherapy for Post-stroke Hypermyotonia HU Xuan-zhou, LI Guo-an, WANG Bo, REN Zhen-wen.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 China; 2.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2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recent 10 years’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massotherapy for post-stroke hypermyotonia, summarizes different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s and massotherapies for this disease and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concludes that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massotherapy can clinically produce a good effect on this disease but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is lacking, and proposes that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 clinical studies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massotherapy should be intensifi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troke sequelae; Muscle hypertonia;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Massotherapy; Review 1 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探讨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57个国家人群中,死于脑血管病者占11.3%,其中40个国家脑血管病列死因前三位。我国死于脑血管病者多于心脏病及癌症,脑血管病居三大死因之首[1]。中风不但以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占8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而绝大多数患者都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尤其在我国患病率达5‰以上,患病人数高达500万以上,在存活中又有3/4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2]。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中风之发生是由于正气虚弱,加之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内伤积损而致。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为其基本病机。肌张力增高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肌张力在脑血管意外休克期时处于减弱或消失状态,随着休克期的逐渐消失通常在发病后期,逐步呈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它标志着脑血管意外后的脊髓休克期已经过去,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运动功能的控制尚未恢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在上肢表现为屈肌群、旋前肌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其中前臂屈曲、内收。 一般认为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现在已经知道生理上的肌张力来源于肌肉及相关组织的黏弹性、肌肉收缩程度[3]。临床常用“肌紧张”和“肌痉挛”来描述肌张力。有研究观察到肌肉疲劳发生后,肌内压增高,局部缺血,进一步造成氧化代谢降低,血乳酸增高[4], H+排出率降低,pH值降低,从而降低肌纤维的传导速度,引起肌肉收缩力量的下降,进一步导致了肌肉疲劳的持续发生。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同时,针灸具有缓解肌肉、韧带痉挛,从而降低肌张力的作用。另有研究结果表明,□法可以降低健康人腓肠肌静息状态下的肌张力[5],推断是利用肌肉的触变性[6]使肌张力降低,僵硬的肌肉得以松弛,可能就是中医推拿“松则不痛”的基础。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确切的发病机制仍 作者简介:胡轩宙(1984 - ),男,2003级7年制学生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 中风病急性期由于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来看看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通经活络药肝风内动后,经脉络道瘀滞,血不能充养肢体,从而出现上肢不能抬举,掌不能握,下肢不能行走,足不能步的半身瘫痪主症。治疗用通经活络之法,药用桑枝、桑寄生、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全蝎、蜈蚣等。其中,桑枝通利关节,善通上肢之经络,兼有祛风清热之功。桑寄生养血通络,犹善通下肢之经脉,兼有补益肝肾之效。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主用通经活络,其中天仙藤尚能理气活血而利关节;鸡血藤又兼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对老人、虚人、血不养筋的经络不通者尤宜;忍冬藤兼有清热通络,用于经络闭塞,风湿痹痛者较好;络石藤专于舒筋活络,用于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更宜。蜈蚣既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又有舒筋通络,搜剔经脉络道之能。蜈蚣、全蝎、小白花蛇对中风急症阶段的痉挛抽搐具有卓效。益养肝阴药中风病急性期由于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治用益养肝肾药物,可使肝血得以濡养,肾精

得以填充,元气得以恢复,诸症得以消除。药用蒸首乌、枸杞子、怀牛膝、女贞子、杜仲、山萸肉补益肝肾之精血,肝得濡养,则肝阳不致亢而为害,内风之源得以澄清,肾精得充,则肝木得以涵养,精血化生有源,其中杜仲还有通血脉,利关节之功;怀牛膝强筋骨,舒筋脉兼有引药达膝之效;女贞子尚能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用太子参、北沙参益养正气,用于气血不足之证,太子参功同人参而力弱,此药益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无助阳动风之害;北沙参补养肺气,益脾养肾,二者合用,有补气而养血,补阴而制阳之功。笔者体会临床上太子参、北沙参合用,补气之功胜过黄芪,而无黄芪升阳助火之弊,可谓中风气虚补气之良药。益气固脱药中脏腑若见神志昏愦,面红如妆,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此属阴竭于下,阳厥于上,阴阳互不维系,真气外泄,阴阳将要离绝,元气败脱之征。治疗急用益元固脱之法,药用西洋参、当归身、沙参、枸杞子、蒸首乌、阿胶等。其中,西洋参、沙参益养元气,回摄真气,生津固本,养阴育阳,即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意。当归身擅长补血、养血而中守,使营血顺行;枸杞子、蒸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景岳全书·本草正》上说“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可见枸杞能固阴阳之根,使阴阳交互而不致分离相失;阿胶滋阴补血,又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医常识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

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中风偏瘫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 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 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 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推拿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推拿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作者:聂鹏坤, 赵晓峰 作者单位:聂鹏坤(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赵晓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刊名: 江苏中医药 英文刊名: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40(5)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3条) 1.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03) 2.孙国荣严隽陶老师推拿治疗脑梗塞后偏瘫的经验[期刊论文]-按摩与导引 2005(06) 3.陆筱安按摩与导引在中风康复临床上的应用[期刊论文]-按摩与导引 2007(02) 4.杨少峰;李军;丁乙夫节段性按摩法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30例初探[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2(13) 5.杨永谦;谢剑推拿治疗偏瘫八法 1999(03) 6.刘丽秋调整督脉法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体会[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5(10) 7.李玉亮再谈"按摩以脊背为纲"[期刊论文]-按摩与导引 2006(11) 8.陆智东手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附91例中风偏瘫临床分析 1999(03) 9.张铁柱按摩治疗中风后遗症200例[期刊论文]-按摩与导引 2006(02) 10.何育风;雷龙鸣内功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按摩与导引 2006(01) 11.屈金康电推拿治疗中风偏瘫100例 2000(04) 12.王彩丽;尹爱兵通络舒筋擦剂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80例[期刊论文]-山东中医杂志 2003(02) 13.韩慧婉足反射法对脑缺血病人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2000(06) 14.王绪西;杨秀惠;魏婧婧足部反射区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山东中医杂志 2006(05) 15.雷龙鸣;庞军;黄锦军按摩足反射区对中风偏瘫康复作用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四川中医 2006(05) 16.朱江中风病人便秘的护理[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 2006(01) 17.梁雯经穴按摩法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06) 18.王晶心;曲红岩脑中风患者便秘的中医调护[期刊论文]-新疆中医药 2006(04) 19.田洪文;高欣;于洪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治疗36例临床体会[期刊论文]-航空航天医药 2005(02) 20.程晓巍;金伟;秋红穴位按摩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2(06) 21.郭泽新;陈卫华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推拿手法及其机理探讨[期刊论文]-按摩与导引 2003(01) 22.徐力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110例 2006(01) 23.卢锦华58例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体会[期刊论文]-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曾庆云.曹晓岚改良陆氏推拿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机制研究[会议论文]-2008 2.曾庆云.曹晓岚现代康复理论在指导脑卒中偏瘫早期推拿治疗中的重要性[期刊论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0) 3.杨冬梅.Yang Dongmei手臂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期刊论文]-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2) 4.顾金花.徐世芬.Gu Jinhua.Xu Shifen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2010,16(7)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中风亦名“卒中”, 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其中,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 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 等。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 并被列为中医“四大证”之首, 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 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较多, 病机复杂多变。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 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 怒、嘻为主) ; 二为饮食失常( 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 ; 三为久患消渴之疾( 痼疾) 。病机有二, 一是脑之气街为患, 气机受阻, 引起气不顺为风, 风动生热, 热为火之渐, 久而不解, 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 二是“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 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 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 而损伤脑之神机, 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内风统领热邪火毒, 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 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 膜破、络裂, 血脉不能束血, 其脑气不能固血, 其血必溢于外, 重责溢于“琼室”之内, 脑髓精质体受损, 窍络阻塞, 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 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 精气神不 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为本虚标实, 然而侧重在标实( 瘀血、痰湿阻滞) 去辨治中风急证, 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 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气虚、阴虚等因致病; 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邪热内闭心窍, 元气败脱导致而成。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 再有外因诱发。即痼疾潜伏于脏腑( 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 , 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病率为()/万患病率为()/万死亡率为()/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存活者中%遗留严重残疾。 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类:①依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将不足小时者称为TIA超过小时者称为脑卒中。 ②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小卒中、大卒中和静息性卒中。 ③依据病理性质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病因病机】一、中医病因病机(一)文献报道有风、火、痰、瘀、虚多种认识。 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的发展过程。 唐宋以前医家多主外因论金元以后的医家多持内因论。 现代认为由内风所致。 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提出脑卒中是在气血内虚基础上因忧思恼怒、劳倦内伤、嗜食烟酒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生的。 毒邪的作用。 (二)脑卒中的病因:平素积损正衰精气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为发病基础情志失调、饮酒饱食、劳逸不当为致病之因。

情志失调:平素忧郁恼怒风阳上亢。 或烦劳过度志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肝风内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骤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卒然发病者。 饮食不节:精气亏虚:中风诱因:①情志剧变:如暴怒、暴喜或过悲等②劳倦过度:包括房劳、排便用力等③暴饮暴食:如饮酒过多特别是饮烈性酒或饮食过饱等④跌仆。 前三点既是中风的诱发病因也是中风的原发因素。 一般说来中风的发病都有明显的诱因。 (三)脑卒中的病机变化病位在脑: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二、现代医学有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一)病因:全身性血管病变、局部脑血管病变及血液系统病变:、血管壁病变①动脉硬化:是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或易于破裂。 ②动脉炎: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 ③先天性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 ④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 ⑤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

8 脑病科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元气败脱证: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专家提醒:生命本质在于人体血液循环平衡,如果血液循环平衡被破坏了,那生命健康就会得到威胁,心脑血管疾病和“三高”都是因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已经被破坏。所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还是从日常饮食、运功上面注意,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服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天然水蛭素是对付心脑血管病的“全能高手”,不仅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而且能加快血流速度,抗凝血、溶血栓、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对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等有独特的功效。这种资源遵循的是平衡血液的循环,并非像西药有破坏人体自身修复系统功能。 1. 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脑卒中研究现状

脑卒中研究现状 背景: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征。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脑卒中所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将在2015年达到650万2030年达到780万,且大多数将发生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据卫生部统计,我国也是脑卒中高发大国,每年新发病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导致乡居民死亡的第三杀手。存活的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同程度致残,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用于该病的治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流供应中断,能量耗竭,立即引起缺血中心区脑组织的损伤和部分脑功能的丧失.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伤的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缺

血中心区的脑细胞由于血流供应中断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的坏死,而缺血半暗带由于旁系血管的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对于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的瀑布级联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变化,才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脑缺血发生后一方面引起能量生成障碍,另一方面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号后释放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括谷氨酸和其他兴奋毒性因 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与各自的受体作用引起兴奋性毒性.能量代谢障碍一方面诱导线粒体的损伤和氧化自由基的发生,氧化自由基则促使了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导致离子泵功能的障碍,导致大量Na+Cl-Ca2+的内流,离子稳态的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的破坏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以及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细胞骨架的破坏和DNA的断裂.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以及炎症因子等的共同作用则导致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现状 1 卒中单元(strokeunit,SU) 的全面及综合治疗 2 溶栓治疗(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治疗应作为ACI 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3 超声溶栓 4 动脉取栓 5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6 抗凝治疗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中风七则 一、中风闭症(脑溢血) 张翠兰,女,47岁,肥胖体型,患原发性高血压,多年失治,致时时头晕肢麻。1997年6月16日14时许,突然昏扑,扶起后,口角流涎,呕吐如喷射状,失语,右瘫,昏迷。面赤如醉,两手握固,四肢拘挛,项强,瞳孔不等大。 痰涌如鼾,即送城关医院抢救。会诊意见:1.脑溢血(左颞右基底节区出血,右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CT检查报告);2.风中于脏,痰热内闭。院长邀余协治。除西医常规抢救措施外,建议: 1.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双足趾尖出血,刺激末梢神经,减轻脑压;毫针强刺素髂,人中,内关,足三里,丰隆,涌泉,由上而下,重刺健侧,引血下行,促苏,2次/日。 2.加用中医现代科研成果清开灵、醒脑静静滴;早用活血化瘀中药针剂,促进吸收,防止脑疝形成,2次/日。 6月17日10时,经上述处理后,痰涌大减,四肢拘挛缓解,喂水可以咽下,体温38.5℃,加用中药: 1.降气火之升腾,清痰热之内闭: 赭石粉、怀牛膝、生石决、生牡蛎、生白芍、元参、生半夏各30克,黄芩、天麻、勾藤各15克,酒大黄、天竺黄、胆南星、菖蒲、郁金、甘草、车前子各10克,生铁锈磨浓汁煎药,日进一剂; 2.安宫牛黄丸2丸,捣为糊,日进2丸; 3.羚羊角粉2克,麝香O.3克,以竹沥水加姜汁数滴,一日内多次分服。 6月18日10时,黎明泻下热臭便一次,呕止,痰鸣消失,瞳孔等大,等圆,体温37.5℃。原方去生半夏,黄芩炒炭,酒军另煎,再泻一次后弃去,余药不变。安宫丸减为1丸。 6月22日8时,上药连进3剂,今晨7时许睁目看人,苏醒。可以点头、摇头回答询问,仍失语,血压正常,开始进流食。以手指口,索饮,舌红,根有腻苔,边尖瘀斑。神倦,体温37℃,六脉细数而虚。散剂扶正清脑化瘀:三七、琥珀、西洋参、藏红花、人工牛黄、天竺黄、生水蛭、炮甲珠、全虫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O克,守宫10条,麝香3克,上药研粉混匀,1克/次,3次/日,竹沥水送下。 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体灵活,开始讲简单的话,出院回家调养。 二、中风脱症 城关居委装卸工温宝兴,52岁。1977年4月23日凌晨5时,突觉胸中气不上达,随即昏厥。自汗,遗尿,右半身偏瘫。脉弱不上寸,尺部亦虚。以毫针刺人中后苏醒,语声低微如蚊蚋。此人一生困顿,当装卸工几十年,难求温饱,劳倦内伤,肾元久衰。昨夜装车到零时,已觉气喘汗出,湿透内衣。法宜大补气血,温肾敛肝固脱。补阳还五汤变方合张锡纯氏来复汤加减: 生芪120克,山萸肉60克,红参10克(另炖),当归30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肾四味120克,生龙牡各20克,赤芍、川芎、地龙各10克,桂枝10克,桃仁、红花各3克,鲜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4枚,7剂。 4月30日二诊:服1剂,汗敛喘定,服3剂,可拄杖学步。服完7剂,已可弃杖行路。嘱其再服7剂。5月下旬,遇于百货公司,扛包装车已如常人,追访至62岁,继续当装卸工,健壮逾于往年。

中医治疗中风

中医治疗xx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 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这就是“不治邪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这就是治疗中风的法要。只有如此,才能不误患者。用“祛风化痰”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是祛风化痰的药物都会耗散元气,在这些药物中,还夹杂许多滋阴清热的药物,由于患者阴邪极盛,再用滋阴药物就会使阴邪更盛,致使患者病情转变为脱证。而且,正气虚而邪始生,不去扶正而去逐邪,甚至还去助邪,就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另外,由于患者真元衰微,用扶其元气的方法,其治愈率尚且不敢说100%,何况“祛风化痰”法呢? 治疗方法: 对于脑溢血患者,可先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此病是由于真元亏损,阴寒太盛,将虚阳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头。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助阳祛寒,还配合葱白来通阳气。 但阴寒太盛的病必定会格拒阳药,所以加人尿、猪胆汁等寒良的药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寒邪被化,真元振奋,在头的虚火必定归元,危症解除,然后辅以通络破瘀的药物,可使脑部瘀血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消除。(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气发动、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作急救处理。而且,虚火归元,大脑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中风的中医处理

中风的中医诊断及处理 一、定义:是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相似,故名“中风”或“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等疾病。 二、中医发病机理:中风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但不外乎为“风”、“火”、“痰”、“瘀”及“虚”等为其主要病因。一般为:1、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2、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扇,气血上冲;3、饮食不节,恣食厚腻,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则发为中风。 1.三、中风按有无意识障碍分为:1、中经络(不伴有意识障碍),2、中 脏腑(伴有意识障碍)。 四、治疗原则: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闭、脱二证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并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1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手足挛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用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15g,茯苓15g,白术10g,胆南星5g,天竺黄15g,天麻10g,香附15g,丹参15g,大黄5g.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泻。全方合而有化痰熄风通络之功。若眩晕甚者,可酌加全蝎、钩藤、菊花以平肝熄风;若瘀血明显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若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以 清热泻火。 针灸治疗予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取穴如下: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丰隆合谷阴陵泉 2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