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综述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甚至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早在梁代,中医文献即有痛风的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在论述独活功效时提到: “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外台秘要》中有类似痛风病症的描述: "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类似介绍: "热毒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痛也。” 对于痛风有较深入认识并作深刻地论述的,允推元代医家朱丹溪。名医在《格致余论》中对痛风作了专题讨论。其书《痛风论》说: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

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丹溪心法》中载有丹溪痛风方。《金匮钩玄》、《丹溪法治心要》等还有关于痛风的医论、医案等内容。凡此反映了医家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 韩亚兰等[2]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3]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王建新[4]认为本病发病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食高粱厚味,致使湿热内蕴,正邪交争或郁久化热而成血热,或邪气久留,损伤气血或凝滞为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使气血不通而变生诸症。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的观点,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耗尿液,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损伤脾胃,寒热错杂,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凡此种种浊毒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证[5]。 2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性关节炎(痛风) 研究进展 淄博市中医医院·刘允辉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古代、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特色外治,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进展高尿酸肾病(Hyperuricemia)是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所引起肾脏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结石三种情况。其中,急性尿酸肾病,常因过高的尿酸负荷超过肾脏的清除能力,尿酸结晶沉积于集合管、肾盂和尿道,产生肾内、甚至肾外梗阻,导致少尿性急性肾衰。慢性尿酸盐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痛风关节炎和痛风石。早期可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其后逐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近年来,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日益提高,高尿酸肾病发病率显著逐年增高。因此,寻求包括中医药方法在内的高尿酸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而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是由于体内尿酸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膜、软骨、骨质或/和伴有肾脏、皮

下、其他组织的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组织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增加,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已超过0.3%,50岁以上干部、知识分子中痛风患者已达1%左右。痛风已成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根据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但古人又认识到痛风发病有别于一般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证,故又分出白虎历节、历节病、痛痹等名称,并有不少诊治专论而且疗效肯定,可见痛风在中医早有认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临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带有臆测性、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1 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1.1古代中医医家的认识 中医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其间多归于“热痹”的范畴,其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论》,其中还提出了热痹形成的机理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痹热,是热痹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痹病。故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属于“热痹”的范畴。【1】汉代以后,有关“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等描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基本合拍。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其临床

情志护理特点

1情志护理的特点 1.1整体观念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既相互协调作用,又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势必相互关联。许多疾病的发生,除了生物因素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情志护理过程中要全 面考虑。 2.2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病情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施以护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外界的精神刺激不同,七种情志活动性质的差异、人体性格的差异、以及情志与内脏的不同联系,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情志护理要依照中医的辨证观,须通过观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患者的特点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2情志护理对整体护理的重要性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趋势,心理护理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心理护理,而情志护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加强心理护理。中医护理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重视患者的情志护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患者恢复身心健康。而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系统化整体护理观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对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状态,以求得最佳的护理效果。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整体护 理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志护理的要点 3.1把握整体观念,全面护理人是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体。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躯体因素,又要重视精神和社会因素。注意从各个方面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帮助患者建立和协调好人际关系,注重创造和谐的气氛,减少心理应激因素的产生。情志护理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着。同时,护士也不能忽略医院环境改变这一因素,而治疗环境的情绪反应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整个治疗进展和健康的恢复,因此,情志护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连贯性。 3.2加强辨证施护,有的放矢护士应首先从病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心理评估,并针对心理评估在临床护理、观察与交谈中注意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因素。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绪反映,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情绪抑郁的病人,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提出一些简短的问题,并应以实际行动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和照顾,受到重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拔的精神,驱散悲伤情绪。 3.3灵活应用情志护理的方法祖国传统医学非常重视语言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14:32:55.16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娟 [导读] 而在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对其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下面就具体对中医药治疗通风展开研究。 张娟 鹤岗市中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在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逐渐提升,进而对人们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而在目前的临床中,药物治疗方法应用最为广泛,采用中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可以快速的恢复健康。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痛风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仅供同行交流。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研究 【中图分类号】R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228-01 痛风主要是由血尿酸升高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该疾病的发生表现为尿酸结晶沉积到皮下组织底部以及关节底部等,从而形成通风结石以及高尿酸血症。通风发作严重的患者,如果在没有采取及时治疗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关节功能紊乱以及通风性肾病的危险,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而在人们的饮食有了新结构的基础上,通风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逐渐的增高,其会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代谢病之一。而在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对其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下面就具体对中医药治疗通风展开研究。 1.引发痛风的因素 痛风疾病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其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疾病,而引发痛风的诱因中,主要包括温度?气压以及外伤等,在温度骤然降低以及气压出现极大变化时,就有可能引发痛风疾病。而过度的饮酒也会造成痛风的发作,酒精在通过肝组织进行代谢的过程中,肝组织会大量的吸收酒精中的水分,这样就会使得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增加,从而使得血液的粘稠度提升,而水分会将已经饱和的尿酸稀释,使得尿酸出现不饱和的状态,其在进入到软组织之后,就会形成结晶,并且沉淀到皮下组织或者是关节部位,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的症状,从而引发炎症,在古代,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达官贵人的身上,这主要是因为,达官贵人长期需要应酬,自然饮酒的量就会增加,进而就会引发痛风。 另外,一些食品也会引发痛风,在一些食品经过人体的代谢作用之后,其中一些物质就会在人体中出现反应,从而产生一些衍生物,这些衍生物的出现,会将已经存在与软组织中的尿酸被稀释,尿酸出现不饱和的状态,其最终会形成结晶,在这些结晶沉淀到关节部位或者是皮下组织后,就会导致关节炎的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痛风。 2.中医药治疗痛风 临床中,针对痛风多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采用中医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外敷以及内用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使得患者能够更快的痊愈,从而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1辩证分型治疗 就相关的痛风治疗文献中,对痛风进行了分类,其主要被分为四类,其一是湿热蕴结型,其二是瘀热阻滞型,其三是痰浊阻滞型,其四是肝肾阴虚型。针对四种类型的痛风进行治疗时,可以采用六安煎?杞菊地黄汤加味?凉血四物汤以及四妙散来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虽然不同的医者对辩证分型治疗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采用的辩证分型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是却与国际标准较为一致,在一些痛风疾病类型上,所采用的中药配方也较为相似。 2.2分期辩证治疗 痛风的类型多种多样,就以痛风性关节炎来说,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先采用重要内服的方式,疏通患者的经络,然后,在利用中药对患者的关节部位进行药物的敷设,选用的药物一定要是有利于脾胃的中药品,而这些中药品主要包括黄柏?野木瓜?茯苓以及白术等。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中,其主要的病症表现为邪毒入侵经脉,与血液相混合,血液在流窜到关节后,会对关节的活动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应该选用舒筋活血的中药,如黄柏?苍术?赤芍等,缓解期表现为脾肾不足,邪毒滞留,与血水互结,阻隔经脉,骨骼关节失却濡养,治以健脾益肾,活血利水,药用杜仲等。 2.3中药外治 目前外治用药主要包括中药散剂?膏剂?新鲜中药掏烂外敷以及药液外洗等。如栾炯等自拟慈军散外敷:山慈姑?生大黄?水蛭各200g?玄明粉300g?甘遂100g。共研细末,每次3~5g,以薄荷油调匀外敷患处,隔日1次。何焕平自拟痛风散:山慈姑?甘草?血竭?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公英?地丁?大钻?小钻各适量,与凡士林制成20%膏剂,于夜间睡眠时外敷患处。另取药散适量水煎浸洗患处,每日2~3次,共治疗43例,总有效率为95.35%。笔者常用金黄如意散麻油调敷患处,疗效颇佳。 2.4内外合治 采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腧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治疗有效。 3.痛风的预防 3.1痛风出现初期就能够被发现,并且患者也能够按照医嘱来进行药物的服用,则患者康复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增加,接受良好的中医药治疗的痛风患者可以像所有的正常人一样生活。而针对痛风晚期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虽然不能够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彻底的康复,但是也能够使得患者的病痛减轻,帮助患者恢复关节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使得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如的活动。一般来说,如果在30岁之前就出现痛风病症,则该病就较为严重,其中将近有20%的患者会因为痛风的影响,而出现痛风结石,并且还会伴有其他的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采用中药进行防治就显得尤为必要。 3.2引发痛风的诱因有多种,而在这些诱因中,发生几率较高的就是饮食问题,人们的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酒或者是过度劳累,则痛风发生的几率会相应的提高,而针对这些诱因,可采取的主要预防手段为以下几种:首先就是要戒酒,或者是尽可能的少饮酒。其次,就是要是适当的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再次,少食用各种动物的内脏,而且也要尽可能的少食用菠菜以及豆类食品,但是可以大量的食用一些酸度较低的水果,并且要注意尽可能多的食用牛奶以及蛋类食物,最后,就是要大量的引用水,加快尿酸的排放,同时要注意食用碱性食

87例不寐患者的情志护理

87例不寐患者的情志护理 我科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失眠患者87例,经辨证施治,10例住院1w后睡眠得到改善,35例住院2w后得到改善,32例3w后得到改善,7例4w后明显改善,3例效果不明显。 Abstract:Our department in 2013 April to 2014 November were treated 87 patients with insomnia,syndrome differentiation,10 cases of hospitalized after a week of sleep can be improved after 2 weeks in hospital,35 cases improved,32 cases improved obtained after 3 weeks,7 patie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4 weeks,3 cases of the effect is not obvious. Key words:Insomnia;Mental nursing 不寐又称失眠,在祖国医学中属”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特征的病证。轻者难以入寐、或寐而易醒,醒后能再睡,亦有时睡时醒,寐之不实者,严重者则彻夜不寐[1]。本证可单独出现,但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乏力等症状[2]。任何过度的七情因素皆能造成脏腑气血的过度变动,致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我科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失眠患者87例,经辨证施治,84例住院10~28d后睡眠改善、精神转佳、情绪稳定、饮食量增,3例效果不明显,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87例中男44例,女43例,干部51例,工人23例,战士1例,农民9例,从事家务3例。年龄17~30岁5例,31~40岁11例,41~50岁33例,51~60岁23例,61岁以上15例。分型:肝郁化火证22例,痰热内扰证17例,心脾两虚证19例,阴虚火旺证11例,心胆气虚证18例。 2 辩证施护 2.1一般护理 2.1.1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2.1.2解除诱因如咳嗽、疼痛、哮喘等,使之安眠。 2.1.3指导患者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 2.1.4因心理因素思虑过度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 2.1.5助眠药物宜睡前1h服用。

痛风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痛风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摘要:痛风具有复发率、遗传率高的特点并且西药治疗副作用大、易反复发作,所以寻求中医药的治疗显的尤为重要。中医药为治疗痛风提供新思路,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药的运用有利于西药的撤退,进一步延长其发病周期,故对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源。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研究进展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 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产生及(或)尿酸排泄过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 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1,2].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一、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 依据痛风的症状及体征,属于祖国医学“痹证”、“历节病”、“痛风”范畴。现 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抒己见。国医大师朱良春[3]创立了“浊瘀痹”新病名以及“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法则,认为痰湿浊瘀阻滞经脉致骨节 疼痛变形,或郁而化热伤及脾肾之脏。施仁潮[4]认为痛风的病机为“热血得寒,瘀浊凝涩”。王海东等[5]认为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热毒与血瘀、痰湿等浊 邪为标,肾虚热毒尤为根本。路志正痛风有“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 于脾胃,终于肝肾”的病理特点,基本病因病机是饮食肥甘,脾运失健,湿热壅滞,凝湿关节。 二、临床研究 1、分型及分期治疗 1.1颜红红将痛风分为4型,即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 三妙丸加味(苍术、黄柏、当归、防己、川牛膝、萆薢、龟板,土茯苓、泽泻、 苦参);瘀血阻滞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归尾、川芎、,威灵仙、土茯苓、萆薢、虎杖、甘草);肝肾亏虚型治以祛 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杜仲、党参、川牛膝,穿山甲,) 1.2二期说 即急性期和慢性期朱良春创立“痛风方”土茯苓60g,全当归、萆解、汉防己、桃仁、炙僵蚕各 10g,玉米须 20g,甘草 5g,其治疗在于配用地鳖虫、地龙等虫 类药物,提出“痛风日久,绝非一般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等草木之品奏效,必须借助血肉有情之虫药,取其搜剔钻透,通闭解结之力。宋绍亮等认为急性期治以清 热解毒、凉血通络,方选五味消毒饮加黄柏、薏苡仁、土茯苓、牡丹皮、赤芍、 川牛膝、生甘草、大黄。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夏枯草、穿山甲、皂角刺、王不留行、 蜂房、漏芦。路志正治疗痛风,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消肿止痛。方 用黄柏、生薏苡仁、丹参、虎杖、青风藤、、益母草、防己、川牛膝、秦艽、威 灵仙等。慢性期治以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扶正驱邪,标本同治。方 用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泽泻、络石藤等。 1.3三期说 即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冯兴华认为:急性期,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祛瘀,多用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等,方选当归拈痛汤合四妙丸加减;间歇期,

(完整word版)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 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 C、单关节炎发作 D、观察到关节发红 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H、可疑的痛风石 I、高尿酸血症 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痹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4、痰瘀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5、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

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临床中越来越多患者希望得到更高的护理服务,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中医情志护理属于较为重点及难点的内容之一,由于患者疾病的不同、思想观念及心理状态的不同,使得每一位患者存在特异性,使得中医情志护理的护理难度增高。在实施中医情志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以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理论为指导方向,实施开导式、情胜式、转移式、静式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改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为了分析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首先针对中医情志护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requirements,hope to get more and more patients is higher in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s,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nurs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ongs to one of the key and difficult content of modern nursing,as a result of th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the different idea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make each patient is specificity,makes the modern nursing care increased difficu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nursing of TCM nursing staff should tak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an,based on the theory of,and position in time of guidance,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nnel type,emotion type,transfer type,static type and combination of care,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work,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alleviate patients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treatment,the application of the TCM treatment in clinical treatment was analyz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application;Progress 中医情志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行为及姿势等达到影响及改善患者情绪,消除患者内心顾虑及烦恼,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及行为的一种护理方式,让患者能以最积极乐观及配合的心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李甜等[1]在临床文献中指出,“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影响气机,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由此可知,精神及情绪的因素对于患者的疾病及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及影響。徐旭等[2]指出,“在针对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有效的中医情志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还能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作导致的危险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中医情志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1 中医情志护理的主要含义 中医中的情志主要包括:惊、恐、息、怒、哀、乐、悲,五志包括:忧、思、怒、喜及恐,与现代医学理念中的情感、情绪、意志及激情等心理过程相关,与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09T15:23:14.4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3期作者:齐凤琴刘石磊冯月男通讯作者[导读] 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摘要】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而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肥膏厚腻,导致热,痰,淤发展为病,而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一般都是利用清热解毒,消痰化瘀的方式进行。而健脾利湿方面,主要是利用泽泻,茯苓等,而清热泻火多用丹皮,桃仁,红花以及牛膝等进行。清热燥湿一般情况下使用茵陈,土茯苓,黄柏等。化痰使用半夏,竹茹,南星等等。痛风病如果长期持续,则可能伤及到肝脾肾脏,因此,需要多使用健脾柔肝,补肾补品。益气补脾使用多是山药,而补益阴血大多使用龙眼肉,何首乌,补阳多用补骨脂,续断等。对于肝肾的滋补,一般使用黄精,女贞子,龟板等等。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类疾病,急性的西药使用苯溴马隆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而中药则使用红花,丹参等进行活血化瘀。其中,黄柏,苦参等为清热利湿。而在间歇期中药应当使用,黄芪,茯苓,等,进行健脾利湿,使用女贞子,黄精等对肝肾进行滋补。中医针灸治疗痛风病主要是在足三里,阴陵泉以及太冲,曲池,合谷,内廷,阿是穴等。主要是用针刺激,点刺放血,耳尖放血,火针放血等。而针药联合治疗法,在痛风病急性期时,使用疏凿饮子,四妙散等药物按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慢性期使用大补阴丸,真武汤等按实际情况加减,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以及疗效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辩证分型各异,临床报告样本数也较小,因此,在众多机制上有待提高进步。 【关键词】中医治疗;痛风病;综述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78-02 引言 痛风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是因为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异质性,除了高尿酸血症之外,还可以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以及急性关节炎等等,在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暴饮暴食,导致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定得变化,从而让痛风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在我国中医当中,痛风病是中医痹证范畴,其中湿热,痰淤是病肌关键:湿浊停于筋骨,关节之间,郁久化热。 目前西药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仅仅只有少数患者可以治愈,虽然在治疗的过程中秋水仙碱和苯溴马隆虽效果显著,但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建议长期进行使用,在最近几年,我国的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改善,其中中医理论为主导,多种治疗方式共同治疗,疗效较好,并且,副作用几乎为零,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被众多人群所使用。 一、中药治疗 (一)分型治疗 痛风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分型,经过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痛风病主要是分为湿热蕴 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而方策的治疗方式是采用实验治疗法,选取112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湿热蕴结型主要是运用四妙散加减,其中主要是使用苍术 15 g,牛膝15g以及当归和金银花,木通等各15g。瘀热阻滞型使用枝藤汤加减,其中主要是,丹皮10g,牛膝10g以及桑枝30g,其余如白芍,乳香,没药等各15g。痰浊阻滞型使用涤痰汤加减,主要材料,半夏20g,牛膝以及丹参,红药各10g,其余如竹茹,木通等各15g。;肝肾阴虚型使用六味地黄汤进行加减。其中主要是知母10g,枸杞子,茯苓,以及女贞子各20g,,熟地黄,山药以及山茱萸等各15g。此次测试,显效例数78例,有效例数28例,计算分析。其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94.6。孙红君等人对分型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共有103例患者,其中湿热型所选取的中药为地龙定痛汤。主要成分生石膏以及金钱草和生薏苡仁各30g 地龙以及知母和泽泻等各10g。寒湿型运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加减,其中使用细辛以及木通3g,其余防风10g,独活10g,羌活10g 等。痰瘀型使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使用白芥子,半夏以及僵蚕15g,熟地黄,红花以及桃仁没药,赤芍等各10g。脾肾亏虚型方选保元汤合防己黄芪汤其中使用党参,白术,赤芍,地龙各15g,肉桂,附片各6g。治愈例数37例,显效51例,有效例数13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8.06。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美友等以加味四物汤加减,其中使用当归,白芍,桃仁以及生地黄各15g,牛膝,陈皮。茯苓以及白芷各10g,木通,黄柏各8g,金钱草30g,西药使用苯溴马隆联合对痛风病进行治疗。其显效22例,有好转6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3.3。 三、结语 痛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过食肥膏厚腻导致湿,热,痰,瘀互结为病,而对其治疗应当选用清热利湿,消痰化瘀为主要方法。如湿邪为重,则应当多使用茯苓,泽泻以及猪苓等对体内进行健脾利湿,而如热邪偏重,则应当使用熟地黄,丹皮,生石膏等对体内进行清热泻火。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如急性期西药应当使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片,和索洛芬那片等等。而中药则应当使用赤芍,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中医针灸对痛风病进行治疗应当在太冲,曲池,合谷以及阿是穴等学位进行针刺,火针放血,耳尖放血。 中医治疗痛风病的方式手段几多,并且疗效上获得好评,副作用与西医相比也较少。患者对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上升,但是其中也有众多的部组织粗,如疗效和诊断的标准不统一,临床报告样本数较小,实验研究还有待提高等等。中医是我国古老的医学传承,其中有众多可取之处,并且非化学合成,对于人体危害较小。可广泛研究,多多在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孙红君,孙建珍.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 103 例 [J].江苏中医药,2004 ,25(9):35 —36. [2]王一飞,耿琳,王金锋.张明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J].辽宁中医杂志,2009 ,36(3):336 —338. [3]高东祥,李荣秀.尹亚君教授辨治痛风病的经验 [J].云南中医院学报,2004 ,27(6):44 —45. [4]田润安,王亮莉.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6O 例 [J],陕西中医,2002 ,23 (9 ) :802 —803. [5]陈孝辉,付滨,张童燕.付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4 ,30(10):26 —27.

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

142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7月第7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72019 中医治疗痛风的研光 袁殳荣I付滨2梁丙楠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OOOOO;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000) 摘要近年来,痛风发病率逐渐增多,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报道也随之增多。作者通过梳理中医治疗痛风的历史发现,临床上中医治疗痛风多以二妙散系列类方为主,其中以四妙散应用最多。常加味应用土茯苓、革解等药物,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关键词痛风;中医;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7-0142-03 Analysis on the regularity of treating arthrolithias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AN Li-Rong1FU Bin2LING Bing-nan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000;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gout has gradually increased,and the research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gou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has also increased.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TCM treatment of gout,the author found that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gout,most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Ermiao San series prescription,among which Simiao San was the most used.The application of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Rhizoma Dioscoreae Hypoglaucae and other drugs can relieve clinical symptoms quickly,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s and low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Arthrolithia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Law analysis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发病率有明显增加。众多研究显示中医在治疗痛风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作者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中医治疗痛风的历程,现报道如下。 1二妙系列方 上世纪中叶,痛风在我国仍比较少见,国内文献报道不多。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报道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中药处方多以二妙散(丸)系列类方、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等方药为主。至今,二妙散(丸)系列类方仍应用较多,当归拈痛汤、白虎加桂枝汤则应用较少。 1979年王英第一次报道了中医治疗痛风叫介绍“武医宗师”郑怀贤以二妙散(丸)系列方治疗痛风的三例病案。郑氏认为该病“多由风寒湿三邪痹于脉络,系患者多食脂肪,体内湿气下注,久则化热,阻于经脉,湿郁成痰,痰郁成热,致热痹”。予三妙丸内服,配合二妙散外敷。以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牛膝活血祛瘀,治湿热膝红肿,二三日疼痛、红肿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一周左右症状基本消失。1981年郑怀贤本人卩1又报道了一例痛风,症状表现为双足蹲趾关节皮肤红肿、烧灼。他认为该病是由于患者“素体脾虚,加之嗜食甘肥,导致内湿停聚、湿郁成痰、痰郁酿热、下注于足所致”。予二妙散加味牛膝、茯苓、厚朴等药物治疗,以清热燥湿、行气通络,三剂后红肿、烧痛等痛风症状明显减轻。郑怀贤身为“武医宗师”,接触的患者可能多为习武之人,形体壮实,喜酒善啖,从而引发痛风。 2000年以后中医治疗痛风的研究报道大量出现,与痛风发病率明显增加有关。处方用药多以经验方为主,但分析用药规律发现,大部分经验方中仍包含黄柏、苍术、意攻仁、牛膝等二妙散系列类方中的药物。孙辉a研究了1985~2015年中医治疗作者简介:袁立荣(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肾病。痛风的证治规律,发现中医治疗痛风的前十味药物分别为慧攻仁、牛膝、黄柏、苍术、甘草、土茯苓、革薜、赤芍、泽泻、当归。其中前四味药使用频率均在50%以上,为四妙散的药物组成。 在研究报道中,包括了较多的临床随机试验(RCT)研究。比如张振朋等z将64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加味四妙散汤剂(四妙散加土茯苓、革薜、丹皮等)配合金黄膏外敷,对照组予别瞟醇与塞来昔布,经治疗,观察组在改善痛风红肿热痛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总有效率也优于对照组。加味四妙散联合金黄膏治疗痛风具有良好的疗效。杨中华等旳将12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四妙散加味,对照组予秋水仙碱治疗。经治疗,两组肿痛程度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有良好的效果.在缓解痛风肿痛方面的疗效与秋水仙碱相似。上述均说明二妙系列方改善症状可靠。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二妙散系列类方还可降低血尿酸水平,这可能与降低黄瞟吟氧化酶的活性?W关。袁彪等冏将痛风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加味三妙散治疗(三妙散加减土茯苓、革薜、丹参、防己等),对照组予秋水仙碱治疗。经治疗,两组肿痛缓解程度、血尿酸水平、血沉等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少。唐诗韵等巾做了二妙散系列方治疗痛风的Meta分析,搜集了2014年之前国内已发表的所有关于二妙散系列方治疗痛风的随机对照实验(RCT),共纳入19篇研究,包括1418例患者,比较了症候改善有效率以及血尿酸、血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相比,单独使用二妙散系列方或联合西药应用,在提高有效率、降低血尿酸、血沉水平方面更有优势。但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仅少数研究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描述分配隐藏情况,

中风偏瘫失语

中风偏瘫失语 李耀芳重症脑梗塞偏瘫、失语案(转摘 )我将花费一定时 日把 15 年来的中风病案进行一番总结,在病案的取舍上我 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1治疗上平淡无奇的不录,能收录的病案必须典型,在针药 运用上有特色,有启发意义!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我整理医 案的最主要的动力所在。 2要收录即是疑难重症,轻证我能治好,别人也能治好,不 算得什么本事;因此所收录病案必须是比较重的症情。这样 即能体现中医治疗重症的优势,具有说服力。 3不重复,不雷同。就是说所选医案,如果治疗方案相同,那么只选一个即可。免得浪费别人的时间。虽然少,但有启 迪,这是我的本意。 4有名姓,有具体地址,医案记录完整的收录,更重要的是 必须真名真姓,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不反对公之于众!这样做 的目的是保证所有医案的真实性,实事求是最有说服力。 欢迎大家对我的医案进行点评,热忱希望您提出宝贵意见! 欢迎治疗中风的同行拿出你的医案和独门绝招供大家分享! 我之所以把患者的真实姓名地址公之于众,就不怕别人无端 猜疑,要怀疑我的病案就要有相关证据,要言之有物;如不 然,恕我不敬!

最后,我希望的病案能给中医学院初毕业的中医学子带来希 望:学中医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中医可以治疗疑难大症,你 们只要奋发图强,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学好中医,特别是 针灸,你即可以短期内拿出成绩;中医就是你的“金饭碗” ,医院并非你的唯一出路!〖红军针药起大症系列〗李耀芳重症脑梗塞案李耀芳女 55 岁合阳县同家庄乡乌池村人。时间: 1994 年 6 月 这是一个重症脑梗塞案。 这个患者之所以找我求诊完全是一个偶然。 这也是我 15 年来治疗的众多偏瘫中第一个有完整记录的病 案。 这个患者的诊治过程,针药方法都值得我总结其中的经验。 正是这个患者的治愈逐渐使我在合阳县治疗偏瘫病具有了 一定的名声,为我以后的行医打开了局面。我是 92 年毕业后开 始桑梓行医的,在诊治这个患者之前,已经治愈了几例 中风患者。惜乎当时认识上不到位,觉得前面那几例患者病情 并非特别重,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因此当时没有完整记录。 而前面患者的治愈却与我治疗这个病例有着直接的关系。 94 年 6 月,我去县城进药,当时我大姐和姐夫在食品公司停车场, 而患者李耀芳的弟弟李耀生也在这个停车场,他们住的隔两个 房子。我去后得知,李耀生的姐姐李耀芳得了中风,半身不遂, 不会说话,正在医院治疗。因为我姐夫和

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与研究

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5-11-23T16:38:26.55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藤玉欢王桂贤金淑兰(通讯作者) [导读] 吉林大学第一医医院干部病房中医情志护理是临床中医护理的类型之一,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姿势、表情。 藤玉欢王桂贤金淑兰(通讯作者) (吉林大学第一医医院干部病房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通过对中医情志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综述了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的国内现状,总结中医情志护理的概念、临床实施重要性、作用机制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45-01 中医情志护理是临床中医护理的类型之一,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姿势、表情、行为等方面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患者自身的顾虑和烦恼。[1]目前,我国大多综合医院认为,中医情志护理在疾病的治疗护理中,可起到良好的效果。现将中医情志护理的概念、临床实施重要性、作用机制及实施方法综述如下。 1 概念 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方法,改善和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状态,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2] 2 重要性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3]。中医学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情志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至关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3 作用机制 3.1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并不是致病因素。但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导致七情变化超过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畴,即可成为致病因素,引起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脏腑阴阳失和,导致疾病发生。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的作用,又主神明,在志为喜,关系到精神思维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4]。 3.2 病种不同,轻重急缓不同,病人的情志状态也不同,即同一病种对于不同个体所表现的症状及情绪变化也不同。[5]因此,不同的情志变化,引起不同的症状,导致不同的证型。 4 实施方法 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孙思邈是我国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平生最重视医者的道德修养,认为良好的心理传递可以增加病人对治疗的受入性。他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之苦。[6]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素质,有利于病人保持良好的应激状态,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可以过得明显的诊疗护理效果的结论是完全吻合的[7]。 4.2 统一全科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使情志护理成为每个护士的自觉行为。情志护理要求护士举止端庄文雅大方,动作轻柔,着装整洁,与病人交谈时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工作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8]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忧虑、愤怒等青之因素,使其在神定心静,气血调和,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接受在院治疗。[9] 4.3 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症状、行为表现,重点是病人的性格、经历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并重视个体差异和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仔细辩证,对临床常见的心虚胆怯、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证型,采取情志相胜、关心体贴、语言开导、顺情解郁、移情易性等措施进行护理[10]。 4.4 情志相胜法是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丹溪心法》云:“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释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 [11]。 4.5 移情法是使患者将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的方法。可以在每日医师查房后,给患者播放愉悦身心的电视节目或已录制好的CD、CVD,如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综艺节目,每次1h左右。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离床活动,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同时,指导出院后多结交朋友,适当参与社会活动,使其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分关注疾病,从而减轻抑郁,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12]。 4.6 疏泄法要求责任护士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了解其心理反应,应用中医针对性的语言与患者聊天[13]。沟通:逗之以笑,因势利导,引导患者通过诉说,宣泄其积郁之情,遂畅情志,解除胸中郁结,达到“木郁达之”的目的。聆听:聆听患者的倾诉,并用语言开导,消除患者的消极状态,使患者端正态度,解除顾虑[14]。 笔者认为,中医情志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它是一个独立而全面的医护理论体系。在临床护理实施中,通过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对不同个体的不同表现施以不同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恢复或调节失调的心理、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护士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增强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交流护理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了业务素质,提升了服务质量,使中医辨证护理与现代护理技术有机结合,达到了护患双赢之效[15] 。中医情志护理实施方式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同时医护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探索,逐步将中医情志护理更加完善,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家芹.中医情志护理对冠心病伴焦虑患者焦虑评分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47. [2]张林,董宁,查丽俊. 耳穴按压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在艾滋病并发疼痛病人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2013,27(10): 3262. [3]赵文珍,王巧莉. 辨证施护在围术期病人情志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2,26(11):3125. [4]张淑美.常丽. 脑卒中急性期并抑郁病人的情志护理及耳穴埋籽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6):1503. [5]林桂永,梁娟娟. 浅谈临终关怀与中医情志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2,4(8):1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