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汇总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汇总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汇总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汇总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燃烧条件: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2.条件:

(同时具备)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烧不坏的手绢

4.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滑腻感、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滑腻感)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

4、C60: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碳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①O2充足:C+O2(充足) CO2

②O 2不充足:C+O 2(不充足) CO

2.CO 性质:无色、无味气体,ρ<ρ ,难溶于水,有剧毒,有可燃性,还原性 CO+O 2 CO 2 (产生蓝色火焰)

3.定义:

①完全燃烧,氧气充足时,燃料燃烧的快,放出的热量多。

②不完全燃烧,O 2不充足时,燃料燃烧的慢,放出的热量少。

4.含碳、氢元素的燃料燃烧:

①O 2充足:产生CO 2与H 2O

②O 2不充足:除产生二氧化碳与水之外,还产生大量CO,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大量炭黑颗粒。

5.完全燃烧的重要性:①节约燃料 ②减少污染

6.完全燃烧条件:①增大氧气浓度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CO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

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 2

点燃 2CO 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H 2和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 和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 4和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 2、CO 、CH 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 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 2O 高温 H 2 ↑+ CO ↑)

2)还原性: CO+CuO △ Cu+CO 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 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CuO 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点燃

点燃 空

Fe 2O 3+3CO 高温 2Fe+3CO 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H 2、CO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 可燃性 C + O 2 点燃

CO 2 2CO+O 2 点燃 2CO 2 2H 2 + O 2 点燃 2H 2O B 还原性 :H 2 + CuO Cu + H 2O CO+CuO

△ Cu+CO 2 C + 2CuO 高温

2Cu + CO 2↑

C 、H 2、CO :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CuO :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除杂:①CO[CO 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 2+2NaOH==Na 2CO 3+H 2O

②CO 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 Cu+CO 2

③CaO[CaCO 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 3 高温 CaO+CO 2↑

注意:检验CaO 是否含CaCO 3加盐酸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CO 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常见气体的鉴别:(考点三)

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燃,则气体是氧气。

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是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将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小烧杯,再翻转烧杯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有蓝色火焰,小烧杯上无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是一氧化碳。

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在有限空间内:极速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使周围气体迅速膨胀。 在无限空间内:O 2浓度较大(或与O 2接触面积过大,使周围气体体积迅速

膨胀)燃烧范围广。

1.爆炸 △

①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2.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

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3.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的极限,H2:4%~75%;CH4:5%~15%;CO:12.5%~74%

四.放火与灭火

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①可燃物与火源隔离:液化石油气着火关闭阀门;森林着火——开辟隔离物

②使可燃物与O2隔离:熄灭酒精灯——灯帽盖火;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③将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吹蜡烛;房屋、柴草着火——用水,干冰

2.易燃,易爆物:在遇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3.安全标志

4.自救措施:湿毛巾捂住口鼻。

5.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

CuSO4+NaOH Cu(OH)2+Na2SO4

蓝、液无色蓝、固无色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CaCO3+HCl CaCl2+H2O+CO2 注意:容器密闭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

质量守恒定律。

2.适用范围:化学变化,质量守恒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三.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石蜡+ O2CO2+H2O

Fe +O2Fe2O3

Cu +O2CuO

四.用微粒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五.总结规律

①6个不变: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原子个数、元素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质量。

②两个一定改变的:物质种类、分子的种类

③两个可能变的:分子的个数和化合价。

4.3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应用

一.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步骤:

①写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式:

Fe+O 2 Fe 3O 4

②配平:3Fe+2O 2 ==== Fe 3O 4

③标条件:3Fe+2O 2 ==== Fe 3O 4

④标“↑”

“↓” CaCO 3+2HCl ==== CaCl 2+H 2O+CO 2↑ (反应前无气体参加,反应后有气体生成)

CuSO 4+2NaOH ==== Na 2SO 4+Cu(OH)2↓ (反应前无固体参加,反应后有固体生成,且在溶液中反应)

概括为一写、二配、三注、四等、五查

4、常用条件: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通电、光照

如何正确区分反应条件和反应现象,如“点燃”和“燃烧”,“通电”和“电解”等,“点燃”“通电”是反应条件,“燃烧”“电解”是反应现象。

不要混淆“点燃”和“加热”,二者的意义不同。“点燃”是指在有外界热源通过热量的条件下,使可燃物发生燃烧,一旦燃烧后,热源可撤掉。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是指热源始终为反应提供热量,维持反应的进行,“加热”可用“△”表示,一般指温度在400~500℃,如高锰酸钾加热反应。若反应条件有两个或多个时,“△”些在“====”下边,其他条件现在“====”上边,如 2KClO 3 ==== 2KCl +3O 2

若反应条件温度较高,超过了酒精灯的温度(600℃)时,要用“高温”表示。 5化学方程式书易出错事项:

误认为生成物有气体产生就一定要加气体符号“↑”,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则生成物中的气体不标“↑”。 如C+O 点燃CO 2

误认为生成物中有不溶性固体时,就一定加“↓”,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时必须标“↓”,如Ca(OH)2 + CO 2====CaCO 3↓ + H 2O

当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时,或者反应物中有固体时,生成物中尽管有不溶性固体产生也不标“↓”

如3Fe+2O 2 ==== Fe 3O 4

6.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适用条件:所配原子在方程式左右各只出现一次

配平思路: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点燃

△ MnO 2

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 FeS 2 + O 2

Fe 2O 3 + SO 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 、S 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 、S 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 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 2 、SO 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 2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 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 2O 3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 2O 3的系数;

2FeS 2 + O 2

1Fe 2O 3 + SO 2

⑷确定O 2 、SO 2的系数: ①由于O 2 、SO 2中只含有O 、S 两种元素,S 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 2 的系数,再确定O 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 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 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 2的系数为4除以SO 2中S 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 2。的系数。

2FeS 2 + O 2 1Fe 2O 3 + 4SO 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 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 原子的个数也

为11。所以O 2的系数为11除以O 2中O 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 2。的系数。

2FeS 2 + 11/2O 2 1Fe 2O 3 + 4SO 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4FeS 2 + 11O 2 2Fe 2O 3 + 8SO 2

2、奇偶配平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 适用条件:方程式中所配元素的原子个数的奇数只出现一次。 配平思路:第一步:入手点——找出现次数最多且原子总数总是一奇一偶的元素,从该元素原子数为奇数个的化学式入手,配最小偶数“2”; 第二步:逐一推求其它化学式系数。

3、观察法

配平思路:第一步:入手点——从组成或原子数较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令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其系数为“1”;

第二步:推求其它化学式系数。

4、分析法:主要运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①用H2还原金属氧化物(RmOn):在左边的H2前配上n右边的H2O前配上n,

R前配上m.

②用CO还原金属氧化物(RmOn):在左边的CO前配上n右边的CO2前配上n,

R前配上m.

7读法:“+”读和、“=”读生成

二.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方程式的含义:

①表达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②表达反应物、生成物微粒的个数比

③表达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和质量比

以2H

2+O

2

点燃2H

2

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

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

量的水

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

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3依据方程式的计算:

①求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总和的比)

②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考点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考点二、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

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③单位必须统一。

例: 已知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

要制取CO 2,8.8g 需碳酸钙多少克?

解:设需要CaCO 3的质量为x

CaCO 3+2HCl ==== CaCl 2+H 2O+CO 2↑

100 44

X 8.8g

???

? ??==g x g x 8.8441008.844100或 X=20g

答:需要碳酸钙20g 。

注:方程式带的数据是纯净物的质量,不是混合物的质量。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认识化学变化》精品(同课异构)教案(市一等奖) (1)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认识定量研究在化学科学探究和 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 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 精神。 二、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微观本质 三、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预习导航: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化学反应的的,等于 后的的。 2、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8克A与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和11克D, 则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克。 3、质量守恒定律可应用在() A、主要指物理变化 B、主要指化学变化 C、包括自然界的所有的变化 D、主要指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4、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酒精灯、锥形瓶、小试管、小烧杯、镊子、滤纸、气球、单孔橡皮塞、铁架台、石棉网、细沙; 实验药品:白磷、CuSO4溶液、稀盐酸、Na2CO3粉末、铁钉、镁带。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组间交流。 3、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4、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5、依照设计方案小组内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然后讨论、归纳,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得出结论。 6、大量的科学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引出质量守恒定律,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任务二:说出质量守恒的原因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2、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2、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3、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4、师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强调“参加反应的”和“反应生成的”以及“密闭的环境”。 5、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备注 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七、效果评价:

初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带习题与复习资料

讲义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 学前准背 1.常见化学元素和符号 2.常见元素化合价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口诀如下:“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 知识点梳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3类: ①物质状态的改变(气液固三态变化): 水的沸腾、水的凝结、衣柜里放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不翼而飞、病人输氧时钢瓶中液氧气化。 ②物质外形的变化: 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砂石粉碎、小麦磨成面粉 ③电、磁、声: 电磁现象、电热现象、灯泡发光、振动发声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蚀、酒的酿造、牛奶变质、矿石冶炼成金属、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照相底片曝光等等。(3)物理变化Vs化学变化:

A.铁锅生锈B.水的蒸发C.粮食酿酒D.酒精燃烧答案:B 例题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 冰雪融化 C. 灯泡发光 D. 石蜡熔化 答案:A 例题3.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炬成灰 B. 木已成舟 C. 铁杵成针 D. 滴水成冰 答案:A 例题4.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美酒飘香B.食物腐败C.切割玻璃D.水的沸腾答案:B 例题5.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属导电 B. 煤气燃烧 C. 干冰升华 D. 酒精挥发 答案:B 例题6.春节中的活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包饺子 B、看春晚 C、放烟火 D、贴窗花 答案:C 例题7.净化天然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蒸发B.挥发 C.过滤D.消毒答案:D 例题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蜡烛燃烧 C.黄金铸币 D.海水晒盐 答案:B 例题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气体逸出B.有放热和发光现象产生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汇总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燃烧条件: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2.条件: (同时具备)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烧不坏的手绢 4.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滑腻感、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滑腻感)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 4、C60: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碳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①O2充足:C+O2(充足) CO2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导学案:认识化学变化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导学案:认识化学变化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并能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2.能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宏观、微观角度探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 【重点难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从宏观、微观角度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燃烧得快,放出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足时,可燃物,燃烧得慢,放出热量少,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等有毒气体和等物质。 2.一氧化碳是色、味气体。吸入人体的一氧化碳与结合,使人体缺氧而中毒。CO也可以做燃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二、探究与释疑 (一)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①③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 (3)实验和实验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同时说明白磷的着火

点比红磷的着火点。 (4)如图2,拿走铜片,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 (5)如图3,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 (6)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①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②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包括事例(填序号)。 (7)对于被困在火区的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打电话报警、求救 (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小明同学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以“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的实验装罝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目的,小明应该测量的数据是 (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反应前、后”之一)整个反应装罝(包括锥形瓶、气球和药品)的质量。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方式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②将碳酸钙粉末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液体里出现的现象之一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巳经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 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填序号)。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复习 习题

第四章作业 1.下列化学式和名称都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MgO2 B. 氢氧化钠——NaOH C. 氯化氨——NH4Cl D. 氧化铁——FeO 2.下列灭火方法中,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A.用高压水枪灭火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3.脑黄金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脑黄金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下列对脑黄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中含有80个原子 B. 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的 C.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6 D. 该物质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3:26: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站严禁烟火 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 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 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5.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禁用农药,保护水源B.焚烧垃圾,净化环境 C.植树造林,防沙降尘D.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6.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A.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B.粉碎煤块 C.减少空气通入量 D.增加煤的用量 7.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8.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是因为两者中氧气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的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第四单元《认识化学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综合测试卷(A)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宣传科学,反对伪科学,也是我们同学的义务。下列属于伪科学的是( ) A.用催化剂将水变成汽油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液态氢发射火箭 D.以煤为原料制造药品 2. 小明同学从222点燃2H +O 2H O 中获得以下信息: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④2份 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水;⑤氢原子和氧原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分子。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⑤ 3. 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保持不变 C. 8 g 干冰变为8g 二氧化碳气体 D. 5 mL 氧气与5 mL 氮气混合得到10 mL 混合气 4. 乙硫醇(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222点燃2X+9O 4CO +2SO +6H O ,则X 是( ) A. C 4H 12S 2 B. C 2H 6S C. C 2H 6O 2 D. C 2H 6 5. 下列图标不适合在加油站使用的是( ) 6. 某同学将燃着的红磷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熄灭,他立刻将 燃烧匙取出,但此时红磷又开始燃烧。解释这种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又接触到氧气 B.红磷的温度还高于它的着火点 C.瓶内的氧气不能耗尽红磷 D.燃烧时红磷转变成白磷,降低了着火点 7.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8. 用下列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复习检测卷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相应的原理(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书写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P+O P2O5 化合反应 B.探究水的组成:H2O O2+H2 分解反应 C.工业制氧气:H2O2O2+H2O 分解反应 D.硫在空气中燃烧:S+O2SO2 氧化反应 2 . 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 ②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 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 3 . 依题意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中错误的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时,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Hg+O22HgO B.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2Al(OH)3+3H2SO4=Al2(SO4)3+6H2O C.做电解水实验时,发生的化学反应:2H2O2H2↑ +O2↑

D.天然气炉具火焰呈黄色,且锅底出现黑色:CH4+O2C↓+2H2O 4 . 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质量变小;②质量不变;③性质不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 5 . 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CH4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则充分燃烧只生成H2O和CO2的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D.单质均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6 . 已知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如图为反应类型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H2O="==" H2CO3属于a处的反应 B.2H2O2H2↑+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c处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一定减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任何两种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都属于d 7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都用到的一种物质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石灰石D.锌粒 8 . 某合金6 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 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 和Fe B.Cu和C C.Zn和Cu D.Mg 和Al 9 . 成语“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化学灭火原理是()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单元基础练习(含答案)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基础练习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Mn-55 Zn-65 Ca-20 Cl-35.5 第I卷选择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在身处“火海”的高楼内,在自救时不可取的方法是() A.撞破玻璃呼吸新鲜空气 B.从窗口跳下 C.用湿毛巾捂鼻,沿墙根爬出火灾处 D.拨打119求救 2.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C.只要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都可以灭火 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6.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其根本原因是 ( ) 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相对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以及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7.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 A.CaCO3CaO+CO2↑ B.NH4HCO3 NH3↑+CO2↑+H2O C.Mg+O2 MgO2 D.4P+5O2 2P2O5 8.下列事实:①汽油挥发,质量减少;②红磷燃烧,生成物的质量增加;③硫酸铜溶液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第四章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的测定,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在理解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二、科学素养: 1、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总是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引言]由成语:“点石成金”引入,联系第二章的分子、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再重新组合展开,导入化学反应不仅在质的方面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存在一定规律。 [新授] [活动与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酸钙和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两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分析实验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讨论与思考] 1、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 [练习]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的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 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核心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核心知识点总结 1、燃烧和灭火 知识点内容说明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 燃烧定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 化学反应 灭火实例灭火方法分析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使可燃物与空 盖灭气隔离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纸箱着火可用水浇降温,使可燃物物质隔离 灭与空气隔离 灭火原理2、隔绝空气或氧气 森林着火可将大火清除可燃物 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 蔓延前方 下 的树木砍 掉 图书档案用二氧化隔绝空气,降低 着火碳灭火温度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燃烧条件 3、达到着火点 2、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3、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点燃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 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4、化学方程式(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 、配平 b 、条件 c 、箭号)(3)含义: 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每2 个氢分子与 1 个氧分子化合生成 2 个水分子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 份质量的氢气与 32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 36 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 ; 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5、化学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④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检测(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认识化学变化同步检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铁生锈后质量变大 D、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质量不变 2、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则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内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3、下列各项中: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质量,⑤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变化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⑤ 4、有关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结合成2个水分子 C、每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通过点燃生成2份质量的水 D、每4份质量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5、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三氧化二铝的质量比为(Al-27,O-16)() A、27:32:102 B、27:24:13 C、4:3:2 D、108:96:204 6、镁在空气中燃烧,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的是(Mg-24,O-16)() A、4g镁和1g氧气发生反应生成5g氧化镁 B、3g镁和2g氧气反应生成5g氧化镁 C、2.5g镁与2.5氧气反应生成5g氧化镁 D、2g镁和3g氧气反应生成5g氧化镁 7、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由于()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什么,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又是什么 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 C、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的质量比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比 D、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8、“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表明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在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X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X=N2+4H2O,则肼(X)的化学式为() A、N2H6 B、N2H4 C、NH2 D、N2H4O2 二、填空题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是: 和。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 表示。生成的气体符号为 “”,难溶的沉淀符号是 “”。 2、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铁在氧气中燃烧;

氨基酸的常见化学反应

-氨基的反应 亚硝酸反应 范围:可用于Aa定量和蛋白质水解程度的测定(Van slyke法) 注意:生成的氮气只有一半来自于Aa,ε氨基酸也可反应,速度较 慢. 与酰化试剂的反应 Aa+酰氯,酸酐-→Aa被酰基化 丹磺酰氯用于多肽链末端Aa的标记和微量Aa的定量测量.烃基化反应 Aa的氨基的一个氢原子可被羟基(包括环烃及其衍生物)取代. 与2,4-二硝基氟苯(DNFB,FDNB)反应 最早Sanger用来鉴定多肽或蛋白质的氨基末端的Aa 与苯异硫氰酸酯(PITC)的反应 Edman用于鉴定多肽或蛋白质的N末端Aa.在多肽和蛋白 质的Aa顺序分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Edman降解法)形成西佛碱反应 Aa的α-NH2能与醛类化合物反应生成弱碱,即西佛碱(schiff ‘s base) 前述甲醛滴定:甲醛与H2N-CH2-COO-结合,有效地减低了后者的浓 度,所以对于加入任何量的碱, [H2N-CH2-COO- ]/ [+H3N-CH2-COO- ] 的比值总要比不存在甲醛的情况下小得多。加入甲醛的甘氨酸溶液 用标准盐酸滴定时,滴定曲线B并不发生改变。 脱氨基反应 Aa在生物体内经Aa氧化酶催化即脱去α-NH2而转变成酮酸 α-COOH参加的反应 成盐和成酯反应 Aa + 碱-→盐 Aa + NaOH -→氨基酸钠盐(重金属盐不溶于水) Aa-COOH + 醇-→酯 Aa+ EtOH ---→氨基酸乙酯的盐酸盐 当Aa的COOH变成甲酯,乙酯或钠盐后,COOH的化学反应性 能被掩蔽或者说COOH被保护,NH2的化学性能得到了加强或 活化,易与酰基结合。Aa酯是制备Aa的酰氨or酰肼的中间 物 成酰氯反应 当氨基酸的氨基用适当的保护基保护以后,其羧基可与二氯亚砜作 用生成酰氯 用于多肽人工合成中的羧基激活 叠氮反应 氨基酸的氨基通过酰化保护后,羧基经酯化转变为甲酯,然后与肼 和亚硝酸变成叠氮化合物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建立、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机械记忆的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和说明。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即生活,生活是化学方面的教学,生活与化学教学统一起来。不单纯学习化学知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三、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注意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难点是真正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准确判断每个变化的种类。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学用品】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玻璃片、坩埚钳、石棉网、研钵、烧杯、水、块状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火柴、蜡烛、白糖。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了物质,知道了物质和物体的关系,知道一种物质可以制成不同的物体,铁可制成铁钉、铁锅、铁锒头……我们还学了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三态变化,如水可变成水蒸气,也可以结成冰。 活动一: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章教学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

【学习目标】 1、巩固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 2、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梳理】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六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即:“六个一定不变”:宏观上:反应物和生成物不变;元素的不变;元素的不变。微观上:原子的不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不变。“两个一定改变”:改变,改变。“两个可能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的可能改变。 典型例题: 1、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 .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 .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2、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供给人体所需能量,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教师“个备” 或学生笔记栏

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若R代表葡萄糖,所发生的氧化反应为R+6O2=6CO2+6H2O,则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 A.C6H12B.C6H1206C.C6H10O5D.C5H6O2 3、山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克柠檬醛,将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20克,水72克,则柠檬醛的组成中: ( ) A.只含碳、氢元素 B. 一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D.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2、如你被困在火灾现场时,下列措施①打火警电话119求救;②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③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④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可采取的是( ) A.①④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和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增加了 C.100 g酒精和100 g水混合在一起后,质量等200 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H2和O2形成混合物的质量等于其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 4、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5、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漏,车厢里充满了汽油味,这时应该采用的应急措施是 ( )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汽 B.打开所有的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人教版初三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知识要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定恒定律成立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量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客观和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针对化学反应而言,任何化学反应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是化学变化就不说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并不是所有物质的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不能包含在内,“生成的各物质”是指经过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不是此反应生成的物质也不包含在内。 二、化学方程式及涵义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例:,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叫做化学计量数。 2、涵义: (1)表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2)各微粒数目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3)各物质之间的相对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4)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书写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结为四步: (1)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2)配: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加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3)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的上方,加热常用“△”表示; (4)标:生成物是沉淀的标明“↓”号,生成的气体用“↑”表示,写在相应化学式的后边,但要注意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不需注明“↑”号;b、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不需标“↓”号;c、“↑”和“↓”只是对生成物而言,不能标在反应物当中。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1)观察法;(2)最小公倍数法;(3)奇数配偶法等。 四、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的恒定关系。 2、解题步骤: (1)设:设出未知数;(2)写:写出化学方程式;(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4)列:列出比例式求解;(5)答:简明写出答案。 〖典例引路〗 例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①物质的质量总和②物质的种类③元素的种类④原子的数目 ⑤原子的种类⑥物质的分子总数⑦原子的质量⑧物质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Word版)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ns<(n-2)f<(n-1)d

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例如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就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利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来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取新的物质。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产生沉淀物等,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物体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查找浏览了相关资料我们还知道: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物理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查找浏览了相关资料我们还知道: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物理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查找浏览了相关资料我们还知道: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物理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查找浏览了相关资料我们还知道: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