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长沙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长沙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长沙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最新)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坚决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解决我省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环环监〔X〕2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以加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为目标;以着力解决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不清、边界不明、规范化建设不达标、环境风险隐患较大、违法问题多见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利用两年时间,通过定期调度、预警通报、信息公开、整改销号等措施,认真梳理我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影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三项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保”的目标。 二、工作步骤 (一)全面摸底排查。对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逐一核实水源地基本信息,查X源地

保护区划定、边界设立、规范化建设、违法环境问题等情况,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要及时上报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并在政府门户网及媒体进行公开(问题清单见附件1)。 (二)实施清理整治。根据排查出的问题,按照“依法依规、实事求是、一源一策、积极稳妥”的原则,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具体措施、任务分工、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于X年7月底前,报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按照整改方案,积极稳妥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期完成各项整改任务,各市(州)政府每月20日前向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报送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并向社会公开。 (三)逐一核查销号。各市(州)、县(市、区、行委)政府要建立问题清单整改销号制度,整改完成一个,销号一个,整改销号情况及时报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备案。各市(州)政府负责组织现场核查和销号,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适时组织现场抽查。各市(州)政府负责总结本辖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开展情况,X年11月底前,向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上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总结;X年10月底前,上报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报告。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负责起草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报告,经省政府审定后,按期上报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 三、主要任务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

湖北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地市级报告编制格式

目录 第1章总论 (2) 1.1项目背景 (2) 1.2工作内容 (2) 1.3结论和建议 (2) 1.4组织分工 (2) 1.5质量控制 (2) 第2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3) 2.1自然地理概况 (3) 2.2社会经济概况 (3) 2.3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 2.4水资源利用状况 (4) 第3章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源保护区划分析 (4) 3.1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 (4) 3.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 (4) 第4章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 (5) 4.1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 (5) 4.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 (6) 4.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状况 (7) 第5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评估 (11) 5.1环境禀赋评估 (11) 5.2污染状况评估 (11) 5.3环境监管评估 (11) 5.4环境风险评估 (12) 5.5综合评估 (12) 第6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 (13) 6.1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方案 (13) 6.2饮用水水源地监控预警对策 (13) 6.3饮用水水源地环保宣传教育对策 (13) 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完善建议 (14) 6.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政策完善建议 (14) 第7章地市级饮用水水源地附图制作技术要求 (15) 7.1 电子版地图要求 (15) 7.2 水源地简介 (15) 7.3 水源地照片 (16) 附表1 市农村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详细列表 (17)

附表2 市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详细列表 (17) 附表3 市农村水源地环境问题评估列表 (18) 附表4 市农村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列表 (18) 附件1 市优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方案材料 (19)

供水管网风险评估报告

玉门市城区给排水管网改造工程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新建赤金路至石油大道DN315供水管线760米,改造维修消防井66个,在人员集中地段新建消防井34个,加装钢阀34个玉关北路至柳河路北DN200供水管线480米。改造明珠花园门前DN200供水管线380米。新城二幼备用水井DN200连接管线150米。改造老城电力局家属楼至北街二村DN200供水管线570米,DN500排水管线360米。改造南街三村家属楼前DN400排水管线120米。水源地新建DN400井间联络管1000米,配套建设36平米泵房2座。截止目前,管网改造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正在进行水源地泵房建设,预计月底全部完工。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及社会效益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根据《玉门市城市总体规划》,随着玉门市的城市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关系到全市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现状城区供水系统分析,目前的供水系统存在设施不完善、供水能力小、供水管网严重老化,部分场院硬化和街道油面化、建筑物密度、层数增加,使城区用水水量明显增加,现状供水管网水压不足的问题。随着玉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市区面积东扩进展迅速,原有管线管径已经无法满足供水需求,造成农垦小区、巨龙

御园等小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市区绿化灌溉抢水严重。同时,水源地输水管线为单线供水,在输水管线破裂抢修期间需全城停水,存在供水安全隐患,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区供水管网功能,提升安全供水能力,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及备用水源建设工程已势在必行。为了解决用水压力不足,及备用水源问题,申请建设此项目。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玉门市供水管网工程是一项服务百姓、建设文明卫生城市、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公用事业工程。工程实施后,可有效的解决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压力不足问题,为城市服务,为社会服务。可改善城市市容,提高卫生水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同时,该工程的实施,可进一步改善整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本工程是把玉门市建设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方便的文明卫生城市的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其社会效益是显著的。 三、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自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先期评估,建立专项档案,制定评估方案。经过分析论证,管网改造工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社会稳定风险:一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廉政风险。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商户经营及居民出行带来的影响引起的上访风险。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

附件: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 (试行) 二○一○年九月 — i —

目次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术语和定义 (1) 2 水源地选址和建设 (3) 2.1 水源地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2.3 水源地的建设 (5) 2.4 水源地的环境要求 (6) 3 水源地污染防治 (6) 3.1 生活污水防治 (6) 3.2 固体废物防

治 (8) 3.3 农药污染防治 (9) 3.4 化肥污染防治 (10) 3.5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11) 3.6 工业污染防治 (12) 3.7 其他污染防治 (12) 4 藻类水华控制和地下水污染修复 (13) 4.1 藻类水华控制 (13) 4.2 地下水污染修复 (14) 5 水源地环境管理 (17) 5.1 完善环境管理机制 (17) 5.2 开展环境信息调查和风险源排

查 (17) 5.3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18) 5.4 保障水质安全 (20) 5.5 加强公众参与 (20) 附录 A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防治技术表 (22) 附录 B 本指南用词说明 (26) — ii —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选址、建设、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等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现用、备用和规划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T 8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GB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43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1.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调查报告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调查报告 为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水用水安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县近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与整治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把水源地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抓好水污染治理,较好地保护了水源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 一是各级重视,保障有力。县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积极营造保护好水源地的良好氛围。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监管职责,积极配合,认真抓好各自辖区内的污染治理,促进了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是强化措施,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围绕县城饮用水安全这一目标,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坚持日常监察与开

展专项行动相结合,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污水、使用剧毒农药等违法行为,污染隐患得到有效控制;严格新上项目审批,要求符合条件的新上项目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把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关口,严格禁止在保护区内新设入河排污口,有效保障了水生态安全。对供水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监测技术和水平,强化对水源水、出厂水的水质监测,促使供水企业规范运营,全力保障水质安全达标。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近期县政府组织水务系统对我县饮用水源井周边污染源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调查,调查结果为: 1、县城区。共有8眼水源井,井深450—500米,水质优良,在水源地设立了明显的保护区标志,周围100米以内均无污染源。县自来水公司制定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主管领导为水务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具体负责人为县自来水公司经理。 2、镇区。共有3眼水源井,井深450—500米,水质优良,周围100米以内均无污染源。自来水公司制定了《供水应急预案》,主管领导为水务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刘凤军,具体负责人为自来水公司经理李宗力。 3、县乡村供水管理站。共有18眼固定水源井,井深410—500米,

各评价要素(大气、水、噪声、生态、环境风险)的评价范围

1、大气 大气导则规定: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区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外的敏感区不考虑。 2、地表水 水环境导则规定:建设项目水环境现状的调查范围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1)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地区域。 2)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达到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判断。 3)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大、中、小)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4)湖泊、水库以及海湾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以排污口为中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 3、环境噪声 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1)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多个呈现点声源性质的情况(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的站场等),该项目边界外200m内的评价范围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缩小。 若建设项目周围较为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则评价范围应适当放

宽到敏感区附近。 2)对于建设项目呈线声源性质的情况(如铁路、公路), 线状声源两侧各200m的评价范围一般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缩小。 若建设项目周围较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区,则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 3)对于建设项目是机场的情况,主要飞行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 15km,侧向2km内的评价范围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评价的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缩小。 4、环境风险 导则规定:对危险化学品按其伤害域和GBZ 2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和敏感区位置确定。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不低于5km;二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不低于3km。地面水和海洋评价范围按地面水环境导则规定执行。 5、非污染生态环境 导则规定: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 km,2-8 km和1-2 km 。 1)水库水坝建设项目 3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下游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2)跨流域调水 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入区和连结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水文条件改变而引发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3)线路类(公路、铁路等路线、航线、管线) 陆上线路类评价范围按路线中轴线各向外延伸300-500m; 水上线路类中,江河类包括所经江河段的全河段及其沿江陆地; 海上类主航线向两侧延伸500 m 。

饮用水源水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水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然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工农业的发展,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水又往往成为人们疾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媒介。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迅猛发展,已迅速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发展 成为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4大经济体。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且水污染已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2005年的统计显示[1],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全国城市水域受污染率已高达90%以上,不少城市已很难找到合格水源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已出现了因水体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以风险度作为评价指标,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联系起来,定量描述一个人在 饮用水源水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李珊珊,田考聪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重庆 400016) 【摘 要】目的:评价饮用水源水中重金属对人群健康带来的风险大小,为国家卫生、环保部门制定相应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根 据M市饮用水源水质实测数据,计算饮用水源水中的As、Hg、Cr6+、Pb、Cd和Cu的年平均浓度,并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对M市37个区县43个监测点饮用水中的重金属通过饮水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作初步评价。结果:(1)基因毒物质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按大小排列为Cr6+>As>Cd;而躯体毒物质的个人年风险按大小排列为Pb>Cu>Hg,前组的影响远大于后组;(2)饮用水源各类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总风险2003年为7.18×10-5人/年,2004年为2.12×10-4人/年,2005年为2.28×10-4人/年,均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人/年,远远超过瑞典环保局、荷兰建设和环境部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1.0×10-6人/年。结论:本研究对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重金属;饮用水源水;健康风险评价【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R1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9-18 Healthriskassessmentofchemicalpollutantsindrinkingwater LIShan-shan,etal (DepartmentofHealthStatistics,CollegeofPublicHealth,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healthriskofthechemicalpollutantsindrinkingwaterforhumanstopresentthebasisfor interrelateddepartmentinmakingtherelatedwaterqualitystandard.Methods:AUSEPAhealthriskassessmentmodelwasusedtoassesshealthriskassociatedwithconcentrationsofchemicalpollutantsindrinkingwaterafterinvestigatingconcentrationsofAs、Hg、Cr6+、Pb、CdandCuindrinkingwarterin37countiesofMcitybasedon43randomsamples,accordingtothepracticaldataofdrinkingwaterresources.Results:(1)ThehealthriskcomparisonscausedbygenetoxicsubstanceswasCr6+>As>Cd,andriskcomparisonscausedbybodytoxicsubstanceswasPb>Cu>Hg.Thehealthriskofgenetoxicsubstanceswasmoredistinctthanthatbodytoxicsubstances.(2)Thetotalhealthriskofallpollutantsindrinkingwaterwas7.18×10-5a-1in2003,2.12×10-4a-1in2004and2.28×10-4a-1in2005,allofwhichexceeded5.0×10-5a-1,thevaluerecommendedbyICRP,andgreatlyexceededthestandardsrecommendedbytheSwedenBureauof2EnvironmentProtectionandtheHollandMinistryofBuildingandEnvironmentProtection.Conclusions:Thereisreferencevalueinourresearchforriskmanagementofdrinkingwaterresourcesandwaterenviromentporetctingmeasures. 【Keyword]Heavymetals;Drinkingwater;Healthriskassessment 作者介绍:李珊珊(1983- ),女,硕士, 研究方向: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通讯作者:田考聪,男,教授,E-mail:tkc5155@126.com。 文章编号:0253-3626(2008)04-0450-04 论著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报告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名称) (编制完成时间)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技术小组: 组长: 成员: 编写人员:

第一章总论 1.1背景依据 (主要阐述饮用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2目标范围 (主要叙述参加评估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介绍城市数量、饮用水水源的数量、水源类型及各类水源占评估水源总数比例等内容,有特殊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的水源情况,请在此部分叙述。) 1.3流程与技术路线 (请依据评估工作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1.4主要结论 1.4.1水质状况 (概括性描述水源水质达标状况及不达标原因分析) 1.4.2环境管理状况 (概括性描述环境管理整体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二章水源基础状况 水源基本状况 (主要叙述水源的供水量、供水服务人口、不同类型水源的数量、供水量和供水服务人口比例等基础情况。) 水源水质状况 2.2.1水源总体状况 (主要叙述水源水质总体状况:包括达标水源、基本达标水源和相应的供水人口数量。) (以城市为单位,以水量达标率为依据,统计水源的达标比例,分析各城市水源达标的具体状况。) (不达标水源的主要超标因子情况,按照不同水源进行统计,要求有超标因子、倍数和超标月份。) 河流型水源水质状况 (主要叙述河流型水源的水质状况,包括达标水源、基本达标水源的数量和相应的供水人口及比例,达标供水量比例。)(河流型水源主要超标污染物、超标倍数、超标月份的特征、主要超标污染物涉及的水源数量,主要超标污染物来源等,需要单独列出天然背景值超标、上游来水超标和仅大肠菌群的水源清单。对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超标的水源,需在相应的部分做特别说明)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附件: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技术大纲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六年五月

目录 1.总论 (1) 1.1.工作背景 (1) 1.2.规划原则 (2) 1.3.规划编制依据 (2) 1.4.规划范围与目标 (3) 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4) 2.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 (5) 2.1.基本要求 (5) 2.2.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 (6) 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8) 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 (9) 2.5.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10) 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 (10) 3.1.基本要求 (10) 3.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11) 3.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价 (13)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控制 (14) 4.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14) 4.2.不达标水源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14)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4) 5.1.基本要求 (14)

5.2.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5) 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16) 6.1.基本要求 (16) 6.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16) 6.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18) 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19) 6.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19) 6.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0) 6.7.规划投资—效益评估 (21) 6.8.规划实施保障 (21) 7.典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 7.1.重庆市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 7.2.大理市湖泊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 7.3.深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筛选技术示范 (23) 7.4.沈阳市浑河地表—地下复合型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技术示范 (23) 8.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24) 8.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研究 (24) 8.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研究 (25) 8.3.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26) 9.工作成果提交 (26) 9.1.地市级规划成果 (27) 9.2.省级规划成果 (27) 9.3.国家级规划成果 (27)

基于健康风险的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

2008年2月 水 利 学 报 SH UI LI X UE BAO 第39卷 第2期 收稿日期:2007201217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BAB04A0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基金(Y 50702) 作者简介:陈炼钢(1981-),男,湖南长沙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环境水力学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E 2mail :lgchen81@https://www.doczj.com/doc/7610989078.html, 文章编号:055929350(2008)022******* 基于健康风险的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 陈炼钢 1,2 ,陈敏建3,丰华丽 1,2 (1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21水利部水文水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29;3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将健康风险评价引入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中,以致癌风险和危害指数分别反映源水中污染物对人体致癌危害与非致癌慢性毒害的程度。选取我国华东一重要城市的最大水源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源中12种致癌物 质总致癌风险为4176×10-5,其中砷是最主要的致癌污染物,致癌风险为4100×10-5 ;24种污染物总危害指数为 01906,其中位列第一、第二位的是氟化物和砷,其危害指数分别为01393和01207;不同类型污染物健康风险的分析 对比表明,无机污染物是最主要的风险贡献源,应予以重点监控;汛期与非汛期健康风险的对比表明,汛期应为水质重点监控时段,同时应重视面源污染的治理。关键词:水源地;健康风险;水质安全;评价中图分类号:T V21314;X 32211 文献标识码:A 水源地是饮用水安全保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供水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然而,目前主要基于水质标准进行的水源地水质安全评判,并不能直接反映源水水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健康风险评价则将环境污染物与人体健康联系起来,能定量评价特定环境条件下化学或物理因子对人体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及程度大小,因此有必要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管理工作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本文将从健康风险的角度对水源地水质安全进行评价,并初步探讨水源地水质安全风险管理。 1 健康风险评价基本模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式是由美国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U.S.National Research C ounci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发展出来的,它由四部分组成: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效应评价和风 险表征[1] 。 在针对水源地水质进行的健康风险评价中,危害鉴定的目的是找出源水中所含有的污染物及其对饮用人群产生的健康效应,从而确定需要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污染物种类。 暴露评价包括测定源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确定饮用人群的范围、性别年龄结构和活动特性,估计人群的饮水率、饮水持续时间等,然后依据上述信息计算饮用人群的暴露剂量。 剂量-效应关系是毒理学中确定有毒有害物质毒性类型和大小的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根据暴露历时的长短,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可以进一步分为急性危害(暴露历时2周以内,通常针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短历时高浓度污染排放的情形)、亚慢性危害(暴露历时2周至7年,通常针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结束后污染物在环境中后期残留的情形)和慢性危害(暴露历时7年至终生,主要针对常规污染状况下污染物长历时低浓度暴露的情形),饮水是人体终生的必需并且水源地源水中污染物浓度通常很低,因此其对 — 532—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1.1概述 1.2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3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8.28;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3.26; 1.3.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3.27;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8.10.1;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12.3; ⑷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05.12; ⑸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 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7.4.14; ⑹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 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1.2.21; 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1.8; 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发[2001]199号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2.3.15; 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 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1号),国家环保部、发改委,2008.6.6; ⑿《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安监管管二字[2003]45号. 1.3.3地方性文件 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1994.4.18; ⑵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2001.12; 1.3.4技术导则与规范 ⑴HJ/T 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993.9.18; ⑵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9.4.1; ⑶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1993.9.18;

饮用水源地某周边水环境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饮用水源地周边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 总论 (1) 1.1 项目名称 (4) 1.2 项目主管部门 (4) 1.3 项目承担单位 (4) 1.4 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4) 1. 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6 编制范围及工程内容 (5) 1. 7项目立项的目的和意义 (6) 1.7.1项目立项的背景 (6) 1.7.2项目立项的目的及意义 (8) 1.7.2.1项目立项的目的 (8) 1.7.2.2项目建设的意义 (9) 2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2.1 自然环境概况 (11) 2.1.1 地理位置 (11) 2.1.3 气候资源 (11) 2.1.4 水资源 (12) 2.1.5 生态资源 (13) 2.2 社会经济概况 (13) 2.2.1项目区社会文化资源现状 (13) 3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7)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7) 3.2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8) 4、项目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19) 5 环境影响评价 (24)

5.1 项目区环境现状 (24) 5.2 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24) 5.3 环境保护措施 (24) 5.4 环境影响评价 (25) 6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26) 6.1 项目总投资估算 (26) 6.1.3 资金筹措 (27) 7 项目实施进度 (28) 7.1 建设工期 (28) 7.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8) 7.3 项目实施进度表 (28) 8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 (29) 8.1 项目组织管理结构 (29) 8.2 人力资源配置 (30) 9 工程效益分析 (31) 9.1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31) 15.2 环境效益分析 (31) 10结论及建议 (32) 10.1结论 (32)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

附件: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 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方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8年1月

目 录 第1章 项目背景 (1) 1.1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进展 (1) 1.2 调查与评估工作的紧迫性 (1) 第2章 项目基本情况 (2) 2.1 指导思想 (2) 2.2 总体目标 (2) 2.3 调查基准年 (3) 2.4 调查范围 (3) 2.5 调查与评估内容 (3) 第3章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3) 3.1 总体思路 (3) 3.2 技术路线 (4) 第4章 任务分解和工作内容 (5) 4.1 专题一: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 (5) 4.2 专题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 (6) 第5章 实施方案及预期成果 (7) 5.1 进度安排 (7) 5.2 组织方式 (8) 5.3 预期成果 (10)

第1章 项目背景 1.1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进展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发〔2007〕37号)明确要求,围绕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城乡人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2006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661个县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的调查评估工作,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讨论稿)》。2006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为改善农村饮水安全提供了保障。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印发了《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年)》,对全国661个城市和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 1.2 调查与评估工作的紧迫性 上述规划编制过程中,国家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基础调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工作。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完成了56个环保重点城市206个重点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的监测调查工作;2006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卫生部对120个城市152个典型饮用水水源地有机污染物进行了调查。2005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建立了113个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月报制度。但是,全国4555个(自《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 —1—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

附件一: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当前我国重大环境问题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本项目选择饮用水安全保障,再生水安全回用,城市大气微细粒子污染的健康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与癌症这四类环境与健康领域的代表性问题进行研究,项目的实施将引导开展环境与健康高技术研究,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开展环境风险因子控制和消减技术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提升我国环境与健康技术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 本重点项目财政专项经费控制额为2000万元,下设四个课题,以课题为基本单位受理申请,每个课题可以由一家单位承担,也可以由多家共同承担。对于多家共同承担的,由申请单位自行组合形成课题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课题组

长和依托单位。由课题依托单位具体负责课题的申请。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单位。 各课题申报单位须根据项目申报指南中各课题的控制性考核指标提出详细的课题考核指标。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 2.项目总体目标 以健康风险控制为目标,选择饮用水消毒过程健康风险控制,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控制,空气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健康风险评估,以及环境遗传毒性物质暴露和效应评估这四类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典型问题,发展关键风险因子甄别、健康效应的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风险控制关键技术,通过应用示范,引导资源环境领域环境与健康高技术研究的方向,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3.项目的课题分解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分解成如下四个课题。各课题的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

《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 1、术语与定义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向县(市)以下(不含县城城区)的乡镇、村庄、学校、农场、林场等居民及分散住户供水的工程,主要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需要;又称农村供水工程或村镇供水工程,包括集中供水工程与分散供水工程两类。 集中供水率:某区域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与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供水人口占该区域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供水人口指某区域农村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取高值,下同。 自来水普及率:某区域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与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供水到户(含小区或院子,下同)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 水质达标率:分为水样水质达标率与水样覆盖人口水质达标率两种。水样水质达标率就是指水样的所有检测水质指标符合GB5749要求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水质覆盖人口水质达标率就是指水样的所有检测水质指标符合GB5749要求的样本对应工程供水人口数占总样本对应工程供水总人口数的比例。 供水保证率:农村居民取得充足安全饮用水的可靠程度。 2、基本规定 2、1农村饮水安全,指农村居民能及时取得足量够用的生活饮用水,且长期饮用不影响人身健康。 2、2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包括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与供水保证率4项。 2、3农村饮水安全评价4项指标全部达标才能评价为安全;4项指标中全部基本达标或基本达标以上才能评价为基本安全,只要有1项未达标或未基本达标,就不能评价为安全或基本安全,农村饮水安全指标评价标准与方法见附录A。 2、4对未实现基本达标要求的评价指标,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督促指导供水单位采取适宜措施,限期达标。

2、5农村供水工程分类应符合表1的规定。 ,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2、7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应连续供水,供水入户,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千吨万人以下集中式供水工程宜连续供水,供水入户,水量充足,水质达标或基本达标。 3、指标评价 3、1 水量评价 3、1、1评价内容 水量,包括居民生活饮用水量、散养畜禽用水量、家庭小作坊生产用水量以及居民点公共用水量等,不包括规模化养殖畜禽, 二、三产业及牧区牲畜用水量。 3、1、2评价标准与方法 对于年均降水量不低于800mm且年人均水资源量不低于1000m3的地区,水量不低于60L/(人*d)为达标,不低于35L/(人*d)为基本达标;对于年均降水量不足800mm或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m3的地区,水量不低于40L/(人*d)为达标,不低于20L/(人*d)为基本达标。 对于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用水户,水量评价应根据工程实际供水能力与供水人数测算,并结合用水户问询等方式进行。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河洛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的目的 为做好河洛市城区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和处臵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和国家、公民的财产安全,指导和规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提高综合防范能力,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编制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及时控制、消除隐患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和危害,减少对国家财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 第三条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河洛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河洛市突

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四条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协调配合。 第五条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涉及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突然发生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和对本地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 本预案适用于河洛市城区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预报、预警、处臵、善后等工作。 污染事故主要包括: (1)生物性污染。一切以饮用水源为传播途径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污染饮用水源事件,由此可能导致腹泻病、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2)化学性污染。一切剧毒、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如氰化物、砷、汞、六价铬、亚硝酸盐、农药、氨氮、石油类、磷等)污染饮用水源事件,可能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3)其他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引发干旱、洪水、季节性断流、蓄意投毒等。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环境风险评价专题

环境风险评价专题 扩建后项目风险源包括一期、二期总的风险源,因此本次风险评一期、二期工程总体工程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依托工程现有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 1.1风险评价目的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可控。 1.2风险调查 1、建设项目风险源调查 本项目厂区设2台1750m3LNG子母罐,1个25000m3LNG储罐,设置1座储油间,内设压缩机油、柴油、润滑油。2座四氢噻吩加臭装置。 (1)危险物质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临界量的比值Q。 当只涉及一种危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 式中:q1、q2……q 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Q2……Q 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I。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Q<10;10≤Q<100;Q≥100。 由于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因此在本项目涉及危险物质Q值计算过程中,以甲烷作为天然气临界量计算,具体确定见表1。

根据计算,本项目Q≥100。 (2)生产工艺 分析项目所属行业及生产工艺特点,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C表C1评估生产工艺情况,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项目,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将M划分为M>20;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