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8.75 KB
- 文档页数:5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1)颐和园总体空间布局的特点、全园游览路线的组织。
(2)圆明园山水空间关系的处理手法,并比较圆明园与颐和园在理景手法上的异同(3)总结北海的布局特色及造园手法。
颐和园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颐和园总体布局的特点从空间的大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宫苑结合;园中园 ; 院落式。
1、宫苑结合
宫与苑的结合是颐和园总体布局中最主要的体现。以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为中心,宫廷建筑紧凑布局或偏于一侧或散落山水之间的山水园林布局,整体上给人一种平面布局的稳定和均衡感。
2、园中园
颐和园的园中园的布局表现在前山区建筑围合形成园中园和大园包小园两种方式上。首先,在前山区,“建筑围合形成园中园呈对称布局,安置在佛香阁两侧,整体营造中烘托皇家气派的氛围。”其次,大园包小园主要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谐趣园不仅相对独立自成一体,而且强调谐趣园与颐和园整体关系。
3、院落式
颐和园中各院落之间的组合强调轴线主导及等级制度森严院落式布局。在颐和园东面的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左右按等级秩序各分布着大小院落建筑,形成集锦式的院落群。
颐和园整体被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景区空间:万寿山前以宫殿建筑群为主的景区、以南湖岛为中心的昆明湖景区以及后山景区。这三大景区空间别具一格、独立互通。总体上看,颐和园格局规整、空间分割有理有序,前山广阔,后山恬静,湖水秀美,构图自由,意境深邃,其美学意蕴主要表现在人伦美、“中和”美、意境美三方面。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全园建筑依据山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且以西山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色变幻无穷,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游览路线从入口划分,有以下几种:
东宫门入园:
1、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约3小时行程)
2、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新建宫门。(约2.5小时行程)
3、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北宫门。(约2小时行程)
4、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澹宁堂——谐趣园——东宫门。(约2.5小
时行程)
北宫门入园
1、北宫门——苏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阁——排云殿——长廊——石舫——乘
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昆明湖东堤——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德和园——仁寿殿——东宫门。(约3小时行程)
2、北宫门——苏州街——澹宁堂——谐趣园——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
芸馆——文昌院——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约2.5小时行程)
3、北宫门——苏州街——石舫——长廊——排云殿——佛香阁——乐寿堂——德和园——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约2小时行程)
新建宫门入园:
1、新建宫门——昆明湖东堤——文昌院——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北宫门。(约 2.5小时行程)
2、新建宫门——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乘船至石舫——耕织图景区——苏
州街——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乐寿堂——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
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约3小时行程)
圆明园的掇山理水是写意山水园空间营造的典型代表。它包含各种丰富多变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山水空间,与园中园的造景特点和功能需求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和
空间感受。而从全局看,圆明园的山水空间又形成了一个气脉贯通的整体。
圆明园是一座大型平地人工造园园林。山水形制独树一帜不以宏大壮丽取胜,以细致委
婉见长。人工开凿水面与堆砌土山,以水成景,山体配合,山环水抱、连绵不绝。在园内,山体与水体共同分隔与联系空间,形成重山复水的自然空间。圆明园景区空间边界的虚
实联系采取多种山水组合形式,因此带来了多样的空间效果。如天然图画与曲院风荷之
间的三山夹两水的形式,景区边界明晰,空间效果最明显。后湖九岛之间大多为两山夹
一水,景区边界明晰,空间分隔感强。圆明园内后湖与福海景区多为一山一水形式,景区
边界弱化,空间分隔感也随之减弱而无山水分隔的平地,靠植物或建筑等元素来分隔空间,界限模糊。
圆明园的理景手法主要为借景,建设清漪园时,为了把西面的玉泉山与西山最大限度
地借入园内,充分地考虑了湖岛的位置及堤的方向,高的建筑物一概没有建。这样,
从万寿山清漪园可以“邻借”玉泉山,还可以“远借”稍远处的西山; 为了把东侧的
风景借入园内,在东南面没有修建外墙,这样从清漪园就可以看到圆明园、畅春园一
带的稻田风光。相反,从“三山五园”中海拔高度最高的香山可以“俯借”玉泉山及
万寿山。同样,从玉泉山的静明园可以“邻借”和“俯借”万寿山清漪园,还可“远借”和“俯借”圆明园和畅春园。另外,从圆明园的福海及畅春园的园内也可以“仰借”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