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他母亲是一个聪惠而有教养的人,对赫尔巴特十分关心。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来培养赫尔巴特。在她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进文科中学学习以后,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著作,13岁即写了一篇哲学论文。17岁对毕业班同学就一个哲学问题作了一次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1794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毕业后到瑞士一个贵族施泰格尔家里当了三年家庭教师,教育施泰格尔的三个孩子。这三年的家庭教师工作对他一生影响极大。通过对三个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他非常认真地工作,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每两个月左右写一份工作报告给施泰格尔,三年共写了24份。这些报告为他以后撰写教育著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并认真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介绍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论文。
1800年他辞去家庭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后在朋友帮助下到不来梅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工作。1802年,他到哥廷根,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不久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教哲学和教育学。他的课极受学生欢迎,所以不久即升为副教授。
1809年他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在这里他不仅讲课,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
赫尔巴特一边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一边勤奋写作,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心理学著作和教育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一些教育学著作,如《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已成为世界教育名著。
1891年8月11日,赫尔巴特突然昏迷,与世长辞。他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为教育科学努力奋斗了44年。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在赫尔巴特之前,已有不少教育家提出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教育。这些主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他们对儿童年龄特点的认

识都比较粗浅和零散,不能给教育学提供深刻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因而那时的教育学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理论,而仍然只是经验的总结,还带有许多盲目性。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学上的各种实际问题,给教育工作以理论说明的人。这样就使教育学开始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应当说是心理学首先记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可见他对于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多么重视。
为了使教育学能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心理学,写了许多心理学著作,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由于当时心理学尚处于幼年阶段,其他自然科学也不够发达,加之赫尔巴特的哲学又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所以赫尔巴特所建立的心理学体系有许多地方缺乏科学依据。他的教育学也并不很科学。真正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尽管如此,赫尔巴特预见到并首先提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学为基础,并且他毕生努力建立用以说明教育规律的心理学体系,这本身在教育学史和心理学史上就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他说:“大家都必须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以达到“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同上书,第38~39页。教学应该发展多方面兴趣,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德行。
他把人的兴趣分为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三种,则人的兴趣共六种。应设置与每一种兴趣相适应的课程,以便发展各种兴趣。
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与这六种兴趣相适应的学科如下。
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
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

学、逻辑学、文法。
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
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包括古典语和现代语)和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以上这些学科的设置不是任意的,而应根据儿童文化学习和品格发展的规律妥善加以安排。他根据他的“文化分期说”理论,把儿童的文化学习和品格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主要的学习科目。第一时期,从出生到3岁,这时期应专心学习语言。第二时期,从4岁到8岁,这时期以学习读书、写字和算术为主。第三时期为少年期,以学习历史、数学、诗歌和自然科学为主,并养成道德判断能力。第四时期为青年期,趋向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赫尔巴特的这套课程体系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课程体系显然又前进了一步。文艺复兴时期的课程体系是以古希腊文、拉丁文为主体的古典人文主义课程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需要,而赫尔巴特设计的这套课程体系在当时是基本能适应的,因此后来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即使到现代也还有参考价值。
三、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他根据他的心理学理论,细致地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具体过程,提出关于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要把新教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他所说的“意识中原有的相关观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进行细致的了解。
在提示新教材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叙述法,用精炼、明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对教材进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画等对新教材加以介绍。还可以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第二阶段:“联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概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特别是记忆和想像。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运用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有可能试验他思想中的各种偶然的观念组合,并由此找到哪一种组合是最容易的和最自然的,还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去重新组合他所获得的观念。
第三阶段:“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前一阶段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新旧知识作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联合,对知识进行更高的概括,使之系统化,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从而获得关于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这一阶段,学生的想像和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并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良好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像和思考。
第四阶段:“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前几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方法主要是作业和练习。赫尔巴特认为,通过各种作业和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贯通,从而更深入、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验其所学知识是否正确。
赫尔巴特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席勒(Tursken Ziller,1817—1882)把第一阶段“明了”分解为“分析”“综合”两个阶段。席勒的学生莱因(Williem Rein,1847—1929)又把这五个阶段重新命名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这五个阶段的表达更加清楚,意思更加明确。
四、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这是很正确的。
以上四点是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除此之外,他在学校管理、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也提出过许多主张,他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
赫尔巴特生活时期的德国,是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刚刚开始发展。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又反映了封建国家的特色,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保守落后的一面。由于当时德国封建落后,所以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德国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人们才开始重视并迅速传播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形成“赫尔巴特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教育界的极大重视

,对发展美国教育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随后,他的教育思想传到欧洲和日本,并通过日本于清朝末年传到我国。他的教育思想传到我国时,我国的新式学校正在发展。当时广大教师不懂得如何进行班级授课,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五段教学法”给了他们很大帮助。当时我国的一些教学法书籍里都把“五段教学法”称为“启发式教学法”。的确,比起当时我国的私塾和旧式学堂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来,“五段教学法”是很先进的,是“启发式”的。
赫尔巴特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教育思想里保守落后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他的教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