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过节和观灯(沈从文)-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27 KB
- 文档页数:3
《过节和观灯》教学参考课文研讨整体把握本文选择两个节日──端午节与元宵节,探源溯流,纵横开阖,再现两种节日风俗──闹龙舟(赛船)和观灯,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
作者沈从文,苗族人,生于湖南凤凰。
作者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又能够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化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喜爱的民风、民俗与民情。
原文共三个部分,选入教材两个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和“灯节的灯”。
这两部分,虽然各自独立,却又以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真切体验为纽带,相互照应,紧扣文章题目“过节和观灯”。
第一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主要是写端午节江南的“闹龙舟”(赛船),特别是家乡沅水流域的“闹龙舟”,通过描写“闹龙舟”的壮观场景和热烈气氛,再现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学识,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大视角,宏观介绍中国民俗文化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来历、悠久的历史、地域的差异以及所形成的厚重的文化意义,目的在于引出端午节和江南所特有的“龙舟竞渡”的风俗。
第二层即文章的第三段,重点写江南尤其是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是这一部分最出彩的内容。
它具体介绍了端午赛船是江南普遍性的民间活动,龙船的形制和特点,赛船的具体情景和日期,沅水流域赛船的特别等等。
末一句是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指出沅水流域的赛船给自己留下了近半个世纪的深刻印象。
第三层是文章第四、五段,主要写江南“闹龙舟”的民俗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资源,而且还对明清的工艺、西南各省民间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灯节的灯”,主要记述中华民族“观灯”这一民俗文化。
作者采用两种基本表现手法──点面照应、历史和现实结合,记述了“观灯”的起源、沿革、文化意义及其具体的生活情境。
这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以时间为线,从遥远的历史一直写到解放以后的新中国,描绘“观灯”(“灯市”)的起源、发展、变化的文化轨迹,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再现历史上“观灯”(“灯市”)繁荣而热闹的场景,并且指出新中国的节日灯庆,不仅是从古代的“观灯”传统中传承而来,而且赋予了“观灯”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新的深刻的文化意义。
以《过节和观灯》为题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农历节日背景文化,特别是春节的文化背景;
2. 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描述有关过节和观灯的活动;
3. 树立良好的宗教意识,培养尊重他人宗教信仰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
1. 热身:通过小剧本或视频等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兴趣,让学生对春节有基本的了解;
2. 构思:引导学生了解春节的结构,为后续的写作做好准备,同时提供情景性的描述素材;
3. 写作:分组激烈,个别完成“以《过节和观灯》为题写短文”这一主题;
4. 评优:引导学生评优,根据节日宗教传统文化精神挑选出最佳作品;
5. 反思:进行有关教学反思,深化对春节宗教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
过节和观灯【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借助于书中生活场景的描写和大量文史知识的介绍,了解民俗文化内涵,感受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增强对民俗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有保护并传承光大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树立民俗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在中运用的把生活情景与文史知识的介绍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作用,感悟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学情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当代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很不受高中生欢送。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根本不了解节日中蕴藏的内涵。
大局部学生对节日的来历和故事不熟悉了解,对节日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很低,因此,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的节日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尤为迫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大家一定非常期待三天的假期。
端午节不仅是放假的日子,更有着很多传统的习俗,比方吃粽子,戴五彩线等,这堂课我们来欣赏一篇与端午节有关、介绍节日习俗的散文?过节和观灯?。
作者选择两个节日──端午节与元宵节,以平易而又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华民族的节庆风俗──闹龙舟〔赛船〕和观灯,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优美散文。
[设计意图]课程临近端午,由端午的习俗导入本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顺理成章引出新课题。
二、〔投影〕作者沈从文,苗族人,生于湖南凤凰。
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展现了一幅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沈从文先生的后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他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又能够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化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喜爱的民风、民俗与民情。
《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本文从宏观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复杂来历、悠久历史、地域的差异及厚重的文化意义。
了解沅水流域“闹龙舟”的盛况。
了解江南“闹龙舟”的民俗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资源,而且还对明清的工艺、西南各省民间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了解“观灯”这一民俗文化。
以时间为线,梳理“观灯”(“灯市”)的起源、发展、变化的文化轨迹。
了解文献资料中历史上“观灯”繁荣而热闹的场景。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代笔记小说等资料的目的。
3、体会作者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点:1、联系作者思想、作品背景以及有关端午节、元宵节的民俗资料理解本文,感受中华民俗文化的生命之美。
2、把握本文端午赛船和元宵观灯这两项民俗源远流长的生命形式,发掘它们独特的生命精神。
体会点面之间的照应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照应对这一效果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历史文献的内容,体会它对中华民俗文化的理性认识,强化读者对湘西的端午和元宵民俗的直观把握,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课前任务落实:1、预习全文:熟读课文;明确文体;了解作者其人及创作思想;梳理端午节及观灯部分的层次、概括内容;勾画出文中涉及的历史文献内容并分点归纳。
2、搜集其他作家描写端午节、元宵节的文章作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我国有关的民俗文化。
3、标注出阅读时不理解的句段,自主查询解疑。
写出仍未解决的内容。
六、教学设计:(一)全体学生集体诵读余秋雨的一段关于文化的文字,引出中国传统文化。
说:中国传统文化生说:思想、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古文、古诗、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师:明确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中又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二)连:中国传统节日请学生利用多媒体完成传统节日的连线。
《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教师引导。
3、情感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传统节日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同学们,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些特定的节日习俗。
那么,这些节日习俗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沈从文先生的《过节和观灯》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然后结合文本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展示PPT)(2分钟左右)1、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明确:这些节日影响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丰富人民生活的内容,扩大历史文化的面貌,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与节庆密切相关的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材料说明了什么?明确:(展示PPT)作者从饮食、娱乐、穿着等方面描写了与节庆密切相关的生活,这样安排材料说明节庆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影响深远。
三、问题探究(过节)1、在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明确:端午节2、端午节有哪些节日习俗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明确:同学们介绍的十分详细,原来我们的端午节有这么多习俗。
可见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俗是十分丰富的。
(板书:内容丰富)3、那么在这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沈从文先生对哪个有着深刻的记忆呢?明确:赛龙舟(展示PPT)4、文章介绍赛龙舟的语句有哪些?从哪些方面介绍赛龙舟的?明确:1、龙船的形制特点:龙船多窄而长,有的且分五色,头尾高张,转动十分灵便2、赛船的日期:正式比赛或由初三到初五,或由初五到十五3、赛船的具体情景:欢快、热闹)(展示PPT)5、我们知道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本来源于江南,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互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共同性的节日,一些节日中的生活习俗也带有普遍性了。
过节和关灯教学设计教学简析《过节》是第四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一篇习作。
这单元以“民族风情”为主题。
本单元介绍的有关的民族风情,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热情。
本次习作是围绕本单元主题让学生写参加过的民族节日活动。
教材先是提出习作内容,要把过节时的场面、心情写下来,或者写出节日的来历,题目自拟。
教材有一幅内容是人们过中秋的情景的,图画可以启发学生。
此外,提示中说“你参加过哪个民族的节日活动,”这扩大了学生选材的范围:你可以写自己民族的节日活动,也可以写自己参加过的其他民族的节日活动。
设计理念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目标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所以我着力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节的场面,并引领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完成本次习作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习作的乐趣,感受习作的轻松。
教学目标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
2、能较有序地介绍出节日的场面,并能把自己的心情恰当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描写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有序地介绍节日的场面,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1、提前布置学生做选材准备2、本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课文积累表”3、教学课件教学流程(一)回顾课文,自然引入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关于“民族风情”的课文,你都了解了哪些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中哪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汇报。
这节课我们来聊聊“过节”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
(二)阅读教材,明确要求1、我们到底该聊些什么呢?大家一起读58页中的文字。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生汇报。
师板书:场面、心情、来历、题目。
(三)观看图片,拓宽思路1、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虽然有些漫长,但一年中因为有了节日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异*纷呈。
老师收集了一些节日的图片,大家一起看屏幕,希望这些图片能勾起大家对节日的美好回忆。
过节和观灯(沈从文)作者简介沈从文(1900年-1988年),原名沈德鸿,字从文,江苏常州人。
生于宜兴,成长于南京,早年留学英国和法国,后回国投身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沈从文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杰出的小说家、亚洲文学的大师、古文复兴的先驱。
正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过节和观灯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特有文化,所包含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历史和人生的视角。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沈从文的两篇文章:《过年》和《观灯》。
《过年》过年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与西方的新年类似,它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的庆祝活动。
沈从文在《过年》中用细致而感性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老北京”的过年场景。
在故事中,沈从文描绘了人们在节前赶制月饼、糯米饭、腊肉和咸鱼等食品的情景,并且生动地描述了过年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如扫洒房中、出关请神、挂门神等等。
这些活动构成了一个富有仪式感和意义的整体,即传统的中国新年。
此外,沈从文在《过年》中还通过人物的心理刻画,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节日的深情厚意。
故事主人公懒珊子是一个典型的没心没肺的北京小伙子,他不爱做任何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不感兴趣。
但是,当过年即将到来时,懒珊子的内心慢慢变得兴奋起来,他热情地参加了各种过年活动,在自己短暂的好心态中感受到了这个节日的美好。
沈从文在《过年》中通过情感描写,塑造了一个无邪的年轻小伙子,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过年深深地情感认同。
《观灯》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观灯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活动,它代表着幸福和好运。
在《观灯》中,沈从文以洒脱的文笔,描述了一个春节期间的晚上,人们在外面惊喜地观赏着农家院子里闪烁着的琳琅满目的彩灯。
《观灯》中的场景非常生动,人们争相展现自己的手艺和心思,在穿插于夜幕中排列的小灯中,糖果、烟花、竹筒灯、纸灯笼、活动着的采莲船等等,在一阵阵欢快的歌舞声中,让人们感到轻松愉悦。
最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在《观灯》中的灯笼描写相当精致,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各种不同形状和色彩的灯笼,这不仅让读者浸入了其中,而且还反映了作者对那些传统艺术的情感认同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