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通常是指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群共同体现出的一种团结、和谐、共荣的整体性。
这个概念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提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以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基本概念:
1.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拥有56个不同
的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各个民族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共同性,通过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共通性将各民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2.团结互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强调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合
作。
在团结互助的理念下,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
3.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立在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基础
之上。
各民族之间在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的相互尊重与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4.公平正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公平正义,强调各民族
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享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削。
5.共同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追求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
这体现
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平衡,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到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成果。
这一概念通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中被提及,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各民族要共同奋斗、共同进步,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也与中华民族复兴密切相关,体现在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理念中。
中华民族概念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56个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它是以中国为核心区域,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共同历经千年演变而成。
中华民族的形成始于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华夏族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族群,如夏、商、周等。
其中,汉族作为最大的民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传承的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
这些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赋予了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忠诚、勤劳、守信等。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石。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个少数民族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之一。
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综合体。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文化、习俗和传统,与汉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特色体现在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共同存在上。
中华民族拥有多种民族文化,包括汉族的传统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这些文化却能够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交融与相互融合,让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还体现在对于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坚定追求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守着“天下一家”的理念,地理范围涵盖了现在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
中华民族对于保持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要求从未停息,历经千年,战乱、动荡、分裂,中华民族以其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始终保持着独立和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凝聚了来自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持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同时也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历史和现代发展的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通过多元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多元一体的关系,既包含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统一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从远古时代的炎黄时期到现今的多民族融合发展,各民族在交流与互动中不断碰撞、融合、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各民族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同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使得多元的民族文化得以在一体化的框架下共同发展。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现实表现在现实中,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化层面,各民族保留了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同时,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共同性的中华文化。
其次,在政治层面,各民族在国家统一框架下共同参与国家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此外,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分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形成了具有共同性的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一体化的框架为多元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发展平台。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得各民族文化得以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将继续发展壮大。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解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也是一个极其多元化的民族。
我国历史上,由于多次政治和文化嬗变,形成了地域、民俗、语言、文化等多种差异。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多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华民族分布在13个地理区域,涵盖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
我们面临着的文化和民族差异非常丰富多彩。
在东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地区的人们以东北三省口音和日常语言为特色;而南方,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广东话、闽南话和客家话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在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区的地方文化传统也各不相同。
而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这些差异正是构成中华民族多元的基础。
在这种多元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理解和关注中华民族的一体性。
这不仅仅是政治一体化,还需要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统一。
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而统一的发展过程。
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家领土、人口和政治上,更表现为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统一。
更进一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意味着我们需要平衡各种差异和相互融合,推进全国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平等、互尊和互惠发展。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多元共荣、和谐发展的社会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够尊重和爱护自己的文化,并互相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也需要统一民族和全国生活格局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有助于民族的发展,也有利于统一和稳定乃至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这种多元的特色是我们的力量,一体的特色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我们需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并通过全国性的统一程序和规范来整合和升华这些不同的元素。
我们应不断攻克各种困难和挑战,共同推向中华民族的新的发展高峰,为全球文化多元共荣共赢的发展进程做出贡献!。
中国的概念内涵中国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和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的概念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是中国概念内涵的核心。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
这种多元一体性可以体现在中国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美食等方面。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多样性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
其次,和谐发展是中国概念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提倡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即经济社会发展要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相一致。
和谐发展体现在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的和谐、产业与环境的和谐等多个方面。
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赢,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次,中国概念内涵中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观念和价值观。
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与发展的自信等方面。
中国概念内涵中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国在面对外部文化冲击时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底蕴。
此外,中国概念内涵中还包含了对和平发展的追求。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战争,并对和平稳定有着旺盛的追求。
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最后,中国概念内涵中的发展是基础。
中国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中国强调科技创新、创业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概念内涵中的发展还包括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目标。
以上只是对中国概念内涵的初步概括,整个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复杂,是一个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演化和完善,中国人民也在不断努力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对“多元”和“一体”的再认识1988年8月22日,费孝通先生应邀为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泰纳(Tanner)讲座作了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讲演,首次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该理论问世后,受到国内外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影响日渐深远。
根据费老的理论,我国国民的认同存在着两个层次: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一是作为本民族归属的认同。
前者无疑是核心认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民族认同。
费老认为,在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可以各得其所,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
尽管在语言中都用“民族”这一名词,但它可以指不同层次的实体。
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同属于一个层次,他们结合而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体,是高一层次认同的民族实体。
目前,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这种一体性,集中表现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表现为共同关心与争取祖国的完全统一与繁荣富强。
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或者马上实行“民族融合”。
若再做进一步阐述,笔者认为可将该理论归纳为历史多元,现实一体;文化多元,政治一体;民间多元,国家一体。
60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全面贯彻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自觉地注重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发展,使各兄弟民族走上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我们不仅应在方针政策等层面进行应对,更应在民族理论方面继续予以深化和完善。
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时代,费老依托当时的环境,在“民族”概念的构建上提出一个双层结构,即上层为“中华民族”,下层为56个“民族”,这种提法本身便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关系是指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特色和发展的同时,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种关系体现了中国民族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同时也强调了国家整体的统一性和一体性。
多元性体现在中国拥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传统、文化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一体性则体现在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国家层面,各民族共同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责任。
在文化层面,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元和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多元性是一体性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各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一体性则是多元性的保障和归宿,没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就无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现代社会,处理好多元一体关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尊重和保障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的同时,强调国家整体的统一性和一体性,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华民族交融的观点
中华民族交融的观点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交融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状态。
这种交融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也包括文化上的交流互鉴,甚至涉及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交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学、政治上互信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总之,中华民族交融的观点是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一种深刻认识和理解,也是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一种全面概括和总结。
这种观点不仅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涵的理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涵指的是中华民族由多个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习俗、信仰等元素组成,但它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一种高度和谐的整体来。
这种多元一体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种族共存。
中华民族包含了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文化,但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互相包容、协作发展。
2. 多元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了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而各种文化之间不同程度地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3. 多样习俗共存。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这些传统习俗并不限于某一地区或群体,而被广泛地传承和参与。
4. 不同宗教平等并存。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民间信仰等都有很高的信仰度,但不同宗教之间也没有发生仇视或矛盾,相互平等和谐相处。
这些多元一体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形成丰富多彩、高度包容和完整的文化体系的
重要特征。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与“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
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基本特征在于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
这种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持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才能保持活力,继续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性、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优势、挑战、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建设路径。
1. 引言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特征,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中国社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在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共居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成为一种共识。
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多元一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含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整体,是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共同的民族群体。
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共同的民族群体,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2.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概念,强调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和互信,反对民族分裂和对立。
3.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强调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和破坏。
4.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冲突。
5.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多元一体、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概念,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互信和相互尊重,是中国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手笔)
史金波
《人民日报》(2015年08月26日07 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只有深入研究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这里以10至13世纪的中国为例,当时虽然辽、宋、夏、金分立,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但仍表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
继承中华正统意识。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虽与中原宋王朝分庭抗礼,但都逐渐产生了不自外于中国的华夏正统观念,甚至以中国正统自居,并以中国传统的“德运”之说进行解释和争辩。
中国历史上各王朝以金、木、水、火、土五德传承,这是华夏正统观的重要内容。
辽、宋、夏、金各朝自诩中国正统,德运分别为水、火、土、金。
这证明当时各朝虽主体民族不同,但都认同中国的帝统,视本朝为其支脉。
这是对中华民族政治和文化的高度共同认知。
政治趋同,经济交往密切。
这一时期,各政权之间既有相互征战的一面,又有和平相处的一面;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经济文化交流的一面。
从政治上看,辽、夏、金各朝都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同时各王朝参照中原法典制度制定法律,丰富了中华法系的内容。
这就使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广到更大范围,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制度延展性和趋同性。
在经济上,辽、金、夏进一步开发了北方、东北、西北地区,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
各王朝通过边界榷场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同时,各王朝聘使所带赠送和还赐的礼物很
多,多是互补物资,也具有经济交流的作用。
此外,使团往往在沿途做大宗的交换、贸易。
这种既有交流又有阻隔的格局,既使各王朝发展了特色经济,也通过相互交流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民族文化互相借鉴和融会。
儒学主张的“德治”和“仁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对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
辽太祖崇拜孔子,尊孔子为“大圣”;西夏接受儒学,翻译儒家经典,中后期更加重视汉学,建立大汉太学,尊孔子为文宣帝;金朝对儒学和儒士也十分重视,拜被俘的汉族官吏和儒士为师,聘为高官,请其授以汉族文化。
这样,儒学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大传播、大普及、大推广局面。
文字是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辽、宋、夏、金时期,汉文使用范围仍然最广,各少数民族王朝都使用汉文。
而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是少数民族王朝创制和使用本民族文字,成为中国历史上多种文字争奇斗艳的时代,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族之间深度交流交融。
辽、宋、夏、金都是多民族王朝,民族之间交往频繁。
宋朝对境内的少数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
辽采取南北两面官制治理不同民族地区。
金也曾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前期还有民族等级,后来实行“仁政”,民族界限逐步淡化。
西夏没有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和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境内民族关系相对稳定。
辽、夏、金逐渐从本民族单一治理向多民族治理转变,特别是在吸收中原制度和文化方面,皆得益于汉族士人的辅佐,学习并接受了多民族治理的观念。
三个少数民族王朝先后完成封建化过程,在统治、影响其他民族的同时近距离接近汉族,在汉文化习俗的熏陶下渐次汉化。
尽管这一时期民族矛盾突出,但民族间交流、借鉴、融会是主流。
元代大一统后,党项族、契丹族、女真族虽然仍是当时的重要民族,但因失去了政权支撑,变得相对弱势,本民族特点更加式微,形成民族融合的新趋势。
明清以降,他们都消失在中华民族的大熔炉之中。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样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这种民族间的自然同化是多民族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一种进步趋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