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目的论
- 格式:ppt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44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目的的理论由于教育目的首先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理想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教育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念和理论。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是中国的荀子,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赫尔巴特、涂尔干,法国的孔德,美国的巴格莱、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和纳托普。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学记》就说:“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为本,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论语》在谈学道时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与此相似的是,柏拉图亦在其《理想国》中认为,教育应当因人而异,对平民阶级要培养他们勤劳和节制的美德;对军人应当培育他们勇敢的精神;而对最高统治者的教育则应使他们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有“哲学王”的特征。
实际上,柏拉图所主张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应当为维护奴隶社会的社会秩序服务。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
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
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
社会学家那笃尔普认为:“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
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社会学家涂尔干也说:“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事物而获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获营养。
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在此基础上,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
那笃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
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教育目的的理论是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论性探讨。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理论:1. 宗教本位论:在中世纪西欧,教育目的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代表人物如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培养虔信的宗教人士。
这种观点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2. 社会本位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
教育应强调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责任,以确保个体能够适应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3.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以个体的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应促进个体的自由、独立和创造力,使个体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
4. 教育无目的论: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
他反对将教育视为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而是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活动本身。
5. 全面发展论:这种理论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它倡导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个体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
6. 终身教育论:终身教育论认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贯穿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
这种观点强调教育应适应个体不断变化的需求,支持个体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这些理论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和期望。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目的往往是多种理论的综合体现,旨在平衡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促进教育的公平、有效和创新。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Herbart。
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人们誉为“科学教育之父”。
他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我国受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也不无参考价值。
一、对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理解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把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最高目的――道德,一般目的――“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称“道德的且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来某些时候按照他们的心向或多或少地会遇到的目的;“必要的目的”则是指学生将来不管会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
在赫尔巴特看来,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中,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他明确指出:“一个青年人纯粹出于得到好处的目的想向某一位教师学习什么本好像他选择什么颜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领和知识,色的衣料做衣衫一样。
但是他的思想范围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
”这就是说,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盲目的冲动,成为安分守己以及毫不怀疑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作为最高目的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道德”是他的教育理想。
而选择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是教育实践中的可能的和必要的目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体现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前者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理想,后者是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理论_教育目的发展史上,有两种长期对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考试中需要把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一一对应起来。
(一)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涂尔干、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孔德、纳托普、巴格莱(要素)、白尔格门等。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因此,教育要从“礼”这一需要出发,须以“礼义”加以教化。
巴格莱反对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训练人的智慧,以使教育成为稳定现存秩序的一种方法。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提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合格公民”。
德国教育家纳托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涂尔干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是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白尔格门:“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二)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卢梭、帕克、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罗杰斯、马斯洛、马利坦、爱伦凯、柰勒、萨特(存在主义流派)、赫钦斯(永恒主义流派)等。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说:“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都是一样的,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
马利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因此,儿童的教育要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远离充满罪恶的城市,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淳朴环境中,把他们从社会的不良影响下挽救出来,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增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精神力量和道德品质,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行为能力、自治的成人。
”1。
身体健康:杜威认为个体的一切活动,从他的体格的增进到他的智力的发展,都是和谐统一的。
这种完善主要表现在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展上。
他主张通过适当的劳动去达到强壮的身体,这种劳动包括三种类型,即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2。
精神力量:他说,在健康的心理情绪下,工作者会感到乐趣,会觉得有使命感。
要培养学生有勇气,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胆怯。
要给学生灌输战斗的思想,如果学生缺乏勇气,就不敢与人竞争。
我们要让学生树立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坚决服从命令,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
但杜威并不否认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只承认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他说,良好的环境不只是物质的充足和安全,还应该包括美好的社会制度和适宜的社会风气,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等。
他特别强调了后两点,因为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
因此,杜威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一种健康的、民主的、温暖和关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朝向集体目标,互助友爱,培养合作精神,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3。
道德品质:在杜威看来,个体的道德品质就是他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养成的那些稳固而内在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构成了他本人的个性。
这些个性不仅仅是他对人对己的态度,也包含了他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
而培养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就是要给儿童提供有利于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各种条件,创设具有民主性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儿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真诚的、亲密的、积极的关系,注重从事生产劳动和参加社会活动,反对儿童教育的独断性和专制主义。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既指个人的内在本性,又指个人对于其它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所以,个人本位又称自我本位。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发展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有益的经验。
教育目的观点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明显的片面性。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个人”展开。
教育目的理论教育目的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和社会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论。
其中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和教育无目的论要着重进行学习。
这些理论可以从教育目的的理论观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进行考察。
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需要从每一种理论的含义出发去理解,在记忆人物的时候可以利用编口诀等方式来记忆,在做题的时候抓住关键点作答。
接下来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我们来展开进行学习。
一、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应当为宗教发展所服务,使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
代表人物包括奥古斯丁等人。
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当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孔德更加关注的是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公民。
”这也是非常明显的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柏拉图强调要培养哲学王来治理国家。
涂尔干认为:“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涂尔干关注的是使青年成为社会中的人,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这些人物在进行记忆时可以采用编歌诀的方式,记做“黑社会孔赫柏拉涂”。
“黑”无实际含义;“社会”指的是社会本位论;“孔”指孔德;“赫”指赫尔巴特;“柏拉”指柏拉图;“涂”指涂尔干。
三、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当从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关注人的价值、潜能、个性及创造力等的充分发挥。
例如:卢梭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罗杰斯心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
《教育哲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领域基本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和过程等根本性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2. 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指关于教育最终目标或理想状态的学说体系,涉及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等问题。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同期待和要求。
3.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不论其性别、种族、民族、经济状况、家庭背景等因素,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得到公正对待。
4. 教育本质观:教育本质观是对教育内在属性和特性的哲学思考,通常包括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其与个体、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根本性认识和把握。
5. 自我实现教育理论:自我实现教育理论源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开发,主张通过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非指导性教学法。
二、填空题1. _________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关注教育活动应当培养具有何种品质和能力的人。
(答案:教育目的)2.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体现了_________的教育理念。
(答案:教育公平)3. _________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每个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答案:人本主义教育哲学)4. 在教育过程中,_________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答案:因材施教)5. _________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强调个人自由与责任,主张教育应培养独立自主、能批判反思的人。
(答案: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C)A. 康德B. 赫尔巴特C. 杜威D. 卢梭2. 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 教育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也包括结果公平B. 教育公平涉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C. 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D. 教育公平意味着所有学生必须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和成果3. 以下哪种教育观念强调知识的主观建构,而非被动接受?(B)A. 知识传授观B. 建构主义观C. 实用主义观D. 理性主义观4. 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引导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家是:(D)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斯宾塞D. 卢梭5. 下列哪一种教育哲学流派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品性的培养?(A)A. 人文主义教育哲学B.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C.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D. 技术理性主义教育哲学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教育哲学的研究范畴?(ABCD)A. 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B. 教育制度与政策C. 教育伦理与道德D. 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E. 教育经济效益分析2. 下列哪些教育哲学流派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AC)A.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B. 理性主义教育哲学C.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E.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3.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ABCD)A. 机会均等B. 资源配置公平C. 过程公平D. 结果公平E. 所有学生获得完全相同的发展水平4. 以下哪些教育家的观点有助于理解教育的本质?(ABC)A.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B. 卢梭的“回归自然”C. 康德的“人是目的本身”D. 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论”E. 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5. 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体现在:(ABCD)A. 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B. 影响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C. 审视和评价教育政策的价值合理性D. 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信念和价值观E. 直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五、判断题1. 教育哲学是一门纯理论性学科,与实际教育工作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