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意见【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17.95 KB
- 文档页数:4
国家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效益,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对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为指导各单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正确把握《专业目录》的内涵,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4、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
5、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安排。
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按照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制订。
二、订培养方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制订,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制订;设二级学科但已获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可以按二级学科制订,也可以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
2、原学科专业与相应新学科专业的关系对专业目录修订出现的多个原学科专业调整归并为一个新学科专业的情况,培养方案应按新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修订。
指导教师对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的审核意见和鉴定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1、针对学生培养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和实施步骤,我认为应该明确研究生的学习任务安排,提出具体的学习课程安排,使学生可以有目标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2、培养方案中提出的任务完成方法,请充分细致地阐述设计细分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的具体要求,及研究生的任务完成条件,使学生完成培养方案的时间表可以更具客观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鉴定意见:
1、针对学生培养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和实施步骤,请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过程,明确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培养方案在设计目录时,请考虑学习成果的考核和科研论文的实施,提出相关改进方案,以实现培养任务的全面完成。
附件2:**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为完善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及《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
一、修订原则1.分类培养原则。
按照分类培养的总体要求,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主线,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方案修订以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为指导。
2.专业特色原则。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3.职业资格衔接原则。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要与相应职业的人才评价要求和标准有机衔接。
要有助于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4.体系优化原则。
要构建符合专业学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重视开设行业知识讲座、案例教学、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课程。
5.实践突出原则。
要明确专业实践内容、途径和基本要求;突出专业实践过程中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作用;明确论文题目从实践中来,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有效解决;规范实践考核与评价方式;以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参考,适当加大专业实践学分比重。
二、修订范围2018年招生的以下类别(领域)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1.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分领域、方向制定)2.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日制);艺术硕士(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翻译硕士(全日制);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非全日制);应用心理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金融硕士(全日制);会计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全日制);旅游管理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
2023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主体责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
各培养单位要
充分认识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纲领性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严格落实各环节管理职责。
2.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
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
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3.对标前沿先进,充分论证优化。
各学科应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紧跟学科前沿进展,在充分对比、系统论证基础上,统筹修订本
学科培养方案。
要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
4.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全面发展。
注重分类培养,突出学科特色。
5.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修订,围绕学科前沿基础和关键技术领域,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按照专业学位类别或者
领域修订培养方案,具体要求参照各专业学位类别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执行。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建议咨询相关人员获取帮助。
附件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保证我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各培养单位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已获培养授权的学科专业内,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以此作为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
为指导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1. 本指导意见适合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十二个学科门类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
2. 按照“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遵循“要求一致、共性统一、个性自治”的原则,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以培养单位为基础,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即反映国家、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体现本单位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3. 各培养单位应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办〔2000〕1号)等文件规定为指导,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工作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根据本意见的基本要求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
4.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课程体系和学分要求、必修环节与要求以及学位论文工作等基本内容,其他内容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确定。
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学位授予者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本单位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专业博士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2023 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3年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是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和指导的重要文件,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这一培养方案,我们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确保培养目标既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和研究任务。
二、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在制定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要求,合理安排专业课、实践课和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实践任务,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四、加强导师指导导师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师资力量,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完善自己的学术和专业能力。
五、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
在学风建设中,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助力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发展前程。
2023年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导师指导和加强学风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全面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昌大研字[2005]09号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工作各个环节的主要依据。
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适应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单一的学术性人才向培养多样化人才转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决定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
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2、全面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内涵,优化学科结构,充分体现本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拓宽研究生的培养口径,科学合理地确定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课程,提高办学效益。
3、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方案应为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完成等进行科学安排。
4、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国内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结合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修订适合我校实际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1、按一级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在实践中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一致共识。
按一级学科培养人才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各二级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学术空间。
在此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应按一级学科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对于部分研究领域较宽,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有困难的、仍需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的学科,建议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建立一级学科课程平台。
2023 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为指导2023年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具备较强的实际问题分析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英语、数学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领域,设置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选修课程: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培养环节1.导师制:实行导师负责制,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生活关怀。
2.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高学术素养。
3.创新实践:设立创新实践项目,支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技术研发等活动。
4.职业规划: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质量保障1.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确保教学活动规范、高效。
2.学位论文:严格学位论文质量,加强论文选题、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的管理。
3.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教育评价: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就业与发展1.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率。
2.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3.职业发展:关注毕业生职业发展,提供职业晋升、转岗等支持。
关于制定或修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一、基本原则1.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文件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新精神。
2.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广东自贸区”等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重大发展战略,设置部分具有“广财大”特色的课程,体现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特色。
3.学术学位的学科、专业名称以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培养方案原则上按二级学科制定,但应反映一级学科建设思想。
专业学位的学科、专业名称以《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版)》为准,培养方案按各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学校特色制定。
4.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要求、其它培养环节、考核方式及要求、毕业学分及要求、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附件等内容(专业学位还应注明基本素养与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要求),各项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5.设置研究方向要科学合理、宽窄适度。
在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研究生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
研究方向的设置不宜太多。
6.学术学位课程设置要体现本学科的特征和知识体系,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课程拓宽培养口径,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要统筹考虑课程设置,加强研究方法类、前沿类课程的比重,根据需要设置跨学科和实践类的课程,构建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学理性的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大仿真实践类课程和案例教学的比重,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学位教学体系。
7.列入培养方案的课程,应编写课程教学大纲。
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格式(一)培养目标各学科应参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和《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有关内容,根据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定位、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密切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和完善相应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导师意见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导师可以在学术上和职业上帮助学生成长。
在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时,导师的意见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应该是权威和具体可行的。
本文将探讨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意见,力求通过专业的视角和实践经验为导师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学术研究方向选择导师在指导硕士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当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向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建议。
导师应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背景,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多种研究方向选择,并且在学术论文选题确定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方向选择的建议和帮助。
二、学术研究培养计划制定学术研究培养计划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导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实际,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术研究培养计划。
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科特点和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为学生量身定制学术研究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学术研究目标和详细的计划安排,以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要求。
三、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导师应当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选题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工作,帮助学生梳理和整理学术成果,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论文表达能力。
导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及时对学术论文进行评审和修改,并为学生提供学术期刊发表的指导和支持。
四、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导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活动。
导师可以组织学术讨论和课题研讨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实践水平。
导师还可以协助学生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附件3:北京林业大学关于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根据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林业及生态建设对高层次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按照教育部有关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机制改革的要求,科学地设计和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我校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与要求1.培养层次及目标我校研究生培养目前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层次。
博士研究生:主要培养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人才,兼顾高层次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岗位的需要。
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有组织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生产、管理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培养工作应以学术训练为重点,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
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适应学术研究、生产、管理和教育等不同岗位的需要。
硕士生培养工作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学术型、应用型或复合型),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方案。
2.修订范围及口径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范围包括我校所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并且已经招生的学科、专业。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公共要求为主,以一级学科为口径制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二级学科为口径制订。
无论按什么口径制订培养方案,都要加强一级学科意识。
3.修订内容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应包括学科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提出的除公共要求之外的其他内容(如对“三助”实施、学术活动及发表学术论文等的要求)、学位类型等。
关于修订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意见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有XX大学特色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培养方案及新增的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培养方案提出修订和制订的指导原则意见。
一、按照一级学科硕士点制定培养方案
1、现有的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统一制定培养方案,不再按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2、同一个一级学科的不同二级学科硕士点也统一制定培养方案,不再按照专业设置培养
方案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3、不同的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单独制定培养方案
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生物学:微生物学
力学:工程力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
测绘科学与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
矿业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
药学:药物化学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
二、学习年限、课程设置
1、理工科类2~3年。
人文、管理学科2~2.5年,鼓励2年毕业。
2、总学分:32学分
政治类4个学分
语言类:英语6学分,入学前通过6级英语的免修英语(基础部分)3学分
数学类:工科4~6学分,工商管理学科4学分,其他类不修数学
B类学位:工学6~8学分,工商管理学科8学分,其他类不修10学分
公共选修课:2学分
本学科及跨学科选修课6~8学分
学校与学院的学术报告总计2学分
导师设置的学术研讨会(Seminar)总计2学分
3、设置课程门数要求:
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组织相关教师设置本学科的B类学位课程和C类选修课程。
B类学位课程必须规范化。
C类选修课程应以提高和拓宽知识面为主,任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研究水平。
鼓励原有C类选修课程有机组合生成新的C类选修课程,尤其要注重结合本学科新的生长点。
按一级学科统一设置的培养方案,课程门数:B类6~8门,C类8~12门
按二级学科设置的培养方案课程门数:B类4~6门,C类8~10门
4、对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与方法、学术活动等可以提出各自学科的
要求。
5、培养方案初稿于2006年5月份提交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组织专家审核并把修改意见反馈
各学院,由相应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于2006年6月份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6、课程大纲
确定设置的课程要于2006年年底前提交教学大纲(编写要求另行通知),没有提交的大纲的课程取消设置
课程设置之间不能相近或重复,否则取消该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与本科生教学课程内容拉开档次,不能重复
7、开课课程的最低人数要求
按一级学科统一设置的培养方案,选课人数>30人
按二级学科设置的培养方案,选课人数>15人
个别新学科点招生特别少的,另行设置
8、试点英语教学改革。
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小组,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
力。
修订和设置的硕士培养方案从2007年9月正式执行
XX大学
2006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