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7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文学创作、政治事务、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东坡的事迹颇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政治上的才干和廉洁。
他先后担任过各级官职,包括郡守、知州等,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以“慈民为本”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新品种的粮食作物,推动农业发展。
他还注重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为贫困学子提供奖学金,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还积极参与灾害救助,为受灾的百姓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他的廉洁政治、关心民生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世政治家的楷模。
苏东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词豪放洒脱,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善于抒发情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他的散文也以真实感人、抒发情怀而著称,他的《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此外,苏东坡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的行草和楷书成就极高,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艺术瑰宝。
苏东坡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上。
他心怀天下,他关心民生,为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他积极推行改革,为百姓谋福利。
他注重教育改革,希望人民能够通过教育得到提升。
他在灾难中积极参与救助,为灾民提供援助。
他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树立了榜样。
他的关怀和付出,使他成为后世人们景仰的楷模。
苏东坡的事迹和精神给后世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政治智慧和廉洁奉公的品质是我们仰慕的榜样,他的文学成就和对人民的关怀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苏东坡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做出贡献。
论“东坡精神”我崇拜苏轼,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
他在《赤壁怀古》中抒发的“大江东去”的豪情,在《水调歌头》中抒发的“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在《江城子》中抒发的“不思量自难忘”的夫妻情,在《赤壁赋》中抒发的“物我无尽”的超然之情,都是人类、人性中最普遍、最真实、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掩卷体味,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
“东坡精神”是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了解苏轼一生所经历的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
嘉佑元年(1056)中举人,次年中进士。
接着,母逝,回蜀居丧三年。
从嘉佑六年(1061)应制科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起,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大赦北还,病逝常州,终年66岁。
有些资料,只笼而统之地强调他为官四十年。
其实这四十年,只是他吃俸禄的时间,并不是他实际任职的时间。
有些材料又笼而统之地强调他作地方官的时间达三十年之久,任过八个州的知州。
其实,他实际任职的时间则更短:密州二年,徐州一年十一个月,湖州三个月,登州五天,杭州一年八个月,颍州八个月,扬州四个月,定州七个月,计七年五个月。
再加上他任副职的时间:开封推官一年,杭州通判四年,也不过十二年多。
其余时间,或下狱待审,或贬谪流放,或劳顿奔波于旅途。
其中谪居黄州、惠州、儋州就达十多年。
难怪他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的苏轼画像时无限感慨地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由此,不难看出,他一生之中,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遭贬谪,颠沛流离。
尽管他少年时有“奋厉有当世之志”,尽管皇帝嘉许他有宰相之才,但是由于他的“耿介”,不谙政治权术,而使他失去许多“机遇”而未尽政治之才。
然而,他的最可宝贵的“东坡精神”及其伟大的文学天赋却得到充分地展现。
一、直面人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
苏轼在饱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的情况下,不消沉自弃,不戚戚于险途,不汲汲于名利,而是直面人生,自强不息,砥砺意志,彻悟人生,坚韧旷达,与命运抗争,成就了他的文学天才,玉成了他的人格和文格,锻铸了他独立特行的“东坡精神”。
当代人为什么怀念苏轼?因为他是个超级务实的公务员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他更是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等地任地方官时,对于防治洪水、兴办水利、开掘煤矿、发展冶铁业都作出了贡献,甚至当时广州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自来水”设施也是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建成的。
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在擅州曹村决口,大水直淹到徐州城下,而且大雨不止,城墙有被洪水冲塌的危险。
此时民心惶惶,一些富人要出城逃命,苏轼把他们拦回来,要大家齐心协力抗灾。
然后他穿着草鞋、拄着拐杖,冒雨来到禁军的兵营,对军官们说,黄河水要冲毁城墙,你们虽然是直属中央的禁军,不归我地方官管,但为了保护百姓,你们应尽力。
禁军的官兵们为苏轼的爱民之心所感动,拿起铁锹和春箕,奋起修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到城墙,将洪水拦住。
在这些危难的日子里,苏轼日夜在城上巡视,住在城墙上的草棚里,路过家门也不入,督帅官员和士兵堵住了水,使全城居民安然无恙。
公元1089年,宋元佑四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头衔到杭州任太守,又赶上杭州大旱,粮食欠收,人民受着饥馑和疫病的折磨。
苏轼到任后立即请求朝廷免除两浙西路的供米,并千方百计筹款,包括自掏腰包黄金50两,设立粥厂和病坊,为民疗饥医病。
苏轼救灾并不仅限于舍粥舍药,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利用朝廷减免的钱粮中的一部分来以工代赈,修治被水草和淤泥奎塞了的西湖。
他为开西湖给皇帝上书讲了修治西湖的四大好处:一可恢复唐代李泌为刺史时在杭开挖的六井,保证城市居民有良好的饮用水,避免人民再喝咸水;二可当作水库,灌溉良田千顷,还可养鱼;三可当作运河的调节水源,避免用钱塘江水调节而江潮带来泥沙阻碍运河的航运;四可利用优质湖水酿酒,每年可得20万贯钱的酒税。
苏轼的为官之道:干实事不计荣辱不作空论清谈苏轼的为官之道:干实事不计荣辱不作空论清谈核心提示:苏轼之所以生前受到百姓爱戴,死后受到人民纪念,究其原因在于他为官清廉、吏治风清,在于他心怀百姓、务实为民。
他怀有强国富民的宏伟抱负,关心民间疾苦,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他不计荣辱得失,不顾困难压力,不作空论清谈。
(图为:苏轼,来源:资料图)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
同年秋,到徐州不足半年的苏轼,就遇到了百年不见的黄河决口。
面对汹涌而至的滔滔洪水,他没有丝毫的退缩,亲自指挥民众筑堤护城,他“结庐城上”,亲荷畚箕,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他的率领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使全城人免为鱼鳖,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
徐州这座故黄河边上的古老城市,历史上遭遇洪灾达200余次,无数次城毁屋塌,居民遭受灭顶之灾,惟独他以太守的身份率军民抗洪于城下。
苏轼在徐州除了捍水抗旱、劝农耕桑等成就外,其首次成功地开发煤田,更是他在徐州建树的名垂千秋的历史功绩。
徐州蕴藏丰富煤炭,但历来无人知晓,苏轼到任后,便不失时机地派人寻矿,终于在徐州西南五十里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歌颂徐州人民开采煤矿的壮丽诗篇《石炭并引》中写道:“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
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千百年来,徐州的老百姓一直缅怀苏轼这位老市长。
苏轼之所以生前受到百姓爱戴,死后受到人民纪念,究其原因在于他为官清廉、吏治风清,在于他心怀百姓、务实为民。
他怀有强国富民的宏伟抱负,关心民间疾苦,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他不计荣辱得失,不顾困难压力,不作空论清谈。
正直、干练、为民造福的苏轼,正是以其实干家卓有建树的政绩,以其两袖清风的廉洁,赢得了当时民众的衷心拥戴,也赢得千百年后人民对他的敬重和热爱。
为官重德,古已有之。
孔子言:“为政以德”,《东周列国》开篇序言为“历览前朝兴亡事,成由勤俭败由奢”,深刻地揭示了治国的关键“官吏要廉!”子路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饮食家、医学家、理学家。
他的事迹和精神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人。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展现出极高的才华。
他对文学的热爱从小就显露无疑,经常与父亲讨论诗词,并能自行创作。
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赏识,他的诗文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的时刻。
他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廉洁自律的作风和对民生的关注闻名于世。
他深入农村,了解百姓的疾苦,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使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他还积极推动科技进步,提出了许多有关农业、水利和医学的理论,对当时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情实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的散文则展现了他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被誉为散文之祖。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书法造诣也是卓越的。
他的书法风格大胆刚健,富有个性,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
苏东坡的饮食品味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对于美食的热爱和对烹饪的研究使他成为一位享誉中外的美食家。
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烹饪理念和创新的菜谱,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医学造诣也是令人惊叹的。
他对于中医的研究和实践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东坡的理学思想也是独具一格的。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他的理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的豪迈豪情和对人生的热爱令人敬佩。
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摘要】对于一代文豪苏轼,常读常新,也会有多种解读。
笔者看来,最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
这是苏轼精神的内核。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勤政爱民、善待自己、实事求是和创作思想以及与屈原、陶渊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上。
【关键词】苏轼 务实精神“人似秋鸿来有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但苏氏不会再生,只能让人仰天浩叹,“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苏轼这样的人物决不会“大江东去”,他是永垂不朽的。
他的精神将营养一代又一代胸怀抱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
钟灵毓秀的苏轼,忠正倔强的苏轼,洒脱超然的苏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不论哪一个苏轼,他的根是务实,因务实而心安理得,因务实而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是务实的一生;他的务实,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勤政爱民,务求实效上。
“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务求实效。
面对现实,苏轼为强国富民思考了很多。
仁宗朝,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力行”。
神宗朝,他又“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
哲宗朝,他又为哲宗提出“六事”;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勤,四是慎,五是诚,六是明。
在《教战守策》中,他警以居安思危,提出教民习武,以备外患。
在《思治论》中,他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问题。
苏轼精血诚聚为君国出谋划策,既高瞻远瞩,又对症下药,一心想改变“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的社会现状。
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青年时代,他就表示了“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决心,以后他又经常表示愿意效命疆场:“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雪,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祭常山回小猎》)即使在贬官黄州期间,在政治极不得意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苏轼的处事态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不畏强权,不计利害。
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
他在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立场,无论新党还是旧党上台,他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尽管因此屡遭贬谪,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
2. 关心民间疾苦,兴利除弊。
他具有忧国忧民的精神,关心广大人民在天灾虐政下的痛苦生活,并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好事。
他在任地方官的20多年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如一地为百姓谋福利,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 逆境失意不气馁,保持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和建功立业的心态,从未放弃救世济世的理想。
他的旷达并非因仕途的不畅而移情别处,而是长久的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他能够将旷达与积极入世有机结合,这与其思想构成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苏轼的处事态度表现出一种坚定、积极、关怀民生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些态度体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精神例子苏轼精神例子1苏轼,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有一天,苏轼写了一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
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
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
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
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
老翁见状,不动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
”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
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苏轼精神例子2众所周知,苏轼是我国宋朝的著名文学大家。
深得皇帝赏识。
1057年,宋神宗时,苏轼做官,深得赏识,曾在徐州,湖州等多地任职。
后来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
到了宋哲宗时期,苏轼曾任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颍州等地。
晚年时期再次被贬,宋徽宗时才被特赦北还。
在苏轼做官期间,发生了许多趣事。
苏东坡精神心得体会作文苏东坡是我心中最令人敬佩和钦佩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在我接触苏东坡的作品和了解他的一生之后,我深深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他的精神以其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以及乐观向善的态度而为人们所称道。
在我看来,苏东坡的精神对我们现代人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乐观向善。
苏东坡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比如被贬谪、被流放等等,但他从不向困境屈服,总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用他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正是因为有这种“一切能应付”的态度,他才能在遭受挫折时不气馁,而是继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学习苏东坡的精神,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才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战胜困难。
其次,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敢于追求梦想。
苏东坡一生中有很多的梦想,比如治理国家、追求真理等等。
尽管他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他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他才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我从苏东坡身上学到,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再次,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以善待他人。
苏东坡一生中非常重视他人的感受,他总是善待他人,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他坚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观。
他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人,并得到了他人的敬佩和尊重。
我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苏东坡的公正、仁爱之心,善待他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去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
最后,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积极进取。
苏东坡一生中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完美和进步。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治理国家上,他都力求做到最好。
他的创作空间广阔,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东坡的精神心得体会作文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被誉为“宋人文学四大家”之一。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风云际会和历史变迁,他在政治、文学、诗词、书法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精神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进行深入的探究。
首先,苏东坡的精神心得体会之一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在人生的起伏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对困境和挫折从不气馁,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
他的一生经历了官场的坎坷和政治的风波,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心在天山,而人在曹营”,表达了对逆境的豁达与坦然。
苏东坡的乐观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成为他的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其次,苏东坡的精神心得体会之二是勇于创新与进取。
他在文学创作上总是积极探索,不断突破传统的束缚,引入新的元素和形式。
他在诗词创作方面,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真情实感的描绘,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政治上也具有敢于持异的勇气,对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进行批判和反思。
苏东坡的创新精神不仅为他个人的成就带来了奠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再次,苏东坡的精神心得体会之三是对待人际关系的宽容与包容。
苏东坡以其开放、宽厚的胸怀,与各种不同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与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是交好的朋友,他们通过书信往来与彼此交流交心,共同探讨文学与政治等诸多问题。
苏东坡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对待友情,且能理解和包容朋友之间的差异与分歧。
他在《答吴若岳》中写道:“当时事纷杂,愿即以此《千秋》为爱友寄”,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承诺。
最后,苏东坡的精神心得体会之四是对家国的忠诚与担当。
尽管苏东坡在政治上屡次受挫,但他仍然深爱着他的祖国。
他在位时,致力于国家的改革和治理,力图为百姓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他在后期的生活中,虽然失去了政治地位,但依然关心国家民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倡导慈善救济,帮助了许多贫困的百姓。
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苏轼,一位文人墨客、政治家、书法艺术家、诗词大师、散文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巨匠,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文学造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他的精神和生活态度,也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追求自由:苏轼是个有思想的人,在文学上他主张诗文自由、创意新颖、技艺娴熟;在政治上他经常与权贵们发表不同意见,后来被贬官到黄州时,他仍然坚持自己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和人文情怀,不为低微琐事所困扰,不委曲求全,不愿随波逐流。
二、不拘一格:苏轼是一个文化开放的人,他可以吸收不同的文化,接受不同的思想,不拘一格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借鉴不同文体的特色,运用起来就非常接地气、中肯贴切、幽默风趣。
三、独具匠心:苏轼是个匠人,他可以用笔尖写出千变万化的诗文,他提倡诗歌要有情感,要有人性,要富于生命力,写作的方式要丰富多彩,让读者读得尽兴、读得入味,这样的文学思路成为他为文的独特风格。
四、尊重传统:苏轼尊重传统文化,但他也不守旧,他常常以历史为鉴,以自己的时代为背景,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同一篇文章或诗歌当中,发人深省,也使他的作品更受到读者的青睐。
五、乐观向上:苏轼的人生历经沧桑,遭受过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将逆境看成是人生的一种经历,通过优雅的诗文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态度给人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六、慷慨豁达:苏轼有一颗豁达的心,他善于用“大气”,不拘小节,放开思想,宽容待人,这种超脱的心态使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情感更加宽广深厚,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难以超越的良好典范。
总结: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可以说是“自由、不拘一格、独具匠心、尊重传统、乐观向上、慷慨豁达”,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优美文学风格的基础,也是他为文艺提供的重要思路和创作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生活和文学创作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和精神价值。
苏东坡精神心得体会苏东坡,一个伟大的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励志精神。
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洞察力,他的文字充满了韵味和力量。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挫折,然而他却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向前。
在我看来,苏东坡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下面就我对苏东坡精神的理解和体会进行一些阐述。
首先,苏东坡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苦和挫折,他都能够积极面对,从中找到希望和动力。
苏东坡在北方遭遇到了“贬谪”的命运,被贬到岭南地区,而岭南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都与北方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他利用这个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岭南的文化和风俗,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其次,苏东坡的精神是勇于探索的,他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是毫不动摇的。
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同时也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他在岭南期间,不仅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关注并参与到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中。
他的学识和见解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和尊重。
他的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了我们打开眼界,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
此外,苏东坡的精神还包含着一种乐观向前的态度。
他对于生活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他都能够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
他在岭南贬斥期间写了许多乐观向上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和态度。
“检籍囊中无一物,案牍纸封惟表章。
”这是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诗句,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受到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的鼓舞和激励。
这种乐观向前的态度,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精神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他的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和乐观向前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舞。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追求进步。
我们要有勇气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苏轼人物品质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品质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这篇文章将围绕苏轼的人物品质展开探究,并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苏轼的高尚品质。
首先,苏轼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
他的思想开阔,审美独特,凭借开放的心态和快速的思维反应,能够对当时的风俗民情进行及时、精准的反映,并且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佼佼者。
同时,苏轼还坚持自身价值观,不受时空限制,不盲从他人,始终保持自己的主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苏轼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人。
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每天的工作和学习。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官员,曾经担任过几个高级职务,成就极为辉煌。
在平凡的日常中,苏轼从不懈怠,积极投入到每一份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最终成为一名难以替代的文化使者。
再次,苏轼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他十分关心人民疾苦,深耕民情,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关心家庭、亲戚,也关心全社会,常常阐述自己的思想、见解,反映社会问题,深入人民群众,引导社会风气,对社会事务的影响非常深远。
最后,苏轼是一个处世明智的人。
他在政治斗争中,始终处之泰然,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总是能够保持冷静、沉着,采取明智的策略应对挑战,不轻易屈服于权利游戏。
他的成就不仅来自于他的才华,还在于他的处世之道,所以,苏轼的朝廷生涯十分成功。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个历史名人,他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质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他的优秀思想品质、实干精神、爱心和处事明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无论时间怎样流转,人们对他的记忆和尊重会一直存在。
东坡精神东坡精神是什么?我以为其准确表述应该是坚韧为民,务实创新,奋发图强.坚韧为民,就是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毫不气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谋求人民的生存发展作为毕生的目标.务实创新,就是要从事或讨论具体的工作并且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此为务实;创新即有开拓精神,敢为天下先,不囿于前人的学说和他人的模式,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新的观念和思想指引下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奋发图强,就是精神振作,情绪高涨,鼓足干劲,自强不息.东坡精神渊源于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与文化智慧.少年或成长时代的苏东坡广泛的阅读和涉猎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儒学、佛学和道家经典,并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上深深的烙印,情感的与文化的智慧的,并在他坎坷的人生阅历中不断地丰富`融合与沉淀,不断地扬弃,将其发扬光大,进而传承下来.东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三苏文化的精神特征,即是以民为本,坚忍不拔.这无疑是当今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东坡精神的主要体现是他为人为官为文.其为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他的思想和艺术生活状态构成其迷人的个性魅力,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格典范,处处透射出人性美的光辉.其为官是以天下百姓苍生为念,穷通不改,不唯有超世之才,也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襟怀坦荡,处变不惊,注重调查研究,据实对症下药,从而奋厉有当世志.其为文是留下了数千篇流传千古的绝妙诗文,都折射出他的民本思想与人性美的光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宋代豪放词风,卓然成一代办词宗诗宗,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为湖洲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东坡精神的历史影响很大,也极富现实意义.他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的代表,中国千古第一文人,不仅将中国文学带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更因其坎坷一生的从政经历、关注百姓的民本思想、坚韧旷达的人生态度,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内涵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对眉山而言,他不仅创造了眉山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历史文明,更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眉山人的创业激情和人生态度.弘扬东坡精神的有效举措:1、对三苏在文学上的成绩的继承和发展;2、对苏学的继承\宣传和研究;3、三苏遗迹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宣传;4、坚定不移地走富民强市之路;5、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的经济改革;6、继承苏轼的环境美学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7、廉政爱民,坚持民本思想. (眉山市政协吴梁红)。
苏轼的精神
苏轼的精神,是一种超脱世俗、独立自主的境界。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书写了一篇篇传世之作。
苏轼的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勇气。
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勇于挑战权威,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
他的思想深邃博大,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苏轼的精神,是一种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情怀。
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诗词歌赋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悟。
他的作品充满了阳光和正能量,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精神,是一种坚定信仰、不屈不挠的品质。
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不为外界所动摇。
他的坚韧和毅力,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总之,苏轼的精神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人生。
苏轼求实探索精神作文素材英文回答:Su Shi, also known as Su Dongpo, was a prominent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known for his spirit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He was a prolific writer, poet, and statesman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Su Shi was not only a literary giant, but also a great thinker who constantly sought practical solutions to various problems.One example of Su Shi's practical exploration spirit can be seen in his efforts to improve the irrigation system in Huangzhou. He personally visited the area, talked to the local farmers, and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they were facing. Through his practical exploration, Su Shi proposed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irrigation system, which greatly benefited the local farmers and incre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Su Shi's practical exploration spirit is also evidentin his literary works. He was not content with following traditional poetic styles, but instead, he sought to innovate and create new forms of poetry. His famous "Red Cliff" and "Ode to the Red Cliff" are perfect examples of his adventurous and exploratory spirit in poetry.中文回答:苏轼,又称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以其实事求是的精神而闻名。
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作者:yming 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760 更新时间:2009-4-12【摘要】对于一代文豪苏轼,常读常新,也会有多种解读。
笔者看来,最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
这是苏轼精神的内核。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勤政爱民、善待自己、实事求是和创作思想以及与屈原、陶渊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上。
【关键词】苏轼务实精神“人似秋鸿来有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但苏氏不会再生,只能让人仰天浩叹,“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苏轼这样的人物决不会“大江东去”,他是永垂不朽的。
他的精神将营养一代又一代胸怀抱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
钟灵毓秀的苏轼,忠正倔强的苏轼,洒脱超然的苏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不论哪一个苏轼,他的根是务实,因务实而心安理得,因务实而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是务实的一生;他的务实,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勤政爱民,务求实效上。
“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务求实效。
面对现实,苏轼为强国富民思考了很多。
仁宗朝,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力行”。
神宗朝,他又“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
哲宗朝,他又为哲宗提出“六事”;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勤,四是慎,五是诚,六是明。
在《教战守策》中,他警以居安思危,提出教民习武,以备外患。
在《思治论》中,他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问题。
苏轼精血诚聚为君国出谋划策,既高瞻远瞩,又对症下药,一心想改变“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的社会现状。
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青年时代,他就表示了“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决心,以后他又经常表示愿意效命疆场:“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雪,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祭常山回小猎》)即使在贬官黄州期间,在政治极不得意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谢陈季常惠一揞巾》)。
一旦来到边地重镇,他就加强边备。
如来到定州时即上《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派人补修营房,整饬军纪,增修弓箭社。
苏轼是把政治理想随时付诸实践的实干家。
他每到一地,都有显著政绩。
抗旱、抗涝、治蝗、抑盗、赈灾、济民、兴修水利,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几乎都是事必躬亲,务见实效。
有些地方官讳言灾情,无意恤民,唯恐影响政绩,专事献媚,而苏轼总是及时真实地向朝廷反映灾情,并且瞻前顾后,未雨绸缪,不仅避免了百姓流亡,而且减少了死亡,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
苏轼坚决主张减免民间积欠。
他说:“放之,则损虚名而收实惠;不放,则存虚数而受灾祸,利害较然”(《应诏论四事状》)。
同时,他主张“以官榷与民”,使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财有道。
作开封推官期间,“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东坡先生墓志铭》)。
通判杭州期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知密州时暂缓执行手实法,后朝廷亦知其害而罢之,“密人私以为幸”。
在徐州,河决危城时,率先组织护城,“不避涂潦”。
到扬州,他首先停止了万花会,以去民害。
在惠州,写了堪称“诗史”的《荔枝叹》。
诗中揭示了由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得进贡的弊政。
同时对宋代的进茶、进花也作了深刻地批判。
“官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杯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又如《吴中田妇叹》中写道:“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在政治上累遭打击的苏轼,总以一颗赤子之心体会着人民的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蔡州道上遇雪》)指陈弊害,慷慨切实。
“遇事有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真真如是。
从《喜雨亭记》中可以看出,苏轼向往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境界。
从《超然台记》可以看到,苏轼与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为治的情景。
他的超然来自与民同乐,来自务实出成果。
有人对苏氏作了这样的总结评价:苏轼一生,忧患备尝,在新旧党夹攻的困境中,在备极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他胸怀坦荡,泰然处之,对君国一颗忠心,始终未泯,忧国忧民之意境愈蹙而志愈坚,表现了一个封建社会正直士大夫的高风亮节。
我以为这是公允的评论。
但需要补充一点,支撑苏轼高风亮节的底座,便是花岗岩一般的务实。
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始终把自己与君国百姓联系在一起,毫不懈怠,不计谪迁,多么难能可贵!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不需要苏氏的这种务实精神。
这种精神是永恒的!二、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善待自己、认真生活上。
苏轼也是“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差不多在贬谪迁徒中度过半生,但他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生活充实而充满阳光,他的生命坚韧而优美。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苏轼给我们的回答是:人还是要活的,而且要好好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似乎在说:人生就是一次既不轻飘又不胶着的翱翔。
“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不。
“宁溘死以流亡兮”吗?也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也不尽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吗?也似不必。
处困厄何必折磨自己?历贬徒不妨坦然以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不要幻想,不要牢骚,不要无聊,不要玩世不恭,不要落拓不羁,不要怨天尤人,而是真真实实,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充充实实。
《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正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切不可“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祟春江晚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并非苏轼的日常生活中常有山珍海味,而是他拥有感受美的心灵,总能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使生命充满诱人的滋味,这似乎在说,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心里,可要细心体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雨后到干明寺,逐宿》)对至清至洁的景物的热爱、呵护和欣赏,显示了诗人的生活品位,仿佛诗人的生命正如雪莲一般绽放,而且是那么滋润,又听得见鸟语花香。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咏定惠院海棠》)诗人被谪迁于“空谷”,自意倒是上天别有深意,怎能不好好珍惜!于是,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当“廪入既绝,人口不少”,“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时,他不仅开荒躬耕、种粮种菜树桑树竹,还“痛自节俭”。
《苏轼评传》里写道: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的用费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
每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串,挂在屋梁上。
每天用叉挑取一串,就把叉藏起来。
这一百五十钱若未用完,就另外放在一个竹筒中,以待宾客往来之需。
也许,再没有人比苏氏更深刻感受到人生之须臾,因而更精心的料理生活,珍惜生活,善待生命。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诗人将对生活和生命的珍爱转化为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纱》)“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和秦太虚梅花》)“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新城道中》)诗人将命运的坎坷转化为自尊自信以及“我”与自然的和谐,美意葱茏。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衰病相袭,霜风相加,不禁让人凄然泪下,但诗人却是“春睡美”!好一个苏轼!真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让生命的每一刻像小提琴奏出的乐音一般优美,把生命的所有不如意一改而为面对生命的高山流水。
即使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诗人依然以诗文自娱,或解易论经,充实着生活,润泽着生命。
苏轼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典范。
人生,不如意者常十八九。
不必困惑迷惘,不必自暴自弃,不必自残自戕,不必睥睨社会,不必隐逸遁世,否则,往往慢待了生命,辜负了上苍,甚至毁灭了自己。
这也是苏轼对我们的启迪。
三、苏轼的务实,表现在他的实事求是、热爱科学上。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基本持否定态度,其后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又不赞称,他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似乎真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其实,这正是苏氏实事求是、不盲从的人格反映。
做地方官时,他往往因地制宜,灵活地推行政策,务实为本。
《石钟山记》中反映的苏氏“目见耳闻”亲临考证“绝知此事”的精神,与对待新法旧法的态度可谓一脉相承,即使对名家的考证论述也不轻易俯首称是。
《苏轼评传》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为了证明八丈沟(在颍州)不可开,他派人用水平“仔细打量”,每隔25步立一竹竿,竿用水平测量高下,总共立了5881根竹竿,以此反驳了主张开八丈沟的那些闭塞眼睛捉麻雀的官员。
其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令人敬畏。
疏浚杭州西湖时,苏轼亲自湖上观察,考虑到西湖南北三十里,若把污泥置于岸上,费工费时。
于是决定积淤泥于湖中,作为长堤,淤泥既可去,而又便于交通,正是一石三鸟。
苏轼的决策来自务实和科学,令人服膺。
他的《日喻》这篇妙文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只有实践、反复实践,才能“致其道”的道理,“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水。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这同样体现了苏氏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务实而尊重科学规律,这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道理。
苏轼赞誉“秧马”,是确实看到了它高效且无饲养之劳的优点,他赞美“石炭”,也是看到了石炭既带给百姓温暖,又省木材以护山林,又可冶炼以固国防的实惠。
苏轼还性好医学,热心于收集验方,同时推行五行之理,研究治病用药的奥秘,用以自治济人。
《琼台记事录》中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明学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苏轼一生在科技的推广、医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方面都做出贡献。
之所以如此,是苏氏有一种强烈的务实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
四、苏轼的务实,表现在他创作态度和创作思想上。
世事洞晓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苏轼既博学,又经历丰富。
加之务实,追求“了然于心”,继而“了然于口与手”,即深切地体会事物和准确地表达事物,所以他就能把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体验转化为汗牛充栋的著作。
固然,苏轼是天才,有所谓“公之于文,得之于天”,但离开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就决不会在有宋一代卓尔不群,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