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成瘾者》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5.79 KB
- 文档页数:4
《疯狂成瘾者》有感
近期读了《疯狂成瘾者——TED脑科学家的戒瘾成功之路》这本书。这是一个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学家对自己体验十几种药物、毒品,从堕落到戒瘾成功真实故事的描述和剖析,绮丽而触目惊心。许多媒体都对这本书进行了报道,因为这是一本“从科学角度讲述成瘾经历和机制的回忆录”。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的工作环境相对简单,药物依赖对我们来说相对遥远。但这本书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成瘾的脑科学机制,而且也渗透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深层次的内部需要及情感满足。“成瘾”,不单单指对毒品,对食物、药物、爱情、性、香烟、肥皂剧、购买等的极度渴望都是成瘾。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受“瘾”的驱动,要么受它的控制,要么花大量精力与它抗争呢?成瘾在某种程度上说都一样的,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重复逃避。药品、毒品,激发了大脑中某种神经传导的活跃,形成精彩的情绪、感受和幻想,这是同现实世界相脱离的美好世界,这种脱离现实、逃避责任、规避风险的体验让人们欲罢不能。
举个例子,就像喝酒,酒精促进了大脑中GABA粒子的释放,这种粒子抑制了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因此人的思维会闪现呆滞、寂静,情绪上更放松,自我管控上也会更松懈。我在读研期间接触过一些酒精依赖的患者,他们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酒的味道,但酒精能让他们脱离现实中
他们自认为改变不了的苦恼,缓解他们现实中的压抑、焦虑和种种人际不适。
再有就是毒品。就像这本书的作者刘易斯,他接触毒品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摆脱内心的羞耻和恐慌、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脱离。作者说,很多药品、毒品,是激活或者强化了大脑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或者是模仿了这些化学物质,让人体的性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这些物质弱化了感知,而虚拟印象占据了感知的位置,现实不再进入大脑,与意义相分离,从而本来存在的世界混乱了,就好像做梦一样。因此,成瘾就是一种强迫性重复,是一种变坏了的学习,成瘾是极端化的渴望,成瘾的人,具有“改造现实”(在药物控制下自己认为自己能改造现实)的能力,成瘾者的大脑只有两者状态—漠不关心和兴奋,同时,成瘾者的生活伴随着选择变少,兴趣变窄。
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现实生活中的成瘾现象和心态。其实,任何一种成瘾都是相似的,比如宗教,比如懒,比如游戏等等,成瘾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的转移和逃避:我无意于诋毁宗教徒,但宗教徒的心理跟成瘾者是非常相似的。兵荒马乱让人们只能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摆脱现实困境,宗教的出现让他们抓住了救命稻草,时间久了就内化为了自己意识的一部分,并逐渐形成习惯。这是一种世界观的颠覆,通过建立一种美好世界的印象,让人产生情感的依赖;懒癌患
者和拖延症更是一种成瘾,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困难和问题缺乏解决策略的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愧疚和后悔中,每个懒癌患者在拖延的时候都在维持与现实世界想要脱离的状态,在拖延中给自己架构出某个空间,在沉溺中获取与现实世界的苦痛所不一样的意义。他们通常更侥幸、更唯心,懒和拖延让他们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现实世界割裂开来,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缓解和满足。
我再来说一个我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接触到的一个案例。一个在外界看来非常优秀的女孩,脸上有许多非自然形成的疤痕。当她告诉我这些都是她自己反复揭掉结痂造成的疤痕时,我马上想到了“成瘾”。这个揭掉结痂、感受疼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瘾”。获得的关爱不够,情绪的出口不对,对朋友比自己优秀的不满足,都是用某种成瘾来缓解情绪的根源。她将心理上的压抑转移到身体上,并满足于这个过程的感受,其实是一种本能的逃避行为。
在这本书中,成瘾让内向而又缺爱的作者一度无法摆脱,虽然其中有很多负能量的人生状态,但这仍是一本成功的、极具建设性的书籍。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成瘾者,自知或者不自知。但总之,心理学研究的个案总是千奇百怪的。所以说,心理咨询师的内心能量需要异常的强大。我也在想,治愈“成瘾”的方法,不仅是多种多巴胺之间的平衡,更是一种对困境的直面和勇敢。大脑有其天生的脆弱性,唯有强大的
意志力和归属感能让人脱离万劫不复的深渊。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内部世界丰富而外倾性不足,很容易沉溺成瘾,需要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来化解。也就是说,成瘾的人需要的不是惩戒,而是关爱。
读这本书除了猎奇和烧脑,也为我们这个躁动的时代提供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为众多“成瘾者”提供了希望:曾经堕落不堪的瘾君子也能成为著名心理学家,相当暖心而充满希望的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