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18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二)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课时划分:2课时 1、观察物体……………………1课时
2、练习二………………………1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三)
摆法?试着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你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不是这样的?
3、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判断你所说的形状是在物体的什么位置观察的?画出你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4、完成课本P2的做一做。
【展示引导学习】
1、突出小组合作学习,重点展示课本例1例2中要求的内容和学生自学、互学、群学情况。
边展示、边总结,引导学生猜测、想象,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2、思考:为什么坐在不同方向上的同学看到的形状不尽相同?(小组内互相交流、质疑)
【评价提升学习】
1、完成课本P3练习一第1~3题
2、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是这样形状的图形(如下图1),这个物体至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摆一摆。
3、如右图: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正面右面左面上面
4、用8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摆出哪些有趣的图形?课后请摆一摆,把你摆出的结果画下来或者写下来。
5、连线:
正面上面左面右面
学案整理:
第2课时观察物体(三)
【独立自主学习】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合作互助学习】
把你所学到的《观察物体》的知识,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知识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展示引导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2、汇报展示:让学生实地摆拼观察、体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小组内交流、质疑。
【评价提升学习】
1、如图所示: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2、数一数,画一画。
先数出每个立体图形中小正方体的个数,再分别画出从左面和上面方向看到的物体的的形状。
左面上面左面上面
3、这是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形状,请画出从不
同
方向看到的形状。
前面看()左面看()上面看()
4、由4个拼成了一个图形,小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样的图形(如下图),这4个可能是怎样拼的?(试拼一拼)
5、如下图,按要求填空。
6、完成课本P3-4页练习一第4~7题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学反思: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与旧教材的对比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掌握倍数的特征。
五、四、课时划分:7课时
1、因数与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与合数……2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一)
第2课时因数和倍数(二)
第3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36□() 13□5( )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学反思: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第5课时质数和合数
第6课时《因数与倍数》整理与复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建议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
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
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四、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一、前置性学习:
1、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你能说出几种平面图形来吗?
2、下面的两个图形是平面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物体?
3、你了解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吗?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摸一摸、
指一指、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二、独立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18-19):
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依照下面的提示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1、长方体的面:
2、棱的认识:
3、顶点的认识:
交流自己的感觉和认识,小组内整理填写书本19页的表格。
三、合作互助学习: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3、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你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都是依据什么?
4、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最多有几条棱的长度相等?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四、展示引导学习:
分小组展示合作互助学习中的疑问和收获。
五、评价提升学习:
1、如下图:
(1)长方体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面?(2)哪几个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如图:(单位:厘米)
作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怎么去算?想一想?
(1)上面和下面的面积:()
(2)前面和后面的面积:()
(3)左面和右面的面积:()
(4)长方体的表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工具箱,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35厘米,给它的表面涂上油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
3、一个魔方的棱长是5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一个正方体木盒,棱长总和为96厘米,这个木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把4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
第8课时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填空:
3.8= 3
dm 24003
cm=
2.53
dm= 3m 33m5003
dm= 3m
7.853
dm= 3
dm3
cm
2、p36第一题,第6题。
3、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4、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
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5、一个人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他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这堂课,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汇报交流。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第10课时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编写人:徐均香审核人:石有春使用人:
学习内容第十课时: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1、计算物体的重量,用体积单位进率解决问题。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应用。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重点:计算物体的重量,用体积单位进率解决问题。
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
一、前置性学习:
1、40立方米=()立方分米
30立方分米=()立方米
0.85立方米=()立方分米
2.1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6000 立方厘米=______立方分米
8.63 平方米= ______平方分米
23 平方厘米=______平方分米
二、独立自主学习:
1、一个长方体包装盒,从里面量长28 cm、宽20 cm,体积为11.76立方分米。
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 cm、宽16 cm、高18 cm 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得下?
2、一个长方体的无盖水族箱,长是6 m,宽是60 cm,高是1.5 m。
这个水族箱占地面积有多大?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它的体积是多少?
三、合作互助学习:
1、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
这块钢重多少千克?(注意前后单位统一)。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自学指导的引领下开展学习活动。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探究新知并及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充分重视了知
第11课时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1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和通分……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1)
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
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编写人:付军民审核人:石有春使用人:
第4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
假分数真分数
2、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3、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4、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学反思:在整个过程设计中,我努力营造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己去发现,使学生对新知沿着理解、掌握、熟练不断前进,从而获得了最佳效果。
第6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2)
32 911 6185 4
1
88 795 925 85 2512 45239 假分数 真分数 带分数 3、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①、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 ) ②、假分数都大于1。
( ) ③、带分数都比假分数大。
( ) ④、分数分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种。
( ) ⑤、分母是4的假分数有无数个,而真分数只有3个。
( ) 4、(1)、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 )。
(2)、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 )。
(3)、a 和 b 都是大于0的整数,当a( )b 时,a
b 是真分数;
当a( )b 时,它是假分数;当a( )时,它能化成整数。
5、练习十三的1-5题。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自学指导虽然体现了自学方法、自学时间、自学内容,但感觉容量太大,问题过多,设计不够精细,学生在自学中容易忽略个别问题,而书中小精灵提的问题没有在指导中体现出来,造成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没有真正理解,只能照着书回答。
第7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3)
第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