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96
2021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眩晕是指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或幻觉。
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约占5%~10%,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
眩晕多由前庭系统疾病引起,患者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运动感,如旋转、晃动、偏斜等,(1)眩晕(vertigo):是指在没有自我运动的情况下,头部或躯干自我运动的感觉,或在正常的头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失真的自我运动感,典型的就是天旋地转,有时候也表现为摇晃、倾斜、上下起伏、上下跳动或滑动的感觉。
包括自发性眩晕和诱发性眩晕两类。
其中诱发性眩晕包括位置性眩晕、头动诱发眩晕、视觉诱发的眩晕、声音诱发的眩晕、Valsalva动作诱发的眩晕、直立性眩晕等。
(2)头晕(dizziness):是指头空间定向力混乱或受损的感觉,而没有虚假或失真的运动感。
但没有运动错觉、幻觉或扭曲的感觉。
包括自发性头晕和诱发性头晕两类。
其中诱发性头晕包括位置性头晕、头动诱发头晕、视觉诱发的头晕、声音诱发的头晕、Valsalva动作诱发的头晕、直立性头晕、其他诱发性头晕。
另外还有前庭-视觉症状(vestibulo-visual symptoms)和姿势性症状(postural symptoms),这两类症状的患者主要在门诊就诊。
在此前庭症状分类的基础上,将前庭疾病分为三个综合征,分别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和慢性前庭综合征(chronic vestibular syndrome,CVS)。
其中AVS和部分EVS在急诊多见。
AVS一般为眩晕首次发作,以急性起病、持续性眩晕/头晕或不稳为主要症状、时间上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单时相的特点。
常见的有:前庭神经炎、急性迷路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脑血管病、EVS急性或首次发作、惊恐发作等。
2020年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概述(一)定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存在多种头晕或眩晕的定义或分类方式。
在2009年前庭症状国际分类发表之前,国内一直沿用美国1972年提出的头晕分类及定义[1],将dizziness作为所有头晕/眩晕症状的总称,具体分为4类,包括头晕、眩晕、失衡和晕厥前(状态)[1,2,3,4],其相关概念是基于当时基础研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形成的,仅仅是根据症状进行可能的病因诊断,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分诊和转诊患者。
随着头晕/眩晕基础研究的发展,2009年B a r a ny协会[2]首次提出了前庭症状的共识性分类,该分类中提出前庭症状的定义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典型的由前庭疾病(大多数头晕/眩晕类疾病)所导致的临床症状谱,对头晕、眩晕症状界定清晰,每—类症状具有—定的特异性,较1972年和既往国内的概念有明显进步,便于临床统—界定标准[2,3, 4]。
但促进对上述新症状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摸索经验。
基于目前最新的理念,本指南对头晕和眩晕的定义采用最新的概念。
具体描述如下:头晕(dizziness): (非眩晕性)头晕,是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的感觉,即无或非旋转性的感觉。
眩晕(v ertigo): (内在的)眩晕,是指在没有自身运动时的自身运动感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
涵盖了虚假的旋转感觉(旋转性眩晕)及其他虚假感觉,如摇摆、倾(1)前庭抑制剂: 如抗组胺类、 苯二氮卓;类或抗胆碱能类等药物, 可有效控制眩晕急性发作, 原则上使用<72 h。
急性期的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药, 否则会抑制中枢代偿机制的建立[2](2)糖皮质激素: 前庭神经炎急性期、 突发性聋急性期或梅尼埃病急性期眩晕症状严重或听力下降明显者, 可酌情口服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
(3)对症支持治疗: 眩晕急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严重恶心呕吐者, 应予止吐剂等药物,如甲氧氯普胺、 多潘立酮;补液支持治疗。
2019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要点近日,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发布,本文对其中的诊断、评估及治疗等要点进行总结。
定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存在多种头晕或眩晕的定义或分类方式。
基于目前最新的理念,本指南对头晕和眩晕的定义采用最新的概念。
具体描述如下:头晕(dizziness):(非眩晕性)头晕,是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的感觉,即无或非旋转性的感觉。
眩晕(vertigo):(内在的)眩晕,是指在没有自身运动时的自身运动感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
涵盖了虚假的旋转感觉(旋转性眩晕)及其他虚假感觉,如摇摆、倾倒、浮动、弹跳或滑动(非旋转性眩晕)。
在头晕/眩晕疾病的临床诊治中,要优先检出危害大的恶性中枢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与前庭中枢性头晕/眩晕的鉴别要点。
诊断与评估1. 病史问诊详细全面的病史采集能够为头晕/眩晕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针对于"晕"的症状问诊应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起病形式及发作频率、表现形式("晕"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此外,还需询问既往史、用药史及家族史。
一些诊断陷阱须高度警惕:无常规神经科体格检查阳性发现(如偏瘫、言语障碍等)的眩晕不一定就是周围性眩晕,伴有听力损害的眩晕也不一定是周围性眩晕。
(1)起病形式及发作频率①急性单次持续性:常见于前庭神经炎、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后循环卒中等。
②反复发作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前庭阵发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惊恐发作、痫性发作、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等。
③慢性持续性:慢性进行性加重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干小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副肿瘤性亚急性小脑变性等,慢性稳定性常见于精神心理性头晕[如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双侧前庭病、慢性中毒等。
头晕眩晕基础诊疗指南(2023年)头晕眩晕基础诊疗指南(2023年完整版)介绍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头部不适、头晕或旋转感以及失衡感。
本文档旨在提供基础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头晕眩晕患者。
病因与分类头晕眩晕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3. 全身性疾病:如低血压、中耳炎、贫血等;4. 药物副作用或中毒:如某些抗生素、镇静剂和抗抑郁药物。
诊断要点以下是头晕眩晕的常规诊断要点:1.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发作频率、程度、时长、伴随症状等;2. 头颈检查:检查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功能等;3. 前庭功能评估:如病理性眼震检查、头位试验等;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5. 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或MRI等。
治疗与护理头晕眩晕的治疗与护理应针对病因进行:1. 内耳疾病:可采用前庭功能训练、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抗凝治疗、手术切除等;3. 全身性疾病:治疗原发疾病,如调节血压、抗感染等;4. 药物副作用或中毒: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注意解毒治疗。
预防措施与建议为降低头晕眩晕的发生和复发风险,可考虑以下预防措施和建议:1. 注意安全: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安全,避免摔倒及其他安全事故;2. 合理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或误用药物;3. 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4. 保持健康: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并治疗慢性疾病;5. 患教指导:向患者提供头晕眩晕的相关知识,提醒其遵医嘱治疗和注意事项。
结论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准确诊断。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加强预防意识,可以有效管理和预防头晕眩晕的发生。
中医眩晕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以头晕、眼花为主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百会。
【操作】患者正坐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百会穴。
将患者百会穴周围头发向两侧分开(可剪掉少许头发),露出施灸部位,局部涂上凡士林油以黏附艾柱;于穴位上点燃麦粒大小的艾柱,待患者局部有灼热感时,医者用干棉球由轻力到重力压灭艾柱并停留片刻,此时患者自觉有热力向脑内传,然后去掉残余艾绒继续施灸,每次灸3~5壮,每天灸1次。
最后涂上万花油。
施灸后一般穴位处会有小灸疱,不需特殊处理,如无感染1周左右灸痂自行脱落。
2.穴位注射颈性眩晕【主穴】风池(双侧)、百会、颈2~7夹脊穴(一侧或两侧压痛点处)。
【药物】红花注射液5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
【操作】取一次性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皮下,百会穴平刺,其他穴位平刺进针1寸,稍加捻转,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1.5~2ml。
每星期3次,6次为1个疗程。
眩晕重症【主穴】双侧足三里。
【药物】柴胡注射液。
【操作】以5ml注射器,5~7号针头,抽取柴胡注射液4ml,双侧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1.5寸左右,做提插捻转,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各注入2ml。
注射后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睡眠。
注射后30~40min,局部有酸胀不适感,不用处理,可自行缓解。
3.耳穴压豆【主穴】心、肝、肾、肾上腺、皮质下、神门。
【配穴】高血压者加降压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加内分泌;颈椎病者加颈。
【操作】选取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然后采用0.6cm×0.6c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在耳穴部位,按压数分钟,每隔3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贴压。
耳穴压豆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按压数次,时间为每次30~60s,头晕严重时可在对侧耳穴同时压豆,以增强疗效。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2019)引言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头晕眩晕是无害的,但它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
本指南旨在提供对头晕眩晕的详细描述,以及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定义头晕指的是一种非旋转性的感觉,其特征是头部的不适或失衡感。
眩晕指的是一种旋转性的感觉,其特征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运动。
头晕和眩晕都是人类生命中的常见症状。
分类头晕和眩晕可以被进一步分类为下列类型:1.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类型,由内耳问题引起。
2.中枢性眩晕:由大脑或神经系统问题引起。
3.位置性眩晕:在头部位置或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出现,通常由内耳问题引起。
4.心血管性眩晕:由血压水平变化、心律失常或血压药物引起。
5.药物性眩晕:由药物使用(如安眠药或抗抑郁药)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和眩晕的症状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1.头晕、失衡感或不适感。
2.觉得晕倒或要晕倒。
3.恶心或呕吐。
4.眼花或视物模糊。
5.耳鸣或听力下降。
6.头痛或颈痛。
7.焦虑或情绪不稳定。
诊断在诊断头晕眩晕之前,医生需要收集有关病史和症状的信息。
医生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年龄和健康状况。
2.持续时间和频率。
3.症状的类型和特点。
4.是否有其他症状或疾病。
5.是否有过往手术或药物使用史。
治疗头晕眩晕的治疗取决于其根本原因。
如果症状较轻,通常不需要治疗,且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失。
但是,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则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内耳康复训练:用于改善平衡和减轻眩晕症状。
2.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药物。
3.手术:对于某些造成头晕眩晕的疾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预防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头晕眩晕的发生率,包括:1.避免快速转动头部或身体。
2.缓慢站立或起床以避免血压骤降。
3.避免突然改变身体姿势。
4.减少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的摄入。
5.保持良好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2021年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眩晕是一种运动性错觉或幻觉,通常由前庭系统疾病引起。
在神经内科门诊中,以眩晕为主诉者占5%~10%,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
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就诊于急诊。
眩晕症状可分为四类: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
其中,眩晕是指在没有自我运动的情况下,头部或躯干自我运动的感觉,包括自发性眩晕和诱发性眩晕。
头晕是指头空间定向力混乱或受损的感觉,而没有虚假或失真的运动感,包括自发性头晕和诱发性头晕。
另外还有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这两类症状的患者主要在门诊就诊。
根据前庭症状分类,前庭疾病可分为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急性前庭综合征和慢性前庭综合征,其中急性前庭综合征和部分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在急诊中较为常见。
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包括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听力检查、头颈部CT/MRI检查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因不同而异,包括对症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
例如,对于急性前庭综合征,应给予对症治疗,如普鲁卡因胶质酶、甲基泼尼松龙等,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对于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进行位置疗法、药物治疗等。
一般急诊处理原则为:在处理急诊时,首先给予紧急止吐治疗,并尽量寻找病因。
内科和中枢疾病是首要排除的,其次是耳科疾病。
因为眩晕患者有时也关注不到听力,听力救治不及时会导致听力残留,所以首次发作的AVS必须排除突发性聋。
对于持续时间长、程度重,尤其是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等较为严重的自主神经反应者,可以短期使用前庭抑制剂控制眩晕症状(原则上使用不超过72小时),必要时可以使用止吐治疗。
常用药物有盐酸异丙嗪、盐酸地芬尼多片和盐酸苯海拉明等。
急性发作性眩晕可酌情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天麻素(天眩清)、银杏叶制剂、倍他司汀等。
3.1中枢性眩晕3.1.1急性脑血管病:对于超急性期的脑梗死,符合指征者应给予急诊静脉溶栓(阿替普酶、尿激酶)、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救治措施。
2021年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眩晕是指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或幻觉。
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5%~10%,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
眩晕多由前庭系统疾病引起,患者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运动感,如旋转、晃动、偏斜等,常伴有恶心、呕吐,常突然发病并伴有明显的恐惧感,而就诊于急诊。
1. 眩晕症状及分类2009年Bárány协会分类委员会(CCBS)将前庭疾病症状分四类: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见表1)。
急诊常见的是眩晕,部分可为头晕。
(1)眩晕:是指在没有自我运动的情况下,头部或躯干自我运动的感觉,或在正常的头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失真的自我运动感,典型的就是天旋地转,有时候也表现为摇晃、倾斜、上下起伏、上下跳动或滑动的感觉。
包括自发性眩晕和诱发性眩晕两类。
其中诱发性眩晕包括位置性眩晕、头动诱发眩晕、视觉诱发的眩晕、声音诱发的眩晕、Valsalva动作诱发的眩晕、直立性眩晕等。
(2)头晕:是指头空间定向力混乱或受损的感觉,而没有虚假或失真的运动感。
但没有运动错觉、幻觉或扭曲的感觉。
包括自发性头晕和诱发性头晕两类。
其中诱发性头晕包括位置性头晕、头动诱发头晕、视觉诱发的头晕、声音诱发的头晕、Valsalva动作诱发的头晕、直立性头晕、其他诱发性头晕。
另外还有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这两类症状的患者主要在门诊就诊。
在此前庭症状分类的基础上,将前庭疾病分为三个综合征,分别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慢性前庭综合征(CVS)。
其中AVS和部分EVS在急诊多见。
AVS一般为眩晕首次发作,以急性起病、持续性眩晕/头晕或不稳为主要症状、时间上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单时相的特点。
常见的有:前庭神经炎、急性迷路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脑血管病、EVS急性或首次发作、惊恐发作等。
EVS指既往有过眩晕发作,本次复发,症状持续数秒到数小时,乃至数天者。
2021年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眩晕是指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或幻觉。
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5%~10%,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
眩晕多由前庭系统疾病引起,患者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运动感,如旋转、晃动、偏斜等,常伴有恶心、呕吐,常突然发病并伴有明显的恐惧感,而就诊于急诊。
1. 眩晕症状及分类2009年Bárány协会分类委员会(CCBS)将前庭疾病症状分四类: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见表1)。
急诊常见的是眩晕,部分可为头晕。
(1)眩晕:是指在没有自我运动的情况下,头部或躯干自我运动的感觉,或在正常的头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失真的自我运动感,典型的就是天旋地转,有时候也表现为摇晃、倾斜、上下起伏、上下跳动或滑动的感觉。
包括自发性眩晕和诱发性眩晕两类。
其中诱发性眩晕包括位置性眩晕、头动诱发眩晕、视觉诱发的眩晕、声音诱发的眩晕、Valsalva动作诱发的眩晕、直立性眩晕等。
(2)头晕:是指头空间定向力混乱或受损的感觉,而没有虚假或失真的运动感。
但没有运动错觉、幻觉或扭曲的感觉。
包括自发性头晕和诱发性头晕两类。
其中诱发性头晕包括位置性头晕、头动诱发头晕、视觉诱发的头晕、声音诱发的头晕、Valsalva动作诱发的头晕、直立性头晕、其他诱发性头晕。
另外还有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这两类症状的患者主要在门诊就诊。
在此前庭症状分类的基础上,将前庭疾病分为三个综合征,分别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慢性前庭综合征(CVS)。
其中AVS和部分EVS在急诊多见。
AVS一般为眩晕首次发作,以急性起病、持续性眩晕/头晕或不稳为主要症状、时间上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单时相的特点。
常见的有:前庭神经炎、急性迷路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脑血管病、EVS急性或首次发作、惊恐发作等。
EVS指既往有过眩晕发作,本次复发,症状持续数秒到数小时,乃至数天者。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头晕、头昏、乏力、眼花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个中医针对眩晕病的诊疗方案。
1.诊断:首先,中医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头晕、眼花、耳鸣、乏力等。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可以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等。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中药的治疗原则是以益气补血、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熟地、甘草等益气补血药物;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等祛痰化湿药物;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还可以使用一些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
3.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也可以对眩晕病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猪肝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4.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时也会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患者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放松的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5.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眩晕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力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病。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等。
7.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用火或机械力将罐子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从而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病。
常用的拔罐穴位有风池穴、肺俞穴、脾俞穴等。
眩晕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头重或周围景物旋转等感觉。
眩晕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如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因此,对于眩晕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诊断,为其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1. 诊断眩晕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会向患者询问病史,包括眩晕出现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伴随的其他症状等,以了解眩晕症状的特点。
1.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内耳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1.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一些潜在的病因。
1.4 辅助检查眩晕诊断的辅助检查包括:•电子眼震图(ENG)•前庭脱敏试验•脑电图(EEG)•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眩晕的病因。
2. 眩晕的常见病因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是一种内耳疾病,常表现为头位改变时短暂的眩晕发作。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物理疗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可以进行前庭重定位操和前庭脱敏。
2.2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梅尼埃病是一种慢性内耳疾病,表现为间歇性的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和耳满。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手术治疗等。
2.3 眩晕型偏头痛眩晕型偏头痛是一种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疾病,表现为眩晕发作伴随头痛。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避免诱发因素、药物预防和急性发作时的药物治疗等。
2.4 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脑干血管病变、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治疗方案一般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眩晕的治疗方案眩晕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因而定。
以下是眩晕常见病因的治疗方案: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对于BPPV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前庭重定位操:通过特定的头位改变,将耳石移除内耳的后半规管,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1)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三140mmHg和(或)舒张压三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2)高血压水平分级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收缩压三180mmHg和(或)舒张压三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鉴别诊断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