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鉴别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脓毒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鉴别[摘要]脓毒血症易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混淆,二者有一些共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对这两种情况进行鉴别尤为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icu脓毒血症与sirs患者的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研究上述指标在临床上鉴别脓毒血症及sirs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脓毒血症;sirs;鉴别;意义

1病人及方法

1.1病人选择2002年8月-2002年12月间进人icu的患者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63±16岁(25-86岁);将22

例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12例)及sirs组(10例),比较脓毒血症组与sirs组的pct及crp的差别。各组间年龄无显著性差异。病人的诊断情况见表1。脓毒血症及sirs的诊断参照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及危重病学会制定的标准。疾病的严重度评分采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lion ii,apache ii)。

1.2检测方法血浆降钙素原测定方法:采用德国生产的brahms pct-q半定量快速检测产品。该产品采用的是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具有检测方便、快速及灵敏度高的特点。需血浆或血清量20μl,需时约30分钟。

1.3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2ng/ml为诊断脓毒血症的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3.3%,80.0%及81.8%。

2.3比较脓毒血症组与sirs组的crp的变化(t检验)(表3)。结果显示脓毒血症与sirs组的crp未见有显著性差别(p>0.05)。

3讨论

脓毒血症及由此导致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是病人进人icu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病情发展至重度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甚或mods时,死亡率明显上升。即使给予目前较好的支持及治疗手段,死亡率仍无明显下降。因此,如能早期鉴别脓毒血症,早期给予有效的干预及治疗,可能会阻止该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1],当发生脓毒血症时,血中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升高,并且随病情的加重而进一步升高。而非感染性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则无此变化。依此可早期鉴别脓毒血症,并判断脓毒血症的严重程度。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由116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在正常代谢情况下,甲状腺c细胞内的pct经蛋白水解后产生和分泌降钙素。正常时,血中pct浓度很低,几乎测不到。然而,在严重细菌感染时,血中出现完整的pct,且随全身炎症反应的加重,血中pct 水平进一步升高。

通过该研究可以看出,与sirs患者比较,脓毒血症组患者的pct 值明显升高(p2ng/ml为诊断脓毒血症的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3.3%,80.0%和81.8%。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在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期炎症反应蛋白,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crp升高。因此,被用作判断炎症反应的指标。除了白细胞外,crp是目前国内外最广泛应用的诊断感染的炎性指标。但在本研究中,比较脓毒血症组与sirs组患者血中的crp水平,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别(p>0.05)。一些研究也显示,crp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差。一个相对很小的炎症反应就足以刺激crp产生。细菌、病毒、移植后的急性排异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反应以及外科手术、创伤等均可刺激crp产生。

比较pct和crp可以看出,pct对于脓毒血症与sirs的十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更好的炎症反应参数。

参考文献:

[1]ugarte h,silva e,mercan d,etal;procalcitonin used as a marker of infe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 case med 1999;27:49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