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45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专题主干知识:(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的重要发展历程1.1949~1965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
国务院也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从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走上由国家统一领导的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科技发展起步时期,中国部分领域和科学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而且已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1966~1976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以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的科研事业受到重创,但还是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
3.1977~1979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恢复时期。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共中央很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口号,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1980年至今,是新中国科技全面发展时期。
(1)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发展,在完善科技体制方面不断向前迈进。
(2)从1986年起,国家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及重点成果推广计划(六大计划),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新格局。
(二)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两个高峰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1.两个高峰:一个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另一个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2.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展。
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点睛]本专题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主要内容包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教育事业的新成果,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通过对我国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主要成就的复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历程。
了解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关注各项事业发展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标考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重点掌握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解析考点1]简述建国以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及历史作用。
〔1〕“两弹一星〞A.1964年6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东方魔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西方媒体因此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工业革命〞。
〔3〕“银河“系列计算机A.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
B.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4〕“神舟〞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
专题五第1课1.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A.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B.“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C.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D.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因为“双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后因为“二为”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
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一发言应该是在()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答案】 B【解析】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其目的是()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B.繁荣文学C.继承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D.繁荣艺术【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目的的掌握情况。
繁荣文学艺术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下列文艺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标准》分析1.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代科学家艰苦不懈的努力,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
这些成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繁荣我国文化学术事业的方针。
本意是促进文艺的“百花齐放”,开展学术的“首家争鸣”,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学术。
这一方针确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贯彻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造成了很大的偏差,使不少正直的知识分子因而获罪。
,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颇值得进行认真的总结。
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但是,我国教育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其中波折颇多,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极大伤害,使国家的建设事业受到重大的损害。
“文革”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并逐步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在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应认真领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课前练习]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二、现代中国的文化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教育,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极大伤害。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19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在建国初期涌现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学术氛围浓厚。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人民版必修三第一节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二、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二千年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有一个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时代。
二千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个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科学发展、文学艺术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毛泽东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不再被骂为“臭老九”,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重视,全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大幅度增长。
1978年教育部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恢复对教材编审体制和出版发行办法,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战线呈现勃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过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