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36.16 KB
- 文档页数:9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主要内容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产、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问题。
3、环境污染带来危害:危害人体健康;使许多物种频临灭绝;毁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4、人们常提到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指: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资料:发生于1952年,仅加利福尼亚州,有190万棵松树受害,其中30%枯死);3)英国伦敦烟雾事件(资料:发生于1952年冬,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4)日本的水俣病事件;5)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6)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7)日本米糠油事件;8)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5、我国森林的长年砍伐,造成近年两大灾害:水灾频发 2、沙尘暴增多
6、工业“三废”指(废气、废水、废渣);生活”三废”指(粪便、垃圾、污水)
7、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水资源危机5)资源、能源短缺;6)森林锐减;7)土地荒漠化;8)物种加速灭绝;9)垃圾成灾;10)有害化学品
污染
8、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各种资源危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等)
9、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
10、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可归结为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污染问题。
11、破坏森林带来恶果: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物种减少
12、水污染中常说的“五毒”物质是:酚、氰、汞、铬、砷。
13、对绿色植物损伤最大的五种气体是:氧化氮、乙烯、氯气、氟化物和二氧化硫。
14、水体被污染的途径有: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含有农药、化肥、有机物的农田,大气沉降
物,放射性散落物及酸雨等。
15、环境污染主要有:(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食品污染(5)放射性
污染(6)噪音污染
16、中国政府把“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国家重点
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17、臭氧层的作用?(在距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高空,分布着一层臭氧层,尽管它在空气中
的含量很少,但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
18、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1)自然资源总量大,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门类全、数量丰富。
是世界第三资源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
(2)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3)资源的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匹配;
(4)低劣资源比例较高;
(5)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严重。
19、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影响;(3)对能源供应的压力;(4)森林资源的困扰;(5)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6)环境污染空前加剧(7)对矿产资源的压力(8)对海洋资源的压力20、98年长江发洪水就是由于大量森林被砍伐,洪水之后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天然
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有力措施来恢复生态环境。
21、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高时,被称为“厄尔尼诺”(圣婴),
而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时,被称为拉尼娜(圣女),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22、为什么说森林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因为森林不仅给人类提供木
材、药材、花果、植物、动物等,还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
源、调节气候、制造氧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杀灭细菌等作用)
23、一公顷森林制造的氧大约可供多少人呼吸? (1000人)
24、一个城市居民要多少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才可以吸收其全部所呼出的二氧化碳? (10平方米)
25、湿地: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6、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
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教育和科研价值:
旅游休闲;航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27、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我国的哪一类植物资源占据全世界首位?哪一类动物的
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裸子植物;鸟类)
28、我国所特有的珍稀动物有哪些?(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等),我国特有
的珍稀植物有哪些?(银杉、金钱松、珙桐等),哪一种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熊猫”?(银杉)
29、生物入侵:生态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入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
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或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进入到另一个新环境,
并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
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农林牧渔业生产、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30、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
的统一整体。
3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
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4、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
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35、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
沫,称为“水华”。
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蓝藻爆发的原因:天气变暖,水质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产生原因:1 农田化肥2 牲畜粪便;3 污
水灌溉;4 城镇地表径流;5 矿区地表径流;6 大气沉降7 水体人工养殖
36、水土流失:在水的侵润和冲击作用,以及重力和风力等外力的联合作用下,土壤的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被水流带走而遗失的现象。
37、水土保持是指以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8、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39、节能减排: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40、绿色食品是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分A级和AA级,A级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41、绿色能源又称清洁能源,可分为狭义和广为两种概念。
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
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将煤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煤与成“煤”油,通过高新技术严密控制的燃烧转变成电力)和核能等。
42、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或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43、环境保护,是指公民、团体、国家及国际社会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
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和。
44、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2)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4)污染者负担、开发者保护的原则;(5)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45、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46、现代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科学预测与决策;(2)污染控制;(3)清洁生产;(4)节约能源;(5)生态农业;(6)综合利用技术;(7)环保产业
47、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
为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座里程碑。
48、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会议还签署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申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文件。
49、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于何时何地召开?答: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
我国于2006年12月12-13日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
50、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是什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集体、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1、我国已颁布了十部环境保护法律,它们是:环境保护法(1989年颁布)、水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沙治沙法。
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7部:《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自然保护区法》、《生物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遗传资源保护法》、《生态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
52、“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53、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才能从事该项活动。
54、征收排污费制度: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55、环境监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影响人类和生物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实施现场监视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定的过程。
56、环境标准:是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物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水平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或技术规范。
57、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
三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方法标准。
两级是指国家和地方两级。
58、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民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而制定的,规定其环境要素中所含有害物质或者因素的最高限额的标准。
59、环境污染指某地区的环境质量达不到适用的环境质量标准的状况。
环境质量标准也是判断排污者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根据。
60、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或者环境特点而制定的,规定污染源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最高限额。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61、方法标准,是指为确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工作而制定的各种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
6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6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4、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65、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66、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67、可持续发展观本质是一种创新观——环境创新、经济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
68、可持续发展有哪四个方面关系?1、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2、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3、机会与
公平的关系。
4、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69、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人类发展的需要,而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潜在能力,以满足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是只顾发展不顾环境,而是尽力使发展与环境协调,防止、减少并治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自然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持续不断的,它既能满足当今的需要,又不致危及人类未来的发展。
70、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
71、可持续消费: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
72、可持续消费观:指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包括在对商品的选择、消耗到废弃的全过程中考虑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73、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
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关系。
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另一个社团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平等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当代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社团与社团间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上。
74、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可持续发展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区域环境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
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有赖于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有赖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部门之间的协调行为以及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意识。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它部分可持续发展进程。
在考虑社会发展战略时,需要打破部门和专业的条块分割以及地区的界限,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
75、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
10年后,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由美国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生物学家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主编完成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既可持续发展的境界,这是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的报告。
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
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76、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较晚。
我国环保工作始于1972年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72
年6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开
始认识到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环保工作主要围绕“三废”治理展开。
奠定了我
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基础;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京召开,确立了环境保护是
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初步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初步走
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保道路;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京召开,确定了我
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77、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是奥地利人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
78、现代环境主义的先驱——卡逊,其著作——《寂静的春天》,发表于1962年。
79、马寅初: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著有《新人口论》等数十种著作。
8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81、中国环保人物:唐锡阳先生——第一代环保活动家;梁从诫先生——“自然之友”的创始人;廖晓义--要做草根的人;田桂荣——回收电池600万多节;姚远——16岁高中生当选我国
环境大使;奚志农——滇金丝猴的私家摄影师;刘章华——30年天天植树不止,书写绿色人生82、世界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野生动物援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IFAW)国际
自然保护同盟
83、中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84、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主题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世界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国际湿地日——2月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
中国植树节——3月12日
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12369
昆明受理自来水业务的咨询、投诉及管网报漏报修电话:96106
2008年5月14日,美国内政部长德克·克姆斯若恩宣布将北极熊列为濒危动物,该动物成为
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被列入濒危物种的动物。
85、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5亿。
86、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87、自然保护是对自然环境和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其中心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
88、我国城市主要以煤烟型的空气污染为主。
89、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是指某个地区的气温显著高于周围地区,就像大海中的孤岛那样,形成温度的“孤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90、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
城市绿地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
绿地能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
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
水面、风等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
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最小,表现出比其他下垫面的温度低;水面蒸发吸热,也可降低水体的温度。
风能带走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
91、解决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前提
大力发展经济,奠定解决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物质基础;加强环境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发动公众积极参与,发挥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环境立法,加强执法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92、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93、碳循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气中交换。
碳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大气、陆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统及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海洋及沉积物。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94、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9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6、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97、我国“十二五”规划确定节能环保指标体系: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其中,非化石能源比例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森林蓄积量,是第一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也是人们关注和热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