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第一篇: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
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
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
”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
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
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
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
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
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
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
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老舍的幽默风格与社会讽刺《老舍的幽默风格与社会讽刺》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老舍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讽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社会画卷。
老舍的幽默并非是简单的引人发笑,而是蕴含着深深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洞察。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那些令人捧腹的元素,然后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时的心理描写:“坐了好久,他心中腻烦了。
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
不,他不能服软。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
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这段描写通过对炎热天气的细致刻画,让人在感受到祥子的辛苦的同时,也不禁为老舍幽默而生动的笔触会心一笑。
这种幽默,既让读者更能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又缓解了作品中沉重的氛围。
他的幽默还常常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上。
在《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幽默与诙谐。
唐铁嘴的那句“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荒诞和人们的麻木。
老舍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与悲哀,也让我们对那个黑暗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老舍的作品绝非仅仅是为了博人一笑。
在幽默的背后,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讽刺。
他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着社会的种种弊病,毫不留情地揭开那层虚伪的面纱。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梦想被社会的黑暗一点点吞噬,最终走向堕落。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导语: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作家。
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体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老舍先生的创作非常广泛,有大量享誉中外的话剧,有为数可观的和通俗文学作品,但更能集中体现作家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的还是他的创作。
一、京味幽默小说的典型18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出生在乱世之中的北京。
他的诞生日是旧历小年,第二天就逢立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舒庆春。
老舍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他的父亲就是被侵略军烧残致死的。
老舍后来回忆道: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孩子的恶魔,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
童年的记忆给作家留下一生都无法抹灭的印象。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童年记忆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老舍的童年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加之他天生敏感好思,悟性高,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以便抚平心灵深处的伤口。
(一) 老舍小说的京味渊源。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是受这个人所处的地域影响的,就像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饭一样。
作家的语言习惯,创作风格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置身的语言氛围相关联。
老舍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在这里学习、生活。
他在私塾里念过“四书”、“五经”,在新式学校里念完小学、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历任小学教员、校长、员、教育部的公务员等。
因不满教育界的黑暗现状,愤然辞职。
他的文学创作天赋,在读小学时就已暴露出来,得到老师较高的评价。
在北京起源后波及全国的“五四”运动,让老舍在思想上产生“大地震”,并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
这给他创造了成为作家的条件。
他回忆道:“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作这样的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敬敬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此而已。
我绝对不会忽然想去搞文艺。
”老舍成了一名作家,是历史的必然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结果。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老舍小说的讽刺艺术2004年3月第2卷第l期总3期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mal0fBeijingUnionUniversity(HumanitiesaIIdSocialSciences)M.20o4V o1.2No.1SumNo.3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老舍小说的讽刺艺术王卫东(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100011)[摘要]讽刺艺术不仅是语言问题,也不仅是思想态度问题.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它与作品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密切相关.老舍小说的讽刺之所以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的错综变化.叙述者的态度与隐含作者的态度有统一,有错位,有对立.老舍小说中的讽刺在很大程度上靠这些因素形成.[关键词]叙事学角度;老舍小说;讽刺艺术;态度统一;关系对立[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04)Ol一0067—04 老舍小说具有很高的讽刺艺术,这是人所共知的.已有不少文章对此进行过探讨,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以往的学者多是从思想内涵或者语言艺术的角度对老舍小说的讽刺进行分析,今天看来,这种分析是有局限的.笔者认为,讽刺艺术不仅是语言问题,也不仅是一个思想态度问题,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它与作品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也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老舍小说中的讽刺艺术作一些探讨.老舍小说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是多样和复杂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叙述者是隐含作者的代言人,叙述者的态度与隐含作者的态度是统一的,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一起去讽刺他们所不喜欢的人和事;二是叙事者与隐含作者对于问题的态度不同或者不尽相同,叙述者常常就是隐含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或者它既是讽刺的主体,又是讽刺的对象.本文拟就这两种情况对老舍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做一分析.l叙述者与隐含作者态度一致进行讽刺叙述者与隐含作者态度一致进行讽刺的现象在老舍小说中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讽刺态度是隐晦还是明确,叙述者所表达的都是隐含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说叙述者是隐含作者的忠实代言人.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讽刺态度比较隐晦的,一种是讽刺态度比较明显的.讽刺态度比较隐晦的作品可以《断魂枪》为例, 作品的大部分篇幅是用显示(showing)方式进行的不露声色的客观叙述:沙子龙将家传的断魂枪武术视作宝贝,坚决不肯传给他人;王三胜等则以攀附神枪沙为荣,曾因沙子龙不与孙老者比武而感到失落与愤慨;孙老者专为向沙子龙学习断魂枪而来, 因沙子龙不传断魂枪而陷入失望.这些描写是真实的,隐含作者的讽刺态度也是比较隐晦的.但如果叙述者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具有传统意识的某些读者看来,这些行为就并不可笑,因而也就不能充分获得这些作品的讽刺效果,也达不到隐含作者的讽刺目的.隐含作者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就让叙述者在作品的开头部分发表了这样一段议论:"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镳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天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有了这样一段议论,小说讽刺落后意识的主旨就非常明确了.我们知道,文艺作品所嘲讽的对象本身必须是[收稿日期]2003—08—20c作者简介]王卫东(1953一),女,山东龙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东西方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68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舨)2004年3月可笑的,人们在对这一可笑现象进行观照时觉得自己比审美对象高明,这样才能体验到愉悦,才能达到作者的心理预期,而让人物自己去表演,现身说法,又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最佳途径之一.小说《不说谎的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周文祥是以不说谎自居的,对"说谎会"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胡闹,觉得他们让他加入说谎会是对他人格的污辱.可是以向来不说谎自诩的他却从一出场就开始说谎且后来一直纠缠在谎言之中.小说开头写道,周文祥正在全神贯注地读一封说谎会寄给他的信,他无暇顾及上班时间已到.但当太太问他是不是该走了时——"实际上,为那封信,他实在忘了到公事房去",大衫是在不知不觉中穿上的——他却应声答道"我这不是都预备好了吗?"这是他撒的第一个谎.接下来,他因精神不集中走得比较慢,上班迟到了两分钟,为了面子和十来年的荣誉,他"委婉圆到"地向经理撒谎,说是因为孩子生病自己迟到.尽管他上班临走之前就知道小春可能肚子根本不疼,说肚子疼只是逃学的一个借口,但他在经理面前还是将它做为迟到的理由.请假回家以后,看小舂的脸色和嗓音都不像肚子疼的样子,他已判断出,在这件事情上,他妻子和儿子都在说谎.虽然周家的人这样不实在很使他痛心,可是他仍然不想揭穿这个谎言,而想让医生来揭露他们母子的虚伪.不料医生也在说谎,他竟给无病的孩子开了药方,还说"病不轻!""吃两剂以后再来诊一诊吧!'.周文祥已经看出来了:"小春说谎,太太说谎,医生说谎,只有自己诚实."而这个诚实又是因为他说起谎来熟极而无懈可击,"因为所做所说的事都是凭着素日诚实的习惯而发的,没有任何故意绕着做出与说出来的地方".在这里,叙述者几乎退人幕后,叙述声音特别微弱,让人物现身说法,将周文祥的不自知说谎,说谎已成为生活习惯等展露无遗,从而揭露出社会风气的颓败,隐含作者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讽刺也十分鲜明地得以展现.在小说《善人》中,也用同样的方法讽刺了善人的不善:专靠丈夫吃饭的穆女士总以独立女子自居,她自认为自己的"天职是在救世",却无视人民大众挣扎在死亡线上,而不切实际地提倡沐浴和早晨吃牛奶与黄油.将丫环取名为自由,博爱,好像人人平等了,然而事实上却将自由当做下人.叙述者几乎没做任何评论,而用穆女:上的所作所为,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另一篇小说《老年的浪漫》也将人物推到了前台.除感叹冯二"穿着飞棉花的短袄,他还怕得罪人"是叙述者在发言外,其余全是人物刘兴仁在行动,思考.通过刘兴仁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暴露出他的虚伪丑陋贪得无厌.不难看出,以上各篇中至少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叙述者比较隐蔽,二是隐含作者的讽刺态度比较明显.叙述者比较隐蔽,成就了作品的显示效果;隐含作者的讽刺态度比较明显,使作品明快易读,读者接触了作品就不难领会隐含作者的意图.其他如《马裤先生》《抱孙》《邻居们》《新韩穆烈德》《"火"车》《番表》等小说,叙述者虽然或隐或显, 隐含作者的讽刺态度也或明或晦,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态度却是完全一致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站在一起,使其讽刺艺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2讽刺发生于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对立关系中在老舍小说中,因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立场统一而完成的讽刺不少,但写得最好的,最精彩的讽刺是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对立中完成的.即叙述者说反话,表达的是隐含作者的正面意思;叙述者自己跳到前台表演,讽刺别人,隐含作者连叙述者一起讽刺.在老舍小说中,这样的情况很多:隐含作者想批评的事物.叙述者反而表扬赞成,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形成对比,形成张力,以构建讽刺.比如小说《阳光》,主人公"我"本是一个依靠家庭,依靠男人生活的人,但在叙述者的叙述中,"我"却以一个蔑视封建礼教的新女性自居,而对于这一点.叙述者又是认同的.换一句话说,叙述者与主人公的立场是一致的.而与隐含作者的立场是对立的.叙述者对主人公的赞美,正表达了隐含作者对主人公的批评."我"出身于富有的家庭,金钱使"我"娇贵美艳,目空一切,幼年时是家中的皇帝.上学后是同学们的首领."我"不爱学习,而热衷于想入非非,"我"也不用学习,因为金钱可以给"我"一切.虽然静下心来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依靠家庭过活,"除了美丽,我什么也没有",但仍然不想学一点本事以做为谋生的手段.在金钱,地位与爱情面前,"我"徘徊过,但最后选择了金钱,地位."我"随心所欲地放弃了恋爱的权力之后,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旧式婚姻,并且以"我的丈夫是一个顶有身份,顶有财产,顶体面,而且顶有道德的人"而骄傲.可"我"毕竟是一个新女子呀,虽然结了婚,但我是我自己的,"我"姘上了一个比丈夫地位更高的贵人.第2卷第1期王卫东: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老舍小说的讽刺艺术69 奇怪的是,提倡旧道德的丈夫非但不阻止"我"与那个贵人交往,倒仿佛暗示"我"做对了.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我"填补了以前没有得到的爱情的空白, 丈夫靠贵人的帮助升了官.不过好景不长,"我"渐渐不年轻了,丈夫又找来个使他升官发财的生力军——他娶了姨太太. 那个贵人也不理"我"了,"我"意识到,"我"连一个男人也抓不住."我"要反抗这命运,开始与一个旧日的同学交往,这让丈夫抓住了把柄,"我"成了家庭的囚犯."我"决定与丈夫离婚,"我"从道德上打倒了丈夫,不过"我"也失掉了一切.从全文看来,叙述者以赞许的口吻述说"我"的故事,思路完全与"我"一致,这就站到了隐含作者的对立面.但"我" 的诸多想法显然不是隐含作者的,而是与隐含作者的想法严重对立的,在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错位中形成了讽刺.叙述者越同情被讽刺对象,讽刺效果就越明显,当叙述者与被讽刺对象的思路完全一致时,讽刺就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如小说《末一块钱》中,林乃久一边大手大脚花天酒地地花着哥哥的钱,一边埋怨哥哥不懂场面,是乡下人,一辈子不肯花钱吃点肉.他恨哥哥不再给他钱,使得他没钱捧唱大鼓的史莲霞:"听书才花几个子?就说捧,点一个曲儿不是才一块钱吗?哥哥哪懂得这个?"叙述者与林乃久站在一起,用同情的语气叙述这一切, 将绝大的讽刺臻于化境.再如《老字号》的叙述者同情辛德治,赞美钱掌柜,贬低周掌柜的经营方式. 除小说最后一句外,叙述者一直站在隐含作者的对立面,看不惯周掌柜的满街拉客,看不惯周掌柜的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看不惯周掌柜在禁止销售日货时,大量屯积,销售日货,拿日货冒充国货,德国货,英国货,骗城里人和乡下人,也骗检查队.叙述者与辛德治一样厌恶周掌柜让伙计们对顾客"折跟头,打把式,更好能在空中飞",并与辛德治大有同感:"作买卖打算要赚钱的话,得会变戏法,说相声".后来,周掌柜另有高就,叙述者和辛德治喜欢的钱掌柜又回到了三合祥,并带回了三合祥的一切老规矩,但却不赚钱.小说以这样巨大的落差讽刺了因循守旧的辛德治和三合祥.当然这并不是说隐含作者完全同意周掌柜的所有做法. 老舍小说中的讽刺更精彩的是叙述者讽刺别人,隐含作者连叙述者一起讽刺.如《开市大吉》这篇小说旨在揭示中国民族性的油滑,揭穿隐含作者所鄙夷的那些骗人的把戏,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叙述者的可笑却首当其冲:"我,老王,和老邱,凑了点钱,开了个小医院."一共三股五个人的医院,却别着不少的心眼:"我和老王是一党,老邱是我们后约的,我们俩总得防备他一下.办什么事,不拘多少人,总得分个党派,留个心眼.不然,看着便不大象回事."而这些想法和做法正是隐含作者所深恶痛绝的."我"为了赚老百姓的钱用尽心机上窜下跳:开张第一星期因免费施诊,所以不管病人是什么病统统只给苏打水;正式营业后,来一个宰一个, 给病人治病的出发点不是从病人考虑,而是为了多赚钱讨好病人.鼓励患花柳病的病人常到"我们"医院看病可以半价收费,患胃病的病人还纵容她胡吃海塞,以便她多住几天院.为了赚更多的钱,"我们"又想出了开设打胎与戒烟门诊,并准备暗中宣传检查身体,"凡是要考学校或保寿险的,哪怕已经做下寿衣,预备下棺材,我们也把体格表填写得好好的;只要交五元钱的检查费就行".从一个小小的私人医院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污浊不堪,不可救药.在隐含作者对包括叙述者在内的人和事的否定中形成讽刺.再如《我这一辈子》,这篇小说是从巡警的视角反映社会,叙述者"我"在隐含作者与读者面前充分表演,为小说反映乱世的下层人民生活和揭露国民劣根性的主题服务."我"是一个小人物,是一个很聪明的小人物,"我"自认为是高于时人的,自信干什么都能干得出色,漂亮,只是自己没遇上好时候. "我"经常看到别人的缺陷而嘲笑别人,却不知道"我"的一大堆缺陷正被隐含作者所嘲笑.在小说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是有分有合的,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态度也经常变化,当叙述者同于时人时,隐含作者对于叙述者是揶揄的,当叙述者高于时人时,隐含作者对于叙述者又是赞同的."我" 走过了大半辈子,是快饿死的人了,回首往事,不免自我解嘲,看到自己的许多缺陷,当叙述者嘲笑自己时,叙述者实际上是与隐含作者站在一起的. "我"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个人的意义,而是一类人的代表."我"当过3年裱糊匠的学徒,学徒生涯的酸苦历练得足以让"我"能抵挡世界上的一切苦事, "我能和大兵们一样受苦,而大兵们不能象我这么和气"."我"很聪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平常人能作的,我一瞧就能明白个五六成.我会砌墙,栽树,修理钟表,看皮货的真假,合婚择日,知道五行八作的行话上的诀窍……"仗着"我"的聪明,"我的嘴老不肯闲着,对什么事我都有一片说词,对什么70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人都想很恰当的给起个外号.我受了报应:第一件事,我丢了老婆,把我的嘴封起来一二年第二件是我当了巡警".我曾经管巡警叫"臭脚巡",现在自己打了嘴巴.当巡警一月六块钱饷粮,但活儿很苦,并且虽然"食不饱,力不足",但却要"鼓起肚皮, 假装刚吃完三大碗鸡丝面似的".巡警的权力很小,不仅对上无能为力,对下也无能为力.在一次兵变中,"我"看到了I;t~T抢的兵们更可怕的老百姓抢东西:"谁能想到那些良善守法的人民会去抢劫呢?哼!机会一到,人们立刻显露了原形"."男女老幼喊着叫着,狂跑着,拥挤着,争吵着,砸门的砸门,喊叫的喊叫,嗑喳!门板倒下去,一窝蜂似的跑进去.乱挤乱抓,压倒在地的狂号,身体利落的往柜台上蹿,全红着眼,全拚着命,全奋勇前进,挤成一团,倒成一片,散走全街背着,抱着,扛着,曳着,象一片战胜的蚂蚁,昂首疾走,去而复归,呼妻唤子前呼后应"抢东西的人太多,"我"不仅不敢管,还怕他们加害于"我","我"只好躲藏在人群中,看着大家抢,等人们散去时,"我"跟一个屠户借了一件满是猪油的大衫穿在身上,"把帽子夹在略肢窝底下.一手握着佩刀,一手揪着大襟,我擦着墙根,逃回'区'里去".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了失掉了法律约束的老百姓的疯狂性与破坏性."我"在嘲笑老百姓的见财起意肆无忌惮,隐含作者在嘲笑"我" 的胆小怕事而又"遇事不慌",当然也同情"我"的无可奈何力单势孤."我"在多次碰壁后终于从世事中总结出来:要想安然无恙地在世上活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汤儿事",对一切都不要太认真,这是"我"与隐含作者出离愤怒的共同认识.话虽这样说,"我"的工作还是比别人努力的,虽然有时躲着小偷走,但任务完成得还不错.几年后"我"由"招募警"升为"三等警",40岁上又升了"警长".苦中作乐的"我"忘乎所以地留起了小胡子,没想到这小胡子惹了祸:因年老被新局长撤了差.做巡警20年,被人一脚踢出来了.这就是当巡警的下场.在小说最后,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一起"笑我这一辈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在小说中,隐含作者除善意地嘲讽"我"之外,还赞同"我"的许多想法,如"安善良民要是会打抢,巡警干吗去专拿小偷"?"人民要不是真正的人民,办警察是多此一举,越办得好越招人怨恨".这些近乎哲理的语言是叙述者和"我"的共识,也与隐含作者的思想非常接近.在《我这一辈子》中,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我"就是这样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地完成了整体的讽刺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讽刺是靠隐含作者,叙述者及人物之间复杂变化的关系实现的,作品中讽刺的实现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在老舍小说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立场有统一有对立,所持观点与对人物事件的态度也有分有合,正是在这种错落有致中完成了一个个博大精深的讽刺.[参考文献][1]老舍.老舍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l一1990.[2]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3]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UnderstandingtheSatiricalArtofLao—She'sNovelFromNarratologyAngleW ANGWei—dong(NormalCollegeof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011,China)Abstract:Satiricalartisnotonlytheproblemoflanguage,butalsotheproblemofthinkinganda ttitude.Fromthenar—ratologyangle,ithascloserelationwiththehiddenwriterandthenarrator.ThesatireofLao—she'Snovelisbroadand profoundBecauseitiscomplicatedbetweenthehiddenwriterandthenarrator,Theattitudefro mthehiddenwriterandthenarratorisintegrated,complexandopposed,SOthosetakefromLao—she'Ssatiricalart. Keywords:narratologyangle;Lao—she'snovel;satiricalart;integratedattitude:opposedrelation。
笑与刀——论老舍小说《猫城记》的讽刺艺术作者:温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温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摘要:出于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失望,老舍创作了《猫城记》。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是讽刺,陌生化、反讽、对比、黑色幽默是其达到讽刺效果的手段。
其讽刺中透示出的是作家对于整个民族国家生存困境的深深焦虑。
《猫城记》广阔的象喻空间使其在今天读来仍有发人深省的价值。
关键词:《猫城记》;讽刺;民族生存困境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70-03《猫城记》是老舍于1932年写成,发表在《现代》杂志上的一部现代幻设型政治讽寓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偶然降落在火星上,在一个全盘崩溃前夕的猫国里游览的种种经历。
王德威指出:“笑其实比泪更有道德颠覆力,更难为作者读者所掌握。
”[1]如果说老舍大部分的作品是以幽默见长,是“含泪的微笑”,那么《猫城记》中的笑则是带着利刃,直刺人心的笑,是深具“道德颠覆力”的笑。
因此本文将从笑的力量——讽刺艺术来剖析《猫城记》的内涵。
老舍创作此部小说的动机,依老舍之见:“头一个是对国事的失望,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
”[2]而更深层次的创作动机,从《猫城记》所写内容可以看出:满目疮痍的社会,麻木愚昧的国民——这显然是要对国民性进行批判。
但是,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并不是为批判而批判,其思想主旨和创作动机是非常单纯的——“为了爱国”[3],而且是用带着利刃的笑来表现这一思想内涵的。
一、陌生化视野——假想城邦的末日图景《猫城记》是一部科幻小说。
“五四”时期,“尽管科学一词是中国‘现代’知识界的主要口号之一,‘五四’的文学传统从来不曾正视过科幻奇谭这一文类”,在“五四”之后,“除老舍《猫城记》、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等聊为点缀外,文坛大抵为写实主义的天下”[1]。
可以想见,《猫城记》给当时文坛带来的陌生感。
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中所运用的幽默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深入探讨老舍小说的幽默创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幽默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它通过诙谐、戏谑的语言和荒诞、滑稽的情节,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小说中,幽默往往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能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
幽默在老舍的小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作品增色不少。
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
老舍擅长运用讽刺手法来展现人物的矛盾与荒谬。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描写祥子与虎妞的婚姻生活,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祥子身陷婚姻的枷锁,却又幻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用戏谑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矛盾,使读者在捧腹之余,也能深入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还体现在诙谐的语言上。
他常常运用轻松幽默的对话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在《猫猫神和喇叭花》中,作者用“拦路抢劫”来形容两位老妇人争夺一只鸡的情景,使人忍俊不禁。
这种诙谐的语言为紧张的情节注入了轻松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乐趣,又能在轻松的语境中体味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老舍还运用滑稽手法来表现小说的幽默艺术。
他常常刻画一些荒诞滑稽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作品中的“笑点”。
在《小坡的生日》中,小坡的妹妹把自己打扮成“女皇”,摆出一副神气十足的架子,而小坡则扮演“臣子”,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作者通过这种荒诞的情节设计,以滑稽的手法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童真与憨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忍俊不禁。
老舍小说的幽默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的作品常常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享受。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也使人们在欢笑之余能够受到启发和教育。
老舍的幽默艺术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思考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讽刺与幽默的话篇一: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等经典作品。
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
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
”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
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
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
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
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
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
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
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
关于老舍的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老舍(Lao She)是中国20世纪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写实主义: 老舍的作品以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写实描绘为特征。
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各种阶层和风土人情。
幽默讽刺:老舍的作品常常夹杂着幽默和讽刺,他通过夸张和寓言手法,对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进行讽刺,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语言的抒发:老舍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他擅长运用北京方言和口语,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更贴近生活。
他的语言表达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充满了通俗感。
关注人性: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是老舍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善恶、悲欢、苦乐等方面的方方面面。
社会批判: 老舍对社会现象和制度进行了敏锐的批判,他关注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作品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总体来说,老舍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幽默的艺术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这些特色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备受尊重的作家。
第11卷第6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 .11,N o .62009年11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v .2009老舍、钱钟书幽默讽刺艺术及成因剖析莫丽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阜新 123000)摘要:在中国现代幽默讽刺文学的长河里,曾升起过两颗璀璨的“新星”。
一位是“和善的长者”、“平民作家”老舍,一位是四十年代中期,光芒四射、才情横溢的学者钱钟书。
老舍和钱钟书的幽默讽刺艺术,分别代表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幽默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在分析老舍钱钟书文学作品中幽默讽刺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其成因,在了解其幽默讽刺艺术不同风格基础上,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不足和局限,对于深化丰富幽默讽刺艺术,纠正某些不良倾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舍;钱钟书;幽默讽刺;成因剖析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9)06-0634-03Lao She 's and Qian Zhongshu 's art of humorous satire and its origin analysisM O Lijun(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deolog 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iao 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China )A bstract :In the perpe tual river of the mode rn humo rous satire literature in China ,there once has raised tw o bright new stars .One is Lao She w ho w as called the genial elder and the co mmo n people w riter ;the other is Qian Zhong shu ,w hose light shining in all directions and w ho brimmed w ith talent in 40's inter -m ediate stag es .Lao She 's and Qian Zhongshu 's humo rous satire arts represented separately the hig hest level in 30's and the 40's China in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hum orous satire art in the literary w ork o f Lao She and Qian Zhong shu ,and taking it as a foundation ,emphatically analyzes its origin .Taking as foundatio n by pointing out the diffe rent sty les of hum orous satire art in their w o rk ,the paper re spectively analyzes the superiority ,the insufficiency and the limitatio n in their w orks .A ll the se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ig nificance for enriching and deepening now humo rous satire lit -erary arts and for cor recting certain undesirable tendencies .Key words :Lao She ;Qian Zho ng shu ;humo rous satire ;origin analy sis 收稿日期:2009-07-04 作者简介:莫丽君(1969-),女,内蒙奈曼旗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
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
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
”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
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
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
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
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
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
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
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
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
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
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
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
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
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
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伦不类、滑稽可笑却又有点绅士相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此人外表斯文懂礼,说话和气,但一句“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却泄露了天机,让人不知所云。
接下来用夸张手法描写其语言。
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夸张具有扩大、强化、渲染等作用,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老舍的夸张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文中“马裤先生”的喊叫:“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背后打了个霹雳”“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
以为车上失了火。
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运用夸张手法极力写出了马裤先生在所谓“文质彬彬”外表包裹下的一个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德意识的小市民的丑恶形象。
小说中经典的茶房一系列的“眉毛”描写,“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直怕茶房的眉毛脱净”,将一个可怜的茶房在马裤先生的“狂轰乱炸”下,苦不堪言,痛苦万状的形态描摹的活灵活现。
可怜的茶房,地位低下,无可奈何,只好拿眉毛来表示抗议了。
小说对于这段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一声一声“茶房!茶房!”,不仅给我视觉上一个冲击,而且让我反复听见了这一声声尖锐的喊叫声,看见茶房那苦不堪言的样子,按照作者的语言就是“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觉得怎么会有一个这么“活宝”的人。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语言都是极为精简的,让人读起来有种格外活泼的感觉,那个“马裤先生”就像是一个要不到糖的孩子,一遍挖着鼻孔,一遍喊叫着。
可是,如果真的是一个孩子,我们或许会认为他是那样的天真可爱,但这主角却是一个成年人,在他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不免感到些许“恶心”和“鄙夷”。
此外,作者用词风趣,有些小地方并不直接写出,而是用一种间接的手法达到幽默的目的。
如写到马裤先生吐痰吐到车顶上,作者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照顾了车顶”来鲜活地描绘出“马裤先生”令人发笑的画面。
马裤先生这个人可称得上是集负面之小成:他为人小气,好虚荣,不懂基本的礼仪,对於“耻”更没有基本概念。
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
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
马裤先生的平凡,或者说是“夸大之后的平凡”,让人心有戚戚焉。
我想这便是老舍先生当初写作时想要表达的效果,使小说的人物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这才是这篇小说的讽刺幽默所在,就像上文所说的“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而对于另外一篇讽刺戏剧性的作品《开市大吉》,这样的讽刺性幽默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夸张手法展示了一伙江湖医生骗钱有术的丑陋行径。
在小说中,最令我感到好笑的就是老太太刚来到医院的时候与“我”对话的内容,老太太抱怨一句,“我”便跟着附和一句,“糊涂东西们”“不知好歹”等回答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庸医,在人们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市井小民的丑陋恶行与无知鄙俗。
一群江湖医生不择手段地欺骗,一些病人却心甘情愿接受所谓的治疗,双方都把生命视为儿戏。
在热闹有趣的情节背后,蕴涵着贪婪和愚昧正在杀人的悲剧因素。
这里也让我看见了老舍先生的悲剧观,朱自清就曾评价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都有一个严肃的悲惨的收场。
老舍擅长于用笑来写哭的故事,这在《开市大吉》中就能明显地揣摩出来。
可见,我们通常从老舍的创作中读到轻松和自如,是将一种普遍性的焦灼经作家个性的筛选后而形成的,拨开貌似轻松的面纱,我们看到老舍面对社会的倾危、人民的苦难、人生的无奈露出的苦笑。
在他看来,他把幽默视为悲观的产物,是作家对人生矛盾有了深刻的领悟之后采取的一种写作态度。
所以,无论在他的小说中,故事是如何地逗笑,语言是如何地幽默,却掩盖不住深层的无奈苦笑与讽刺心伤。
我们继续看《善人》这一篇,这篇小说中的讽刺幽默是让人一看就明了的。
作者下笔锋利,嘲骂了以阔太太穆女士为代表的那类所谓上层人物,揭穿他们假慈善真剥削的事实。
小说一开始便说到穆女士不愿他人称她为汪太太,因为她觉得被称为汪太太就像是靠着老公吃饭,不独立的女性,而实际上她却“老实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
这一段轻描淡写,却将一个虚伪的上层太太形象刻画了出来,让人不禁发问“这样的一个人会是个善人?”一句“她是为救世而来”多次出现在小说中,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小说中还通过主人公的一些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写出讽刺意味,文中写穆女士“真想抄起床旁的小床灯向自由扔了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一个伪善者的面孔,呼之欲出。
在小说中,作者没有一句话说到穆女士的伪善,虚情假意,但却让人清楚地看见了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就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这种不动声色地讥讽伴随着幽默的语言,轻而易举地让读者在阅读完之后摇摇头感叹“穆女士真是一位‘善人’啊!”。
而这篇小说的名字叫做《善人》也是亮点之处,简单的两个字让人在一边阅读的时候一边形成反照,反讽的意味十分强烈。
对于另外一篇《有声电影》作者的笔调则柔和了许多,且略带善意,讥笑了那时无力且无心去追赶时代发展的市井小民。
小说主要写了一家老小到电影院看有声电影的事情,语言诙谐俏皮,但却充满无奈讥讽。
小说中对于动身前去看电影的那段描写,让读者也不免替他们着急,而终于到了电影院,却在一个座位问题上纠缠不清,“大家总不能忘了谦恭啊,况且是在公共场所”“大家打架似的推让,甚至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笔调轻松却使人充满厌恶之感,到了最后,大家对于什么是“有声电影”其实根本没有概念,却还“赞叹不已”,一群无知恶俗的市井小民形象让我深深鄙夷,同时也深深佩服老舍先生的观察能力及其语言艺术。
我们知道,老舍先生作为满族人,长期居住北京,其笔下人物也大多是生活在北京或以北京为中心的,因此他的写作语言具有鲜明的京味,并善于以北京小市民的诙谐方式,调侃一件件平凡的事,他的批评讽刺是尖刻的,但他是根深人民大众的,他并不写什么国家大事,总是从小处入手,却以小见大,写活了一个社会,造就了众多典型人物。
其实,从前面的四篇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老舍的讽刺性的幽默,但是那种讽刺却是温情的。
怎么说呢?幽默在许多情况下,和讽刺是一个根上开出的两朵花,一个带刺,一个带笑。
老舍是以机智而轻松的笑去窥视和描写北京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的。
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幽默家,他的幽默中有讽刺,但不是毒辣的讽刺,他把讽刺和幽默结合起来使用,便有了“宽厚”而不“赶尽杀绝”的特点。
这便是老舍小说的魅力所在,而老舍的讽刺幽默也并不仅限在这四篇短篇小说中,且更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二马》《离婚》等,都是其幽默风格的代表作品。
其笔下悲喜剧交融的幽默,讽刺与抒情的互相渗透,“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