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爱伦·坡短篇小说死亡主题的探析
摘要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一生创作了60多部短篇小说,而死亡主题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本文通过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综合性考察,探讨了死亡主题在其短篇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原因,并从对死亡的承担者——小说中的人物进行透彻分析,力求梳理出不同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相似死亡形式,究其原因,探其意义。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死亡缺失相似死亡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唯美倾向的作家,被称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和西方推理小说的鼻祖。爱伦·坡1809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849年死于贫病。他一生病痛缠身,却始终为家人的生计劳累奔波,虽然命运多坎坷,可是他却为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扎进死亡的黑洞里
阅读爱伦·坡作品,读者会发现有一种常见的死亡形式就是谋杀,作家力图通过对一个普通人放任恶侵蚀内心的书写,表达伤害周围人的性命必将付出代价——最终自己也会被送上绞刑架。
以《黑猫》为例,爱伦·坡通过这个故事描述了谋杀者心中的反常和邪念。在故事中,爱伦·坡运用第一人称方式说明了叙述者的囚犯身份,但他并非穷凶恶极。故事中的普路托是一只黑猫,也是叙述者最喜欢的宠物。叙述者嗜酒成性,曾因为喝醉酒将普路托的
一只眼睛剜下来,最后又在树上吊死了普路托。其实作者是借这些情节描述来说明主人公具有一定的人格缺点,他代表了一类人,他们比起普通人更敏感而脆弱,他们心中的理智绷得过紧,因而当面对无法让他们应付的事情时,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故事中,作者设置了主人公房子突然起火,虽然他与妻子侥幸逃脱,可他全部的财产却都毁于大火之中。由于无法接受打击,主人公嗜酒成性。当他用斧头在地下室里砍向黑猫时,妻子为了阻止他的暴行被他谋杀并砌在了墙里。在小说的结局,作者设置用猫声嘶力竭的嚎叫引得警察拆墙找到了猫和猫身下的尸体。通过这个故事作家告诉读者,伤害别人最终会亲手将自己推入死亡的深渊。
作者在此向读者展示了人性脆弱的一面,酗酒者借第一人称意图向人们申诉他本是一个软心肠且富有爱心的人。他自认为自己好心肠却经常被人取笑,因为内心脆弱无法接受现实的打击,他便将注意力和友谊散发的对象转向宠物,宠物对他单纯到极致的感情让他放松,此时就宣泄而出,使得叙述者在一种疯狂的亢奋中放纵自己的恶意。而结婚之后温馨又幸福的生活没有让他找到这种平衡,爱伦·坡在小说中对人性中违背理智约束、放纵自身低级欲望的渴求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在作品中,叙述者对自己酗酒的事感到很愧疚,从作者对他的话语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明白自己开始走向罪恶的深渊。他对普路托的攻击是从一次他酒醉回家后开始的。当时,普路托咬了想要捉住它的主人公,引来主人公的盛怒,随着酒意的退却、理智的清醒,他对弄瞎了猫的一只眼睛行为产生了微小的内
疚,可这内疚还是不能阻止嗜酒成性的他。作者在这里暗示读者,软弱者最严重的惩罚就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剥夺,当违背理智的行为发生后,他控制不住自己不去对他人发生攻击,他会将种灾难毫不留情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
爱伦·坡对死亡的描写意义在于最终来临时刻恐怖的爆发,随着酗酒者的理智不断失去控制,作家将故事情节逐渐推向高潮,酗酒者开始驱逐自己的理性,无视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变本加厉,明知故犯,仿佛寻求刺激。他不仅想要砍死黑猫,还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他得意地以为将妻子的尸体藏匿得很好,自认为永远不会被发现,但最终他丑陋的罪恶还是昭示于天下。他为自己那些疯狂的行为、疯狂的欲望付出了应有的惩罚和代价。通过对《黑猫》主人公的性格演变的描写,作者欲警醒人物的准绳般存在,也在暗示读者,小说主人公之所以发展到谋杀的结局,很大一大部分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压抑促成的人生无法排解的烦恼导致主人公过度地发泄直至
疯狂地杀人,掉进死亡的黑洞里,这些都是导致他最后结局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自杀
对于自杀这个词,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个体蓄意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爱伦·坡认为自杀也是一种谋杀,只不过这种方式针对的是个体一个人,而不是不同的个体,即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合二为一。在作家看来,这使得谋杀所产生的环境更加单纯,实质上是道德分身数次阻止人物滑向死亡,而当一个人否定了自己的
社会性存在时,最终自身的强制性会导致自杀。
以《威廉·威尔逊》为例开篇,主人公让读者以倾听的方式去了解他的故事:他希望人们像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认为“受了身不由己的环境的摆布”。他迫于环境,希望得到世人同情,希望别人理解他是如何堕落直至深陷深渊。丰富的想象力和暴躁的性格情绪是导致主人公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在校期间,当他以佼佼者及带头者的身份发号施令做违背道德的事情的时候,一个与主人公出生日、姓名都相同的男孩——竞争者出现了,连长相都和主人公一模一样,这使处于万众瞩目地位的主人公难以忍受。在一场化妆舞会上,他杀了自认为是另一个相同的他,结果却震惊地发现,那不过是一个像幽灵一样的存在,他无法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只有他本人才能发现这个男孩其实是他自己人格的分裂,头脑的分裂,性格的分裂。作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自杀也是道德丢失的结果。在《威廉·威尔逊》中,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还可以感受得到道德的存在,也接受着这道德的存在,但后来道德分身的出现令他开始无法接受,他开始躲藏、逃避。可他越是逃避,情况就越是严重,他堕落地也就越是厉害。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分裂出来的他在现实世界里、在他的生活里。化妆舞会成为了最后结局的最终地点,主人公结束了自己在社会上的道德性地位,谋杀了曾经存在的道德。作家借化妆舞会这个场景讽刺了人们披着道德外衣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个拥有着极其讽刺意味的背景不仅欢快、拥挤,也隐藏着黑暗。
爱伦·坡塑造的威廉·威尔逊具有双重的人格,而这双重人格是主人公本身想要拥有的人格,但往往另一个人格的出现一定都是与其本身完全相反的人格,这人格出现的时间会以某一具体时间或是地点出现;而另外一个人格的出现则会越演越烈,经常会发展成另一人格太过强大,压制了本来的自己,而自己却也和另一人格发生着某种交流,或是某种微妙特定的东西,当某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主人公会发现自己的另一人格的结局有两种,不是被另一人格吞噬就是自杀。爱伦·坡借威廉·威尔逊自杀这个死亡主题警示世人,自杀是对自己生存的沦丧,当人处于受不了周身压力的情况、并且迫于一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中时,这时压抑太久的精神就会开始崩溃,以致另一人格出现,最后分不清自己,只好采用最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三关于爱伦·坡的死亡观
爱伦·坡所写作品的情调往往是悲伤的、忧郁的,而这些情调又往往是为死亡作铺垫的。很多人认为爱伦·坡对死亡的大量描写过于执着,乃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但是爱伦·坡在他的作品《怪异故事集》序中曾否认过:“但无论如何也不是真正的结论——说我对这类写作有任何无节制的、或者干脆说任何怪异的嗜好或者偏爱。”而且埃德加·爱伦·坡对死亡的描述不仅仅是对于死亡的恐惧,相对于这些,爱伦·坡所描述的死亡要有更多层的意思及意义。在其小说中,爱伦·坡以各种哥特式的情节、背景、地点环境来为小说创造氛围,他如此精心并乐此不疲的布局是因为,他认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