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内容摘要:创新是国家发展和富强的动力源泉,社会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
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水平的良好渠道和途径,美术教学对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其特殊的作用。
这些恰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达到的。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乃至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则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水平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美术教学过程中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新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教育与创造》中提出:“只有创新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创新,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知识,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
创新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当然这首先要求美术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自始至终把培养人才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造力一切将无从谈起,有的是反反复复、停步滞留和一味的因循守旧。
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水平,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水平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注重。
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他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
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突出学科特点、易被学生接受、行之有效、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实践水平的提升。
一、准确理解、改变观点,有效实现素质教育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必须准确理解美术课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准确对待每一门课程。
有了这个前提,之后的一切才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
但是当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有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绝绝绝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
传统教育观点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仅仅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点。
二、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意识的土壤,自信、勇气则是创新意识的养料。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我们经常看到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压抑个性、千篇一律、乏味的重复。
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
教师思想观点、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所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让美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创作氛围,无拘无束画自己想表达的事物,给他们以充足的勇气和信心,努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水平。
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水平的良好氛围。
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
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行创造性的思维。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思维定势转变教师思想教育观点,要明确在美术教育中,美术仅仅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社会并不需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专业艺术人才,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不现实的。
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个性水平的培养,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对于艺术创作,学生总会产生一种畏难心理,即认为这些艺术作品不是一般人所为,我们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
殊不知这种理解防碍了我们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而创新,首先应该养成善于创新,敢于创新,要让学生务必形成“创造力人皆有之”的概念,形成创新活动并非局限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少数人身上,创新活动应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事的一种活动,要让每个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并非局限于发明创造新产品、新理论、新定理,发明创造存有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
生活中的每一处景物、每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动脑、敢于创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
比如在课堂当中我会经常设置同学互评环节、启发引导学生在作品完成之余参与到欣赏与评论当中,适当使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件作品,从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只有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有个性地表达,想象力和思维创造水平才能得到丰富的发展。
三、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
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
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水平。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
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
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比如:在《画家笔下的质感》一课中,有一个游戏环节,我将同学们带入大自然,让他们闭上眼睛在盒子里随意地触摸,选择一样物体说出对物体的感觉。
同学们会根据这位同学的描述,猜出这种物体的名字。
在同学们放松的同时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
有些同学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对美术学科存有一定的恐惧感,有着一种畏难心理。
他们认为绘画特别难,画出来的事物不像,只追求的是像与不像,不是讲究构图合理、线条流畅、色彩美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便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因地制宜,寻找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和游戏、最感兴趣的话题;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身边入手,通过装点自己的居室、生活学习用品进而深入到课堂美术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灯饰设计与制作》这课时,根据学生对手工课的热爱,并联系生活,装饰自己的卧室。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在激发出学生兴趣和动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即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美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美术创作毕竟不是理性思考,没有1+1=2那么难,只要你用心去做、用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思维去创造都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当然教师也要即时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适当地提出任何主题的表现不会只有一种方法,应该挑选大家最擅长的。
有些学生动手水平特别强,那么就发挥他的长处,有的绘画课,能够用剪贴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出来。
四、实践是创新水平形成的唯一途径。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协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一般地,在美术创作中,很少与学生生活发生联系,这样的
作业使学生感觉不到创作的快乐,也所以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创造的机会。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这个现状,拓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增强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了作业应有的效应,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返回到自己生活中去充实、丰富和美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师更应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的理解特点,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
让他们参与对大自然的体验学习,在家庭、田间和劳动实践中遭遇矛盾时,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并主动参与到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才使创新型人格特征得到更好地塑造。
比如:在《缤纷家用电器》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家用电气(考虑到它的结构、外观、价格、功能)。
然后布置学生实行社会实践,考察现实生活里自己设计电器的结构、外观、价格、功能,分析其中存有的问题,改进的办法,最后再重新优化设计自己的作品。
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美术课标要求教师要寻找美术各门类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间的连接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实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总来说之,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实行创新水平的培养。
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
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与创造》
(2)《美术课程标准》
(3)《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