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及“工匠精神”。随之,“工匠精神”引起广泛讨论。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所谓“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古文“工”从“彡”(《说文解字》)。徐锴注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善其事曰工。”所谓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荀子·荣辱》中说:“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智能尽官职。”在西方文化中,工匠多用craftsman 或artisan来表达,都有工匠、手艺人、工艺师之意,而前者更多强调手工,后者更偏向创意且为比较正式的表达。从字面意义上看,工匠已从被迫、压抑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蕴含了工人或艺人的智慧、巧思与品行。

而今在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中,比较集中地认

为,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陶铸了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而西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则体现了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涵括了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呼唤,蕴含着中国人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显然,从工匠精神的发生、发展史来看,它是指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职业态度,隶属于人的内生性品性,是蕴含于职业中的外在表现,是工匠技艺在经验、知识、技能、审美、美德、器物等几个层面的相互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

广义来说,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工匠的精神理念,更是全社会都需要倡导和践行的优良作风,即任何职位都需要的敬畏、专心、专业、执着、坚守、严

谨、精细、耐心、踏实等品质。因此,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职业教育,理应在“谁来培养工匠精神”中自觉自发,承担重任。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期,在经济转型与社会建设中,需要一大批初、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其自我实现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参与社会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然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其一,越是较为基础性的建设,越是凝聚着大批量科学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他们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

其二,受制于选拔的“筛子”效应,职业教育目前选拔出来接受教育的人多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而不是“心向往之”。其三,基于以上两点,进入市场的大批量工人多从“营生”出发,尚处于“追求实现温饱”的状态,受制于时代氛围、各种压力和传统习惯,鲜有恬淡适从地“精细考究”的想法与做法。

然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

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道路亟需“工匠精神”的强力支撑。

二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呼唤工匠精神。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现代职业教育的系统变革是应社会转型发展而变,也是为激活职业教育内部系统活力而变。

为适应培养人才应面向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完整体系,更要注重现有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而在保证人才质量的同时,职业教育必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未来的重量标尺,工匠精神则是人才品质的底色与基石。

三是从业者的自我实现呼唤工匠精神。无论外在社会需求如何迫使教育和个人发生转变,迫于外在力量而发生的改变往往都不够持久和深远。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被动的、消极的工作必然深深压抑人的内在自我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除了生理性和基本安全的需要,人们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从业者,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以此产生“价值感”。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一方面来自于个体对于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知识、技能等的转移与升华性创造。职业教育在从“成才”到“成人”的转变中,“人是目的”呼唤工匠精神的培育,以使从业者产生从“有业”到“敬业”、从“敬业”到“乐业”的变化。此乃对人、业、社会皆大利也。

综上而言,社会与经济转型为工匠精神提出了外在要求,在转型局面下,职业教育系统优化与改良为工匠精神提出了中观视域,而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社会—个人、个人—社会两层逻辑的基点出发,是个体内在发展的需要。

那么该如何在职教内培育工匠精神?基于职业教育本身属性,或存在以下可能路径。

首先,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各行各业人的地位与威信。观念是最难打破的,也是最易打破的。国人依然习惯性地推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农本工末”“劳力者治于人”

等观念。所以,有人说:“盖阿房宫的工匠,默默无闻;烧阿房宫的项羽,则口口相传。修岳阳楼的技师,无人知晓;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则文名千古。”如今,观念虽有所转变,人们大多已默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客观事实是,人们依然较为崇尚做官,爱慕商贾,而对“百工”不够重视与尊敬。这自然有业内的原因,但其他社会因素不可忽视。由此,由己及人,亟需改变这种不当的传统观念,树立人人平等、业业都值得尊敬的思想。职业教育人,应从我而检视,并在教育系统内宣扬民主、平等、尊敬各业各人的观念。

其次,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制,双重条件下合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的培养已经从以前的非制度化过渡到今天的制度化。但是随着制度化培养中工业化、规模化趋势,传统师徒制中“心传身教”的传习方式,能够增强师徒感情且重视切身参与、实践知识与默会知识的优点却日渐式微。破解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既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又让学生在实训、模拟与实践中获得真实从业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与学校人员共参与,齐力面向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与专门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