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用奇谋孔明借箭》导学案(无答案) 北京版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5
24用奇谋孔明借箭导学案
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把握孔明、周瑜的性格特点(*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面对周瑜的阴谋诡计胸有成竹、谈笑风
半部分,有删改。本文的主人公诸葛亮,字孔明,早年隐居在襄阳隆中,他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使得这位“躬耕陇亩”的“布衣”一举登上当时风云变幻、群雄角逐的政治舞台。在他的辅佐下,刘备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形势。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前。全文以“借箭”为线索,按照“为什么借箭”“怎样去借箭”“借着箭没有”的思路展开故事的情节,记叙人物的言行,突出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也写出了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
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书中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并贯穿了较多的古代政治、军事知识,文字通俗浅显。在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还被大量搬上舞台,剧目多达四十余种。 艺术成就表现在:1、“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2、人物塑造采用类型化的写法,用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专门突出人物某一特点;3、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曲折变化,脉络分明,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4、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鲁迅图片及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用独学五环节(读文—识字—学词—赏句—质疑)要求:初读课文,用心标注,理清思路,
整体感悟。
〖A 说文解字真有趣〗 ● 初读课文——“读文”: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
字、不漏字、把课文读熟 ; 方法可以是朗读、默读、浏览等)
● 再读课文——“识字”:A.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B.在课文中用圆圈
圈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一读。C.利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来盘点一下: 1我又学会了( )个新字,我能将生字写得很美观(写字课本)
2我有一个很好的记字方法:“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给生字组词(要求:尽量自己组词,不会的可以借助字典来组词)
擂( )属( )匆( ) 呐( )愉( )吾( )
雷( )嘱( )勿( ) 纳( 瑜( )语( )
“学词”:理解生词意思(结合上下文,或者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文中生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
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迟延:耽搁,拖延。调用:调度使用。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
神机妙算:神机,指神奇非凡的机智、智谋。妙算,指神奇巧妙的计谋。形容非凡的机智和巧妙的计谋,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B真情播音我能行〗
三读课文——“赏句”: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感人(最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句子勾出来,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哪里打动了你?抓“借”字,把握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以借箭过程为重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要以诸葛亮为重点。请家长听后评价一下)〖C精读思考再质疑〗“质疑”:读了课文,你能不能提出一个你自认为是最有价值的问题?(要求:问题要和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的;方法:可以对课题提出问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词句提出问题、对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对标点符号提出问题等。)
文中哪些段落具体写借箭的经过?哪些段落交代了借箭的原因和结果?
第一部分“为什么借箭”,这是故事的起因(第1、2自然段)。文中写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心怀妒忌,故而要他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已心中有数,以大局为重,立下了军令状。
第二部分“怎样去借箭”,这是故事的经过(第3—7自然段)。先略写诸葛亮为借箭做的准备(第3自然段):他深知鲁肃的为人处世,因而向前来探听情况的鲁肃借了船只、军士等物,并请鲁肃对周瑜保密。后详写诸葛亮妙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全过程(第4—7自然段):
在出发时间的选择上,先写第一、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再写直到“第三日四更时分”,才见“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这就造成一个悬念: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发?读至后文,疑虑顿消,原来“是夜大雾漫天,……对面不相见。”这是由于诸葛亮通晓天文,料定第三天的这个时候江面必有大雾,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兵谨慎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只得放箭迎战。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初周瑜限十天造好箭时,诸葛亮偏要减至三天;为什么三天时间已很紧迫,诸葛亮在前两天却按兵不动。
在行动步骤的安排上,一写诸葛亮吩咐把借来的二十只船用绳索连接起来驶向北岸;二写他等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调头,一字儿摆开;三写他又叫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四写他在草船的一边受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再次逼进曹军水寨去受箭;五写他再下令叫船驶向南岸;六写他在船的两边都受满箭之后,吩咐军士们向曹操道谢。这一切都部署得十分周密,表现出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善于用计。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写借箭的过程中,穿插了诸葛亮约鲁肃在船上饮酒这一场面,把诸葛亮的谈笑风生与鲁肃的吃惊神色对比着描写,为刻画这位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具有的那种沉着镇定的非凡风度增添了光彩。
第三部分“借着箭没有”,这是故事的结果(第8、9自然段)。先写诸葛亮告诉鲁肃“已得十万余箭”,鲁肃听他一番关于庸才的谈论之后表示拜服;再写他如期如数交箭后,周瑜的神态和语言,那“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表现出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服的心境。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用奇谋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