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596.00 KB
- 文档页数:11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识题跋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文言文二则》。
上次课《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这幅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1)指名生读课题,注意停顿:书/戴嵩画牛(2)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相机理解:“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3.介绍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等的文字,写在前的叫“题”,写在后的叫“跋”。
这则文言文就是苏轼为戴嵩的画作《斗牛图》所做的题跋。
4.简要介绍戴嵩。
二、初读古文,明节奏(一)整体感知,读准读顺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1)相机指导:结合字义读准“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介绍古人“曝晒节”曝晒习俗,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同桌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4.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知节奏,读出韵律1.提示:文言文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5统编版小学语文资料7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课题开国大典课型新授课1.会写“盏、栏”等12个字,会写“协商、汇集”等20个词语。
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教学重难点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1.制作课件:《开国大典》视频片段。
(教师)课前准备 2.查阅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或者看一看《开国大典》这部电影。
(师生)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搜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一、视频导入,进入情境(用时:分钟)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2.引导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点拨交流资料的方法及聆听资料的技巧。
1.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开国大典的盛况,并初步谈感受。
2.结合课前预习的资料,与学习伙伴进一步交流预习的感受。
学习共享资料、质疑问难、答疑解惑的学习经验。
汇报开国大典有关资料时,可以适当点拨运用数字列举法、事件概括法、发表感想法等多种技巧。
同时,学生在聆听别人的资料时,注意搜集时间、人物、数字、事件等有效信息,帮助自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1)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活动。
(2)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指导。
从字音、书写规范方面着重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应该注意的地方。
(3)点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握文章背景。
1.自主完成“自学提示”。
1.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一、学案的编写意图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为此,我们编写了集教与学于一体的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融入了我旗“小语整改”、“自主探究式教学”等科研成果,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了读书训练,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得法。
整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导学案的设计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提示学习准备课时六年级上册学案课前预习(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学后疑问)我来盘点自我挑战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学习作业布置达标训练拓展延伸相关链接三、板块使用说明学生在学习每课前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提示、学习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随时看看这些要求,切实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有重点、有学法,一句话心中有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课前预习”。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课前预习课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此环节。
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认真的预习课文。
它包括三个小版块,即:基础知识、内容了解、学后疑惑。
基础知识:主要是本课的字和词认识、理解和书写,是依据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读书的能力而设计的。
内容了解:是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设计的题目,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1、草原【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学时】【研究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研究重难点】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研究过程】一、课前积累。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忍:指;天涯碧草:指;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2.“嗯,刚吃过。
(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
4.蒙古族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
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预:按“六字诀”预课文。
1.读:用朗读法把课文读2至3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划出不懂的词句,想一想哪些字、词需要注意。
2.读:用默读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4.读: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中写了哪些场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原因。
5.读:仔细研读课文,划出你喜爱的词句和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同砚交流。
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读:速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三、预展示。
1.自学生字,读写以下生字:毯陈裳虹蹄腐稍微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渲染:勾画:茫茫:洒脱:回味:疾驰:襟飘带舞: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4.自读第一部分(1天然段)。
这段笔墨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划出相关的句子,考虑:①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先描写(),再描写()和()的情形,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②写法上有何特点?5.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四、反馈拓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江南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江南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
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二、自读诗句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四、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指名背诵这一首诗。
2、描述诗意。
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3《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艺术之美。
3. 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以曲入题1.播放《高山流水》2.上课3.音乐能荡涤我们的心灵。
它本身就是一种美,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1、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呢?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4、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习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别是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
什么是读通、读懂、读好呢?(预设:读通是把课文读顺,读出节奏;读懂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读好是带着感情去读。
)5、这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三部曲”。
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首先,我们要读通文言文,请你们打开书,认真倾听视频朗读,给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上记号。
2、出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字:少选汤汤乎以为复为鼓琴者过渡:“为”字是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意思去选择读音,这叫“据义定音”。
(板书:据义定音)3、现在,我把这些易读错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4、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请看大屏幕,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读懂品情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出示句子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1《草原》导学案课题草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毯、陈”等9个字,会写“草原、线条”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与图片,制作课件。
(教师)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f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1.揭题,板书课题。
2.欣赏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3.介绍作者老舍。
1.生齐读课题。
2.欣赏图片后畅谈感受。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及其作品的相关信息。
1.在学生介绍老舍及其作品后,教师相机补充。
2.对课前搜集信息多且能将搜集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1.出示初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对新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读音,形近字及难写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对照拼音读对生字,努力将课文读流利。
2.相互提醒该注意的生字词。
1.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蒙古包”中的“蒙”读"ng:"衣裳"中的“裳”读轻声;“羞涩''的“涩”是平舌音。
2.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时:10分钟)字的字形。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
组织交流: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3.听同学朗读课文,纠正读错之处。
概括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的书写:“陈”右侧是“东"不是"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相机教学“咆哮、狞笑、揪、瞪”等重点词语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桥》.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师板书:小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请你们也去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提个醒,你可以抓时间、主要人物、事件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评: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反馈2-3人,(评:概括能力不错,概括得很准确)师随机板书:老汉村民师点拨:你们说的是故事感人的情节,(板书: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老汉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板书:人物)3.那么,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呢?(板书:环境)三、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1、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分句读句子,正音,适机引导朗读。
(评:找得真准)第1句:这雨下得很大呀,声音响点,读的“这雨很大很大的样子出来。
”第2句:咆哮一般指什么?(人暴怒喊叫。
)这里什么在咆哮,洪水好像受惊的野马在咆哮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的——(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学生读这句,分析后再让他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第1篇】六年级《桥》教案一、教材分析课文《桥》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微型小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故事叙述了一位老汉在山洪暴发之后,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着儿子先走。
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
作为一篇经典的微型小说,《桥》在情节和语言上都非常有特点。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
山洪暴发,村民们抢着过桥的惊慌失措,与老支书如山一样的稳重形成第一次冲突。
混乱中,老支书提出“党员排在后边”,再以“可以退党”一锤定音维持秩序,这是第二次冲突。
第三次冲突是老支书揪出插队的党员小伙子。
第四次冲突发生在生死关头,老支书与小伙子都想让对方先过桥,结果两人都不幸遇难。
课文的语言形式也很有特点。
短句很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读来节奏急促而紧张。
用环境描写串联起整个故事。
既营造了情节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暗示着人物的命运。
留白处意味深长。
比如,小伙子被发现插队后“瞪了老汉一眼”;被洪水冲走前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这“瞪”和“喊”的背后是什么?作者没有写,读者却能联想到许多。
小说的结尾是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读者此时才恍然大悟:那小伙子不仅仅是党员,更是老支书的儿子!这样的结尾,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语文学习与阅读积累,对小说并不陌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
但学生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不宜求深求全。
对于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要让学生能在阅读中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塑造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还需要教师设计贴合学生认知基础的学习活动,一步步做好引导,切忌用晦涩的术语进行过度解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导学案第1篇】设计思路:1、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课堂从学生认识的桥入手,设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
让学生在好奇求知中达到学习的高潮,这些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重视语言的积累:针对本课语言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积累语言,如大量句式训练,培养语感,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积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桥?生:木桥、拱桥。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图上画的是什么?生:图上画的是一座石拱桥。
还画了桥的影子,其实图上画了两座桥,水上一座,水下一座。
师:有一个小朋友就把水下的桥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影子桥”(板书课题:影子桥)这个桥字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求认写的生字呢,谁有好办法把它记住呀?谁能把课题读好来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听读课文,想象画面师:接下来,我们要用“心”看一场特殊的电影,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看谁看到电影最精彩的了。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师:电影好看吗?生:好看。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石拱桥。
我看到了四个石狮子。
我好象看到了小鱼快活地游,我还看到一个小朋友坐在石头上看鱼呢……师:多有趣的影子桥啊!你们也读一读,好吗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大家都是二年级的小同学了,已经懂得了好多识字方法了,对吧那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吧。
好!开始读书吧!(我们今天这一课的生字可真不少呀,你们都会认了吗?现在请同桌互认生字词吧。
)(我们还是象平时那样如果同桌读得都正确,你就夸夸人他,如果同桌还不会读你就帮帮他)好,开始同桌互读生字吧!都会认生字了吗?刚才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给同桌竖起了顶瓜瓜了呢。
词语娃娃最着急了,它们最想考一考看小朋友们是不是真的认得它们了。
大家看到大屏幕,认得了的就大声地喊出它们的名字来,还不认得的你就诚实地把手举得高高的,好吗?生字宝宝它可不愿意上大屏幕,它们想让钟老师帮个忙,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一下看是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认出它来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课文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目标制定依据.:1、教材分析:《竹节人》是一篇故事情节吸引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
文中有许多处描写竹节人游戏的精彩语言,斗竹节人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引人入胜。
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到:“阅读人生故事,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2、学生分析:《竹节人》这篇文章的可读性较强,预初的学生对竹节人这个游戏虽然陌生,但有关游戏的内容总是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
文章篇幅对于预初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长的,许多段落很短甚至只有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会分析归纳段意,从而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
学生应该能找到文中那些描写斗竹节人游戏的精彩语句,但情感体验不够深入。
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朗读,但朗读方法还是比较欠缺的,这节课,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去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开放式导入:你有过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1、环节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默读课文,熟悉内容。
(2)填写表格,梳理文章事件及情感脉络。
(3)小组交流,完善表格。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 小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像读这样篇幅比较长的记叙类文章,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脉络会比较清晰的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环节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请个别学生朗读8—19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
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难点:1、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2、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高山流水》的曲子、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出示)师:同学们,在我们武汉市汉阳区有个地方叫古琴台,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
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吗?(板书:伯牙、钟子期)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古老的故事中去。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伯牙是什么人?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么练成的?请勾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相机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的结论。
3、出示重点句子:“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浑然忘掉了自己。
风声,浪声,鸟语,虫鸣,大自然奏起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弹起琴来。
”⑴、遇到重点句,先别急,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首先,多读几遍句子,再找到重点词来理解,谈体会,最后再美美地读一读。
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
用这个方法,自己来试着学习这句话。
⑵、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师小结:伯牙弹琴很投入,他是情由景生,是触景生情,然后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4、伯牙的琴艺大有长进,这令他十分高兴。
然而,没高兴多久,苦恼的事情就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
4*《花之歌》导学案关于花的诗歌集锦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画面1.学生朗读《杨柳与水莲》,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2.文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请在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地方作批注。
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碧夜的幕中!”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3.教师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
[教学板书]4* 花之歌“我”是什么“我”每天都在做什么独特想象力→积极向上向往光明[教学反思]本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
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自读自悟,从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由花的形象想开去,对比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
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篇一:八月桂花酿秋香桂花,八月的秋风第一个阅读了你的娇羞。
一页一页的浓香, 让星星看瘦了月亮。
多少相思的人,在一滴露水里哭红了脸。
桂花啊!你是秋天的一个主语,多少话题在蝴蝶的翅膀上传过花开的风声,就连千里之外的那一丝叹息,也荡起一枚圆月酒杯里的浓香。
八月桂花开了,只为在汗水里酿一滴醇香。
秋天醉了,在一路摇摇晃晃的秋风里:枫叶红了、高粱红了、千树万树的叶子都站不直了,就连山坡上,那个牧羊的小阿哥,也倒在了爷爷收割的镰刀声里。
早晨醒来的太阳,还在回忆昨日黄昏的秋香……篇二:桃花春天与你有约。
你总是先期来到,春寒还是料峭,你却不畏寒风苦扰,绽放出笑容。
那是你迷人的俏。
你俏在争春,焕发出春天的妩媚。
你俏在夺绿,大地顷刻不在苍老。
是你给春天增添了多情的色彩,春天才变得美丽妖娆。
你用暖色的情调,吸引着多情的男女,来到花前,去打情骂俏。
你用满脸的笑容,潇潇洒洒绽满整个枝头。
俨然与多情的情侣,携手投入春天的怀抱。
你的来到,笑灿了人间,人们以你为骄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疲倦、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根据课文导语中给出的三个不同任务,采取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制作竹节人和斗竹节人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的。
5.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豁、凛、疙”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疲倦、疙瘩、威风凛凛”等词语。
2.对照课前导语和课后思考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课文层次。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幽默。
教学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根据阅读方法确定学习重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如木枪、弹弓、陀螺、毽子、风车等,再出示一些时下流行的玩具的,在对比中导入本课课题。
过渡:同学们,这些老式玩具你们认识几个?这些新式玩具呢?乍看上去,这边的玩具显得简单粗糙,这边的玩具显得精美有趣,它们是不同年代的孩子们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
玩具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之一,特别是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今天啊,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趣的手工玩具——竹节人。
它长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可以翻开课本看一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范锡林 1950年生于江苏无锡。
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专集《辟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等,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三百多万字。
他的作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