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什么社会
- 格式:docx
- 大小:14.98 KB
- 文档页数:3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
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
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
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
"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
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
[2](3)、理论前提“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
产生于17世纪下半叶而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益材料。
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从客观历史条件看,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成熟,这种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空想的。
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
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来说还只是变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
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达,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没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从主观认识看,他们不懂得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脑格式是玄学的,它使社会主义脱节了实际。
他们看到事物的差异时看不到它们的关联,看到关联时想不到差异。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可以议决臆想出理智的和美好的制度来处置社会问题,而且计划为人类指出将来成长的门路,连细枝小节都给规矩下来,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特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这是因为,创立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马克思、恩格斯承担起创立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历史重任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充分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充分暴露,并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或是社会经济根源。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独立的政治运动的开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个人数众多的工业无产阶级出现了,并日益成熟。
伴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了独立的政治运动。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巨大进步和成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学说和生物进化论),加速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思想理论界,它所提供的事实材料,沉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推动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萌生。
在社会科学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6世纪的以来,特别是19世纪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4、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的主观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进行了艰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而且深入社会,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
在理论创造与实际运动的实践中完成了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成为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哲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无产阶级的领袖。
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的根本标志。
一、论述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和改造是密切联系的。
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①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尤其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许多弊病。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讽刺和鞭挞,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②对未来社会有优秀的构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上,还各自拟出社会改革的方案。
③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但是他们又有着区别:①对待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空想社会主义虽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同情无产阶级的疾苦。
但是,却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②在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存在着区别(和平/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空想社会主义虽然要求改变旧的社会制度,提出理想社会的构想。
但是,又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企图通过说服教育、示范等方法来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建立其社会主义政权。
③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科社:唯心史观;空想:唯物史观):空想社会主义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因此,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不是基于对这个社会的基础和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而是诉诸理性和永恒正义。
二、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必然性一、空想社会主义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前提1、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自然观的形成: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等。
2、社会科学的探索和古典哲学、经济学的成果: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等。
三、两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的理论基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易混易错辨析)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①16世纪的空想社会会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
②圣西门和傅立叶从根本上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诞生。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正确: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②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正确: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历史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理论基石。
③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正确: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理论基石。
②《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正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①巴黎公社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正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②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正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正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917年十月革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②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③《共产党宣言》发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设想到现实实践转变;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设想到现实实践转变。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两者的不同点,科学社会主义在是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揭示阶级斗争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忽视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成熟学法。
区别:这两种主义的出发点都是由人出发的,从出发点来看,两者都具有共同点,这无论在那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和有意义的。
但是两者对人的本质的这一问题的回答,则不尽相同,我觉得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空想主义对于人的认识,仅仅看到了当时正被剥削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的表面需求,以为只要消除剥削,不被压迫就可以了,缺乏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一系列科学的诠释。
因此,使得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理论指导。
另外,在上次交的文章中,也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对人性的考虑不周,其表面看来是为人性而服务,其实是一种忽略人性的思想。
这里不在详述了。
但科学社会主义不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作为人的人”这一概念,而且他整个理论的构架的确都是基于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
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其进步性体现在以科学的实践概念对人的本质问题做了解答,以物质生产劳动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象化活动观改造成唯物主义对象化活动观。
一、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进而创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形态的研究客体的。
资本主义社会是继封建社会之后私人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最后一个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生产资料思资本家私有制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制度;政治上,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统治人民。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
他是继承资本主义的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弊端而产生得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要研究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目前我国理论界还有多种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旧世界是如何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特点1.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时代性,其发展同样具有时代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2.科学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它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真理;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线,而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又运用共产主义基本原则时,把这些原则在细节上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用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3.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社会主义转变而来
背景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就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之后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生产,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在英国,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增加,刺激了毛纺业的发展,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和积累更多的资本,新兴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地主通过暴力把农民从世代耕种的土地上驱逐出去,圈地养羊,即我们熟知的“圈地运动”。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
这300多年正是欧洲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广大劳动群众从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中走出来,但随即又陷入资本主义新的剥削方式中,为资本主义所奴役。
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现实,打破了启蒙学者对这个新社会的华美预言,无异于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作的《乌托邦》一书。
书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
受《乌托邦》一书的影响,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与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了一个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到了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中,讲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的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过程
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
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并奔走呼吁,希望法国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改革方案。
傅里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并在一个农场里进行组建“法郎吉”(和谐社会基本单位)的试验。
欧文是一个工厂主,他曾在自己领导的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进行慈善试验。
他缩短工时,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把一个愚昧黑暗的新拉纳克变成了完善的模范移民区。
1824
年,他到美洲从事共产主义试验,在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实行财产公有,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利。
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最终失败了,他也因此变得一贫如洗,但是他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坚定信念。
分析
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力量”。
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并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
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自发走向自觉,表现出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
这些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提供了社会需要和客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客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历史规律的根本缺陷。
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从而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使人们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力量和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
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斗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