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方向
摘要:针对21世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形势,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城市建设及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等特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发展走向,指出加强新型结构、形式、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是实现新世纪建设的重要措施,特别第三世界城市,只有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及物质产品的产出,这样才能永保其生命活力。
关键词: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可持续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区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宏观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要途径。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而都市密集区则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实质是扩大了的城市。由于都市密集区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了要素配置,在具有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个城市过度扩张而产生的“城市病”,因而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城镇化意味着建设用地量的增长,建设用地的增长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农田流失。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怎样缓解耕地流失与建设用地增加之间的矛盾,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集约节约利用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对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时,以往学者多采用特尔非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其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熵值法在评价对象的指标体系的层级较多、指标数量较大、评价对象数目较大时效果较好,因而十分适宜评价像土地利用这项复杂的系统。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人口资源的问题
城市人口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的时候,城市人口就会不断增长。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也即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
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2%,而1995年为30.3%,已有近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人口比重定义上,中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称的城市化并无实质区别。当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公众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物质资源等都凸显出了不尽人意的一方面,我们知道当资源出现缺乏的时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会引起分配
的公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交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中交通量激增,原始的交通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由于工业发展为城市交通提供的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从而加速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交通的特征因各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的主要特点则是相同的。城市交通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每个城市的客流形成都有自身的规律、城市客运量大小与各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有直接关系。也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交通拥挤和交通阻塞,城市中的平均车速日益下降,交通事故增加,噪声和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能源消耗量猛增,停放车场地严重不足。
这就需要我们在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致力于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实施:完善交通法规,加强交通管理,开展交通教育,提倡交通道德,建设必要的行人过街地道和过街天桥,错开上下班时间,研究控制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对策,采取自动化的交通检测手段和控制手段以提高道路和路口的通过能力等。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公众参与管理的问题
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或单位不通过国家代表机关直接参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随着百多年来城市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乌托邦,到现代平等主义城市学者所强调的城市管理应当以社会平等和安全为最高责任,可以发现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正越来越关注政府与市民、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人们开始认识到,公众不仅是城市建设管理的被动者,而且自始至终是城市管理权力行使的主动者,进而相应地公众参与制度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理论的热门话题。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是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影响政府行政决策为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努力,它是一种合法的行动。
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突破了以往的政府包揽各项社会事务的状态,具有广泛性、开放型、多元化的公共管理文化底蕴,涉及规划决策、实施、监督等诸多方面,使社区成为居民自治、公众参与的舞台,发挥市民自主管理在整个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城市中个体生活空间的压缩所形成的生活上相互依存性,为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了自然时间和空间的便利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成效,反映了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开放的水平,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纯技术性转变为政策性、综合性的转型标志。
现代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
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仅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为后代人着想口。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是可持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公众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恰林基在谈到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时,指出绝对不能随意地把这些环境问题留给后代或更大范围,甚至全球,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他从这一特性出发称可持续城市为责任城市。两位学者都隐含了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结论
现代城市建设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国内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看,在整体规划上潜力很大、疏漏不少。应该指出,战略上一错位,损失将是长远的、全局性的。一经发觉,纠正起来亦非朝夕。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颇有切肤之痛,许多城市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重复建设后形成了现在的体系,我们正要学习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避免走重复的曲折路线。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董大为.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
[2] 殷建民,罗鹏.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3) .
[3] 张晓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1) .
[4] 俞晓国,李恩辕.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1, (06) .
[5] 杨全海.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 中国矿业, 2007, (07) .
[6] 纪传东. 论生态园林的定位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 园林科技信息, 2001, (S1) .
1、吕栋梁,男,汉族,1986-,现任河南省博达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员工,助理工程师。
2、叶金雨,男,汉族,1965-,现任信阳市新凯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