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2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学

第一章绪论

要求掌握内容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LAS) ——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

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LA)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动物具有三大特点:

遗传学要求:

近交系(inbred strain)、

封闭群或远交群, closed colony or outbred stock)、

杂交群(hybrids) 。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监控要求

应用要求

我国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机构及法规《这个我没听清楚重点是什么,抱歉啦》

第四节

动物福利

近年越来越多的人提倡¡°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减少(reduction)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学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动物的分类包括动物学的分类和实验动物学的分类两部分。

按动物学分类可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按实验动物学分类则分为品种和品系。品系包括近郊系,封闭群和杂交群。

五、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一)基因纯合性(homozygosity)

(二)遗传组成的同源性(isogenicity)

(三)表现型的一致性(uniformity)

(四)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sensitivity)

(五)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identifiability)

(六)遗传组成独特性(individuality)

(七)背景资料可查性(accessibility)

(八)国际分布广泛性(extensity)

第三节封闭群动物

一、封闭群动物的定义

封闭群(closed colony)动物又称远交群(outbred stock)动物,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如昆明种小鼠、SD大鼠等。

如果有效群体数目过小,必然导致近郊系数上升率加大。

第三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

第三章

重点掌握内容

将实验动物划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

病原体动物(SPF动物)和无菌动物。

第一节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控制

二、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CV ) animal]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

实验动物;要求不携带主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及人兽共患寄生虫,如沙门菌、结核分枝杆菌、狂犬病病毒和兔出血症病毒等。

普通级动物有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被取消。

2001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取消了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标准。

三、清洁动物[clean (CL) animal] 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如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清洁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等动物。犬和猴没有清洁级。

四、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animal]

通常被称为SPF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如绿脓杆菌等。

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

鼠、兔、犬和猴等。

五、无菌动物[germ free (GF) animal] 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其来源是普通动物经无菌剖腹产手术,幼子在无菌隔离器中人工哺育或由其他无菌动物代乳饲育而成。

人兽共患病

——指人类也可感染发病的一类动物疾病。(一)导致人兽共患病的主要病原体

1.病毒4: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猕猴疱疹病毒1型(B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2.细菌5: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

3.真菌1:皮肤病原真菌。

4.寄生虫1:弓形虫。

(二)实验动物主要烈性传染病病原体

鼠痘病毒(小鼠脱脚病病毒)、兔出血症(兔瘟)病毒、犬细小病毒(急性出血性肠炎)、犬瘟热病毒、传染性犬肝炎病毒。

(三)引起实验动物一般性疾病的病原体

1.病毒——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

猴反转录D型病毒。

2.细菌——多杀巴斯德杆菌、泰泽病原体、

鼠棒状杆菌、支原体。

3.寄生虫——多种体内寄生虫。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第一节实验动物环境

一、实验动物环境

实验动物环境:是指人工控制的, 供实验动物繁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有关条件, 即围绕实验动物所有事物的总和。

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生存空间、维持其所需的建筑物和设备等。

(新国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实验动物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

1.实验动物外环境: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

2.实验动物内环境:指依科研要求和人们的意愿,将实验动物的生长、繁殖或活动限定在某种特定的人工场所内。内环境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

小环境¡ª指包围在实验动物体的饲养盒内, 对实验动物直接产生影响的各种理化因素, 如温度、湿度、气流速度、氨浓度、光照周期、噪声等。(2)大环境¡ª指放置实验动物笼架器具等辅助设施的饲养间和实验间的各种理化因素。

第二节,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