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8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
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竞争力趋优。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个概念
(一)关于“区域”的范围。
从理论上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划分:一是从地理学上来看,是指围绕一个城市的毗邻地区,就是我们说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这一片。
二是从经济学来看,主要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协配的区域性关系。
三是从社会学来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与周边区域相联系、生活方式的相近性以及社会交往的密切度,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一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
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关联度不强,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半径调整为30-200公里。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我们的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
(二)关于“中心”的概念。
所谓“中心”,从地域上看,它的位置居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讲,它主要是经济文化的社会中心。
“中心”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辐射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三大类型:一是综合性中心城市,就是特大型城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综合实力特别突出,如长三角的上海;二是特定区域内城市功能十分突出的大城市,如深圳市,就是沿海开放城市这一典型。
三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某些方面特色的城市。
不管哪一种类型,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二是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三是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相互转换。
因此,我们可以把区域中地理位置居中、综合实力较强、资源配置和辐射作用力较大、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力的城市称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
城市的个性和特点。
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没有一个具有绝对优势、得到普遍认可的综合性中心城市,但十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某些方面的特色中心。
因此,我认为,要把十堰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要以十堰城区和与城区经济高度关联的区域为重点,立足优势,彰显个性,着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保护、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中心城市。
二、关于能不能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
(一)我们现有的四大优势奠定了现实基础。
1、汽车产业不仅是我市的主导产业,还对周边区域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优势十分明显。
一是拥有优势竞争力的核心企业。
全市拥有整车生产企业20多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00多家,形成了一批汽车产业集群。
二是汽车产能实力雄厚。
全市汽车工业有干亿资产、50万辆产能,可生产1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协配的社会化程度很高,我市拥有全国53个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中唯一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唯一注册冠名“中国”字样的汽配城、全国唯一的以汽车命名的高等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等。
三是汽车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在实施2008-2012年中期事业计划,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汽车100万辆和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其中商用车板块将承担起40万辆以上的份额。
商用车战略性投资将扩大,11升发动机、4H发动机、客车产能提升、重型车综合能力建设等项目布局十堰,必将为商用车基地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东风渝安新建10万辆汽车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东风渝安工业园),该项目建成后渝安公司年产可达到20万辆;三环专汽3万辆整车、东风特汽5000辆客车、世纪中远5000辆轻型车、驰田露天矿山重型自卸车等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将大大增强我市整车生产能力,带动汽车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2、我们拥有国内一流乃至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
武当山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吸纳力非常强。
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240万年前的“郧阳人”头骨化石,有举世罕见的白垩纪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
3、文化教育卫生在同级城市中辐射力已经形成。
十堰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不仅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6项国家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
在教育方面,全市教育资源丰富,现有中小学校1045所,大学5所(除武汉外,高校数量和质量都是领先其他地市州)冲等专业学校30昕。
教学实力较强,特别是汽车、医疗等专科教育富有特色。
全市每万人拥有科技人才691人,大大高于全国488人的平均水平。
在卫生方面,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455个,拥有三甲医院4所,二甲医院10所,每万人床位数33个。
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冠脉搭桥、骨髓移植、断肢再植、各种放射介入治疗和腔镜诊疗术得到广泛运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整体医疗水平处于区域前列,4家三甲医院已成为四省市毗邻地区疑难重症的诊疗中心。
2008年,全市共培养外地医疗技术人才403名,外地来+堰就医人数达157.8万人次。
(二)潜在的资源开发前景和竞争力优势。
生态资源丰富。
十堰拥有我国内陆地区最早的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突出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高达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并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水资源丰富。
一是水能资源富集,是全省第二大水能资原基地,水能资源相对集中,便于梯级滚动开发。
二是水产养殖资源富集。
全市现有各类水库489座,有水面积154万亩,理论上可养殖面积达67万亩,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可养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市已养殖水面仅有14.8万亩。
三是水质良好,丹江口水库水质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
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60万亩,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9家,通过国际国内认证的“三品”品牌达141个,各类中介组织778个。
茶叶、柑桔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潜力巨大。
资源和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就是我们产生后发优势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内有两个比较权威的机构发布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一个是中同社会科学院(已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个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已发布2007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
据2008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
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襄樊市位居第149位,南阳市位居第218位,安康市位居第272位,商洛市位居第273位。
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襄樊市位居第149位,宜昌位居第156位,荆门位居全国第177位,荆州位居全国第217位,随州位居全国第228位(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没有排名)。
无论从圈内看,还是周边城市看,我们的竞争力都是趋优的。
今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对我省12个城市(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进行了比较,十堰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宜昌、襄樊),经济规模竞争力排名第4位(前3名分别是武汉、襄樊、宜昌),经济效率竞争力排名第3位(前2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发展成本竞争力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随州、襄樊、孝感、武汉),产业层次竞争力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武汉、荆州、荆门、黄石),生活质量竞争力排名第4位(前3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宜昌)。
(三)城市功能逐渐完备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城区新建了体育中心、博物馆、游泳馆、美术馆,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正在或即将建设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管道天然气和热电联供项目等项目建设,将进-步提升诚实功能,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区已具雏形,万亩山地整理后建成的西部新城区,将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大交通的格局即将形成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汉十、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外大交通网络建设已经起步;北京路、重庆路、天津路、浙江路等10多条骨干道路先后建成,县乡道路改造升级基本完成,对内大循环基本疏通,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改善。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前还有三大不足。
一是产业优势明显.但产业区域关联度低,带动力差.除了汽车、旅游与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以外.总体上看,十堰对毗邻地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
效应都比较弱.对区域内盼统筹力和协调力还不够。
二是市区经济实力雄厚,但县域经济薄弱,传导能力差,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别比为4.8:1.而全国为3.2:1,这在湖北独有,在全国少有:城区人均GDP与6县市差别比为5:1:城区人均消费与农村差别比为5.2:1;县域实现生产总值仅占全市33%;县域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37%.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三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必备的以信息、金融、物流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够。
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优势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
我市大流通、大金融和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满足中心城市发挥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区域发展的需要。
要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先行发展,努力打造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散中心。
综合分析我市的优势和不足.我认为十堰具备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的现实基础和潜在条件。
三、关于要不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
十堰要参与区域竞争,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站在更高层次上设定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1、从内生性看,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基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
这是十堰城市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目标迈进。
2、从开放性看,十堰的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外向度较低。
我们有必要扩大城市经济的开放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纳力和辐射力,使城市的经济号召力和影响力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上升到更高的能量等级。
3、从发展需要来看,“十五”时期,我市GDP年均增速为10.4%,比襄樊、安康分别快0.6、2.1个百分点,比南阳、商洛分别慢1.5、3个百分点;“十一五”前3年,我市GDP年均增速为12%,比南阳、襄樊、安康、商洛分圳慢1、1.8、0.6、0.7个百分点,襄樊、安康后来居上。
冈此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理清发展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没。
(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十堰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十堰加快建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机遇期。
1、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先后推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政策效应的不断放大,将加快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国家即将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重大规划的实施,将为我市实现振兴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干亿元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我市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4、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有利于我市构筑大交通网络。
(三)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中心城市的加快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1、国际经验表明,在后工业化社会之前,在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过程中,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化主导力量表现突出。
如美国1950-1980年,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由169个增加到318个,增加了88.2%,其人口由8485万增加到16943万,增长97.3%,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56.1%上升到74.8%。
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派生出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大都市区、城市带(圈)的结构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对经济社会能量的集聚力。
2、根据城市化发展理论,在从经济起飞到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这个发展阶段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向,也往往是以中心城市为主。
3、城市规模与集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经济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的特点。
城市规模越大,以人均GDP表示的集聚效益也高。
四、关于怎样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四个过千三个过百”。
即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15%:城区人口1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
(一)增强经济实力。
经济整体实力是体现城市发展的标杆,是发挥中心城市应有作用的基础。
十堰要承担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任,必须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尽快壮大经济总量。
1、着力打造“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产销中心。
(1)发展目标:按照我市近5年来汽车产量增长14%的平均速度来预测,到2020年我市汽车产量可以突破百万辆,汽车工业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十堰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整车制造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汽车观光旅游中心。
(2)发展举措:一是要以东风公司为龙头,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重型车、轻(微)型车、客车、改装车四大系列整车产品。
二是要以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大力发展发动机、变速箱、车身、车架、车桥等五大总成,鼓励汽配企业围绕总成积极开发配套产品,以总成为纽带形成系列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汽配产业群。
三是要以汽配专业市场为载体,打造国家级汽配产业基地和汽配交易中心。
2、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集散中心。
(1)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
(2)发展思路:抢抓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人文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健身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努力把十堰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3)发展举措:一是要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山水一体、
山水互动,集聚各种旅游发展要素,尽决完成《十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建立由市到县的多层次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构建以武当山、丹江水为核心的山水旅游格局。
二是进一步发挥武当山龙头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太极湖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工程,快速推进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旅游发展中心、武当艺术馆、太极剧场等项目建设,增强十堰旅游的向心力和辐射力。
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以资源换资本,以开放促开发,着力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大力支持武当山组建集团,争取上市融资,准动山水一体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打造精品线路。
积极开发旅游主打产品,把“宗教朝圣游、武术修学游、仙山秀水游、城郊生态休闲游、古文化探秘游”等线路打造成为华中旅游线路上的璀璨明珠。
五是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加快建设市游客服务中心,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房间预订、票务服务、质量投诉、产品展示交易一体化;积极建设旅游信息中心,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打造信息化平台,开展网上查询、预订和统一结算服务,实现旅游信息互通、资原共享、服务便捷的目标。
3、着力打造汉江中上游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心。
一是打造湖北水电基地。
加快潘口、龙背湾、孤山、夹河关、小漩、白沙等水电项目建设,确保全市水电总装机达300万千瓦以上,年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
二是打造水产养殖大市。
200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和渔业产值分别为5万吨、5.2亿元,仅占全省的1 5%和1.4%,与十堰水资源在全省的优势地位极不相称。
如果十堰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全国“十一五”规划目标即人均占有量达44公斤,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则可达到14.4万吨,可增加近5亿元的产值。
因此,要把闲置的可养殖水面充分利用起来,挖掘水产养殖潜力,打造生态绿色水产品品牌,力争把十堰打造成为重要的鲍鱼、大鲵、银鱼等优质鱼的出口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
饮用水产业是我国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十大产业之一,市场容量每年在1000亿元以上,并以近20%的速度递增。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农夫山泉丹江口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矿泉水产品,力争丹江口成为全国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开发与我市农业关联度强的茶饮料、啤酒、果汁饮料等产品,不断延伸水产业链,放大水产业价值。
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重要使命。
我们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争取国家将十堰设立为国家生态保护试验区(目前全国只有三江源一个,尚在评审之中),争取国家在我市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调控机构,对沿线城市保护水质工作进行统一协调。
同时,要利用水源区生态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1%,而发达国家已达5%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投入3000亿元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环保产业年产值约8000亿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达15%一17%,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我们打响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的绝好机会,绝不能只看到压力而丧失机遇。
对十堰来说,除了汽车、旅游产业外,最大也最独特的优势就是生态。
我们有高达10亿元的环保产业资产,有国家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对我们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十分有利。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南水北调这个品牌,培植壮大环保型企业集团,将城区已建和在建的水厂、污水处理厂整合成一个水务公司,并通过收购、兼并
各县市供、排水企业,打造水务集团公司,最终通过包装上市做大做强,带动全市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着力打造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要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经过5-10年的发展,形成与优势农副产品产业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副产品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二)强化要素功能。
1、交通网络化。
大交通网络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
力争用5年左有,建成一座机场(武当山机场)、两个码头(武当山旅游码头,丹江口库区旅游码头)、三条铁路(十盲铁路、郑渝铁路、十运铁路)、四条高速(十房、郧十、十白、谷竹),构筑水、陆、空立休交通网络,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为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创造条件。
2、城市信息化。
信息化是区城性中心城市发展和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要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融合渗透,积极推进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全面发展。
一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高速宽带网络,扩大互联网应用,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高速、大容量、统一、开放的多媒体公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我市成为区域性信息网络交换中心。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
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优势,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推进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三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库,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
3、物流现代化。
近年来,十堰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支撑大流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中国(十堰)汽配城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或物流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条件日渐成熟。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打造三个百亿物流园:要进一步扩大中国(十堰)汽配城规模,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汽配集散和交易中心;要抢抓襄渝铁路二线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和现有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百亿火车站商贸经济圈;要将汉江工业物流园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物流园区。
经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使三大物流园的年经营规模超过300亿元。
力争到2020年,把十堰打造成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全国二级物流枢纽。
(三)强化战略支撑。
1、坚持开放先导战略。
把开放作为第一动力。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主动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开放思维,增强开放本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十堰成为投资、创业、旅游、求学的强力磁场。
2、坚持人才强市战略。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使十堰成为凭劳动赢得尊重、以创造带来发展的激情十堰、创业十堰、财富十堰。
3、坚持创新推动战略。
把创新作为第一源泉。
破除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