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用在阅读教学之上,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审美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文本常常被“架空”或“半架空”,教师用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多媒体的滥用削弱甚至消除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不断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扎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诵读策略
诵读即大声地读。
诵读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的直接途径,是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好方法。
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感受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抒情类文本。
首先,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学生进行诵读。
例如,诵读环节可设计为:初读——读准字音,疏通生词;再读——熟悉课文,读准句读;三读——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四读——重点揣摩,读出感情……对学生提出循序渐进的诵读要求,使学生通过诵读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朗读课文,使其反复品味文字的魅力。
例如,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散步》一课的朗读教学设计。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这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朗读”的意义,演绎了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解读方式下获得的不同效果,更彰显了文本的内涵与魅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名家配乐朗诵、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朗读比赛等,让学生陶醉在琅琅读书声里。
例如,广西教育学院邹国金教授的《乡愁》教学设计: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再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
同学互相点评,教师再予以肯定和指导。
教师分别以中年人的语气和耄耋老者的语气范读,给学生听觉上的强烈震撼,使其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感悟。
再次朗读时,学生的语气和感情都“更上一层楼”。
这样的教师范读引领、小组比读、互相评价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朗读评价的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其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细读策略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
大咀,终不知味也。
”他认为读书要细细咀嚼品析,方能获得深刻的感悟。
这也就是当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提倡的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的理论来源于20世纪欧美新批评,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
文本细读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耐心、细致、深入的感知和分析,从而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做出恰当的阐释。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细读策略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是细读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反复品析推敲,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体验。
教师不要急于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教参上的理解灌输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要引导学生一方面注意文本本身的细节问题,另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度剖析。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二,文本是细读的对象。
只有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细读品析,才能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老王》一文中这样介绍老王的居住条件:“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家”和“那儿”的区别,学生就能感受到老王的孤苦。
第三,教师是细读的主导。
教师首先要钻进文本,潜心感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喜怒哀乐,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对话,产生共鸣。
然后,再“跳出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的特点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语言训练的方向。
教师要挖掘文本内涵,寻找文本隐藏的潜在信息,并依据学生实际,针对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将自己的解读成果转化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细读,使之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准确的细读体验。
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积极地学习和体验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三、比读策略
比读,指的是比较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比较是理解文本思想感情,实现有效阅读的一条快捷的道路。
通过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觉灵敏度,语言运用的优劣在比较品析中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供比读的对象有很多,如可以比较文本的写作手法,比较语言特点,比较修辞运用,比较思想感情,比较标点运用等。
例如,在教学何其芳的《秋天》时,可以将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首诗词都是写秋,但是诗人选取了不同的意象,写出了不同的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感情。
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首风格、意境、情感截然不同的作品的体验和感受会更深刻。
诵读、细读、比读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了更丰富的呈现形式,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