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度是几年前学界的一个热点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经济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度是几年前学界的一个热点。在这个问题上,我做过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个东西,不久前发在《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以及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1年12期)转载了。该文刊出后在经济学圈内外都有一些反响。意见不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深入思考。
经济学与道德
——对经济学某些倾向的反思
罗卫东
众所周知,经济学是目前中国的显学,也就是说,看上去是最热门的学科。几个标志,一是,每年高校招生,无论是本专科生,还是硕博士生,经济学专业都是热点,平均录取分数不说最高,也肯定是最高之一;竞争十分激烈,象论文硕士课程进修班这样的形式,生源也是很好的,上了分数线还未必能被录取。二是,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比其他专业要容易;三是,经济学教师的收入在大学文科教师中可能是最高的,好多人都因学的是经济学专业而自豪;四是,书店里最好销的书就是经济类书,其他还有很多表现,恕不一一例举。不仅中国如此,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所有把经济发展当回事的发展中国家也都是这样。
那么,经济学究竟是什么?十年前,经济学可能主要还是指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年来,经济学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当我们说起经济学时,指的是西方经济学,或者用一个中性的说法:现代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人,大多数都不怀疑经济学是所有社会科学中真正可以称之谓科学的。马克思曾经讲过,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乃是取决于其应用数学的程度。应用数学的程度越高,科学性就越高。在社会科学中,象自然科学那样运用数学的学科,经济学是唯一的。据说,经济学运用数学的程度已经超过了生物学与化学,而接近物理学。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一科明珠。对此,人们是深信不疑的。社会科学中唯一设诺贝尔奖的也只有经济学。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仪式成了经济科学的庆典。
经济学是繁荣的,但是,谁都不会相信。经济学是混乱的,它一直隐藏着危机。这种危机根植于人们对经济学理论科学性的盲目认同。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弥漫着一种“科学主义”的氛围,中青年经济学家中鲜有怀疑经济学的“科学性”的。不少人相信目前国内通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经完全摆脱了阶级局限性和价值判断的陷阱,已经成为象物理学那样的纯科学。其中,一种比较为人所接受的观点就是:经济学已经完全摆脱了道德判断和道德说教。两年前,国内名噪一时的一位青年经济学家在一家颇受知识界欢迎的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不道德的’经济学”的文章,直截了当地声明经济学不讲道德。试图把经济学与道德问题一刀两断。该文的基本观点,可以用作者自己的一段话清楚地加以概括:“本文开始指出了经济学分析‘离不开’道德规范:紧接着又指出这种离不开只是把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生的条件或约束,而经济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不是研究道德规范,其任务也不是道德说教;最后进一步指出,经济学提出的政策建议或制度设计,不依赖于道德水平的高低,而宁可假定人们在道德水平极底的前提下进行工作,反倒更现实、也更‘保险’。从所有这些意义上,我们说,经济学作为一门特定的学科,经济学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不讲道德、也不该讲道德;经济学家不应该不务正业;‘狗拿耗子’地去做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牧师等等在其职业领域内该去管的事情。”
上述表白看上去是劝戒经济学家安于职守,不要侵入他人的学术领地,仔细品味,不难发现隐藏起来的今天许多经济学家都有的那种学术优越感。我虽然不能自命为经济学家,但是也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立足于经济学的前提,还是以个人的其他知识为背景,我认为经济学与道德无关进而相信
存在一种绝对中立的科学的经济学的观点颇有问题。我分四个方面对此进行评论:
第一、经济学究竟是否对一种价值观的好坏作出评价。
按照经济学家普遍持有的观点,经济学不对一种价值观的好坏作出评价性的判断。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仅仅是生活在新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济学家的幻想而已。连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极力推崇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经济学家也承认“经济学家不仅是经济学家,他们同时也是人,所以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会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学。‘无价值’经济学只是一种理想,而且,同大多数理想一样,常常最容易受到人们的推崇。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无疑会影响到他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有时也许还会影响到他所得出的结论。”经济学的“王中王”萨缪尔逊在它的风靡全球的经济学教科书也不得不承认,经济学家多半带着由利益、偏见、特殊的价值观等构成的有色眼镜观察世界。应该说,无论是弗里德曼还是萨缪尔逊都是某些经济学教条的信奉者,但是他们还是认识到那种超越一切尘世的干扰的纯粹经济学研究即使不是乌托邦也是很难达到的一种状态,这正是他们明智的一面。樊纲相信存在一种不做价值判断的经济学,这一立论所暗含的前提就是存在一种超验的科学的经济学,而且只有一种经济学。这种经济学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不存在历史局限性的(这也是樊纲比较一贯的观点)。纯科学的经济学以后是否会出现,我不能武断地回答,但这种经济学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今天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学决不是超时空地科学着的,它浸透了市场社会的道德判断。稍加反思就不难发现,崇尚竞争,追求效率,主张个人选择等等观念或者说理念渗透到了西方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这不是道德判断又是什么呢?只是这种道德判断深深隐藏在客观分析的外衣里面。
很多经济学家坚定地相信只要使用了数学工具,经济学就明显地具备了客观科学的条件,任何对使用数学分析工具的经济学进行批评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于科学的对立面。拉起数学的大旗做虎皮,这是今天许多浅薄的经济学家们的惯用伎俩,似乎由于使用了数学公式,经济学就自然而然成为真理。正因为此,今天的许多所谓的权威学术刊物对论文的要求是非数学分析,一概不发。国内一家最权威的经济学刊物在多年前就表明了必须使经济学科学化(数学化)的立场,该刊近几年来所发的几乎所有文章多多少少都有数学模型。而且很快如果读者不具备高等数学的功底将无法读懂这些论文。但是这些论文究竟提出了真问题没有?到底深入到经济现象的本质没有?到底给了读者以启迪没有?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毕竟不多。这种貌似科学的分析中,究竟又有多少科学的成分,毋宁说给了没有真知灼见的庸俗经济学数学提供了一个乐园。国外的经济学家中曾流传着一句话叫“数字不会说谎,但说谎者在使用数字”,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数字也在说谎。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家和数字,无论何者说谎,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想而知,两者都在说谎,就更不必提。新古典经济学即使使用了连篇累牍的数学分析,也无法掩盖其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今天经济学所做的一切,在基本道德判断上与上个世纪的戈森、杰文斯、门格尔、西奇威克、埃奇沃思等功利主义思想家的道德判断并无本质区别。基础未变,分析形式更加精致而已。
因此,经济学不做道德评价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功利主义道德观,就根本不可能有称之为经济学的东西。因此,所谓的经济学不谈道德,其实是要求经济学不要谈非功利主义的道德,不做非功利主义的评价。我怀疑,如果没有经济学家所假定的时刻在做功利主义价值判断的经济“主体”的存在,是否还会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
第二,经济学是否研究道德形成的历史
很多人认为经济学不研究道德形成的历史,认为那是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研究的问题。这一点也是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立场上说的。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明所谓道德观念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一种反映而已,道德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等一系列光辉的经济学著作中一再表明的观点。诚然,经济学不会专门去研究道德及其起源,那的确是道德哲学或者说是伦理学的任务,但是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的本质也就必然为阐明道德现象的经济根源奠定基础,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