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型教学转向师生合作型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课堂环境的变化。

(一)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许这是古代的教师职能。作为现代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适应新课改和学生发展的新的师生关系。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我觉得新课程要求教师头脑中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意识,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关键还要考虑让学生如何学,要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环境改变的基础和推动力。

我们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这样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应在课堂上是“学长”,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在课下,是朋友,彼此交流思想,谈学习,谈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生活,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课改教学实践,我逐步转变了思想,在上每一节课前,都认真研读教材,找出重点,哪些是需要师生课前共同准备和收集的内容,我与学生一样认真去做。在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我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我如何引导,应做些什么,学生该做些什么。所以在课堂上我只是引导者,是导演。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由地展现他们的才能,自由地讨论。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创新探索的热情。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多,我也感受颇深。在课改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在课堂上,师生必须是平等的,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作为教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作为政治老师更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生活圈内的事和日常行为表现,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书,他们都谈论些什么话题等等,并力求走进他们的心里,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中“一切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之要求。

(二)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体

验丰富人生的环境。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中,一重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教师的访谈,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师;二重目标是让学生在整理与教师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过程中,体会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真诚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三重目标是让学生在爱教师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赞美教师,并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真正让学生达到“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三重目标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通过各种方式使目标达成,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每一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其体验也不尽相同。

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里想着学生,适应学生的发展是设定一切目标的依据,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远见的。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德国一位教授在考察完中国基础教育时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教师真能讲,中国的学生真能考!”这也许是对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好概括。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沉闷、死寂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恩格斯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和控制,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和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给予学生这些自由和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他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还可以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同时鼓励学生的质疑。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多样。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灵活、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应鼓励师生在互动、合作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灵活发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例如在讲授《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一学生提出“现在信息、多媒体发展如此迅速,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所需的知识,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师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师出乎意料。作为教师须具有应变能力,于是,我就顺着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同学们,这个问题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那么,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吧。接着,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

的学生认为以后不再需要老师;有的学生认为无论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多少,永远需要老师”。并且都阐述了各自的理由。不管怎样,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离不开教师,因为教师的“育人”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通过学生们对这个意外问题的激烈讨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体会到应更加爱自己的老师。出现这一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但教师的随机应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课堂灵动起来,得到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时空”变得延伸开放,突破了传统教学封闭、狭小、限于书本的樊篱;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各个方面,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社会生活这部“活”的无字书。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对教师的访谈”的任务,通过访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工作中的教师,还对教师的日常生活及其他方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因此,学生会更加理解教师的工作,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另外,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新课程课堂的灵动与鲜活,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情境上的“活”,还表现在学生对知识吸收、经验形成、创新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精神升华、个性发展的“活”上。

(四)营造师生合作互学的良好氛围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对教师来说也是新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放下老师的“无所不能”的架子,在课堂上,以一种虚心好学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地进行问题探究。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学识水平,而且也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