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大歌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侗族大歌《蝉之歌》的艺术性与民族性
【摘要】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本文从民族音乐与民族性格的地域文化的差别。对这首极具魅力的侗族大歌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侗族大歌;蝉之歌;民族性格;地域文化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本文将从民族音乐与民族性格的地域文化的差别这两方面作简单论述:
一、侗族大歌与《蝉之歌》
1、侗族大歌的民族性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被人们发现。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相关。民俗对民间文艺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除了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如: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他们用歌声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2、《蝉之歌》的艺术性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听是最精华的部分。如:《蝉之歌》它是侗族大歌的典型代表之一,歌词大意为:“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亲,蝉儿哭娘在那枫树尖,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只听蝉儿声声鸣,蝉儿声声心悲切,像是可怜我单身。静静听我模仿蝉儿鸣,希望大家来和声,我们声音虽不比蝉的声音好,生活却让我充满激情,歌唱我们的青春,歌唱我们的爱情”。其歌唱特点是,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二、侗族大歌的地域文化与音乐之间的差异
1、侗族大歌在“音乐艺术”是的杰出表现
主要表现在“多声部技术”的灵活运用(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两个声部的协作演唱并且在五度内进行)、重视对“自然声音”的模仿和提炼和对“九度音越”(大歌的音越在九度之内)的运用等方面。
2、大歌的传承性
侗族大歌的传承以口头流传为主,他们通过歌师传唱而流传给下一代,这一特点也是它区别其它民族歌曲的独特的一面,所以无论是在演唱还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侗族大歌都有着它独特一面。
3、音乐的独特性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侗族大歌以深入侗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也产生了很多的
影响力,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的体现。
综上所述,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总之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珍贵的部分,他的明天会发展的更加美好和辉煌。
姓名:田维胜
班级:09求二斑
学号:0920190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