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取内镜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选取60

例作为实验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给予对

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内镜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进行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

66.67%,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该类患者采用内镜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反应少且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9)06-0152-01

在消化道肿瘤中比较常见的是鳞癌,对该病进行早期确诊、治疗能够使患者

的生存期延长并提高临床疗效。当前临床上对该病进行早期诊疗中主要使用内镜,使该病的诊疗得到有力推动。本文针对该类患者使用的内镜治疗及临床疗效进行

深入探究,现将结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我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集治疗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进

行本次实验,按照随机法平均分成观察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所有患

者均有原因不明的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间断或经常性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乏力、疲惫、气短等临床症状。对患者先后行内镜检查和血清肿瘤

标志物检查,最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状况下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前使用

超声内镜对肿瘤的病变大小、浸润深度准确估计,注意多发性癌灶的存在。首先

对病灶进行正确标记[1],各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使用的治疗器械也可进行病灶标记,对于边界确定难度较大的病灶可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或染色技术对病变范围进

行确定[2];其次将病灶充分抬起,将液体注射在炎病灶周围多点黏膜下进行,将

病灶完整抬起,上消化道黏膜下注射原则为先肛侧后口侧,下消化道黏膜下注射

则口侧在前肛侧在后;再次是切开黏膜边缘,切开时会引发出血因此需及时使用

热活检钳或治疗器械进行电凝止血,如果将边缘切开太深会导致切开部位穿孔,

可以使用金属夹夹闭而不用将治疗终止;然后在对病灶进行剥离前对其浸润情况

准确判断,可通过多次适当黏膜下注射使病灶充分隆起,使病灶剥离的需求得到

完整满足,剥离时根据病灶的部位、大小和手术医生习惯使用的剥离器械;最后

对手术创面进行处理,将病灶完整剥离后对出血点进行止血,使用金属夹夹闭较

大面积或较深侵犯层次的手术创面,防止发生术后穿孔。为了使术后创面时发现

出血的情况得以预防,可以使用氩气血浆凝固术对创面的裸露血管进行电灼,迟

发性出血发生后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术。该病患者手术后严格禁止饮食并给予其抗炎、黏膜保护等药物治疗,将饮食逐渐开放。比较大的手术创面通常经过八周的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基本能够愈合,术后可对患者进行定期内镜随访可对病灶的复

发状况和创面愈合度等情况了解[3]。

1.3 观察指标

总结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10例内镜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110例内镜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8-10-01T20:28:05.7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7期作者:陶祥波单国梅王立民[导读] 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山东菏泽 274200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将两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确诊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镜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治疗 消化道肿瘤分为腺癌和鳞癌,其中鳞癌较为常见,生存率较低。相关调查显示,消化道肿瘤患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列癌症第2位。及早发现、确诊及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因素。内镜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工作中。采用内镜技术取标本检测分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力推动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探究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本院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给予内镜诊断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间断或经常性腹泻、大便颜色改变、便血,部分患者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等症状。排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患者。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分布为22~76岁,平均43.9岁。对患者先后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后行病理检查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为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患者于同1天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采用消化道内镜对患者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浆膜层及固有肌层等进行扫描,发现可以病变处,在扫描过程中需保证筛查无盲点、检查视野清晰可辨等。发现可疑病变后利用色素内镜对肿瘤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检查,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利用放大内镜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对表面微小及浅表处的早期肿瘤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小凹排列是否整齐、黏膜表面结构是否规整及血管网的形态特增等,以区别良性及恶性肿瘤,利用超声内镜对肿瘤恶性程度进行预测及分期。 采用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进行诊断,甲胎蛋白的测定采用ELISA定量法,AFP参考标准液为1、5、50、100μg/L,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运用酶标仪进行比色。癌胚抗原采用ELISA定量法进行测定,参考标准液为0、5、10、40μg/L等,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血清铁蛋白的测定采用ILISA定量法,参考标准液为0、10、50、400μg/L等,试剂盒为美国Burlingame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盒,被测血清20μg/L,加入SF板条,每孔加入约100 μL酶结合物,摇晃均匀后放置于室温中,1h后加入TMB显色。采用二步定性法对消化道癌抗原进行测定,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唾液酸的测定采用SA快速比色法,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标准液及被测血清各0.1mL,加入4mL测定液,维度为100℃,放置20min后,冷却30min,离心去上清进行比色,并计算血清SA含量。 1.2.2治疗方法 术前采用超声内镜对患者病变大小、浸润深度进行准确估计,注意是否存在多发性癌灶。对病变表面无明显溃疡的早期黏膜层癌性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细胞局限与腺体基底膜或黏膜固有层可患者行内镜下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术。对病变范围较大、耐受度较差的患者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法,在2周内完成整个治疗,避免手术部位瘢痕形成影响再次切除,将切除的黏膜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 1.3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 内镜判断标准:内镜下可见胃、食管、结肠黏膜糜烂、溃疡、粗糙不平、局部黏膜颜色改变、有凹陷性或隆起性病灶,色素内镜检查出现染色。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查阳性标准:甲胎蛋白>30μg/L;癌胚抗原液>15μg/L;血清铁蛋白男性>220μg/L;女性>138μg/L;唾液酸>600μg/L。 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疗效判定标准:CR:肿瘤完全消失,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PR:肿瘤面积缩小一半以上,长径缩小30%以上,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SD:肿瘤面积及长径缩小不明显;PD肿瘤面积及长径增大,出现新病灶。总有效=CR+PR。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诊断方法符合率比较 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791,P=0.0204)。

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

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 消化道肿瘤是常见的肿瘤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黄金法则,因此,了解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势在必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 消化道肿瘤在临床上主要包括食道癌、胃癌、贲门癌、结肠癌、直肠癌等,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胃部肿瘤晚期患者可出现胃胀恶心、呕吐咖啡色物,而结肠癌患者出现的症状则是大便内有血,这些都是消化道肿瘤患者非常危险的信号。整体说来,出现下述症状,就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发病的可能: 1、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或者腹胀、腹部不适,由于肿瘤尚处于萌生阶段,因而,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腹痛感; 2、间断或者经常性的腹泻、便秘以及大便颜色改变,如若出现间或性的便血症状,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疾病的可能; 3、进食、吞咽不畅,吃东西的时候有受阻和异物的感觉,吃完东西后,这些症状会相应的减轻; 4、不明原因的消瘦,由于进食不畅、消化不良而出现体重下降严重的现象; 5、乏力、疲惫、气短相伴出现,尤其是老年人在出现这些症状时,一定要高度警惕,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机能下降,从而感染疾病。 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排除疾病的可能,如若确诊,也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以便赢得一个良好的预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虽居高不下,但不必过于担心,确诊疾病后,尽早选择积极规范的疗法进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还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由于消化道肿瘤具有进展快的特性,因此,在治疗该类肿瘤的时候建议选择“分阶段四结合疗法”进行治疗,该疗法主要包括中医和西医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内治和外治

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将两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确诊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32例患者经内镜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CR 10例,PR 12例,SD 5例,PD 5例,总有效率为68.75%。结论: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消化道肿瘤分为腺癌和鳞癌,其中鳞癌较为常见,生存率较低。相关调查显示,消化道肿瘤患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列癌症第2位[1]。及早发现、确诊及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欧美国家在消化道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由于仪器设备、重视程度不够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新型内镜及附属器具层出不穷,内镜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工作中。采用内镜技术取标本检测分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力推动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探究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本院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给予内镜诊断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间断或经常性腹泻、大便颜色改变、便血,部分患者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等症状。排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患者。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分布为22~76岁,平均(43.9±1.6)岁。对患者先后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后行病理检查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为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患者于同1天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采用消化道内镜对患者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浆膜层及固有肌层等进行扫描,发现可以病变处,在扫描过程中需保证筛查无盲点、检查视野清晰可辨等。发现可疑病变后利用色素内镜对肿瘤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检查,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利用放大内镜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对表面微小及浅表处的早期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取内镜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选取60 例作为实验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给予对 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内镜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进行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 66.67%,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该类患者采用内镜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反应少且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治疗;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9)06-0152-01 在消化道肿瘤中比较常见的是鳞癌,对该病进行早期确诊、治疗能够使患者 的生存期延长并提高临床疗效。当前临床上对该病进行早期诊疗中主要使用内镜,使该病的诊疗得到有力推动。本文针对该类患者使用的内镜治疗及临床疗效进行 深入探究,现将结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我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集治疗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进 行本次实验,按照随机法平均分成观察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所有患 者均有原因不明的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间断或经常性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乏力、疲惫、气短等临床症状。对患者先后行内镜检查和血清肿瘤 标志物检查,最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状况下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前使用 超声内镜对肿瘤的病变大小、浸润深度准确估计,注意多发性癌灶的存在。首先 对病灶进行正确标记[1],各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使用的治疗器械也可进行病灶标记,对于边界确定难度较大的病灶可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或染色技术对病变范围进 行确定[2];其次将病灶充分抬起,将液体注射在炎病灶周围多点黏膜下进行,将 病灶完整抬起,上消化道黏膜下注射原则为先肛侧后口侧,下消化道黏膜下注射 则口侧在前肛侧在后;再次是切开黏膜边缘,切开时会引发出血因此需及时使用 热活检钳或治疗器械进行电凝止血,如果将边缘切开太深会导致切开部位穿孔, 可以使用金属夹夹闭而不用将治疗终止;然后在对病灶进行剥离前对其浸润情况 准确判断,可通过多次适当黏膜下注射使病灶充分隆起,使病灶剥离的需求得到 完整满足,剥离时根据病灶的部位、大小和手术医生习惯使用的剥离器械;最后 对手术创面进行处理,将病灶完整剥离后对出血点进行止血,使用金属夹夹闭较 大面积或较深侵犯层次的手术创面,防止发生术后穿孔。为了使术后创面时发现 出血的情况得以预防,可以使用氩气血浆凝固术对创面的裸露血管进行电灼,迟 发性出血发生后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术。该病患者手术后严格禁止饮食并给予其抗炎、黏膜保护等药物治疗,将饮食逐渐开放。比较大的手术创面通常经过八周的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基本能够愈合,术后可对患者进行定期内镜随访可对病灶的复 发状况和创面愈合度等情况了解[3]。 1.3 观察指标 总结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刘正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100020) H o t Su b je c t热点论题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近几十年来,日本等国家在胃癌方面、欧美等国家在大肠癌方面的早诊、早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仪器设备、技术条件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年,用于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的新仪器设备和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新型内镜及附属器具层出不穷,如何较快地掌握和利用他们,把我国的水平提高上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 由于早期消化道肿瘤镜下的表现隐匿,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加之检查者缺乏足够的经验,使得诊断非常困难。新型内镜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早期肿瘤发现和确诊(定性和定量)的可能性和便捷性。下面介绍几种用于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及相关的技术方法。 1.1普通内镜(Endos copy)——发现可疑病变,目前最常用 普通内镜在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方面主要起筛查的作用(如图1~3)。利用它,可以较快地检查消化道,明确正常与异常,发现早期肿瘤的可疑病变处。检查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很重要:(1)保证筛查没有盲点;(2)保证检查视野清晰可辨。为此,检查应遵循内镜操作的技术规范,同时要帮助患者作好检查前的充分准备。 1.2色素内镜(Chr om oen dos c opy)——确定病变的大小、形状、边缘和范围 色素内镜在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方面不但有一定的定性作用,更主要的是有对肿瘤的大小、形状、边缘和范围进行比较准确的定量作用(如图~6)。用于色素内镜的染料有很多种类,但并不是任何色素或染料都能用于内镜检查,符合下列条件者才可应用:(1)对身体无毒无 害;(2)与消化道黏膜的颜色能形成较强的对比,能把细 微变化显示清楚;(3)溶液的配制、稀释、保存和应用都 比较方便;(4)价格合理。目前比较常用的有:用于食管 黏膜染色的卢戈氏碘和甲酚紫;用于胃和肠黏膜染色的 靛胭脂和甲酚紫,有些也用美蓝。 1.3放大内镜(M agni f yi ng End os copy)——鉴别良、 恶性,预测恶性程度和分期 放大内镜可以把消化道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 对于那些常表现为微小和浅表的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很 高的利用价值(如图7)。利用它对病变部位进行仔细观 察,尤其是与色素内镜及窄带成像技术结合,可以观察消 化道黏膜的表面结构是否规整,小凹排列是否规则,黏膜 血管网的形态特征等,进而达到鉴别良、恶性,预测恶性 程度和分期的目的。放大内镜与色素内镜结合最佳的范 例是日本内镜专家工藤进英教授的大肠Pi t Pat t er n的 分类及应用。 1.4超声内镜(U l t r as oni c Endos copy)——测定病变 浸润的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超声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可以分成5层:黏膜层、黏 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在此基础上,还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多层次。分层的目的是把普通内镜 下发现的病变进行浸润深度的精确判定(如图8~9)。除 此而外,利用它还可以对脏器周围以及腹腔内其他部位 的淋巴结进行检查,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上常用于 诊断肿瘤浸润深度的是环形扫描的超声内镜和内镜下的 微型超声探头。另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可以准确判断 消化道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流 量,三维超声可以同时显示横轴、纵轴三维图像,可以达 到二元平面的重建。 1.5荧光内镜(Fl uor es cence Endos ecopy)——诊断早 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生物组织内的化合物与特定波长的光发生反应,能 发出特殊的荧光信号。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生化特征不 1 o l.1o.92007 4 V 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