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23:20:33 星期一








东至古今























 

 江西的彭泽和安徽的东至,是江水相通、土地相连的两个毗邻县,在东晋时,至德属石城县 ,东流属彭泽县。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东流是其属下的一个黄菊乡。陶渊明虽然任期短暂 ,但他经常在东流艺菊,并流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位伟大的田园 诗人的高尚人格和对汉文学的影响推崇备志,东流人也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好县官而自豪, 早在明代就建立了陶公祠,立主以祀。这座陶公祠,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曾经几易其 址,屡修屡建,终于保留至今,成为东至县的历史文物和旅游景点。人们在瞻仰陶公祠后, 很想系统全面地了解陶渊明其人,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古藉和历史人物传记,摘录和整理 了这篇《陶渊明的故事》,以飨读者。

一、生不逢时〖HT5SS〗

陶渊明(公元365-427) ,出生于东晋与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 阀所统治,南方则有司马氏统治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享受 ,恣意兼并土地,征收苛捐杂税,使江南人民受到尤其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 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 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 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 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 ,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 ,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 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 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 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 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 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 ,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 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

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 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 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 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 多所通晓。太元七年(公元382年)渊明十八岁时,孟夫人见爱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遵照先夫 临终遗言,命渊明北上广陵,前去投奔陶敏生前的挚友谢玄。

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当年渊明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时,谢玄也被 桓温召入幕府,二人性格相合,互相倾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时隔不久遂成莫逆之交。陶 敏临终时曾拉着孟氏的手说:“待渊明儿成人之后,可让他投奔谢玄兄弟,如能得到谢兄指 教,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渊明按照父亲的遗愿,千里迢迢来到广陵,受到了谢玄 的热情款待和欢迎,让他先与其子谢焕一起读书习武,准备过段时间正式聘请他到自己军中 帮助参谋军事。不料,时过一个多月,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体欠安,嘱其速回。渊明还 来不及接受军中任职,就告别了谢玄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途,这一别竞成了陶渊明的终生 遗憾。太元十年(公元385年) 八月,陶渊明接到了谢焕的来信,报知其父谢玄因招致当时专 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渊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 的巨大打击,一时感到不知所措。

他隐约地觉得一切都完了,他的报国壮志,他的复兴陶氏 的愿望,他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已随着谢玄的离开人世而化成了泡影。这一天他大声地吟咏 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吟后,他大碗喝酒,以酒浇愁。过去渊明虽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之日,或在亲朋往来时也喝 一点儿酒,但都很有节制。然而这一次却醉得整整睡了一天一夜,随后又大病一场,半个月 后才逐渐恢复。从此渊明再也离不开酒了,只要一天不喝他就感到四肢无力,浑身不自在, 而且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有时家中无酒,但凡亲朋邻居相邀,他也都欣然前往,大醉方 回。醉后,他就坐在宅树之下或吟诗作赋,或放声长啸,以慢慢化解心中的怨愤,常年如此 ,遂成癖好。这就是陶渊明第一次投军未成,转而嗜酒的一段经历。

〖HT5H〗〖JZ〗二、陶氏祖居〖HT5SS〗

陶渊明的一生都与东园菊圃息息相连,东园中的五柳、青松和一年四季盛开的菊花成了陶渊 明

人品风格的象征。东园在何方?我们不妨追溯一下陶氏祖居的来历。

陶渊明原藉鄱阳人,西晋平吴之后,迁徒到庐江的寻阳 (时治江北古兰城,今湖北黄梅县西 南),后来由于曾祖陶侃在平定杜韬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柴桑县候,食邑四 千户,于是将家迁到了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从此陶氏世代居此,享名远近。陶氏旧宅, 在柴桑城西五里之处,地名上京里。这里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环境优雅。据说陶侃自鄱阳 迁居,移址建宅之时,曾延请术士相地。术士绕寻阳一周,最后选定上京里,说这里得山水 秀美之气,日后当出贵人。当时,陶侃一心忙于政事,也没有大兴土木,仅建了平房二十几 间,此后,陶侃戎马倥偬,很少回乡,他的诸子大多追求荣华富贵,不满这里荒僻简陋,陶 氏旧宅一直没有重建和修茸,直到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回乡隐居,才使旧宅重显荣光。

陶宅正门的东侧大约十丈以外是一个有着数亩水面的大池塘,池塘靠近住宅的一边有一棵青 松和五棵合抱的倒垂杨柳,前方则是一片平整的农田。这五棵垂柳本为渊明父亲陶敏年轻时 所栽,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长得枝繁叶茂,浓荫蔽地。每到仲春时节,柳叶新吐,鲜嫩翠 绿,镶嵌在柔软细长的枝条上,倒垂于水面,随风荡漾,划出层层涟漪。密叶繁条丛中,黄 雀、翠鸟的鸣叫,婉转悦耳。陶渊明从第一次投军未成,从广陵回到上京里后,已经过去了 十几年的时间,可他仍然没有找到出仕的机会,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他在柳树下修整出七 八丈见方的平地,安置了一张石桌,外加几张石凳,每每晨曦初出,斜阳将倾,他总爱在此 闲坐,或观赏景致,或开卷读书,或即兴赋诗,或弹琴抒情。当时渊明有一好友名叫庞遵、 字道之,住在上京里东南七八里处的南里,也是寻阳一带颇为著名的文士。渊明与他志趣相 投,年龄又相近,因而常常互相往来,或喝酒清谈、或议论时事、或探讨玄言哲理、或弹丝 品竹、赋诗作文。一天庞遵来访,命人将酒食挑到五柳树下,渊明说:“道之兄!今日就在 这棵柳树下痛饮一番为何?”庞遵答:“好极了,在柳树下开怀畅饮,天地人融为一体,抛 掉一切烦恼,可作人生快意之举。兄简直可以称为‘五柳先生’了”。渊明心中为之一振, 兴奋地说:“就是它,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接着提笔饱蘸浓墨,写下了“五柳先生传” 。从此渊明就自号“五柳先生”。

东园菊圃始建于渊明前妻陈氏逝世之后。渊明的前妻陈氏,知书达礼,温柔贤淑,而且肤色 白皙,面貌姣美。他与渊明结婚六年,育有四子(其中有一对双胞

胎),由于生育过密,加之 平日操劳过度,身体虚弱不堪,在一个灾荒之年的暮秋季节,香消玉殒,魂归天国。陈氏的 早逝,对于中年丧妻的陶渊明来说, 悲痛得几乎难以自制, 他含泪作了一篇《闲情赋》, 表达了他对爱妻的一片真情。作完这篇“闲情赋”之后,他迈着沉重的步履,漫无目的地来 到东园。秋意已经很浓,一阵西风吹来,使他感到了些许寒意,他下意识地走到青松之下, 猛然间,他见西侧院墙的一角,有一棵盛开的菊花,花枝上缀着三、四朵硕大的花朵,几只 色白背青的凤蝶正在花朵周围飞舞盘旋,菊花与飞蝶,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颇为自然和谐 的图案。这景象使他想起了昨晚的梦境。昨晚他又与陈氏夫人在梦中相会,在一番缠绵之后 ,夫人对他说:“我乃天上御花园中的菊花仙子,如今我俩尘缘已了,又重新回到天界,而 今天地两隔,望夫君多多保重,勿以我死伤悲”。梦醒后,渊明的心里空落落的,现在见了 这东园中的菊花,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他想:那不就是我那位通体透光,神采夺目的美人吗 ?他快步走到菊花旁边,在它的四周垒起了一个小小的花坛,心中默默许愿:菊花啊!让我 这一生与你永远相依相伴吧!

从此,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 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 ,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 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 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 痴”。

〖HT5H〗〖JZ〗三、三出三归〖HT5SS〗

陶渊明一生有三次出仕三次归隐,从太元18年(公元393年) 初次出仕到晋安帝义熙三年(公 元406年) 辞去彭泽县令,正好十三年整。所以他在“归园田居”诗中曰“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其间的经历大体是这样的:

太元18年(公元393年) ,陶渊明时年已经29岁,受江洲刺史王凝之之聘,担任了洲府别驾祭 酒。当时的寻阳,机构混乱,吏治腐败,王凝之年老昏庸,不问政事,而且信奉五斗米道。 他聘用陶渊明的用意并非看重他的才能,以治理好江洲的事务,而是将他当成一块金字招牌 ,想利用他的声名以抬高自己的威望,从而博得求贤若渴的美誉。所以,陶渊明名义上虽然 是洲府的首席幕僚,实际并未握有实权,更使他不能容忍的是,王凝之还诱迫他

参加五斗米 道,陶渊明执意不从,所以这次在江洲祭酒的任上,他只勉强度过了一个多月,就自愿离任 ,结束了他生平第一次短暂的仕宦生涯。

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 ,庞遵带着荆洲刺史桓玄的亲笔信,来到上京里,礼聘渊明到 桓玄军中任职。这次渊明距离初次出仕已有四个年头,这些年来,他可叹自己命运坎坷,遭 逢昏朝,奸臣当道,得不到展示才能的机会,而且家里境况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自从续弦翟 氏进门以后,他那伤痛累累的身心才得到了抚爱和慰藉,而今他不忍心让翟氏也去重蹈陈氏 的覆辙,跟着自己去挨穷受苦。在庞遵的再三劝说下,他带着一线希望,接受了桓玄的礼聘 , 在寻阳江口乘上庞遵来时所乘的官船,逆着滚滚东流而去的江水而上,前往桓玄的驻地, 开始了他人生旅途中新的历程。在荆洲府地江陵,陶渊明接受了桓玄任命他为军府参军,并 在这里供职一年多时间。后来由于上京面见堂叔,通过分析桓玄的篡权野心,使他认识到屈 身桓玄,有悖他复兴晋室,重正朝纲的愿望,而恰在这时,又传来了老母病逝的噩耗,于是 他递上辞呈,迅即回到了家乡上京里,结束了这段仕宦生涯。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 ,建威将军、江洲刺史刘敬宣突然来访,他带来了驻扎建康城北石头 城的镇军将军、南徐洲刺史、八洲都督刘裕的亲笔信,礼聘陶渊明到京就职。两天以后,渊 明告别了娇妻弱子,登上刘敬宣专门为他派遣的官船, 离开上京旧居,开始了他的又一次仕 宦生涯。在担任了几个月镇军参军之后,他又被派回到寻阳,担任了刘敬宣的建威参军,成 了刘敬宣可以信任和出谋划策的得力助手,时间有2年多。晋安帝义熙元年正月,刘裕在彻 底平定桓玄叛乱之后,迎晋安帝回到京都复位,按照惯例,各个地区的军政首脑都必须派遣 使者携带表章和礼品前往京都庆贺,刘敬宣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渊明,同时还交给他另一项重 要使命,为自己上表请求解职,以避开政敌刘毅的锋芒。渊明接受这个任务后,日夜兼程, 来到京都,呈送了表章贺礼和刘敬宣的奏折,并再一次拜见了堂叔,表露了自己厌弃官场生 活,坚持回乡隐居的想法,堂叔陶夔在稍稍思索后对他说:“你再去归隐田园,固然很好, 可是你想过没有,你年龄已大,又不善理财、孩子尚小,家境贫困,这往后的生活又该如何 去维持?我的看法你不如走一条中隐之路”。何为中隐?指的是做地方上的小官。渊明思索 再三,在面见刘裕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晋安帝义熙元年六月,朝廷特使来到寻阳,宣读免 去刘敬宣江洲刺史,等待交割的圣旨。接着,特使又

向刘敬宣递交了一封刘裕给他的私人信 件,要刘敬宣在离任前任命渊明为彭泽县令。一个月后,渊明辞别家人,来到了彭泽县的任 上,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后来由于督邮发难,愤然挂印彭泽,离开了官场,真正走上了回 乡隐居之路。

〖HT5H〗〖JZ〗四、彭泽挂印〖HT5SS〗

彭泽是个在藉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县, 这里水网稠密,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气温冷热适中 ,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物产丰富,各种资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 定。陶渊明来到彭泽任职,开始心里是很满意的,因为这里离家不远,只要从彭泽乘船,仅 二天时间就可抵达上京里附近的内河渡口;按照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县令可以拥有 三百亩公田收支的支配权,收入也归县令所有,足以维持家里生活。同时,凭他的才能,治 理一个小小彭泽县,他也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的。他憧憬自己到了彭泽县,一定要体恤民 情,爱护人民,尽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当时彭泽县,自从孝武帝太元年间起,由于实行了每个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税制以后, 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一般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农民们不愿意更多的拥有土地。一些荒芜 的山林沼泽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甚至有的农户还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丢弃,抛荒不种。二是隐 匿人口情况严重,出现了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官府 负担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面临这种情况,陶渊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 。

清查户口在彭泽县已有十几年没有开展过了,原因是前几任的地方官员,有的不深入民间探 访民情,对其中内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也抓了,但 由于种种干扰而中途夭折。其主要干扰者有两种人,一是财大气粗的大地主,因为有钱,就 用钱贿赂清查的衙役,帮他们隐瞒人口;二是当地的土豪劣绅,或与执法人员胡搅蛮缠,使 其无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洲衙做官,以势压人,使清查人员不敢进行正常工作,只 是象征性的登记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数百顷,家中成年奴仆有几百人。因为何泰 的弟弟何隆长期担任寻阳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职,所以历任县令都对何家格外优待,只登 记在藉男丁20名,与实际数字悬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 途而废。而陶渊明在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却是“擒贼先擒王”,敢啃硬骨头,第一下子就 从何家开刀,他通过突然拜会何泰,带领衙役进何府,当场责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册,

逐一 核对,共查出何泰家隐瞒成年男丁200余名,一举震动了全县,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清查出被 财主豪绅隐瞒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战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从次年开始, 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原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县民齐声欢呼,纷纷赞扬新县令的英 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渊明就因为这次清查户口,得罪了寻阳郡丞何隆。何隆为出胸中一口恶气,便设计利用 督邮刘云的手去惩戒一下陶渊明,督邮是郡中的属官,负责具体监察和考核郡中所属各县官 员的政绩,对各县官员的升降任免有着直接的影响。寻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 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视各县,称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满载而归。刘云受何隆 之命,依计来到彭泽,他事先没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闯进县衙,以便给陶渊明一个措手不 及。恰在这时,陶渊明正和几个幕僚喝酒闲聊,听说何云驾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刘云却 怒气冲冲,不仅不还礼,还喝斥道:“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等衣冠不整,形态懒散,是何 道理?目前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国恩,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众豪饮, 不理政事,朝庭要你等滥官污吏何用?”说罢扬长而去,给了陶渊明一个下马威。刘云走后 ,渊明问众“督邮今日发怒,不知究竟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邮一向贪婪,照卑职看 来,他不过是借题发挥,索要贿赂罢了”。渊明听后愤然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人!索要贿赂,他是找错人了”。

恰在这天的晚上,武昌来人报丧。陶渊明的妹妹不幸突发疾病去世,渊明心中顿时升起了一 种莫名的悲哀。他回想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现状,又进而联想多年 以来自己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愿望始终未能真正实现,不由得使他最终下定了退出官场、归 隐田园的决心,遂即吩咐陶兴到城外找来船只,自己收拾了一下行李,又独自一人踏进了县 衙大门,望着“明镜高悬”的金匾,冷笑了几声,接着将大印放在案桌上,大步走出了县衙 ,向着江边码头走去,乘着溶溶月色,与陶兴乘船回到了上京里。

〖HT5H〗〖JZ〗五、驻足池洲〖HT5SS〗

池洲地处长江南岸,自古是“千载诗人地,莲花佛国乡”。陶渊明曾两次驻足这里,留下了 钱溪赋诗和东流艺菊的千古佳话。

钱溪,即今池洲市贵池区的梅梗,古时又称梅根冶,是长江南岸的一个著名港口,南来北往 的各种物资都通过这里向各处转运,长江中航运的船只,夜间也大多在这里的港湾停泊。陶 渊明在担任刘敬宣的建威参军时

,受刘敬宣派遣,于晋安帝义熙元年三月,送表进京庆贺晋 安帝复位时,曾停船钱溪,在江边港口宿了一夜。二十多年前,陶渊明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 广陵的途中,也曾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这次船停钱溪时,太阳才刚刚落山,四周 是雾蒙蒙的一片,岸边树木葱葱,合抱的江枫翠柳,笔直地向远方伸展而去。渊明信步走上 江岸,只见梅梗集上已经升起袅袅炊烟,出现了点点灯光,田野路上牧童们的悠扬歌声也逐 渐稀疏下来,到处是一片和谐静谧的气氛。这情这景,撩拨起了陶渊明对自由宁静的田园生 活的怀念,对勾心斗角、充满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勤劳质朴的上京里的乡邻们的 深情记忆,对温柔敦厚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无限眷恋。

回到船舱之后,外面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雨打船蓬,发出轻轻的沙沙声,似催眠曲一样 ,使渊明很快进入了梦乡。当他一觉醒来,整个江面又沐浴在初升旭日的金色光辉之中,经 过夜雨浸润洗涤的江岸上的芳草、野花和高大挺拨的江枫翠柳,越发显得鲜嫩娇艳,东南几 十里处的九子山(即九华山)的群峰一片烟雾缭绕,在熹微的晨光中隐隐约约地显露出神奇色 彩,不远处的山道上,出现了倒骑牛背横吹笛的牧童,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激荡着渊明的心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了《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娇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谆哉宜霜柏。

诗中描述他在久违的钱溪所见到的熟悉的优美景物和敦厚淳朴的乡风,以及他长期以来所度 过的田园生活的美好,而自己现在的形体虽然受到了制约,不能自由,但是归隐园田的本心 却难以改变,不会长久逗留官场,最终有一天会回到家乡的园田,这个决心就如同经霜不凋 的松柏一样的坚定,不可改易。

东流,在东晋时是隶属彭泽的一个黄菊乡,因邑中土地遍开菊花而得名。陶渊明在担任彭泽 县令时,在清查过城北何泰家户口后,又获知黄菊乡有七户大地主,雇佣农工开垦七里湖的 湖田,其中有很多男丁未报户口,据说都是眼睛看着何泰,现在何泰问题解决了,渊明带着 衙役从彭泽乘船到东流,督促办理登记事项。陶渊明早闻东流的菊花远近闻名,而过去几次 乘船到建康路过这里,都因公务紧急,未能登岸观尝。这次他登上江岸,放眼望去,牛头山 上满目皆菊,黄澄澄,金灿灿

的一片,空气中也氤氲着浓郁的清香。陶渊明爱菊成癖,见了 这一片菊海,竟高兴得像小孩一样,在菊丛中穿行奔跑,又喊衙役将随身带来的酒拿来,坐 在一块山岩上,边渴酒边赏菊,乐不开支,简直到了忘我的程度。衙役见此,悄悄把乡长叫来 牛头山,乡长见过彭县令,请他到乡中议事。陶渊明边渴酒边说:“好一片黄菊啊!”他一 望,江边有座凉亭正好在牛头山尽头,就说:“你去把那几位财主领到亭子上来,我与他们 谈谈登记户口的事”,乡长诺诺而去,不一会七个大财主都来了,见县令亲自驾到,事先又 听说何泰家也核实了人口,就一五一十将隐瞒的户口如实上报了。 这次到东流,陶渊明又 查出隐瞒人口500多人。清查户口工作告一段落,渊明感到浑身一阵轻松,心中好不高兴。从 此他一有闲空,就到东流赏菊,并发动衙役砌石为墙,辟了一块菊圃,自己荷锄植菊,用瓦 罐从江中吸水浇菊,渐渐与东流的名人雅士熟悉了,常常在一起饮酒赋诗,乐不思返。陶渊 明从东流艺菊中,进一步得到了启发,悟到了人生真谛,促使他最终下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因此,东流也可以称得上是陶渊明仕途中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地方。东 流人也从陶公赏菊的短暂时光中,看到了这位著名诗人的诗章品德,当渊明弃官归隐的消息 传来,东流人十分惋惜和思念这位可亲可敬的父母官。公元427年,当人们得知陶公仙逝的 消息时,民间按照食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传说,把东流誉为“菊邑”,把那段“沧江 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长江称之为“菊江”,在东流立县后,将陶公艺菊的历史载入了本 县的史册。城南的康节邵先生曾作小斋二,东曰陶斋,西曰邵斋,效仿先生东蓠采菊,以不 忘先生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后来又建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 ,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11年。《东至县志》记载,陶渊明在东流作《九日 闲居》、《劝农》等诗篇,而后人却把那首《饮酒》诗中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 名句,当作是他东流艺菊的意境写照,把东蓠误指 成牛头山上的菊圃,把南山误指为历山。实际上那首诗是渊明在归隐田园后所作,指的是上 京里东园菊圃的意境。但是,无论是附会还是误会,都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父母官的崇敬。

〖HT5H〗〖JZ〗六、归隐之后〖HT5SS〗

陶渊明回到上京里之后,首先将这一次辞官回归的感觉,痛快淋漓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写下 了“归去来兮辞(并序)”,在文中他表明了功名富贵非他追求,神仙世界又虚无缥渺,来日 已经不多,惟有遂

顺自己的心愿任意而行。这时候的渊明,断绝了与上流社会的一切来往, 过了一段极其宁静悠闲的田居生活。这在他所写的《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中,就集中体现了 出来。其中第三首诗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时光流逝,转眼又过去了2年。正当渊明在上京里农闲时读书赋诗,饮酒聊天,农忙时勤力 耕作,自由自在生活的时候,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向他悄悄地逼近,事情还是在彭泽任上得 罪何隆时引起的。当年渊明彭泽挂印,后被新任江洲刺史何无忌知道,大为恼火,立即派人 把寻阳太守传去,命令他罢免了刘云督邮的职务,第二年春天,又派人到上京里,希望渊明 继续担任彭泽县令,或是由他自己在江洲境内另外选择一个新的县赴任。但都被渊明婉言谢 绝了。然而,何隆、刘云这帮小人,却贼心不死,伺机报复,义熙四年(公元408年) 六月中 旬,他们雇请帮凶,潜入上京里,一把火烧毁了陶氏旧宅,逼得渊明将家迁往西庐,以避开 何隆和刘云的纠缠,也避开了随之而来的一场残酷的战争,直到战争过后,他又在南里建了 十几间房子,重新定居下来。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 ,刘裕在平定叛乱,统掌朝政之后,派遣专使来到寻阳,以东晋政府 名义,征命陶渊明等庐山三隐士入京,担任著作郎之职,陶渊明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谢绝了 。义熙11年(公元415年),刘裕又派渊明好友庞遵回乡说服渊明出仕,又一次被渊明谢绝。 接着江洲刺史王弘又传出请其出山和有意结识的信息,而渊明却利用遍游庐山的时间差,躲 开了王弘的造访。在刘裕篡权称帝时,陶渊明终于发出了冲天之怒,他的曾祖父为之付出毕 生精力,自己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为之竭力的晋王朝从此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了。它的灭亡, 带走了渊明的最后一点梦想和希望,他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场,却欲哭无泪,他想对着苍天大 喊,却无法喊出声音,他紧闭双目,静静地坐着,像是一个痴呆者。第二天一早,就向家人 和村人宣布,从今开始,改名陶潜,拒绝任何官方来往。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十分凄凉。他在南里生活的短短几年中,完成了他一生中的几件大事。在 朋友帮助下,他先后为长子俨、次子俟以及孪生的三子、四子份和佚娶了妻子。几个孩子的 婚娶之后,南里的房子愈来愈拥挤,于是他又带着妻子翟氏和幼子佟、幼女爱菊等回到了他 的旧居上京里,上京里经过战争的洗劫,已是残景一片,触景伤情,渊明心中又生出许多感 慨。随后他又遇上了一连两年

的大旱和饥荒,这时候的渊明不但已经很少有酒可饮,就是一 日三餐也很困难,他真正成了一个贫士。而他却穷不改志,也不求“嗟来之食”,有一次新 任江洲刺史檀道济送来厚礼,他以无功不受禄而拒收。接着檀道济又亲自登门拜访,馈赠酒 和粮食,他也没有收下。这期间他写下了《咏贫士》诗七首,表达了他守贫固志的高尚节操 。由于长期贫穷生活的折磨和心情的郁闷,到了元嘉二年(公元425年) 岁末,渊明渐渐染上 了重病,捱到元嘉四年(公元427年) ,他自觉自己不久于世,于是硬撑起身子,举笔写下了 《自祭文》的绝笔,尔后慢慢闭上了双眼,带着满足,也带着遗憾和悲愤,走完了他六十三 个春秋的人生旅程,结束了他极其平凡的一生。

〖HT5H〗〖JZ〗七、千古留名〖HT5SS〗

陶渊明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京都建康(今南京市),他的忘年挚友,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 著名诗人颜延之悲痛万分,经与渊明在京的朋友商量,根据诗人安贫乐道,坚守节操的品格 ,给渊明私下加了个“靖节”的谥号,并且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陶征士诔并序》。

到了梁代,昭明太子可以算是诗人的一个真正知音,他不仅汇集了诗人的遗闻轶事,写成了 颇为详细的《陶渊明传》,而且又广泛的收集了诗人的遗文,在梁大通元年 (公元527年) 诗人逝世百年之际,编成《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长序,对诗人高尚的人品以及卓越的 文学创作成就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并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安贫乐道,不慕荣华富贵,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崇高品质,以及 文学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愈来愈得到人们广泛的崇敬与赞赏,陶渊明现存诗120多首,还有一 些散文和辞赋如《搜神后记》等,其中的《桃花源记》和诗,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 ,就比西方设想的《伊甸园》要早一千多年。陶渊明的诗歌中一大部分是所谓“田园诗”, 它描绘了作者归隐后的农村生活,反映了作者讨厌官场宁愿归隐的思想感情,有美好的农村 风光,有诗人鲜明的个性。这种描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对后世作家有广泛的影响,如唐代大诗 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显然与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有联系;白居易、苏轼等在政 治斗争受到挫折时,也都用陶诗来安慰自己。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的田园诗,扩大了 诗歌题材的范围,为后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等所推崇。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 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 惯了。文章便是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

”“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 蓠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除了论客所佩服的‘悠然 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 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 他伟大”。

现代编纂的《中国历代才子传丛书》中有丁福林先生撰写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全传》,较为翔实地描述了陶渊明一生的坎坷经历,再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刚直的性格,并 显示出了他出类拨萃的文学创作才能。

江西省九江市的陶渊明纪念馆和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上的陶靖节祠,可供人们瞻仰陶公遗像 ,缅怀诗人的诗章品德。

一千六百多年来,诗人始终是特立独行者的楷模,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将永远活在 亿万人民的心中。〖JY,1〗(2001年夏季根据有关史料加工整理成文)

〖LM〗 〖DM(〗东至古今〖DM)〗

〖SM(〗陶渊明及东流陶公祠〖SM)〗

〖HJ0〗〖HJ3mm〗〖JZ〗〖HT4XBS〗陶渊明及东流陶公祠〖HT5SS〗

在波涛汹涌的长江南岸,有一个取“大江东流”为名的千年古镇,因东晋末年的伟大田园诗 人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靖节先生),在任彭泽县令时,来这里种菊、采菊、赏菊、赋 菊,而名传千古。

据史志载:“东流本彭泽东北境,晋彭泽令陶潜菊所也”。陶渊明大约在公元406年任彭泽 县令,那时东流是彭泽属下的黄菊乡,这里因濒临长江,空气湿润,又是一片低矮丘陵地, 宜于木竹花卉的生长,尤以菊花为盛。每逢金秋时节,各种菊花应时开放,贵则登堂入室, 俗乃露天野生,登上江岸,放眼望去,满目皆菊,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空气中也氤氲着 浓郁的清香。这些黄菊将它冷艳的圣洁美与雍容的华贵美集于一身,因美而具有诗质。陶渊 明任彭泽令时才41岁,在此之前也曾几次出仕,做过祭酒、参军等一类小官,由于看不惯官 场的腐败黑暗,很久就萌生了避开世俗社会的想法,他一到东流,见了这般美景,正合自己 心境,于是喜不自胜地在城南选了一处菊所,时常“日驻彭泽,夜宿东流”,把酒赋诗,借 菊咏怀,前前后后写下了《九日闲居》、《劝农》等诗篇,留下了“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后来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我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授去职,赋《归去来辞》,从此弃官不做,归居故 里,过上了一种特立独行、躬耕苦作、自食其力的“隐士”生活。

陶渊明在彭泽任上只做了八十

多天的县令,而大部分时间都是驻足东流,东流人从陶公艺 菊的短暂时光中,看到了这位著名诗人的诗章品德,当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消息传来。东流人 十分惋 惜和思念这位可亲可敬的父母官,公元427年,当人们得知陶公仙逝的消息时,民间按照食 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传说,把陶公说成是菊花所化,称他为“谪仙”。那些敬仰陶公 的乡绅名流纷纷吟诗作对赞颂他,有联曰:“看不惯便去,足见先生节操;吟得好才留,竟 开后世诗风”。“厌弃官场,五斗自除彭泽令;乐吟田里,一辞独擅晋文章”。东流于五代 南唐时单独建县,此后的历代清明县官也以陶公的“亮节”、“仙才”为楷模,有的还亲自 作联警策自己,并贴在县衙的大门上,有联曰:“宰邑应思元亮节,为官尤仰谪仙才”,“ 谪仙遗迹已千年,看池上青莲,瓣香谁续;陶令到官未百日,幸洲中黄菊,生气还存。”并 将东流誉为“菊邑”,那段“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长江称之为“菊江”。陶因菊升 华了自己的境界,菊又因陶而变成了一种精神,历朝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为此写下了不少赞 美诗。唐、元祯赋诗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蓠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更无花”,宋、朱淑贞赋诗曰:“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 随黄叶舞东风”。明代杨季芳在《菊台》诗中更加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自己的见解,诗曰:“ 陶公非是爱黄花,花与陶公本一家;懒向春风亮丽色,自甘秋露缀英华。”这些楹联、诗作 ,把菊花的素雅、高洁和傲霜的品格,喻为陶公的清风傲骨,所以陶渊明东流艺菊成了历史 上一段千古佳话。

从东晋末年之后,祖祖辈辈的东流人都把大诗人陶渊明在东流艺菊的这段历史看成僻邑的光 彩,利用各种方式弘扬陶公的德行道艺,或诗寄情怀、或借以教化于民。相传东流城南有一 名叫康节邵的乡绅,曾仿虞文靖之所为,作小斋二:东曰陶斋,西曰邵斋,不图衰老斥谴之 余,得履先生旧游之地。东流立县后,不仅将陶公艺菊的历史载入了本县史册,而且开始建 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11年。当时东流知县 进士杨季芳因敬慕先生的高风亮节,先作祠堂于学宫之侧,立主以祀,后得工部郎中毛应奎 例纸六千易甓石,继在当年先生种菊的菊所故址建起了陶靖节祠(俗名陶公祠),还在临江处 建了一座菊江亭(又名望江楼),以供游人赏花游览。《明·言芳陶靖节祠记》中写道:“先 生不幸生于圣人千百年之后,徒想望圣人于寐寤之间,形于诗咏,盖于圣人异时同

趋者也, 祠列殿侧,义固不忒将更其神主以栗复龛以妥厥灵焉”。陶公从此被擢拨为神,享受四时之 祀。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的陶公祠与菊江亭,蔚为壮观,祠内四周通达,中为龛,安靖节 神主,前设香案,祠前为厂亭,亭前为月台,宽广各数丈,周围垒砖为垣,临江为坊,坊外 丛植菊。岁月悠悠,风雨流年,陶公祠随后又经历了明万历六年(1573)知县陈春创筑东流县 城墙,重建菊江亭时,移祠于亭侧,清乾隆42年(1777)东流南门外建秀峰塔时,并建学舍10 间,又将陶公祠移之于学舍一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座落在城南小丘牛头山上的陶公祠就在 原来的学舍旧址上,这座祠,经过1981、2000年两次修葺,已是面貌一新,祠前是缓缓流淌 的菊江,祠后是巍峨古朴的秀峰塔,祠左是绿野碧波的七里湖,祠右是波光粼粼的学湖,陶 祠前方的南山——大历山,也是茂林修竹,寺庙深深,已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祠 ,一进三间,粉墙青瓦,松竹掩映,入院门有鹅卵石径通后院,径两旁有五柳、花圃和百余 盆时令花卉,正厅高悬“松菊犹存”匾额,两边墙壁上挂上了八幅耐久的烫字烫画,中间安 放着一尊高丈余的陶公塑像,只见先生像一位禅机了悟的佛祖菩萨,手持书卷,端坐在那里 ,正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着菊江和永远盛开的菊花,细细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时事沧桑。

后人仰慕陶公的不朽声名,尊封陶公为“隐逸诗人之宗”,特别是先生在《桃花源记》中所 描绘的人间天堂,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撩拨着多少人去追寻那美好的梦。历史上有许 多名人墨客,船行长江,见岸旁有座陶公祠,纷纷弃船登岸,前往凭吊拜谒先生,并留下不 少珍贵诗文,其中有昭明太子、辛弃疾、朱熹、梅尧臣、范仲淹、于谦等,明、于谦在《过 菊江》诗中曰:“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东流先有陶公祠,后又建有双塔(秀峰塔、天然塔),明清时徽商涌入,曾先后建起千余憧明 清古民居,形成了一条老街坊,这里的古文化底蕴丰厚,遗迹保持完整,因此被列入省级历 史文化保护地段。而今东流镇不仅是八百里皖江上的一个水陆码头,而且还在城东新建了一 座纺织城,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畔,陶公的浩荡名气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吸引着游人如织,瞻仰者络绎不绝,如果你有兴重游陶公祠,定能在新修葺的陶公祠门前看 到一副新贴上的楹联,联曰:

往事越千年,陶公归来三径茂。

长江流万里,黄花依旧一亭香。
















| 设为首页 | 加

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4 Dongzh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1024*768分辨率显示器浏览
webmaster@https://www.doczj.com/doc/7f588403.html, 皖ICP备05000972号
主办:东至县人民政府 承办:东至县信息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