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213.05 KB
- 文档页数:1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5-11-19T15:28:55.2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作者:陈娜[导读] 陕西省黄陵县黄陵中学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
陈娜陕西省黄陵县黄陵中学727300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其深层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并非是空洞的口号,我们不能把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智育加特长,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应是多元化课程目标的实现。它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了多元的教学目标,我们就是较好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只有认识到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才会从对教科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才会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得比结论更重要,才会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掌握。
二、关注学生发展,在师生互动与交往中展开教学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基本是以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的,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条件和机会。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充满情趣的指向多元的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上述定位,要求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如下转变:
1.历史课堂教学要从关注学科走向重点关注学生。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走向并非是轻视学科。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都有自身的方法体系,都对培养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特点。在目前课程设置的所有的科目中,历史学科的知识含量可能是最大的。因此,历史课不可能像语文、数学等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那样进行较多的技能训练。由于历史是过去了的不可复现的存在,历史课也不可能像理化生等实验性强的学科那样做实验。历史学科自有历史的特色,有自己特有的思维与方法和存在价值。课程改革是在共同的教育理念支配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共性的教育理论如何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学科教育在体现新理念时,肯定要考虑自身的特色是什么。
历史学科的上述特点,使许多人认为历史主要是依靠讲授来进行教学的。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听、记,附之以少量的训练。这种教学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使历史学科被人们认为是一门仅仅靠记忆即可完成学业的学科。实际上,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功能。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是丰富多姿的,决非单一。关键是实施者的理念究竟是以传递知识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历史学科教学在体现学科知识特点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经验,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展开的出发地就是学生已有的基础。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和具体情景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要促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筑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内化了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托。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所谓交往,就是共有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交往之分。
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互动互惠,达到共同进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将探究式教学渗透于历史课堂,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某些方法为教师所偏爱,不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个性特点。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方式是方法的上位的东西。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