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欧知识产权比较

中欧知识产权比较

中欧知识产权比较
中欧知识产权比较

中欧知识产权比较

篇一:中欧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纠纷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cn

中欧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纠纷与对策

作者:王燕铭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5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贸易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壮大。目前虽然与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国家较多,但中欧国际贸易中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纠纷一直是影响我国贸易往来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文章以应对中欧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纠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欧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纠纷;措施

我国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外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数量也不断增加,尤其与欧美国家的知识产权纠纷数

量就占了总数的2/3以上。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中,要想强化知识产权的运作水平,首先就要解决中欧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纠纷,也只有解决了中欧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纠纷司题,才能促进我国国际贸易顺利发展。

一、知识产权的维护概述

所谓的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人类长期劳动过程中所积累产生的具有智慧的成果所有权。它是以一种给予的形式赋予各国符合条件的劳动成果创造人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一种独占该成果的权利。一般知识产权包括了出版物的著作权(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著作等)以及商品的专利权(实用型专利、商标专利、发明专利等)。另外,随着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大部分国家都对知识产权实行了维护措施。因此,面对国际化知识产权司题,并结合我国当前形势下知识产权的开放式模式,促使我国也必须加紧实施维护知识产权的战略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

上保障我国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跨国际企业对我国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的限制。

除此之外,知识产权的维护虽然对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十分重要,但如何正确地维护知识产权,使其拥有正面的影响力及社会发展效力是目前知识产权维护中最大的难点。例如:如果当国际中不同国家的人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都在研究同一项科研究项目,并且都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判断总结得出了相对较一致的正确的结论,那么,没有及时申请知识产权的人就都无法利用这项科研项目了吗?或者是一个专利由多人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争抢,从而产生较恶性的事件发生呢?这种现象在早些前年曾经发生过,某些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对同一项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成果研究人员都认为自己应该是知识产权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产生了很严重的知识产权纠纷司题。这一点

应用到中欧国家的知识产权纠纷中仍然十分适用。

二、中欧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现状以及纠纷问题

篇二:中欧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比较研究

中欧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比较研究

饶凯孟宪飞陈绮

2012-7-25 11:17:52 来源:《软科学》2011年10期

作者简介:饶凯,男,湖北潜江人,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国际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管理;孟宪飞,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清华大学科研院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陈绮,女,江西萍乡人,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人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化研究等;Andrea Piccaluga,男,意大利热那亚人,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国际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意大利比萨

圣安娜大学创新管理专业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研究与发展管理、创新管理和技术转移。

内容提要:对中国和四个欧盟国家的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在国际层面上对比了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有效专利数量、专利许可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五个指标,提出我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应加强商业化的运作导向。商业化导向意味着大学对专利技术转移活动的高度重视,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健全相关的专利管理规章制度,也需要加强技术转移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科研成果的商业化筛选程序,引入大学技术转移成本考核体系,实施专利许可的国际化战略。

关键词:专利技术转移大学中国欧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大学都逐渐从教学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进行转变[1]。创业

型大学概

念的兴起使得大学从次要的社会支撑机构发展成为促进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社会主要机构,将理论上的、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作为大学技术的两种主要转移途径之一,专利技术转移不仅解决了产业界的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技术的经济价值,而且使得学校和科研人员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不同于北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和欧洲的大学基本上以国立大学为主,政府是大学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并且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美国大学的创业活动可视为大学科研使命的扩展,教授往往以企业家的身份直接组建自己的公司;而中国大学和欧洲大学的创业活动主要通过大学教学使命的扩展而产生,教授的使命不应当是“商人”,而是去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家,教授往往作为顾问或股东的身份参与学生公司的运作

[2]。因此,来自欧盟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大学更具参考价值。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3,4]或者日本[4,5],缺乏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欧盟国家的深入探讨,更在国际层面上缺乏中国和欧盟国家的专利技术转移比较研究。因此,本文首先从专利技术转移合同数量和金额两方面对中欧大学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应加强商业化的运作导向,继而研究了欧盟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商业化运作的关键成功因素,提出在组织、制度、战略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培养和发展我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的商业化意识,实现中国大学高效率的专利技术转移。

1 中欧大学专利活动的指标比较

一般而言,专利技术转移合同的数量和金额是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最主要的两个指标;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是衡量科技水平和专利成本的重要指标。在欧盟内部,

英国和丹麦大学技术转移开展的历史比较悠久,

大学高科技产业较具规模,代表了欧盟大学的最高水平;西班牙和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开展活动的时间较晚,经济体系中传统产业的比重比较大,但却是欧盟内部大学技术转移活动赶超战略实施较为成功的国家。因此,选取了欧盟的英国

[6]、丹麦[7]、西班牙[8]和意大利[9]与中国大学[10,11]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的数据中,欧盟各国调研的大学均占其全国大学的80%以上,基本代表了该国的情况;根据《200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调研的中国大学数量也高达786所,代表了我国高校的基本水平。但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的不完整性,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的合同数量和金额并未进行专门统计,仅统计了大学技术转移合同的数量和金额。而且很多大学的技术开发合同

往往涉及到专利转让和许可的内容,但并非按照专利转让和许可合同进行转化,因此很难获得全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的准确数据。根据2009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我国56所“211工程”高校进行的问卷调研,2004-2008年,各高校累计涉及专利转让和许可内容的技术合同数占技术合同总数的百分比约在15%~20%之间。因此,论文选取20%的比例对我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进行初步的估算。

归纳各国的调研结果,可以从两个层面对各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进行比较研究。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大学的各项数据都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在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上远远高于欧盟各国。特别是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这两项中国大学甚至远高于欧盟四国之和。在专利技术转移方面,尽管中国大学的专利实施合同数量和专利实施合同金额这两个指标落后于英国大学,但依旧领先于丹

麦、西班牙和意大利。另外,对比分析中欧大学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这两个指标可以发现,中国大学的有效专利数量仅是欧盟四国大学之和的倍,而中国大学的专利申请数量是欧盟四国的倍。说明我国大学的专利维护期相对比较短,绝大多数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的几年之内就提前终止,而欧盟各国大学的专利维护期则相对较长,有效专利数量通常包括了维护期长达5~10年的专利。

从院校层面上看中欧各国平均每个大学在专利技术转移方面的活动情况。在平均专利申请数量、平均专利授权数量上,中国大学依旧远远高于欧盟各国的平均水平。以平均专利申请数量为例,中国大学的平均专利申请数量高出欧盟四国之和的%。但是,平均有效专利数量这个指标中国大学远远后于英国大学平均水平,与西班牙、意大利的大学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对于专利技术转移方面的指标,中国大学在平均专利实施合

同数量方面低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大学的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英国和丹麦大学的平均水平。在平均合同金额方面,中国大学也全部落后于欧盟大学的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平均每个大学的专利许可合同收入仅占英国大学的%、丹麦大学的%。由此可见,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活动的效率比较低,在专利技术转移的两项指标均未达到欧盟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大量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却导致了大量的专利申请和维持成本的支出。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在专利申请方面非常活跃,具有大量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有效专利数量也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各项指标领先于欧盟各国。但是在专

篇三:中英文崇泉部长助理在中欧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的演讲

中英文崇泉部长助理在中欧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的演讲.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

口译资料:崇泉部长助理在中欧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的演讲(中英对照)

加强合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

——崇泉部长助理在中欧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的演讲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Facilitat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ssistant Minister Chong Quan’s Speech at China-EU High Level Forum on IPR Protection

女士们、先生们:

Ladies and gentlemen,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在布鲁塞尔与欧方共同举办中欧知识产权高层论坛。此前,我已与欧委会代表Ewa Synowiec 司长在德国汉诺威共同见证了中欧合作的首个“中国参展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在CeBIT上设立,并高兴地看到服务站在中欧知识产权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服务站向中国参展企业提供咨询和调解服务,一方面有利于参展企业了解当地法律,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另一

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国外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中国参展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尽量妥善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以服务站为代表的一系列知识产权合作项目,为中欧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对欧委会、欧专局和中欧知识产权二期合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attend the China-EU High Level Forum on IPR Protection co-sponsored with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ere in Brussels. Earlier at CeBIT in Hanover, Germany, I had witnessed with Director General Ewa Synowiec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launch of “China IPR Desk”, a joint project by China and EU, together. I’m pleased to see that this project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China-EU cooperation on IPR protection. The “China IPR Desk” provides consultation and mediation services to Chinese exhibitors, which on

the one hand enable the Chinese exhibitors to know local laws and improve the IPR protec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foreign IPR owners and Chinese exhibitors and properly solve IPR disputes. Represented by the “China IPR Desk”, a series of IPR cooperation projec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China-EU cooperation and facilitating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Here, I shall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uropean Property Rights Bureau and the Phrase ⅡChina-EU IPR Cooperation office for the great support.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欧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体现了中欧双方对知识产权问题的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符合中欧双方共同利益。

Today, we are holding the China-EU High Level Forum on IPR protection,

which indicates the great importance attached by both China and the EU to the issue of IPR protection. Protecting IPR meets the mutual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首先,双方政治上往来密切。围绕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已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政治对话机制。2008年4月,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北京正式启动。今年新春伊始,温家宝总理就对欧盟总部和德国、瑞士、西班牙、英国欧洲四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并与欧委会主席巴罗佐发表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在温总理结束欧洲“信心之旅”之后二十天,陈德铭部长又率采购团赴欧履行“承诺之旅”。这凸显了中方面对金融危机、主张通过国际合作共克时艰的立场,也是用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项切实举措。Firstly, the two sides have maintained close political exchanges. Surround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EU, a

multi-layered and wide-ranging mechanism for political dialogu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April, 2008, China-EU High-Level Economic and Trade Dialogue was launched in Beijing.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is year, Premier Wen Jiabao made an official visit to the headquarters of EU, Germany, Switzerland, Spain and UK. He and President of European Commission Barroso issued the Joint Statement aimed at promoting the China-EU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Twenty days after Premier Wen fi nished his “Trip of Confidence” to Europe, Minister Chen Deming led a buying mission back to Europe as a “Trip of Commitment”, which indicates China’s position of tackling the difficultie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fa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hich was also a practical measure to fight trade protectionism.

其次,双方在经济上互利共赢。自1984年以来,中欧双方每年举行一次正部级经贸混委会。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地。中国则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据中方统计,2008年中欧贸易额为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截至2008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30253个,实际投入亿美元;中国自欧引进技术共29525项,累计合同金额亿美元。中欧对欧工程承包合同额达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亿美元。中欧双方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Secondly, the two sides share an economic relationship featuring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Since 1984, China and EU has been holding ministerial-level Joint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ttee

Meeting every year. At present, EU is China’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largest export market and import source, largest source of technology import and fourth largest source of actual investment, while China is EU’s largest source of import,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fourth largest export market. According to China’s statistics trade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EU in 2008 was USD billion, up % from 2007, accounting for % of China’s total foreign trade. By the end of 2008, EU companies have invested in 30,253 projects in China with an actual input of USD billion, China has imported 29,525 technologies from EU with a total contractual value of USD billion, and Chinese companies have undertaken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s in Europe with a total contractual value of USD billion and realized a total business turnover of USD billion. The

two economies are strongly complementary with each other and hence to develop the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is in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第三,保护知识产权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中欧人民都极具创造力,都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知识产权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保护知识产权符合中欧双方共同的利益。

Thirdly, Protecting IPR is the common objective of the two sides. Chinese and European people are both highly creative and have created glorious history.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e role of IPR in advan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well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day,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ps forward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s on the upsw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becoming a strategic resou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 core element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tecting IPR meets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China and EU.

女士们、先生们:

Ladies and gentlemen,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2008年,中国共受理专利申请量828,328件,同比增长%,国内发明申请增幅达到%;授权专利411,982件,专利申请授权两同比增长%。2008年,中国的全球《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达6089件,同比增幅为%,跃居世界第六位。其中,仅华为技术公司就递交了1737件申请,成为全球递交专利申请最多的公司。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_李冀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卷总第44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22009(Vol.11Sum No.44) 浅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 * p李冀君,潘丽萍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纺织业是我国的龙头产业,自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来,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本文阐述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对摩擦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概括了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为能在频繁的贸易摩擦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纺织品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创新品牌,灵活应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市场。 关键词:中欧;纺织品贸易;贸易摩擦;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2-0073-03 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中欧贸易额不断增加,由于中欧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且在文化、法规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各种贸易摩擦不断涌现。在纺织品贸易上尤为突出,它是中欧贸易摩擦的焦点,牵动了世界纺织品贸易。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及发展态势 中国自2001年成功的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样一个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典型的半收益国际制度0[1]多边贸易体系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关系快速发展,双方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制度中的互动日益引人注目。中欧贸易也开始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10月,中欧确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贸易额不断扩大。2004年欧盟正式东扩,到2007年止,已拥有27个成员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为中欧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近几年来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增长速度非常快(如下图所示),同时,在科技、教育、能源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合作。 2004-2008年中欧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中欧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中国对欧出口额同比增长中国从欧盟进口额同比增长 20041772.933.6%1071.636.9%701.328.8% 20052173.122.6%1437.134.1%736.05% 20062723.025.3%1819.826.6%903.222.7% 20073562.027%245229%111022% 08年1-9月3225.225.9%2204.725.6%1020.526.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统计 我国是欧盟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欧盟则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目标市场。2005年配额的取消,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同年,我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56.9%;2006年,对欧盟出口222.9亿美元,同比增长21. 7%,超过美国,并呈持续增长态势。 1.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2005年,纺织品进入后配额时代,欧盟就中国出口欧盟纺织服装产品数量激增[2]出台了5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6,4月25日欧盟称一些产品已经超过了欧盟的警戒线,开始了对中国9类纺织品的特保调查和从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等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0程序。中欧自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的第一次纺织品贸易摩擦正式拉开帷幕。2006月11日至12日,中欧双方经过艰苦磋商达成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6,避免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5谅解备忘录6规定,2005年6月11日-2007年12月31日,欧盟对10类纺织品确定合理基数,并按照每年8% -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3],欧盟承诺尽量克制对其他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0,并从2008年l月l日起完全开放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至此,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告一段落。然而好景不长,在协议生效还不到两周,中国套头衫出口就已经达到出口配额,超出出口配额的纺织品在欧洲海关积压。据欧盟配额监控系统统计,截止2005年8月25日,已约有成本在2亿到2.5亿欧元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因配额问题而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为避免矛盾恶化,中欧双方于9月5日再次达成协议。 此后,纺织品摩擦不断,欧盟对中国纺织品频发调查,并制定专门针对中国的特别条款。2006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主席和欧盟理事会主席共同签发了欧盟5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6,简称欧盟REACH法规。已于2008年6月l日起进入实施。REACH法规将成为迄今为止关于化学品管理最为复杂的法规,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目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欧元呈现疲软,纺织制衣业衰落加剧,市场萧条;而中国虽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但经济总体态势是好的。08年中欧对8种纺织品实行/双边监控0,无数量限制,监控时间从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末。在/双边监控0许可制度下,我国批准的出口许可及欧盟批准的进口许可受到监督,用纺织品出口许可制度替代原有的出口配额制度。灵活的/双边监控0可 *收稿日期:2008-12-31 作者简介:李冀君(1984-),女,湖南双峰县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我国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对策研究

我国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对策研究 自中国加入WTO,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国际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来的对外贸易顺差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国推向了全球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之上。运用重商主义视角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管理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表现,解析贸易摩擦给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标签:贸易摩擦;重商主义;出口导向战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7001 据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年来,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众矢之的”,但是这又不得不跟中国现阶段持有的对外贸易政策紧密相关。笔者通过对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剖析诸多贸易战的导火索和负面效应,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提出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及评论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多,这就必然引起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过反倾销、反补贴、配额和保障措施与特保条款等政策措施限制进出口,中国遭受到国外的贸易救济调查多至600余起。因此,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就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做出了许多研究。我们从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和政策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研究。黄晓凤和谢利娟在《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中指出制度差异通过影响生产成本和价格导致不同商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引发贸易摩擦,并且建议通过接受贸易伙伴的经济制度、改善制度差异避免国际贸易摩擦。赵建在《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的文章中认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配,而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只是关键因素。张二震、魏浩指出我国现行的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于铁流和李秉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中运用西方主流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指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国违背国际贸易的理论,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以上文献在讨论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主要原因方面都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主要从文化制度层面、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的方面研究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本文将采用重商主义政策的角度探讨我国现阶段的贸易保护主义现状以及解决贸易摩擦的措施。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摩擦;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论文摘要: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障碍,正视和重视贸易摩擦成为当前贸易发展的重点。文章在分析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特征 贸易摩擦是指相互联系的经济主体之间,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为了某一特定的经济贸易利益导致的争端和纠纷。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隐蔽而具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引发了与我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由于我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以及双方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一致,中美、中日和中欧间的贸易摩擦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中美之间,由于双方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美国推行贸易上的霸权主义,经常在国家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打制度牌,因而中美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制度摩擦方面,如中美知识产权摩擦、农产品市场准入摩擦等; 2.中日之间,摩擦源于日本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为了限制中国产品对日出口,日本千方百计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因而中日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微观领域,如农产品摩擦; 3.中欧之间,由于欧盟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处于一个不重要的地位,以及欧盟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对产品的技术和环保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中欧贸易摩擦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性贸易摩擦方面。 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一)政治因素 贸易摩擦往往是国家间政治斗争的筹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关系对于双边贸易合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受两国间政治关系的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多次重申愿意同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经济贸易往来,但是欧盟始终未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仍然对社会主义中国怀有偏见,对我国长期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在贸易实践中,专横地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不负责任,并对我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率,甚至把对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不久前发生的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就有强烈的政治背景。 (二)经济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生产的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国外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成为贸易摩擦的“矛头所向”。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中欧、中美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从而引起欧美国家的警惕和重视。例如,欧盟便以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过快、威胁到欧盟成员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导致失业上升为由,对中国产品设限,并且增加其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数量。 (三)利益集团因素 利益集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行业、劳工团体等利益集团对国家的政治过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关产业利益集团在历次贸易摩擦中都在以各种资源和手段推动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贸易政策。贸易摩擦常常演变成复杂的政治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它可能还成为国家间政治斗争的手段。2005年12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就向欧盟提出中国汽车发展政策的所谓“六大问题”,并在2006年3月份,欧盟还与美国一起就我国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WTO起诉中国。可见,利益集团对欧盟贸易政策的影响巨大。(四)出口产品结构因素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观点综述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观点综述 近几年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如何正确看待并有效应对摩擦,已成为国内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现将近期我国理论界关于贸易摩擦原因的探讨做一综述,以便于读者了解有关研究现状,对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措施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对网络检索到的2004年到2006年11月的有关贸易摩擦的文献进行整理。文献主要来源于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具体搜索方法是对该网2004年以来的期刊分别作“贸易摩擦”、“贸易争端”、“经贸摩擦”的题名检索,共检索到271篇可供参考的文献,其中基本涵盖了国内核心期刊、专业期刊两年多的全部相关研究成果。 一、外部共性原因引发贸易摩擦 (一)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姜跃春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根深蒂固是贸易摩擦激化的根本原因,而由于WTO某些规则的模糊性,当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这种保护倾向尤为严重。蒋学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当经济发展不平衡时,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会激烈碰撞。作者通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与现代战略性贸易理论比较,表明现代理论强调国家政策保护对贸易发展、利润重新分配的重要性,从而引起摩擦。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吴凤娇认为,给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发达国家为遏制中国经济崛起所设置的战略壁垒,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否认,而不仅仅是贸易壁垒层面的技术问题。李金玲、李晓燕认为,WTO成员在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首先要推定调查对象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否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当中国政府或企业不能对此充分证明时,进口方就会随意选择替代国价格判定其倾销行为成立与否。刘立权、范陈玉认为,欧美基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发起的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目录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1) 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2) 一、引言 (3) 二、中欧贸易摩擦现状 (3) (一)中欧贸易概况 (3) (二)中欧贸易现状 (4) (三)中欧贸易发展新特点 (6) 三、中欧双方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7) (一)国际方面 (7) (二)欧洲方面 (8) (三)中国方面 (9) 四、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研究 (9) (一)宏观环境方面的政策把握 (10) (二)着力培养名族的核心竞争力 (10) (三)关注贸易环境,熟悉贸易规则 (11) (四)积极加强中欧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建立良好的信赖 (12) (五)积极做好应对贸易摩擦的准备 (13)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曾令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学号091101020) 指导教师:肖晓军副教授 摘要: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面临一次大洗牌的趋势。中国,这个古老又强大的民族,如何在当下格局中抢夺自己的一席之地?欧洲,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又如何摆脱美国很多方面的控制?作为强国之根本的经济无疑是一剂良药,中欧发展经济友好往来,对中欧来说是双赢的合作。然而,欧洲国家不顾中欧共同的利益,常常挑起一些无谓的争端。针对这些摩擦,又该如何应对?本文以中欧贸易摩擦现状为前提,分析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中欧贸易摩擦中欧贸易现状中欧贸易趋势反倾销反补贴欧盟

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Abstract: The world's ever-changing pattern of the world is facing a major reshuffle trend. China, the ancient and powerful family name, how the current pattern to snatch a place of their own? Europe, a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and how to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many aspe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power is undoubtedly a panacea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 China and the EU is a win-win cooperation. However, European countries, regardless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EU, often stir up unnecessary disputes. These frictions, and how to deal with?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EU trade friction as a precondition analysis to generate trade friction causes and solutions. Keywords: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EU-China trade status China-EU trade trends Anti-dumping Countervailing EU

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对比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长江商学院一个生源引发的争斗 央视某著名主持人就读长江商学院EMBA了。 这一普通消息的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据知情人士透露,该主持人原本计划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就读EMBA,但最终却选择了长江商学院(以下简称长江)。 作为国内商学院的领跑者,风格迥异的长江和中欧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尤其是对高端生源的争夺,一不留神就会擦出火花。而有关此事的小道消息则更多,由于事情敏感,恕在此不一一列举。 2008年底,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势头愈演愈烈之际,长江率先上调2009年EMBA学费,从2008年的40.8万元人民币,大幅跳升至52.8万元,创国内历史新高,涨价幅度之大也令人瞠目。与长江大幅提高学费不同,中欧则逆市扩招,2009年在北京、深圳两地首次开设春季班,结果超出预期甚是火爆,而且学费也按照中欧一贯的小幅调整策略,上调3万元,达到36.8万元,这仍然是国内商学院EMBA价格中的第二名。 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到国际石油、钢铁等大宗商品,小到蔬菜、肉类等民生用品,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持续低迷之时,商学院却是个例外,EMBA学费价格节节攀升。虽然说经济低谷是充电的好时机,一般情况下,上得起EMBA的人士对于价格属于不敏感类型,但是,能够涨得起价,也决不只是钱的问题。 表面上,学费上涨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并提供了一定的谈资,但深层次的东西,却是以中欧、长江为代表的国内商学院双雄,某种程度上与以高校为背景的众多国内商学院的竞赛中已然领跑,而且强弱差距会越拉越大。 长江,市场营销标杆 “长江的风格和项兵本人非常接近,善于沟通,恰到好处的自我营销为其影响力增了不少筹码。” 2002年正式成立的长江是企业出资,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海外)基金会捐资创办并获国家正式批准,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赢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成员。 2002年长江北京校区和上海校区相继落成,长江在国内EMBA市场上不能算是先进入者。但却有非常明显的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论文名称: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经济学十大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和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也一样,通过贸易,能使一国的总经济福利增加。所以,从原则上分析,各国应该支持自由贸易,使国内状况变好。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顺利,贸易纠纷层出不断。 以下是今年以来中美双方的一些贸易摩擦。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 1、美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油井管征收反倾销关税。11月6日,美国商务部5日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 2、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钢丝层板、钢格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钢绞线、石油管材展开反倾销。今年以来,美国发起了8起。 3、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三年关税限制。中国也有相关的情况。1、中国对美国肉鸡启动反倾销反补贴。2009年9月27日日前商务部已启动对美国进口的肉鸡产品和部分汽车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审查程序,这标志着立案受理的开始。2、中国对原产美国的排气量在2.0和2.0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发起反倾销。2009年11月6日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3、中国对美国钢材展开反倾销。2009年6月3日中国启动了据信是首次针对美国进口钢材的反倾销调查,加剧了美中之间的紧张形势。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虽然各国支持贸易,然而,由于国内大集团利益冲突,各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重税,设置进口配额,甚至实施反倾销调查,引发贸易大战。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以中美贸易为例,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经济学

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探析要点

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及中国企业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保持快速持续增长,尤其是纺织业出口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纺织业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龙头产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施各种不利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并给相关产业造成极大损失。本文描述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在详细分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摩擦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贸易摩擦层出不穷。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为我国出口创汇、外汇储备作出巨大贡献。我国的纺织业在对欧盟进口贸易中占据很大份额,并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在为我国创造大量外汇收入的同时对欧盟的纺织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加剧了中欧之间纺织品贸易摩擦,近年来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层出不断。 尤其是在当前后经济危机情形下,欧盟经济内外交困,出口时促进欧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法,而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持续稳定性以及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得我国成为欧盟恢复国内经济、增加出口的重点市场,欧盟为恢复自身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扩大出口政策导致了中欧贸易摩擦的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2月,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已上升到6起,而2010年同期仅为1起,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已越演越烈,这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产业之一,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全球纺织品出口以及我国出口总量中比重较高,从1994年至今,我国始终保持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的市场地位,增长速度较快。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亿美元。五年中出口额增长了近三倍。2008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为3299.26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出口额的29.34%。我国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是我国最大类别的顺差产品。 欧盟是世界上纺织品第一大市场,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我国在欧盟纺织品市场进口份额中一直持续排名第一。近年来,虽然欧盟一直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但欧盟仍是我国纺织品的最大出口国。根据中国海关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1—7月份我国纺织品累计出口额达892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11.3%,对欧盟累计出口达207.6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8.05%,从出口额来看,欧盟仍为我国纺织品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 在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欧纺织品贸易持续增长。然而,历年来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频发调查,频频使用反倾销、绿色壁垒等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以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了极为不利的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日贸易摩擦呈现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的特点。事实表明,两国间贸易摩擦的升级会使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摩擦,尽量减少损失,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 1.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摩擦显著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中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其中经历了2001年及2006年两次较为激烈的时段。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进行紧急进口限制调查,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2006年中日贸易战又闻硝烟。5月,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之后的一个月间,中国就有三种输日食品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分别为鲜豌豆、冷冻干燥油菜和冷冻木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 2.农产品成为摩擦的焦点。从摩擦涉及的领域来看,中日双边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贸易。早在1995年,日本就运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特殊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生姜提出限制措施。 2001年4月3日,日本又依据《WTO协议》的一般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鲜香菇、蔺草和大葱实施为期200天的紧急限制措施,设置进口配额,超过部分征收106%-266%的关税。 2002年7月,日本以农药残留“毒死蟀”超标为由,对我国冷冻菠菜实行“进口自肃”,全面封杀中国对日出口的冷冻菠菜。2002年4月25日,日本以对我国出口的活鳗检验出部分禁用的药物残留为由宣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需要在通关前停留48小时,实行强行检验。受其影响,2003年前7个月,中国对日出口的活鳗同比下降了23%。 2004年1月27日,日本以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由,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2004年6月17日,日本对中国产粉丝实施“过氧化苯甲酸”项目命令检查,检查频度为100%,检查标准为“不得检出”,检出限界值为0.30g/kg。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业--中欧贸易摩擦 3

中欧贸易摩擦硝烟四起 一、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愈来愈密切。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反倾销诉讼涉案最多的国家,针对我国的反补贴按键也在日益增多。其中,我国与欧盟国家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更是呈现出大幅增长的势头。 自1979年欧盟对华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以来,反倾销措施就一直是欧盟对华采取的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手段。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年间,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波动比较剧烈,2000年~2003年,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分别为3、2、4、3起,处于较低水平状态,2004年~2005年突增至9起和8起,2006年更达到12起的高峰,2007年~2008年均回落至6起,2009年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为7起,占当年欧盟对全球新立案件的58%。2010年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起,是2009年的1.6倍,立案数量为近四年来最多,涉案金额亦较大,中国仍是欧盟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目标国。 从涉案产品来看,虽然轻工和化工行业一直是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但近年来冶金产品也成为了重灾区。 二、细说近年来中欧贸易摩擦实例 2.1中欧贸易的发展历史 1990年之前,尤其是在1980~1984年之间,中国与欧盟的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1983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从85年起虽说中欧贸易出现了比较好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达到30%,但是由于起点低,总量仍然很低。 将中欧建交作为中欧贸易的起始阶段开始介绍,具体如下: (一)中欧贸易关系的起步阶段(1996年) 中欧贸易关系发展健康,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扩展到欧共体的各层次,而且很快步入正规化、契约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二)中欧贸易发展的转折阶段(1996~2002年) 中欧贸易关系具有战略意义转变的启动阶段,欧盟在此期间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亚洲特别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入学条件

欧洲大学商学院(简称EU)是世界顶级的商学院之一,是一所拥有40多年历史的院校,是一所获得国际认证并拥有多个校区的商学院。EU凭借着强大的师资阵容和遍布世界校友网络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EU商学院是在中国开展MBA/DBA教育的国外院校中全球排名较靠前的院校之一,2013年泰晤士报QS全球排名33位,2017年被CEO杂志评选为国际MBA排名1名,在校生逾26,000人,也是全球为数不多获得AACSB会员资格的商学院。 一、中欧在职MBA报考条件: 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2年以上管理岗位工作经验在金融机构工作或者在其它行业从事与金融、财务有关工作的全职从业人员。 二、中欧脱产MBA报考条件 拥有学士学位(或以上),专业不限入学时拥有2年以上(含2年)全职工作经验拥有GMAT 成绩(中欧GMAT 考试代码:MDQ-HH-39 )或中欧笔试成绩英语流利。 工商管理硕士是培养有工作经验的白领,使他们能在毕业后成为职业经理人。

就像医学学位使考生成为医生、法学学位使考生成为律师一样。 申请人要具备大学学士学位。任何专业背景的本科生都可以申请,该官员表示,在各行各业中都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学院的硕士要求申请人具有工作经验,有些学院也录取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但多数情况下,工商管理硕士学生平均要有5年工作经验,学院希望学生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并把这些实际经验带到课堂上和同学分享;申请人要有足够的资金。工商管理硕士的学费很贵,在美国2年左右的生活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该官员建议大家在选择时把费用考虑进去。学业和工作背景好的考生一定要试着申请奖学金、助教或助研的机会。 据了解,申请工商管理硕士的材料大致包括6项:申请表和申请费,大学成绩单(如果是研究生,还需要研究生时的成绩单);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成绩单,有些学院也接受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成绩;托福成绩,有些学院也接受雅思和培生英语水平考试(PTE)成绩;工作简历,考生要说清楚自己的工作单位、职位名称、职责描述和离职原因;短论文是考生展示自己优势的好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考生还要好好研究自己所申请的学院,指出为什么申请该校,该校为何适合自己;推荐信,一般要两到三封,推荐信要由申请人的直接上司写,至少有一封是近期工作单位上司写的。 工商管理硕士(MBA)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首先是培养目标不同,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

中欧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中欧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摘要]1975年中欧建交以来,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额直线上升,近年来,中国稳居欧盟贸易伙伴第二位。随着中欧间贸易数量的增多,中欧间的贸易摩擦也引起重视。文章以中欧间贸易现状为背景,剖析中欧间贸易摩擦的原因,中欧贸易摩擦带给中欧双方的影响。最后,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缓和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 [关键词]中欧;贸易摩擦;对策 中欧自从1975年正式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贸易额更是屡创历史新高,欧盟已经连续三年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中国入世不到三个月,便与欧盟发生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贸易摩擦。随着中欧贸易摩擦愈来愈激烈,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也越来越频繁,这一现状为中欧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阴履,设置了阻滞,损害了双方的利益,给中欧双方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中欧双方学者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得到了释放,再加上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全部取消,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激增,中欧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一、中欧贸易及贸易摩擦概述 (一)中欧贸易额 自从1975年5月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迄今已30多年了。30年来,本着友好、合作、互利的精神,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和资金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173.1亿美元,是2000年的3.15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25%,约是建交初期的100倍,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据统计,2012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倍多。 (二)中欧贸易结构 自从中国一欧盟开展贸易以来,双方都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广泛、深入开展经贸合作,合理配置市场和资源,优势互补,带来了贸易扩大、投资收益、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和经济繁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虽然中欧间贸易实现了双方的互补,但是中欧间贸易结构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中国主要靠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多数没有自己的品牌,这些也导致了中欧间大量贸易摩擦的存在。 (三)中欧贸易摩擦特点 1.贸易摩擦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对策 目录 论文摘要(中文) (1) 一、目前中国两国贸易摩擦的现状 (2)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4)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原因 (4)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原因 (6)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 (7) (一) 加强宏观协调 (7) (二) 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7) (三) 鼓励积极应诉 (8) (四) 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8) (五) 构建多元化的双边和多边贸易体系 (8)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自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经济全球化促使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但随着两国经贸交往全面发展,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贸易不平衡、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掺杂着许多政治因素。美国经常将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挂钩,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外贸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美国又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因此,做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弄清两国贸易摩擦的根源在哪里?哪些是技术问题,哪些是制度问题?哪些摩擦短期能解决,哪些摩擦将长期存在?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解决好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长足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美关系;贸易摩擦;原因;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从中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贸易关系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以来,中美双方对贸易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且争论至今。尤其是每当出现贸易摩擦或时逢选举年,美国总会拿逆差来说事,指责中国没有很好地遵守全球贸易规则,压制中国开放市场,甚至动辄采取强硬的单边行动,对双边贸易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现状就此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现状 美贸易摩擦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摩擦集中在知识产权与市场准入等两大问题上。1989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始终是热点问题。在这段时间里,中美巨额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纺织品设限等热点问题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但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波特曼认为,中美贸易摩擦首要解决的应该是知识产权问题。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摩擦主要集中在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行业大多集中在如纺织、家电、家具等制造业。其中反倾销是中美最频繁的贸易摩擦。如下表所示: 立 案 涉及产品贸易摩擦后续进展 201 0.1 1 多层实木 复合地板 反倾销反补贴 含并调査 2011年10月12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终裁, 只有浙江裕华实木公司完全褒賜梟所有应 诉企业均需支付不超过5%反倾销和反补贴 税,而未参加应诉企业交综含性税率达 85.57%。

中国21所最具竞争力商学院排名(2014)

中国21所最具竞争力商学院排名(2014) --商学院竞争力 商学院的价值取决于能为未来创造出多少优秀创造性的商界人才,并因这些人才的出现,从而改变了商业的历史,并为世人带来新价值观和新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低迷”。国内70%以上的企业普遍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学习热情高涨。本份中国21所最具竞争力商学院排名,排名主要通过商学院的名气、服务、名人、知名度以及社会普遍相关性而得出。为什么只选21所呢? 1.上海商学院 上海商学院(Shanghai Business School)是市属公办本科普通高校,前身为1950年建校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是一所以商科专业为特色的上海市属公办本科普通高校。 2.长江商学院 2002年由香港富豪李嘉诚创建,位于北京的长江商学院在上海和广州也有卫星校园。 3.湖南大学商学院 2000年,湖南大学与原湖南财经学院合并,会计系、财政系、信管系、财务系与原湖南国际商学院组合成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10年,会计学院并入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4.哈佛商学院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创建300多年以来,为美国以及世界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 5.南开大学商学院 南开大学的商学院创建于1919年,位于天津,提供MBA和EMBA学位。

6.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厦门大学位于中国的福建省,和台湾仅有海峡之隔。这所管理学院和加拿大的戴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和圣玛丽亚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都有密切联系。 7.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学校位于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岭南学院共有197名教职员工。 8.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和管理学院 这个商学院的历史要回溯到1903年的清代了。1996年,学院和美国安泰国际公司(Aetna International)成为了合伙关系,并且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都有合作。这所大学以顶尖工程学著称。 9.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在1917年的时候首先提供商学课程。现在其管理学院已经拥有了100多位教员,还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学员有交流项目。。 10.狼企商学院 这个商学院是由中国狼性营销之父的臧其超创办,旨在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像华为一样具备狼性的组织体系。总部设在深圳。 1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创建于1993年,光华学院和美国凯洛格商学院(Kellogg Business School)有着密切的联系:30多位教员都是美国学校的访问学者。 12.清华大学管理和科技学院 清华大学是亚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1984年成立了商学院。创始院长朱镕基后来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领导之一。合作伙伴包括哈佛大学商学院。 13.北大国际MBA 北大国际MBA或者说BiMBA,创建于1998年,和北京大学及比利时鲁汶根特管理学院(Vlerick Leuven Gent Management School)合作办学。MBA毕业生会得到鲁汶根特学院的学位。 14.中欧国际商学院 CEIBS创办于1994年,是中国政府和欧洲委员会的一个非盈利性的合资机构。该学院在北京和深圳都有办事处和项目。 15.沃顿商学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位于费城,是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之一。沃顿商学院创立于1881年,是美国第一所大学商学院。

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和欧盟世界两大重要的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欧盟的东扩,中欧之间的贸易飞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06年,中国仍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并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根据我国统计,欧盟已连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对欧盟出口额已接近1910亿,年增长接近21%,欧盟对我国出口增长22.5%。中欧贸易从80年代的欧盟顺差转变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2006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接近1280亿欧元。伴随欧债危机的深化,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中欧贸易关系,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欧盟;贸易摩擦 0.引言 欧洲历来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欧的经贸合作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欧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是中国进口的第二大供应商;对欧贸易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市场在中国的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地位由于欧债危机而进一步提升,举足轻重。 1.欧盟对我国的不公平待遇 在WTO和各国的反倾销法律中,倾销的本义是同一企业某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该企业相同产品的正常价格。而多年来,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则实施的是一套不公平的游戏规则。 1.1拒绝给予我国反倾销 在绝大多数反倾销案件中,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根据《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凡一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就构成倾销。“正常价值”的合理判定对“倾销”行为的判定具有决定作用,把正常价值算得越高,就越容易确定为倾销;正常价值越高,倾销幅度可能就越大,应征收的反倾销税也就越多。因此,正常价值的判定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认为中国产品价格都是由政府控制和施加影响的,因此采用“替代国”方法,即在计算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时,以“替代国”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正常交易价格来代替,而替代国选择的随意性往往导致倾销行为判定中的不公平。比如在欧盟对中国彩电反倾销案的审理和裁决中,欧盟分别以韩国、新加坡、土耳其作为替代国,用这些国家的彩电生产商的正常价值作为中国彩电的正常价值。但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要

分析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贸易摩擦动因

分析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贸易摩擦动因 来源:液压扳手https://www.doczj.com/doc/803292580.html,/ 摘要:在欧债危机之后,欧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现今欧债危机的前景不明,在此情况下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极有可能进一步激化。本文分析了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摩擦的影响,之后探索中欧贸易摩擦的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层面上提出了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措施。关键词:中欧贸 易欧债危机应对措施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和欧盟之间一直有着频繁的经贸往来。目前,欧盟已经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自2003年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之于欧盟,欧盟之于中国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欧债危机的演变,经济增长放缓,内部压力增大,必将导致欧盟与中国的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双边贸易摩擦更加频繁。 随着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欧盟与中国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尤其是根据”非市场经济”反倾销条款对中国造成了不良影响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以“非市场经济”为由对我国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我国产品出口受此影响颇大。在反补贴案问题上,欧盟也是对我国发起贸易调查的主力之一。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的调整,除了对我国传统出口产品如纺织、化工产品进行限制外,欧盟还开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行限制,贸易摩擦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蔓延,中欧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种类日益多样化。

一、中欧贸易摩擦动因分析 (一)从内因看 1、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每年以高于30%速度增长,同时我国贸易顺差也大幅度增长。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各国都以自身利益为先。这就必然存在贸易利益的争夺。当中欧双方存在着利益失衡,市场争夺等就极易发生贸易摩擦。随着欧债危机不断演变,欧盟经济整体较为低迷,在此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却持续强劲,欧盟为了自身经济体的利益,必然会掀起以中国为目标的贸易保护主义。 2、中国内需不足导致出口需求偏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增长,同时我国的居民的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中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内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的确从 1978 年的 48、8%下降到2009 年的 35、6%,同时消费率也有所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却呈上升趋势。高储蓄导致高放贷和高投资,由此带来的过剩产能在国内消费不能够完全消化的情况下只能寻求对外出口来释放,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外部压力不断增强,可以说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根源是我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 3、作为WTO成员国,中国还不是很熟悉世贸组织规则 尽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在利用世贸规则处理贸易摩擦方面与欧美国家相去甚远,常处于劣势。再者,中国未像大部分发达国家那样加入区域经济集团,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面对贸易摩擦时会缺乏伙伴的帮助,自身的反击能力较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